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丁毅能問他,自然也能問其他蒙古人。
總有蒙古人願意說實話的。
這裡大部份牧民都已經幾百年沒有經歷戰爭,比較樸實,沒有草原上的蒙古人那麼有侵略性。
很多人與漢人和朝鮮人通婚後,幾代下來,都不能稱之爲蒙古人了。
只是當地漢人和朝鮮人還視同他們爲蒙古後裔。
突哲兒的腦袋飛快轉動,僅僅幾秒鐘後,就道:”這邊成功比較低,小馬兒可以自己培育,我們都留有優秀的種馬和母馬。”
“草料是天生的,上百萬畝的肥草任我們使用,唯一所需的就是時間和人力。”
“每年冬季前需要割大量的草料備用,因爲戰馬在冬季最好少量外出,容易受傷,受傷之後就不值錢了。”
“以我的估計,每養一匹馬,算上小馬,人力,時間,成本應該是----二兩。”突哲兒咬牙報出一個數字。
丁毅不動聲色擡頭看看其他牧胡和蒙古人,大夥表情差不多,看來這成本也在譜子上。
明朝初期,明朝自己國內養的馬大概10-15兩一匹,但馬的質量不高,官方採購也有黑幕。
後來與當時的高麗交易,用文綺兩匹布八匹換一匹馬。
土木堡之後,回到十兩銀子換一匹馬。
直到和蒙古開通馬市,馬價被降到五--八兩。
嘉靖時(1537)年,遼東與蒙古人在馬市上交易,賣給明朝的騸馬一匹是6錢,兒馬一匹是五錢,騍馬一匹是四錢,牛一隻是二錢,羊一隻是一分,熊虎皮才三分。
這是歷史上最偏宜的時候。
之後就越來越貴了,到隆慶五年(1571年)新平堡馬市是五兩八錢五分一匹,張家口馬市是七兩六錢六分一匹。
然後越來越貴,八兩,九兩,再然後到了明末,特別是後金興起後,從蒙古買馬的成本激增,也逐漸被後金斷了這條路,現在戰馬的價格基本是三十兩到五十兩之間。
按突哲兒所說,成本二兩,賣五兩已經有很高的利潤。
因爲這邊養馬的成本比蒙古草原還要小。
那邊冬季更冷,草量大減,都需要在冬季之前囤集大量的肥草,所以冬季養一匹馬付出的成本更大。
這邊天氣適宜,肥草繁盛,有時冬天到來之前也不用割草,能繼續放牧。
剛剛突哲兒也說,最好少量外出,不是說不能外出。
“你們賣給朝鮮人多少?”丁毅問。
突哲兒這會不敢亂說了,只能道:“五兩。”
丁毅回頭看看沈世魁。
沈世魁沉聲道:“我們剛剛看過那些馬,好像不是很高大啊,這能當戰馬?”
突哲兒瞪着眼睛:“當戰馬養的話,那成本就更高了。”
各朝各代對軍要求不一定完全一樣,但突哲兒說,大部份對馬的肩高有要求是必須在四尺三寸以上,在收時馬的齒限八歲以下,3-5歲爲最好。
【講真,最近一直用咪咪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 安卓蘋果均可。】
突哲兒又道:“咱們現在養的馬基本是商用民用,因爲如果要當戰馬用,要求比較高。”
“馬不但要吃草,還要吃大量的糧食。”
戰馬要馱人,千里奔襲,這樣僅吃草是不夠的,需要吃到大豆,小米,麥子等。
在這個人都吃不飽的時代,還要用糧食餵馬,就太奢侈了。
按照突哲兒所說的標準,這時期無論後金還是明軍,蒙古人,大部份戰馬都是不合格的。
“你們這邊馬,只吃牧草?”丁毅又問。
“也會喂少量大豆和小米。
”這邊的牧胡也會種點大豆和小米,主要就是給馬吃的,調養馬的胃,這會讓馬賣出去的時候,看起來更壯實,賣個好價。
當然,爲了降低成本,用糧食還是比較少,所以馬基本不能達到他所說的肩高在四尺二寸以上。
丁毅想了想,沉聲道:“如果我要求,所有馬匹達到標準戰馬要求,肩高在四尺二寸以上,馬齡3年以上,8年以下。成本幾何?”
