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

第十四章糧食危機

朱祁鎮本意是在召見楊溥之後,緊接着召見下面的大臣。

但是朱祁鎮在楊溥這裡吃了一個大虧。徹底認識到自己的本事,或許他經過數年的歷練,已經初步具備一個皇帝的基本特徵。

但是再與楊士奇與楊溥這樣大臣相比,還是太稚嫩了。

而下面接見大臣,不管是王直,還是曹鼐,馬愉有一個是一個,都不是好相與的。要麼是從政二十多年的老資格,要麼就是狀元。

朱祁鎮決定嚴陣以待,養足精神。一天接見一個。

下面來得是王直。

在朱祁鎮看來,王直這個大鬍子,要比楊溥可愛多了。

王直給朱祁鎮講了這麼多年課,彼此接觸要多很多,所以王直一來,幾乎話之內,就將拉進了距離。

朱祁鎮說道:“今年戶部壓力很大,先生有什麼辦法嗎?”

王直苦笑說道:“陛下不用催戶部,臣可以肯定的告訴陛下,戶部的錢糧決計不足,臣來見陛下,就想問陛下雲南的戰事,能停不能?”

朱祁鎮說道:“決計不可,開工沒有回頭箭。此刻臨陣退兵,朝廷先前的投入全部白費了。天下又要輕視本朝了。”

如果朱祁鎮知道今年的災情會如此嚴重,去年他或許就不會下令討伐麓川,先忍一兩年,等緩過來勁再說。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只是這個時候,說什麼也不能停了。

畢竟糧食都已經運上去了,以一路上的消耗,即便退兵,之前運到雲南的糧食,也不可能轉運到北方了。早就消耗沒了。

而且這一次受災的地方,都是北方,以直隸,河南,山西,山東,鳳陽一帶。這些遠在雲南的糧食,根本緩不應急。

“那就沒有辦法了。”王直說道:“臣這幾日,已經嚴令戶部統計,山東,河南,鳳陽,山西,直隸,京倉的所有糧食。根本不能對應朝廷在這一地區的缺口。”

“臣按照之前災年估計,這些地方,今年夏稅,想都不要想了,大概要減免五十萬石到一百五十萬石左右的錢糧,而往多裡估計,想要不餓死人,並完成陛下想要的河北水利工程,大概要一百萬石到二百萬石糧食。”

“甚至更多。”

“但是朝廷在京城的各倉庫,不過儲備一千萬石糧食,去歲大水後,已經支持二百多萬石糧食,再加上原本的消耗,去年秋稅已經已經被攔截不少,進入京師的不過一百多萬石糧食。

所以,朝廷在北京的儲備不過七百萬石糧食。”

“而僅僅用在賑災上的糧食,就要支出少則一百五十萬石,多則三百萬石糧食。再加上百官與京營的消耗。”

“臣恐怕如果災情繼續下去,明年太倉的糧食就空了。”

朱祁鎮知道糧食有危機,但是萬萬沒有想到,這糧食危機到如此程度,他簡直悚然而驚,說道:“局面已經到了這種情況嗎?劉中敷怎麼不上報?”

王直說道:“劉尚書其實已經說了,他數次上奏陛下,請停止以工代賑之策。就是因爲這個原因。”

“只是從去年秋天到現在,已經有好幾個月沒有下雨了,而今但凡有一場雨。今年夏稅還多多少少能收上來一點。”

“有些話下面的人不敢說。”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說道:“朕知道了。”

讓人活命與讓人高強度勞動消耗的糧食是不一樣的。戶部尚書劉中敷顯然是出於節省糧食的需要,這才強烈反對朱祁鎮的以工代賑的方案。

這一點,朱祁鎮是知道的。

但是朱祁鎮不知道是,這背後有這麼大的危機。

朱祁鎮一瞬間有換掉劉中敷的心思,作爲戶部尚書不能提前向他預警,這就是失職。

只是朱祁鎮瞬間按捺住了。

不管怎麼說劉中敷都是仁宗皇帝老人,是太皇太后的班底,也不能輕易動,而且現在也不是動他的時候。

而且王直所言,也不過是一個最悲觀的看法而已。

萬一,這旱情結束了。

下了一場大雨,就不用這麼難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可有解決辦法?”

