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李時勉

胡鄞國公是誰?

是陽武侯薛祿,他本名薛六,從靖難起兵,數次爲先鋒,後從太宗北征草原,當方面之將。

是軍中大佬。

不過宣德五年去世了。

如果薛祿還在,縱然是張輔也不能越過他去。

只是薛祿雖然去了,但是在軍中的影響力尚在。

孫氏的意思已經很明白,就是爲了拉攏薛家。爲朱祁鎮找外援。

朱祁鎮心中感動,也明白,常德嫁到薛家,也是一門好親,雖然不知道這薛家二公子人品怎麼樣,但是想來也不會太差。

只是這邊是軍中大佬,陽武侯薛家,當代陽武侯的弟弟。另一面,僅僅是一個副千戶家的兒子。

雙方相差也太大了。

即便而今胡氏不是皇后了,但是胡氏生順德的時候,卻是世子妃。說起來,順德與常德都是宣宗嫡女。

“我知道你的意思。”太皇太后說道:“胡氏是一個可憐人,你將來看在我的面子上照顧一二便是了。”

“孫兒明白。”朱祁鎮說道。

這些都是家事,隨即太皇太后轉入正題了。說道:“你知道,我叫來是爲什麼?”

朱祁鎮說道:“孩兒知道。是經筵吧。”

“對。”太皇太后對朱祁鎮表現很欣賞,說道:“你有什麼意見?”

朱祁鎮說道:“孩兒自知學識淺薄,不足以擔當大任。開經筵也是爲了孩兒好。”

太皇太后說道:“我兒如此明理最好不過,只是這經筵被我否了。”

朱祁鎮說道:“可是有什麼不對?”

太皇太后說道:“還沒有出你父百日,我不想大操辦。”

朱祁鎮立即說道:“是孫兒不孝,沒有想到此節。”

經筵是一整套流程,其中要賜宴羣臣,還要賞賜。而今國喪百日,還沒有過。做這樣的事情,總是不合宜。

太皇太后說道:“你年紀小,想事情不周道,也是正常。不過,經筵可免,日講卻要進行的。你之前,由王振與張英教你,王振不過一秀才。張英倒是有幾分才學,只是卻不合適當你師傅,我給你選了一人,李時勉。你知道嗎?”

朱祁鎮這一段時間,雖然沒有閒着,但是他將心思都放在軍權上面了,故而對掌權的勳貴,各地的指揮使,與九邊鎮將,朱祁鎮都細細瞭解一番,對文官方面卻沒有多操心,主要是他領教過三楊手段,而今他即便是瞭解文臣,也不可能換下三楊的。

只要軍權在手,將政事委託給三楊處置,未必不是好事。

太皇太后說道:“李時勉乃是國子監祭酒,爲人再忠直不過了。又是學問大家,桃李滿天下,正好教你。”

朱祁鎮說道:“奶奶挑得人,自然是好的。”

太皇太后說道:“不過,有話說在前面,李先生是最嚴厲不過了,我已經賜給他一柄戒尺,如果你有什麼過錯,他可是會打你的。”

朱祁鎮並不在意這一點,說道:“孫兒自然會聽李先生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只是有一件事情,孫兒覺得需要改動。”

“哦?”太皇太后說道:“什麼事情?”

朱祁鎮說道:“孫兒畢竟是要做皇帝,讀書當然是要讀的,最重要的是要知曉治國之道,大臣所讀的書,都是講怎麼做臣子的,卻沒有多說怎麼做皇帝的。孫兒想,奶奶見過太宗,仁宗,和父皇,想來對治國之道,比那些大臣瞭解。”

“孫兒,想每日上午日講,下午來奶奶這裡,將朝中大事拿來,讓奶奶爲我講解,也好讓我們明白其中道理。將來也能擔得起祖宗留下的基業。”

太皇太后心中微微一動,心中暗道:“是這個道路。”

別人不知道,她不知道,太宗,仁宗,宣宗三位皇帝。她覺得最厲害的還是太宗皇帝,但是太宗皇帝如何對讀書人的,她也是親歷者。

其中道理,當時不明白,後來也就慢慢明白一點。

這麼多年過去,又常在宮廷,太多的事情都看穿了,自然知道很多人道貌岸然後面是什麼?

四書五經不能不讀,不能不學。但是真一心覺得一本《論語》能治天下,卻是傻了。

她看着朱祁鎮心中暗道:“這道理我怎麼沒有想到。”隨即覺得,這些經驗是有必要傳給子孫的。說道:“既然你想如此,我自然應允,只是如此你就好苦一點了。”

“再苦,能比得上太祖太宗創業之苦?”朱祁鎮說道:“孫兒不怕吃苦。”

朱祁鎮出了慈寧宮,一邊走一邊說道:“去查查,那個石璟,還有薛家二公子,到底人品怎麼樣,武藝如何。”

“是。”王振跟在朱祁鎮身後,落後半個身位。

“還有將李時勉給查查。”朱祁鎮繼續說道。

王振說道:“這個奴婢知道。”隨即王振將李時勉的生平一一道來。

李時勉乃永樂二年進士。

李時勉的一生,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硬骨頭。太硬了。

他永樂年間入仕,接過得罪了永樂,洪熙,宣德,三個皇帝。

永樂年間,太宗遷都,李時勉以爲不可。被太宗皇帝責罰,下獄,幾乎要死了。不過太宗皇帝忍着氣嗎,看李時勉的奏摺,覺得李時勉雖然在很多時候說話不客氣,但是才能還是有的,這才保住了一條命。

一年多以後才放出來了。

這也罷了,永樂大帝不是一個脾氣好的人。又爲了打擊東宮太子,也就是仁宗皇帝,將很多人都下獄了。

李時勉僅僅是其中一個而已。

但是仁宗皇帝卻是好脾氣。最少在禮遇士大夫上,做的不錯,否則也不會諡號爲仁。

李時勉依舊頂撞了仁宗皇帝。將仁宗皇帝氣得不輕。

氣到什麼程度。抄起身邊武士的金瓜,砸了李時勉,將李時勉打斷了三根肋骨,李時勉差點死了,又是下詔獄之後,楊士奇悄悄的接濟醫藥,才活了下來。

結果,他沒有死,但是仁宗皇帝不行了,仁宗皇帝臨死的時候,還對夏元吉說道:“李時勉辱我。”

宣宗皇帝從南京到北京繼位,來到北京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見李時勉。先令人押李時勉來見,隨即又覺得氣極未解,傳令不必將李時勉押過來,直接午門斬首。

只是宣宗皇帝傳令的人,與李時勉錯過了。李時勉已經到了。

宣宗皇帝見了李時勉,操弓欲射,問李時勉上奏說了一些什麼。

結果李時勉一一道來,其中有,不應該遣太子遠離之話。宣宗皇帝聽了,其中雖然語氣太沖,但是卻沒有什麼不對的話。

左右又私下勸宣宗皇帝,爲仁宗皇帝身後名着想。

如果他殺了李時勉,就坐實了仁宗皇帝是被氣死的了。於仁宗皇帝身後名不利。

於是宣宗皇帝才放過李時勉。

李時勉兩次入獄都大難不死。但是脾氣一點也沒有變。

宣宗皇帝御經筵,賞賜諸位大臣金錢,所謂之金錢,就是宮中以金子鑄成銅錢狀的金錢。

接過金錢落在地面之上,大臣皆俯首撿起來,就李時勉不動,認爲這不是待大臣之道。

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六章 困境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十六章 海漕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