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

第一百五十四章老臣楊士奇

太皇太后雖然說秉政,但是大部分政務其實都是在內閣處理的。

也就是說,大明真正的政務中樞,就是內閣。

最少在宣德十年到正統四年這一段時間之內,的確是這樣的。

一來太皇太后也老了,二來太皇太后畢竟是女人,在政治上或許眼光獨到,但是地方情弊未必太清楚。

所以太皇太后需要楊士奇。

而今太皇太后將政務交接給了朱祁鎮。

朱祁鎮雖然覺得自己準備了好些年了,想要大展拳腳,但是在行政體系之中,卻也沒有下手的地方。

一來以三楊爲首的文官集團,抱起團來未必比勳貴集團差勁。二來,就是三楊做得實在太好了。

三楊秉政時期,乃是大明政治最清明的一段時間。

別的不說,這個時代被百姓稱爲清官,甚至後世編爲戲劇的官員,就有好幾個,于謙僅僅是其中之一。

東林黨說是衆正盈朝,那是瞎扯。但三楊時期,朝廷之中大部分官員還是合格的。

即便是有些人反對朱祁鎮,但是朱祁鎮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大臣的人品,還是過硬的,比如王文,比如李時勉。

楊士奇一旦不在,天下這個攤子落在朱祁鎮手中,朱祁鎮未必能做的如楊士奇這樣好。而且楊士奇畢竟老了。

七十五歲的老人,還有幾年可活?兒子又不爭氣。

將朝政託付在楊士奇手中,朱祁鎮也放心。

朱祁鎮說道:“先生何出此言?先帝留先生以助朕,朕方弱齡,不知道天下爲何物,只是依賴老臣的時候,先生就要棄朕而去嗎?”

朱祁鎮見楊士奇頭上的汗,說道:“先生可是覺得大內太大,行動不便?王大伴。”

王振說道:“奴婢在。”

朱祁鎮說道:“傳朕旨意,楊先生今後步攆上朝。”

楊士奇說道:“臣謝陛下隆恩,只是臣的身子骨實在是?”

朱祁鎮說道:“先生不能棄朕而去在,先生如果覺得內閣事務繁忙,可以多分派給年輕人一些。只要先生在京中,就是朕的定海神針。”

楊士奇心中暗道:“這定海神針,語出何典?”《西遊記》乃是明後期的事情了。楊士奇對此也不明白。不過,他知道這僅僅是細枝末節而已。

將事情轉到正事上了。

楊士奇這般乞骸骨,並非作僞。

這已經不是楊士奇第一次乞骸骨了。

人到七十古來稀。

楊士奇已經明顯感到身子不大行了。落葉歸根之念,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而這一次乞骸骨,也是試探。

試探皇帝對他的重視程度。

如果朱祁鎮對他不重視,楊士奇就不想多說了。

七十多歲的人了,還不能合則留,不合則去嗎?不客氣的說,以楊士奇的名望,今日真給皇帝一個臉子。

皇帝還真怎麼樣不成?

太皇太后說楊士奇比之前暮氣多了,的確如此。七十多歲的人了,做事自然不能像年輕人一般。

他知道朱祁鎮這個年紀的小青年,有什麼說道理是多不通的。

不過他被朱祁鎮這樣一說,心中也有幾分感動,他深受仁宗皇帝隆恩,宣宗皇帝待他也不錯,而今小皇帝,又是這般待他。

他總就要說些實話的。

楊士奇起身跪倒,說道:“臣謝陛下隆恩。”

朱祁鎮連忙起身,將楊士奇攙扶起來,說道:“先生何必如此,坐着就行。”

“陛下。”楊士奇說道:“臣知道蹇公臨去的時候,給陛下留了話,不知是否?”