王直說道:“其實我大明並非沒有糧食,雖然大明糧食緊張,但是還是有的,只是糧食運到北方耗損太大。而在北方多湊集一石糧食,就是省南方三石糧食。”

“臣以爲當務之急。”

“卻是想辦法讓百姓向朝廷捐糧。”

朱祁鎮說道:“讓百姓向朝廷捐糧?這怎麼可能?”

朱祁鎮太清楚百姓的習性了,不,應該是人的習性。不關自己的情況下,自然要唱高調,但是在真讓他們出血的情況之下,他們又怎麼肯做?

王直說道:“此乃正統二年應急之策,名爲冠帶榮身之策。”

朱祁鎮一聽這四個字,忽然覺得很熟悉,不過片刻就想明白了。這一件事情是有的。

所謂冠帶容身,其實就類似於賣官。

當然了,明朝沒有清朝那麼無恥,明代賣的官只是一個榮譽而已。是沒有實權的,唯一有實權的,大抵是免除雜役。

不得不說,大明定鼎天下七十年,即便其中有靖難之戰,但是靖難之戰破壞的,也就是北直隸,山東,到南京這一線而已。

對於大部分地方的百姓來說,七十年太平,已經很富庶了。

雖然國家的財力,而今有些困難,但是民間卻是有糧食的。

“南方向朝廷繳納一千石。北方向朝廷繳納五百石,即可獲得官府贈於義民稱號。”

朱祁鎮微微皺眉,說道:“這一件事情,先放一放吧。先緊急從南方向北方轉運糧食,看旱情發展如何?如果能下雨再好不過,如果不能下雨,再提此事不遲。”

朱祁鎮話雖然如此說,但是他心中卻十分不情願開這個口子。

倒不是朱祁鎮不捨得一個小小榮譽,而是朱祁鎮覺得這是國家信用的損失。而且大明的根基是什麼

這一點在太祖皇帝時期就已經確定了,那就是廣大自耕農。

太祖皇帝被人說成殘暴也好,濫殺也好,但是他在政策上始終向自耕農傾斜。這一點從來沒有變過。

但是如果這策略能實行的話。

得到義民稱號的人是什麼人?

決計不是自耕農。而是地主階層。甚至可能更多是所謂豪強。

這是對現在朝廷秩序的破壞,甚至這些人與讀書人階層是高度重合的。朱祁鎮對文官高速崛起,已經有了很高的警惕,自然不願意做出這樣的傾斜的舉動。

當然了,有時候明知道不好。形式所逼,該做也是要做的。、

只是這是最後的辦法,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會做的。朱祁鎮只能留一個話頭。

朱祁鎮與王直聊了不少財政上的問題,這才放王直回去。

他只覺頭疼之極,問道:“王大伴。”

身邊小太監說道:“王公公,此刻在司禮監。”

朱祁鎮這纔想起來,王振已經不在身邊伺候了,心中一時間有一點不太習慣。

因爲王振太知道朱祁鎮了,在很多生活細節上,讓朱祁鎮根本不用操心,就比如皇帝所穿的衣服。

宮中規矩,卻是讓皇帝按照二十四氣節來更換衣服,什麼時候穿什麼材質的衣服,都是有固定的。

但是這樣的事情,朱祁鎮很煩,但是王振都在安排的妥妥當當,朱祁鎮自己都不覺得身上衣服有更換的。

但是新來的太監就不行了,還要拿這些事情來煩他。

朱祁鎮固然知道,這太監不敢不問,因爲宮中一點小錯誤,就能要他們一條命。

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