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

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

不過,朱祁鎮選擇劉定之,卻是爲于謙做替手。

于謙擔任順天知府已經數年了。也做了不少功績。朱祁鎮不可能一直讓于謙在順天知府任上。盧溝河治水之後,朱祁鎮已經準備順便展開對整個河北水系的整頓。

這自然要有一個人來承擔。

或許有別合適,但是朱祁鎮卻信任於謙。

更重要,他想將北直隸變成河北省。

說實話,朱祁鎮有些不可理解,爲什麼隸屬於中央的六部,還直接掌管地方府縣?承擔了北直隸布政使的職能。

不僅僅是北直隸,南直隸也是如此。

朱祁鎮覺得這並非合理。

畢竟而今的大明地圖,朱祁鎮還是習慣後世的省界劃分。不過,朱祁鎮早已明白祖制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再沒有絕對權威之前,最好順勢而爲。

此事先按下不提。

朱祁鎮剛剛送走于謙,王振就來稟報,道:“陛下,襄王已經進宮了,就在慈寧宮中。”

朱祁鎮手輕輕一頓,說道:“走,去見見襄王叔。”

就在朱祁鎮要去見襄王叔的時候。太皇太后已經與襄王抱頭痛哭了。

現代人是不可能理解古人的離別。

古人說生離死別,並非是並列,而是互文,因爲很多時候,生離就是死別。

太皇太后當初送襄王之國的時候,心中未必沒有想過,從此再也見不到這個兒子了,而今她的身體一日虛弱過一日。她知道,她的時間不多了。

簡直要數着天過日子了。

此刻見到幼子。如何能按捺住心中的激動,母子兩人失聲痛哭。好一陣子才收聲。

太皇太后穩定了心中的情緒,說道:“關於麓川的事情,你到底是怎麼想?你只管說,我在皇帝面前還有幾分面子,你如果不肯的話。我就是拼了這一條老命,也給你攔下來。”

襄王聽了,眼睛之中有淚花閃過,說道:“母后,孩兒如果能留在京師,陪伴母后,這天下孩兒哪裡都不想去,但是孩兒知道,這決計不能的,如此一來,天下之間,去何地不是去?不管在長沙,還是在襄陽,不過是一個大牢籠而已。”

“母后,你是瞭解孩兒的,孩兒不甘心。”

太皇太后聽了心中一嘆。

其實太皇太后對三個孩子之中,最看重宣宗,因爲宣宗是長子,但是最愛惜的卻是襄王,不僅僅因爲襄王是幼子,也是因爲襄王是在她身邊長大的。

而宣宗卻是在太宗皇帝膝下長大的。

這一分母子之間的隔閡,雖然不能阻擋母子天性,越王又是病秧子。不可能承受重擔。而宣宗繼承了皇位,天下都是他的,所以對襄王更是多了幾分憐惜。

不過,太皇太后是知道輕重的,即便再愛襄王,也決計不會亂了章法,襄王想留在京師,是決計不可能的事情。

但太皇太后也明白,襄王是真不甘心。

襄王如果如一些藩王,醉生夢死,倒也罷了。但是襄王卻不是如此,他是相當有能力。

也正是因爲有能力,朱祁鎮才選中了襄王。

對於胸無大志的人,在地方醉生夢死,倒也不錯。但是但凡有能力的,又如何能忍受這種折磨。

太皇太后說道:“你可想清楚了?你既然有此心,娘就幫你一把。讓你達成所願,只是雲南瘴氣,麓川又是兵危戰急之地。此一去,說不得就------”

襄王說道:“孩兒明白,孩兒既然決定了,就不後悔。”

“好。”太皇太后說道:“這就在皇帝面前賣一下老臉,讓你去雲南督軍,只是到了雲南,虛聽保定侯的。不可擅自做決定。”

襄王聽了,心中大喜,說道:“孩兒明白。”

