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

第一百一十三章議麓川四

“武學?”朱祁鎮說道:“如何開?”

說起來武學在中國其實也不算是什麼新鮮玩意了,宋代都有。不過歷代武學都是樣子貨而已。

真正兵家之學,決計不是武學能夠學到的。

王驥連忙說道:“之前朝廷對襲職一嚴,就有人來求情,這些畢竟是功臣之後,總不能讓他們都不能襲職吧。”

“臣以爲,當給他們一條出路。凡是襲職不過的人,都可以在武學學習,直到過了襲職爲止。”

“如果實在過不了,就不要怪朝廷無情了。他們家中也可以換人來考。”

朱祁鎮聽了心中有些失望。

原來王驥所想的,不過是一個襲職速成班而已。

並非他所想的那種軍校。

不過,想想王驥的辦法其實也有很現實的原因的。

的確,凡是家裡有世襲指揮使,世襲千戶,世襲百戶的,這些好像不是爵位,但是與低級爵位並沒有什麼區別。

這些人都是大明的有功之臣。

乃是勳貴體系的根基,也是而今大明的根基所在。

卡的太嚴了,讓大家一個也過不了,這都不是考試問題了,而是政治問題了。

王驥的辦法看似在和稀泥,但是不得不說,其實還是有些用處的。

似乎政治本身就是和稀泥,但是想和好,卻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

朱祁鎮說道:“好,卿回去之後,寫一個題本上來,讓朕好好想想。”

在開海一事上,朱祁鎮悟出一件事情,作爲皇帝,最好做仲裁者,而不是直接下場,卻可以想辦法將一件事情,退到自己想要的摸樣。

他已經做好,對王驥提議魔改了。

等王驥從雲南回來之後,決計不敢相信,這一件事情是他的意見的,但是作爲這一件事情的始作俑者,不管這一件事情變成了什麼樣子,他都必須支持的。

朱祁鎮送走了王驥之後。

又看了下面奏摺,又命下面的人將各部尚書的履歷都拿過來。

其實這些人的履歷,朱祁鎮看過不止一次兩次的,甚至連各部侍郎的履歷,朱祁鎮也研究過好幾次了。

只是明日是他第一次,單獨在朝廷之上亮相。

他總是要準備,再準備。

只是這個時候,王振說道:“陛下,英國公世子來了。”

朱祁鎮聽了,心中一動,說道:“他怎麼來了?”

說起張忠,朱祁鎮心中就一陣唏噓。

張忠的身體是越來越不行了,正統元年還是三五日進宮一次,之後十幾日,才進宮一次,到了今年,一個多月才進宮一次。

每一次進來,都氣色都難看一點。

朱祁鎮有時候也勸他休息。

但是張忠不肯。

不過,朱祁鎮對張忠還是很欣賞的。

因爲張忠是對朱祁鎮對外擴張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參謀。

對於軍中很多消息,朱祁鎮都能在張忠這裡得到不一樣的答案與分析。

不管,楊榮,王驥等人是多號稱知兵,但是他們畢竟不是與勳貴混一個圈子的,很多事情位置不同,看法就不一樣。

文官對戰略上的掌控,很多時候是勝過武將的,這一點不服不行,但是具體到數百人,千餘人臨陣衝殺,文官就無能爲力了。

張忠卻是文武雙全。什麼方向都能與朱祁鎮說到一起去。

朱祁鎮在軍事上,不管有什麼想法都能與張忠商議,張忠總是能夠給出一個相當靠譜的答案。

當張忠進來的時候,朱祁鎮大吃一驚。

卻見張忠面白如紙,行動都有所不便,似乎每走一步,都要人攙扶一般。朱祁鎮立即說道:“賜座。”

等小太監將張忠攙扶到軟座之上。

朱祁鎮才說道:“你的身體不好,就不要急着進宮,有事情派人送一封摺子進宮,就行了。”

張忠咳嗽兩聲,說道:“臣的身子骨自己知道,已經不成了, 不過是早晚的事情,只是臣聞陛下爲麓川之事煩心,今日特來爲陛下分憂。”

朱祁鎮說道:“你也聽說麓川的事情了,說說吧,你有什麼辦法?”

