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

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

但是獨善其身,又能有什麼用處?

大部分勳貴的銀子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張輔心中沒數嗎?

只是法不責衆,軍中尤其是這樣。

張輔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面之上,說道:“臣受先帝之恩,輔政陛下,以至軍中如此,臣有罪。”

朱祁鎮嘆息一聲,連忙前出幾步,說道:“國公哪裡的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中情弊,又是不是今日纔有的,太祖朝的時候,就要逃兵屢禁不止,只是到了而今,越發嚴重了。”

“國公一心維持京營。如果沒有國公了,恐怕京營也如同地方衛所一般,都爛透了。”

“只是這樣下去不行啊。”

“衛所各級軍官都是朝廷功臣,這天下都是他們跟隨太祖太宗打下來的,朕願意與他們公享富貴,只是這富貴並非這樣享的。”

事實上就是這麼荒謬。

明明是衛所軍官近乎明目張膽的侵吞軍戶田產,將軍戶當做奴僕,這樣的行爲,讓大明衛所軍,一步步維持不下去了。

大明三百多個衛所,佔據了大明朝近八分之一的良田。在太祖太宗可以做到國不加餉,而軍有自足。

但是宣德年間,是有時候需要補貼,而到了正統年間,年年都要補貼九邊二十萬兩。甚至到了今年,需要補貼的更多。兵部希望戶部補貼五十萬兩。甚至更多。

而明朝根本就是被高漲的軍費給壓垮的。

張輔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麼?

張輔雖然是一個名將,或者說一個帥才。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他也不知道該說什麼,細細算起來,英國公府也未必清白無辜。

別的不說,單單英國公府中數百家將,就說不清楚。

要知道,首先養家將是比養尋常士卒更費錢的行爲。英國公那來的財力養,其次那就是英國公這些家將,都是百戰精銳,這些人不在軍中任職,卻跑到了英國公府上。這也是問題之一。

要知道歷史奪門之變,就是幾個勳貴糾結家將,居然搞出數千軍隊來,裡應外合之下,將紫禁城都拿下來了。

可見一斑。

其實各勳貴並非沒有護衛編制的,朝廷自然是給了。

但是他們的家將編制,決計超額了。

是那種有不少人,名冊在地方衛所名冊上,卻在勳貴府上當值。很多貓膩,根本不用細說,心知肚明即可。

對這些事情,張輔一來不能說,也不好說。

畢竟衛所制度運行到了而今,已經有了很大的問題,但是問題再怎麼大,這也是朝廷祖制,皇帝可以說,但是張輔說了,就要承擔政治風險。

至於而今在武英殿之中,只有張輔與皇帝兩人。也是不能說的。

因爲大多數相信皇帝能保密的人,都已經死透了。

最最典型就時姚錯,不知道怎麼回事,就被腰斬了。張輔認罪,他也知道,皇帝只有還有理智在,就不可能處罰他。

更多的話,卻不能講了。

張輔說道:“陛下信重,臣惶恐之極,只是此事茲事體大,一動不如一靜。”

朱祁鎮說道:“國公之意,朕知道了。在滿朝勳貴之中,也只有國公是明白人。國公上奏開武學之事,朕已經看過了。”

“深得朕心,而今靖難名將,還有幾人,朝廷正是青黃不接之時,國公建立武學,爲朝廷培養一批將領,正是解了朕的燃眉之急。”

“不過,朕有一個想法,不知道國公以爲如何?”

張輔說道:“陛下請講。”

朱祁鎮說道:“朕準備將武官襲爵之權,從兵部轉到武學之中。”

張輔一時間覺得不妙,各衛所官員世襲職位的繼承,剛剛開始的時候,是五軍都督府負責的,後來是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同負責。

到了後來,五軍都督府完全變成了一個養老部門,這個權力就到了兵部手中,這個權力到了兵部,也就是文官徹底壓過武將的時候。

而今這個權力,還是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同掌管的。

正因爲這個權力如此之大,張輔不明白這個權力怎麼到了武學之中。

朱祁鎮說道:“從今之後,各衛所所有世襲軍官,除非有戰功,都要從武學畢業之後,方能授職。”

縱然朱祁鎮對軍制改革之上,有太多的想法,但是不得不一步步的來,王驥久在兵部,他認爲朝廷應該嚴格襲職。

用來提升軍隊的戰鬥力。

而張輔提出武學,其中含義或許與王驥的想法,側重點不同,但是有一點卻是一樣的,認爲衛所很多軍官都是不合格的。

既然有這個共同的基礎,朱祁鎮自然也順勢而爲,順便給自己加一點私貨。

別的不說,唯有武學畢業生才能襲爵,這所武學的重要性立即就成爲媲美國子監的重量級學校了。

明朝國子監的沒落之路,就很說明問題了。

在明初的時候,國子監學生是可以直接坐官的,所以國子監興盛一時。到了後來科舉興盛,監生就沒有前途了。

於是乎,國子監這所學院也不行了。

大明三百個衛所,幾千個世襲軍官的家族。這些人想要襲爵都要通過武學,那麼武學立即成爲控制大明三百個衛所的重要節點之一。

張輔心中的武學,可沒有這樣大啊。

張輔說道:“陛下,如此一來,是要老師就不夠了。”

張輔沒有細算,就知道這個學校的學生,少說也有數千人,而大明國子監全勝的時候,大概有六千人之多。

在北京建立起一座,如此大的學校,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工程,需要不少人手。

朱祁鎮說道:“不會缺少老師的,如今北京城之中,有不少老將賦閒在家,未免太可惜了,朕覺得讓他們進入武學教授畢生作戰經驗,卻也是一個好去處。”

“當然了,這麼多學生,也不需要諸位將軍一個個的教。多從軍中挑選出一些軍官就行了。”

“朕想要大破瓦刺,決計不能讓衛所在墮落下去。”

“就將這武學放皇宮附近,朕有時間也會去看看的。”

張輔這才明白,皇帝的心意。

張輔心中暗道:“這哪裡是武學,分明是幼軍。”

太宗皇帝爲了培養宣宗皇帝,就爲了宣宗皇帝建立了幼軍,當然了幼軍並非全部是小孩子組成的軍隊,而是由宣宗皇帝,也就是當時的皇太孫統領的軍隊。

這一批軍隊,也成爲了宣宗皇帝的班底。

宣宗皇帝去的太早,其實宣宗皇帝也有給朱祁鎮建立幼軍的想法。只是朱祁鎮登基的時候太小了,這事情還沒有來得及辦。

太皇太后的執政理念,自然是務必安靜,很多事情都按下來了。朱祁鎮唯一向軍中伸出去的手就是乾清宮侍衛了。

三百人的乾清宮侍衛,雖然已經換了不少人了,有不少人在乾清宮出來,奔赴各地了,就好像是朱祁鎮伸出的一根根觸角。

而今在張輔看來,分明是皇帝覺得,他對軍隊的控制不夠。以武學的方式,對軍隊增加影響力。

張輔想明白了,也就放鬆了。

就勳貴的立場來看,他們更希望一個與武臣親近的皇帝,皇帝想在武將之中培養自己的班底,這是一個好事。

張輔自然沒有反對的意思。立即說道:“臣定然將這一件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的。”

朱祁鎮說道:“除卻這一件事情,朕還有一件事情,要拜託國公,國公聽過大本堂嗎?”

這一件事情之前就有風聲,張輔怎麼可能不知道。他說道:“臣略有耳聞。”

第十六章 經筵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十五章 香港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