他此刻去雲南領兵,即便他不能插手軍中事務,但是在地位上,也會是第一人。進攻麓川之功,他定然能分上一筆。

同時也能在南征大軍之中,挑選精兵強將。將來挑選出他的三護衛。

有軍功之王爺,與沒有軍功的王爺,是兩樣的。

說曹操,曹操到。

太皇太后剛剛說朱祁鎮,朱祁鎮這就到了。

朱祁鎮一進來,先給太皇太后行禮,襄王也向朱祁鎮行禮,隨即朱祁鎮再向襄王行禮。

襄王向朱祁鎮行禮,乃是君臣之禮,而朱祁鎮向襄王行禮,卻是叔侄之禮。

這也是太祖皇帝留下的禮法,親王見皇帝,先敘國禮,任何再行家人禮。

太皇太后說道:“皇帝來的正好,你王叔願意鎮守麓川。只是麓川之地,孤懸南方,我擔心他不適應,想讓他提前去軍中,以親王之尊總領雲南兵馬,你放心,不過是擔個虛名而已。”

朱祁鎮聽了,心中微微猶豫。

這與襄王鎮守麓川不一樣。

鎮守麓川,朱祁鎮最多給襄王留下幾萬兵馬,然後讓各地土司隸屬於襄王,背後有云南的支撐,襄王守有餘而攻不足,攻緬甸大抵還能得到土司的支持。

但是反攻雲南,真當沐家都是傻子。

只是如果讓襄王擔任南征大軍卻不一樣了。

雲南本來就有不少軍隊,再加上援軍有十五萬之多。算算雲南的總兵力,在二十萬以上,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雖然說襄王在雲南不過掛名的。

但是掛名也是名,襄王未必不能將這種名聲,變成實質。畢竟北京對雲南,實在是鞭長莫及。

這樣做,是要承擔風險的。

太皇太后見朱祁鎮猶豫了,說道:“既然你不肯,那麼就不要襄王去麓川了。以你的想法,襄王此早要獨立領兵的。你今日容不得他在雲南領兵,將來就能容他在麓川建立基業?”

朱祁鎮聽了,明知道太皇太后有以進爲退的想法。但是朱祁鎮卻也知道,太皇太后所說的對。

襄王在麓川立基,有大明在背後支持,如果襄王一脈數代都是明君的話,很可能在百年之後,襄國的國都,就不在麓川了,而是在仰光。

朱祁鎮如果容不下將來的襄國,與其將來再大大出手,而今就不要讓襄王去麓川。

但是朱祁鎮心中暗道:“大明兵力,都是九邊,京營。這數十萬大軍根本沒有動,而在雲南領兵的,孟瑛,沐昂等人,也都是功勳世家,只要朕平心待之,決計不會倒向襄王。如果朕有這麼大的優勢,還被襄王打敗,那就乾脆讓路吧。”

“而且雲南畢竟不是河北,沐家在雲南歷代鎮守,與藩王有什麼區別嗎?不,區別在於沐家在雲南的權力,比尋常藩王的權力更大,但是沐家到了最後都沒有反叛大明。”

“固然有沐家對北京忠心耿耿,但是也有云南實在支撐不起大軍。需要中央支持,只需派一員良將鎮守貴州,雲南即便有三十萬大軍,也不戰自潰。因爲無糧。”

朱祁鎮說道:“娘娘說的是,這一件事情朕準了,只是這件事情,朕即便準了,恐怕朝廷上卻不容易過去。”

太皇太后聽了,終於明白朱祁鎮的心思。

這也是張忠當初的計策。

張忠很明白,以皇帝的權威,還不足以在朝廷之上強行推行這個政策。甚至可以說大明國策的轉向。

除非朱祁鎮將朝廷六部內閣全部換一遍。

但是有一個人能做到,那就是太皇太后的。

太皇太后沉吟片刻,說道:“這是張忠那孩子的辦法吧,是一個聰明孩子,實在可惜了,本宮準了。”

朱祁鎮微微一笑,說道:“娘娘多留王叔幾日吧,過幾日,王叔就要快馬加鞭去雲南了。”

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