突哲兒腦子飛快轉動起來,最後咬着牙道:“一匹馬一年大概要吃3500斤草料。”
“按十分之一配糧算,最少需要350斤大豆或小米。”
“考慮到將軍要求戰馬的品質,起碼達到400-500斤。”
這樣算算,僅糧食成本,就要二到三兩。
突哲兒最後道:“成本算六兩。”
丁毅回頭,與衆兵將相互看了眼,這騎兵果然費錢啊,養馬成本一年就六兩。
若不打仗,一匹馬能用好幾年,甚至十幾年,但一打仗就損失巨大。
而且這只是成本,後繼拿到手上後,又要費錢去養。
“這邊能養多少匹馬?最大。”丁毅又問。
突哲兒道:“5萬匹。”
“哦。”丁毅笑道:“我剛剛聽人說,只能四萬。”
“四萬是全部成年馬,丁將軍現在要開始養,也不可能全是成年馬,我們可以始終保持,二萬匹成年,三萬匹幼馬,每年爲丁將軍提供約一萬匹合格戰馬。”
“一年才一萬?”丁毅覺的有點少。
“每兩萬匹戰馬裡,能合格的,估計只有一萬,另外的只能當運輸馬。”突哲兒道。
沈世魁這時點點頭,的確如此,而在大明朝,曾經都說十匹裡面,纔有一匹合格的。
這是爲什麼?因爲另幾匹都被他們貪污了。
事實上只要認真養馬,(前提是認真自願),都能達到二選一。
明朝初期官府強制民間養馬,大夥紛紛故意養死,後來沒辦法,改成官方採購,民間自願。
頓時民間養馬的多了,但官府採購時,就說十選一,十匹裡纔有一匹合格的,大量的貪腐,民間養馬也不認真,養的馬質量都不是很高。
突哲兒向丁毅解釋, 原本養馬死亡率也挺高的,特別幼馬時期,好在這邊氣候比草原上好,存活率比較高。
щщщ ⊕ttkan ⊕C〇
所以要準備三萬幼馬,幼馬養到成年,後面的幼馬又出來了,形成替代,周而復臺,包證每年能爲丁毅提供一萬匹合格戰馬。
不合格的可以給朝鮮,丁毅心中暗想,他思索一會,又問,你們平時除了養馬,還乾點什麼?
突哲兒道,他們也種少量的田,一是用少量糧食糧食餵馬,保持馬的狀態,可以賣好價錢,二是自己也要吃飯。
丁毅接着叫過另一股蒙古人,這股蒙古人主要是養牛羊爲主,丁毅問了問後,發現他們大部份養的都不多,每戶幾十牛,幾十或幾百只羊,幾乎沒有養到一千頭以上的。
而同時期的草原蒙古人,經常有一戶人家養上千頭的。
當然了,草原上人多,消耗也多。
這邊人口少,他們主要養的是自己吃,然後少量的賣,牛也是以食用的黃牛爲主,耕田的水牛爲少。
他們養牛羊,吃牛羊肉,賣牛羊皮,同樣會少量種田,種田和養馬的一樣,不只是爲了自己吃,也是因爲牛羊也要吃少量糧食。
丁毅和明軍諸人聽的也是面面相覷,大明朝很多地方連人都沒的吃,而濟州島,還要考慮牛羊馬的吃食,不過這是好事啊,證明這邊的田真的好。
丁毅召來了一百多人,基本都是濟州島的大戶,富戶,以前的低層官吏,或者村裡的長者村長等。
他問了七個蒙古人,然後來到一片朝鮮人身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