朱祁鎮說道:“確有此事。”

楊士奇說道:“老臣不敢自比蹇公,但也有幾句貼己話,想告訴陛下。”楊士奇說到這裡,輕輕一頓。

朱祁鎮立即會意,一揮手。

王振立即將所有在一邊伺候的太監宮女都帶下去了。

沉重的木門關閉了。

陽光被窗戶上格子,分成一塊塊鋪在地面之上,與金磚相互輝映,更顯得金碧輝煌。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楊士奇說道:“老臣所言,也是一句老話,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

這的確是一句老話。

但是朱祁鎮纔不相信,楊士奇如此重視,來見朱祁鎮,卻僅僅說這樣一句老話。故而朱祁鎮繼續說道:“先生,此話怎講?”

楊士奇說道:“本朝太祖開國以來,七十多年,看上去是太平盛世,但是危機隱藏。當然了,老臣自信還是給陛下留了家底的,陛下欲爲太平天子,卻是可以的。”

“陛下初登大寶,就有徵瓦刺之言,當時老臣聽了,既高興,又擔心,高興乃是國家有一位振奮君主,擔心卻是擔心陛下年輕氣盛太過冒失了。”

“而今老臣卻是放心了。”

“只是,臣還是要提醒陛下,國朝大敵從來只在內,不在外。”

朱祁鎮聽了,心中明白的很。

任何如中國這樣的體量大國,真正的危機從來是來自內部的,而不是我外部。

朱祁鎮說道:“先生,可是說的衛所空額之事?”

楊士奇說道:“這僅僅是其一,朝廷之中弊政,第一是流民。”

朱祁鎮一聽流民兩個字,大吃一驚,說道:“天下還有流民?”

楊士奇說道:“有,臣估計就在鄖陽山之中,山民在此結寨而居,不肯下山,最少有數萬之多,將來恐怕還會更多。”

朱祁鎮一直以爲,在楊士奇的治理之下,天下太平,百姓安居,即便有些災荒,但是朝廷賑濟也很及時。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這個時候,已經有流民了。

鄖陽這個地方,朱祁鎮想了一陣子,纔想起來,卻是漢江上游,陝西與湖北交界之處,南邊不遠出,就是神農架,可以說是深山老林。

朱祁鎮說道:“這是怎麼回事?”

楊士奇說道:“臣也是這一段時間才發現的,下面的人還想瞞我,朝廷所下令流民復業之舉,是大半成空。”

“臣本以爲,是官員的問題,但是細細盤問過,才知道,乃是鄉間大戶侵吞流民土地,朝廷雖有復業之令,但是沒有田產,哪裡又是家鄉。”

“這樣的情況,不是一處兩次。”

“河南湖北多不勝數。畢竟法不責衆。”

朱祁鎮也知道,因爲天災人禍,總是有流民產生的,但是朝廷賑災一般都很及時。

對於流民一般有兩種處置,一種是回本籍復業,一種是留在當地落籍。

總之,太祖皇帝的法令非常嚴苛,任何一個百姓,沒有路引是不能遠行的。

但是此刻朱祁鎮才知道,流民問題其中貓膩定然不少。

但凡有一些活路,百姓又怎麼肯去深山老林之中生活。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深山老林,與後世的深山老林是完全兩個概念,後世東北虎都是保護動物,但是這個時代,華南虎的活動區域,是相當大的。

在深山老林之中,被野獸所食的事情,不要太多。

只能說一句話,那就是苛政猛於虎。

朱祁鎮又想了深一層,既然逃亡深山老林之中百姓就不少,那麼被大戶人家收留,成爲奴僕的百姓,豈不是更多了。

朱祁鎮說道:“如此之事,怎麼能不管?”

楊士奇說道:“臣也是剛剛知道,此事僅僅是冰山一角,只是臣精力枯竭,不能爲陛下所用了,陛下當派遣一員欽差,卻鄖陽等地。能勸返的勸返,不能勸返的,朝廷在鄖陽再設一縣吧。”

“畢竟天下生靈爲重。有斯民方有斯土。”

朱祁鎮心中沉重多了,就好像是踹了一塊大石頭。說道:“朕明白了。”

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三章 災年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八章 斷事官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