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利將大部分工作都分了出去,不過有些事情還得他親自來處理。
比如說如何處置管效忠、明安達禮、郎廷佐和達素四人的問題。
當初大興軍俘獲郎廷佐和達素後,李元利並沒有殺他們,而是放了兩名韃子回燕京,傳達了讓小福臨用吳三桂和尚可喜的家人來換取俘虜的條件。
他這樣做並沒有什麼具體的目的,無非就是想噁心一下福臨。無論他換與不換,吃虧的都是福臨。
換吧,別人會說他卸磨殺驢,吳三桂和尚可喜爲主子“盡忠”還沒幾年呢,就將主意打到了他們的家眷後人之上,這有點太不要臉了;不換吧,郎廷佐這遼東漢官還無所謂,但達素可是鑲黃旗滿人高官,和滿洲貴族之間的關係盤根錯節,這些人會不會因此而不滿?
小福臨思慮再三,還是選擇了後者,他悄悄下達了抓捕吳三桂和尚可喜家人的命令,準備用來換取達素和郎廷佐回京。
在他的心目中,吳三桂和尚可喜喪師辱國,正是因爲他們在四川和廣東的慘敗,才導致“我大清”國勢如此糜爛,他們的家眷本就該殺,如今還能廢物利用一下,這可是十分划算的事情。
至於吳應熊是他的妹夫,這問題完全不用考慮,生在帝王之家,哪有什麼親情可言?
只不過這個消息不知道怎麼就泄露了出去,吳應熊兄弟二人、尚之信和他的幾十個弟弟妹妹都逃了個無影無蹤。
但這事情傳揚出來之後,對於漢官漢將們來說卻是個致命的打擊。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福臨想換取的主要是達素,至於郎廷佐,只是捎帶手的事情。
很多降清日久的漢官回想了一下這兩年來滿人對他們態度的轉變,卻全都驚慌地發現,朝廷已經不會在乎他們這些漢官漢將了!
東虜僞朝對漢人漢官的態度,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老奴對漢人的屠殺階段;第二階段就是黃太吉對漢人大量拉攏和招撫並委以重用的階段;第三個階段就是福臨親政後逐漸疏遠漢人的階段。
自老奴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政權之後,隨着軍事上的節節勝利,後金就遇到了如何對待和處置當地漢民的問題。
當時老奴對待漢人主要是兩種措施,一是大規模的屠殺,二是將抓獲的大批漢民分給韃子爲奴。
黃太吉上臺之後,爲了解決當時人才奇缺的狀況,開始通過科舉、薦舉等方式大量選拔漢人士子爲官,而且對明朝降官降將的招撫和錄用更是不遺餘力,不但重禮相待,而且破格提拔。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將降清之時,黃太吉便對他們使用了滿洲高層貴族之間才使用的“抱見禮”,並且破格將他們封王,這讓當時的滿族小官都頗有怨念:“昔太祖誅戮漢人,撫養滿洲,今漢人竟有爲王者……時勢顛倒,一至於此!”
殊不知正是因爲黃太吉重用漢人,纔能有日後的滿清入關!
韃子入關之後,因滿人並無治政經驗,所缺人才更多,多爾袞攝政時期,仍然延續了黃太吉選拔重用漢人的政策。
但到了福臨親政之後,滿洲貴族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統治經驗,於是開始歧視打壓漢官文士,再加上近幾年來在對大興軍的作戰中節節敗退,滿人在絕望的心理下,已經對漢官產生了極度排斥的情緒。
滿清朝廷日薄西山,漢官在滿清朝廷中不受待見,又怕落入大興軍手上被誅殺,正是人人自危的時候,卻傳出了朝廷要抓捕吳三桂、尚可喜二人的家眷後人去換取達素和郎廷佐二人的消息,這讓他們如何能不驚恐?
吳三桂和尚可喜二人對清廷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還是死於大興軍手上,可說是“爲國朝盡了忠”的!但這纔剛剛過了幾年,韃子就翻臉不認人,連抓了功臣之後去換俘這樣的事都做得出來,這些漢官哪裡還有一分安全感?
不過這正是李元利喜聞樂見的事情。
李元利已經得到軍情司密報,知道韃子已經不會再來換人,但他還沒有想好如何處置郎廷佐和達素。不過管效忠和明安達禮,卻必須要安置了。
當初這二人投誠之時,李元利曾經答應過他們,只要立下功勞便可將功贖罪,這兩人引大興軍從神策門入南京,輕而易舉就破了城,算得上是大功一件,李元利當然不可能再去追究他們原來的罪責,而且還在他們投降的消息沒有傳到燕京之前,就用鴿信令燕京軍情司的人員將他們二人的家眷從燕京救了出來。
光憑這一點,就足以讓管效忠和明安達禮以李元利感恩戴德,因此李元利現在也可以放心地使用他們。
按李元利原來的想法,是要將他們和明安達禮麾下的四百多蒙古馬軍當成騎兵教官來用,但自從軍情司將兩人的家眷救回南京之後,李元利卻改變了想法。
管效忠暫且不說,這明安達禮可是蒙古科爾沁部落的人。
科爾沁部在滿清入關和征服各部落的戰爭中披堅執銳、衝鋒陷陣,爲滿清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位列蒙古二十四部之首,是滿清統治蒙古地區的重要依仗力量。
瞭解到了這些情況,李元利才決定重新考慮對他們二人的安排,不再想着讓他們去做騎兵教官。
沒有成建制的騎兵,這是大興軍現在唯一的短板。
大興軍的戰場即將轉移至關外,在茫茫的草原之上,沒有機動力極強的騎兵,首先就落了下風!就算大興軍的步兵對戰之時能夠戰勝騎兵,但騎兵要脫離戰鬥,他們也只能乾瞪眼,這種情況李元利當然不願意看到。
征服蒙古諸部,將馬背上長大的牧民變成自己的騎兵,這纔是李元利現在最大的目的。
爲了達成這個目的,他不惜使用任何手段,當然最好用的招式還是和解決西南土司一樣,將部落中掌權的蒙古各部王公貴族全部幹掉,再慢慢地拉攏同化那些牧民。
不過蒙古各部和西南土司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居無定所,時常遷移,而且普通牧民和漢人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交往,如果像對待西南土司一樣處理,那肯定行不通。
因此明安達禮這個蒙古“黃金家族”的後人,就成了解決蒙古問題的關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