張忠從懷中掏出一封奏疏,雙手遞給王振,王振又轉給朱祁鎮。

朱祁鎮打開一看,卻見是與麓川毫無關係的三個字:“封建論。”

朱祁鎮擡頭看了一眼張忠,隨即將這封建論細細看了一遍。

這一篇文章,並非對麓川而言。而是對大明政治戰略生態而言的。

他首先從儒家理論,乃是太祖分封之策,說明了,郡縣與封建,不過是國家治理的兩種手段,並非郡縣就是極對,而封建就是不好的。

必須因地制宜。

朱祁鎮僅僅看這個開頭,心中就有些佩服,這簡直是擡着太祖皇帝壓人。

不管太祖皇帝分封諸王,到底是對是錯,但是在大明朝,祖制,太祖皇帝就是政治正確。所以滿朝文武見這些文字,恐怕心中有無數話,要說,卻只能在肚子裡罵曹尼瑪。

接下來的文字,卻是說,列朝列代經營西域之失。並分析,爲什麼西域屢得屢失。西南叛伏不定。原因在距離中央太遠。

所以,他指出在朝廷鞭長莫及的地方,異族比較多的地方,郡縣不如分封。

特別將棄安南這個重大失誤拿出來說事。

再然後就是對大明從歷來邊事一一拿出來比較,對永樂年間大舉征伐,而仁宗宣宗卻從草原,海上撤退。

隨即瓦刺,麓川,韃靼並起,騷擾國內,讓朝廷疲於兵事。這一現實情況,以及天下二十二萬,乃至各級宗藩俸祿,乃至於將來可能有的宗藩數量,計算出,朝廷祿米有限,而天下宗藩無限,以有限奉無限,是決計不可能支持的事情。

而且特別指出了,西南各地的土司,在各地領地之中,就與藩王並沒有什麼區別了。而太祖太宗的子孫,卻好不如西南蠻夷可靠嗎?

所以提出最後的封建之策。

就是在朝廷鞭長莫及,不能安堵的地方,設立藩王以治。

並設計了藩王體制。

這些藩王更像是漢代的諸侯王。藩王之內設國相,又中央大臣擔任,其餘各級官員都由藩王任命。

而且藩王也對中央承擔貢賦。

不過,張忠所言的大前提,這些藩王也決計不會有多少錢,因爲這很明顯了,這些能分封藩王的地方,都不是什麼好地方。

真正好地方,朝廷早就是郡縣之了。

最後張忠勾畫出朝廷今後的版圖,朝廷周圍都有諸國守衛,外夷想要攻入朝廷,必須先攻破諸國。

諸國的兵力只能防守,而朝廷兵力卻能隨時越過諸國反攻,如果大破敵人,也可以將諸國外遷。將已經變爲內地的地方,郡縣之。

朱祁鎮看完之後,說道:“好一篇大文章,張卿乃是爲朝廷,規劃國策。”

張忠咳嗽一聲,說道:“這都是陛下英明,臣不過主筆而已。”

朱祁鎮也明白,這上面很多的東西,都是朱祁鎮與張忠商議的時候說過,比如藩王數量的問題,朱祁鎮就對張忠說過。

但是即便如此,也無法掩蓋張忠的能力。

畢竟將零星的知識點,規劃出一篇成體系的大文章,也是張忠的能力所在。

朱祁鎮心中激動,反覆看了幾遍,才說道:“看來,張卿的意思,是在麓川分封一個王爺了,卻不知道張卿看中了誰?”

張忠說道:“以臣之見,襄王最爲合適了。”

朱祁鎮一聽襄王,立即皺眉,說道:“襄王乃是太皇太后愛子,恐怕不行。”

“臣以爲恰恰因爲襄王乃是太皇太后愛子,才行。”張忠說道。

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