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山起義的地方是壽張,正好屬於不在丁毅控制下的東昌府。
李青山起義後率軍馳騁中原,抗官兵,截漕運,攻打州府,屢屢攻陷附近州縣,震撼山東。同時,他還控制運河沿線的安山、韓莊等八閘,凡過往官府糧船,均需繳納所載漕米的十分之三,方予放行。以截漕之舉解決了義軍的後勤供應,這種有限制的截漕法在於效仿水滸中的宋江爲以後謀取招安鋪平道路。
原歷史李青山也沒有往登萊地區打,主要是往河南和附近山東各地。
這次李青山更知道登萊地區也不好惹,且臨清方向有王衛忠兵馬在,於是他只往河南和山東以西,連東面都沒敢去。
壽張縣在東昌府內,西面臨河南,山東境內距離最近的有駐守臨清的山東總兵王衛國,還有兗州總兵劉澤清。
朝廷第一時間派兗州總兵劉澤清和登萊總兵丁毅去平叛,而山東總兵王衛國,沒有調動。
劉澤清接到命兵,立馬帶兵去平叛。
丁毅當時正準備攻皇太極,那有空去平叛,他下令王衛國出兵,並囑附其慢慢打。
歷史上李青山打到第二年才滅,丁毅可不想王衛國上去就把他給滅了。
經過李青山這事一拖延,丁毅出兵晚了兩個月,於八月中旬,三路大軍同時出發。
你還別說,這也要謝謝李青山,因爲六月的時候,清兵和洪承疇的決戰還沒有完全打起來,皇太極要知道丁毅攻他屁鼓,搞不好會撤兵回家,放棄攻打錦州。
現在因爲李青山的事拖到八月,這時就算他得到消息,都不願意撤了。
------
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月,錦州東關守將吳巴什降清,清兵趁勢攻佔錦州外城,祖大壽不得不退到內城,至此清兵完成了對錦州城的包圍,填補護城河,毀壞城牆,明軍的外援給養都斷絕,並且在這次叛亂中,祖大壽丟棄了一批糧食,情況更加艱難。
四月下旬,洪承疇部終於來到松山與杏山之間,四月二十五日,清兵來攻,雙方在乳峰山戰事膠着,史載:“清人兵馬,死傷甚多”,初戰清軍失利,幾至潰敗。
清軍居然吃敗仗了,不得不說,大明朝在鬆錦之戰中,還是有些亮點,打過勝仗的。
洪承疇將吳三桂列爲首功,說:“吳三桂英略獨擅,
兩年來,以廉勇振飭遼兵,戰氣倍嘗,此番斬獲功多。
初戰告捷後,洪承疇還是不敢冒進,駐紮寧遠,以窺探錦州勢態。並向朝廷表示:“大敵在前,兵兇戰危,解圍救錦,時刻難緩,死者方埋,傷者未起。半月之內,即再督決戰,用紓錦州之急。”
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兵多餉艱爲由,又說農民軍到處肆虐,主張速戰速決,催承疇進軍,崇禎帝果然詔令洪承疇“刻期進兵”,又分任馬紹愉、張若麒爲兵部職方主事、職方郎中督促決戰。
爲催他決戰,陳新甲又給洪承疇派來三萬兵馬,這時洪承疇的兵馬已經和歷史上一樣,達到十三萬。
明軍在數量上就有了優勢。洪承疇這下子就被架到了烤爐上。
“陳新甲趣之,未免輕進以頓師”
捱了皇帝一頓訓斥,又得到了兵力補充,監軍張若麒又催得緊,“振臂奮袂,扶兵之勢,收督臣之權,縱心指揮”,於是明軍“但知有張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無可爲矣”。
這會想想當初毛文龍不讓袁崇煥往東江鎮派監軍也是有原因的,動不動剝奪主帥之權,自己指揮,明末這種監軍制度真是害死不少人。
前面說過,崇禎在去年四月已經收回各鎮監軍,但這次鬆錦戰役爆發,他又派監軍,前後言行完全不一至,可能覺的,這次不是一個鎮,是幾個鎮,所以可以派監軍吧。
因爲有監軍在逼着,還搶着指揮,洪承疇再沒有什麼動作就恐怕要惹禍上身了,只好放棄原定的穩紮穩打,“逼以車營,毋輕戰”,逐步推進的計劃。
7月26日,明軍推進到乳峰山一帶,決戰正式打響。
而清兵這邊,因爲濟爾哈朗先敗一場,皇太極又換了多爾袞來指揮。
洪承疇突然改變戰術,讓對面的清軍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他之所以敢大舉進攻,除了上級壓力外,也是因爲他自信在火力上完全壓制對手。
當時,明軍攜帶了3273門的各式火炮。有新式紅夷大炮,也有仿造的佛郎機炮。但大多數是土製的大將軍炮爲主。
二十九日,命總兵楊國柱率領所部攻打西石門,結果楊國柱中箭身亡,明軍又以山西總兵李輔明代之。
多爾袞看到明軍有大將陣亡,興奮過頭,下令八旗軍隊發起全線衝鋒。
根據他和明軍對戰多次經驗,明軍的野戰能力很差,總是躲在車陣後方,用各種五花八門的武器還擊。但這一次,清軍吃了大虧,明軍的炮實在太多,這也是徐敷奏沒帶丁毅的炮過來,不然他們將更慘。
清兵被明軍一陣炮火覆蓋,傷亡慘重,多爾袞無奈下令部隊後撤60裡。
清兵又一次敗於洪承疇手下,這時明軍諸將連勝兩場後,都開始有點飄了。
由於明軍缺乏大規模的野戰突擊能力,或者說根本不敢趁勝追擊,清軍得以從容撤退,再次紮營固守,多爾袞向皇太極請求增援。
皇太極聽到消息氣得流了鼻血。“上行急,鼻衄不止”,他怒火萬丈,率領所有餘下的軍隊,星夜兼程趕往乳峰山。
這樣,清軍當時總共有五萬老滿洲部隊,科爾沁爲首的三萬東蒙古軍隊,還有兩萬漢軍,共計九萬人馬參戰。
清兵數量與明軍相比,並不落下風。除了兵力稍少,在戰鬥力和戰鬥經驗方面上,更是超出很多。
爲了在火力上與明軍抗衡,清軍孔有德所部的精銳炮兵,兩千魯密銃兵全部帶上了,這也是幾乎是清兵全部的火器部隊,必竟他們大量的工匠已經被丁毅炸死,以後補允將變的極難。
經過丁毅細作的運作,清軍這兩年重點都在造銃上,火炮比較少,雖然在火炮數量上遠少於明軍,卻有26門紅夷大炮,還徵調了大量民夫運輸大炮和彈藥。
清軍的紅夷大炮不僅數量比明軍更多,質量也更好,關鍵是射程比較遠。
增援清軍趕到了乳峰山,皇太極一邊流鼻血,一邊觀察明軍防禦。發現明軍後衛不足,就下令紮營在松山和杏山之間,並且在王寶山、壯鎮臺、寨兒山、長嶺山、劉喜屯、向陰屯、灰窯山至南海口等處紮營。每個營地都深挖壕溝,斷絕交通要道,將明軍全部包圍了起來。
洪承疇看到八旗的陣勢後大驚失色,他知道一定要打破包圍圈,不然自己只有被困死在當地。鑑於明軍普遍守強攻弱的特點,他將主要進攻手段放在了炮兵身上。
8月20日,明清雙方開始了一場炮戰。
明軍這邊雖然有三千多門火炮,但是大部分射程很近,真正有遠程威脅的只有6門紅夷炮。
清軍情況恰恰相反,小型火炮少得可憐,卻有26門重型紅夷大炮。
等炮戰開始,明軍的炮兵陣地上,硝煙四起,震耳欲聾,炮聲隆隆,但幾千發炮彈,都落在清軍營地的前方,真正能打到清軍營地的,則只有6枚。加上炮手久疏戰陣,校準手法很差,沒有幾發能中命中目標。
徐敷奏當時就在現場,看到明軍幾千門炮齊響,聲勢逼人,最後只有六發打到清軍營地,差點吐血。
戰前,丁毅讓他出兵時,他也問丁毅,要不要帶炮,丁毅反問他,你自己看着辦吧。
徐敷奏思來想去,決定不帶。
因爲明軍諸軍都帶了大量的炮,而且他感覺帶着炮,跑路不好跑,沒錯,徐敷奏根本不打算幫明軍好好打。
他現在已經是丁毅的人了,於是徐敷奏深思熟慮之後,決定不帶跑。
事實證明徐敷奏有先見之明,明軍一到大戰,必有人跑,帶了炮怎麼跑的掉?
徐敷奏選擇是對了,但這樣就害慘了明軍。
清軍這邊聲勢雖然不大,每次發射也只有26枚炮彈。但每一枚炮彈都能飛到明軍的陣地,技術有差距,結果自然不同。
明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本方紅夷炮也被擊毀了兩門。
此時清軍趁着明軍被牽制在松山,皇太極派出阿濟格帶奇兵突襲,拿下了附近的筆架山,奪取了明軍的糧草。
這下就搞笑了,清兵原本糧草都不多了,突然奪了明軍糧食,明軍反而沒糧食。
糧草失陷,明軍上下陷入恐慌,此時他們只剩下了三天的補給,“因餉乏,議回寧遠就食”。
21日,洪承疇決定組織突圍回寧遠。
當天明軍主帥大帳內,諸將商議分兵突圍,由總兵王廷臣帶領左路明軍突圍,總兵馬科帶領右路明軍突圍,並讓薊鎮總兵徐敷奏領兵斷後,等到晚上7點左右,同奔寧遠。
得知消息,明軍上下軍心立馬就不穩了。
徐敷奏聽的直搖頭,這還沒打幾場就開始跑了,還好沒帶炮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