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章 崇禎大葬,太子登基

見唐通再無法可想,跪地求降,劉國能與祖大樂,不覺相視一笑。

劉國能伸手將其扶起,一邊大笑道:“唐將軍能及時反正,投效唐王,真乃俊傑之士也。其實呢,只要你真心是投效,我唐王自有手段,將你家裡親朋,以及金銀財貨,都有辦法得以保全。”

唐通聞言大喜,忙問其故。

劉國能告訴他,現在他全軍既降,就讓他派兩名信得過的親隨,儘快趕回密雲家中,然後自已也會與唐軍安全司人員聯繫,趁現在消息尚未走漏,讓他們協助唐通家人,全部北撤至山海關,金銀財貨儘可能帶走,至於家宅田畝,則暫時放棄。

劉國能勸道:“唐總兵,風物長宜放眼量。將來你若在唐王帳下好生效力奮發有爲,休說這點家宅田畝,就是更多的榮華富貴,亦可輕易取之有如探囊取物罷了。“

唐通嘆道:“劉鎮長所言極是,唐某記下了,接下來,我軍兵馬,皆由劉鎮長全權安排處置,唐某絕無二話。”

“好!唐總兵果是個難得的爽快人。”劉國能朗聲道:“這一兩天,唐總兵與貴部兵馬一道在城中歇息,到從山東運兵餉器仗的船隻返回,就送你們前去山東,到了山東之後,再由唐王安排。”

“謹遵劉將軍之令!”

兩天後,從山東趕來了大批的船隻,裝載了整整80門重型龍擊炮的火炮部隊,以及三千名銃兵,兩千名輔兵,五百名飛鷂子輕騎,以及足可支撐一年有餘的糧草軍械,這樣一來,整個山海關的防禦得到了極大加強,與先前相比,提升了何止幾個數量級。

卸載完兵員糧草軍械後,整隻艦隊立即裝載唐通及他手下的三千兵馬回返。

他這些兵馬,都是赤手空拳,全無任何武器,劉國能又另派了一千名槍兵護送,這樣唐通的兵馬中,縱有人員不滿,卻是斷無人敢生出半點反抗之心。

————————————————

而在唐通等人剛剛在山海關投降唐軍之日,已從山東豐國鎮登陸,護送着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照,以及崇禎皇帝與定王朱慈炯的棺柩,一道回到了濟南。

回到濟南之際,長平公主朱媺娖得到消息,從李嘯府中大聲嚎泣着飛奔而去。她衝到了城門口,一把攔住棺木,大聲痛哭。

“父皇!二弟!媺娖恨不得手刃仇睢,爲你們報仇啊!……”

這時,太子朱慈烺聞得公主哭聲,他捂着尚未完全傷愈的臂膀,急急從轎中走出來。而年紀最小的永王朱慈照,也哀哭着從轎中奔中,直撲入朱媺娖懷裡,三姐弟哭成一團。

三人互相擁抱的痛哭聲,讓一旁送行的軍兵,以及遠遠旁觀的百姓,皆暗自心酸,跟着她們無聲落淚。

眼見得行程受阻,又見圍觀百姓越聚越多,李嘯略一沉吟,便親自走過去,柔聲勸道:“公主,太子,永王,此處人多眼雜,非是傷心之所,且得由本王將先皇與定王之棺槨,先行停靈完畢方好。”

聽到李嘯相勸,三人漸漸止了哭泣,抽泣着閃到一邊,讓整個隊伍得以繼續前行。

在濟南官署中停靈後,李嘯下令,將崇禎皇帝與定王朱慈炯,在現有條件下,儘可能按明朝禮制,風光大葬,以顯禮統。

按照大明禮制,崇禎皇帝死後,而新皇尚未登基之前的這段時間,死去的崇禎,按制被稱爲大行皇帝,而新皇則稱爲嗣皇帝。這位嗣皇帝,要等到大行皇帝大殮之後,纔可以在羣臣的勸進之下,三勸三辭,才最終擇日登基。

在接着等大行皇帝大殮過後,嗣皇帝擇吉日登基,然後是頒即位詔書,大赦天下,接着就要爲已故皇帝上尊諡廟號之類,最終宣佈新的年號,以示帝國從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而在大殮之前,首先要進行小殮。

所謂小殮,便是首先由曹化淳王承恩等太監,帶着徐高等普通太監與從京城逃出的零散宮人,小心地掀開棺木,爲屍體已經高度腐敗的崇禎與永王二人遺體,沐浴容顏、括髮,更換壽衣,在屍前陳設祭奠物,此爲壽終正寢,這一儀式也稱爲小殮。

由於已近初夏,高度腐敗的屍體已然面目全非,且惡臭難聞,幾可把人薰暈。但饒是如此,禮制不可廢,故一衆太監與宮人,強忍着刺激的臭味與劇烈的噁心,在經過了一個多小時的忙碌後,總算完成了這步工作。

小殮之後,開始進行大殮儀式前的準備。

曹化淳、王承恩等宦官宮人,首先將大行皇帝與定王的屍首,重新分別裝入李嘯早已命人準備好的,十分豪華而堅硬的檀木大棺之中。

釘棺封印後,就開始在棺前設席筳,以供擺設酒饌等祭奠物,並設安神帛,立銘旌,上書大行皇帝梓宮。

接下來的三天裡,崇禎的直系親屬,象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照、公主朱媺娖,駙馬李嘯等人,皆需在梓宮中守靈。而按大明禮制,爲皇帝守靈的儀式十分鄭重,所有守靈者,皆是身着素服,只有一蒲席之地以端坐,彼此不得交談,只能靜坐默哀,要保持靈堂的肅穆沉重氛圍。並且每天早晚兩次,還要進行一番撫棺哭靈的表演。

這些事情,李嘯雖身爲唐王,但他依然刻意遵從了這些所謂的禮制,爲軍民百姓們,充分展示了一名朝廷駙馬的禮節與忠義。

三天過後,守靈完畢,開始正式準備安葬工作,此時,濟南北面的帝陵以及永王的王陵,皆已日夜趕工並簡單裝修完畢,可以把崇禎與永王一齊安葬了。

這時,濟南內外的大小寺觀,都已經接令,開始鳴敲往送登仙的鐘號。按禮制要求,各寺觀的鐘必須敲擊三萬下,爲死去的皇帝“造福冥中”。與此同時,濟南城內,禁屠宰十三日,以示平和送靈,不造殺業。

與此同時,由陳子龍代爲撰寫的皇帝送詔,由儀式主持者唐王李忠嘯親爲誦讀,並要在誦讀後,大量印發,向分封在外地的親王、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及文武百官,傳達皇帝去世的哀信與新皇登基的信息。這份送詔,相當於對崇禎皇帝一生的簡要評價,可謂在大殮中最爲重要的組成部分。

“……先帝年少聰敏,仰承丕緒,繼往開來,嗣登大寶十有六年,敬天勤民,敦孝致理,夙夜兢兢,惟上負先帝付託是懼,然流寇荼毒,構陷京城,先帝親率宮人,死戰殉國,節烈千秋,萬古遺芳,更況繼統得人,更復何憾!……”

“……皇太子慈烺聰明仁孝,至性天成,宜即皇帝位,其務守祖宗成法,進學修德,任賢使能,節用愛人,毋驕毋怠,其唯是囑……”

接着,李嘯開始在送詔中,宣讀一些基本的禮儀規則。

“……微臣李嘯,誠惶誠恐,願申外文武羣臣其同心輔佐,以共保大明宗社萬萬年之業。……”

“……喪禮悉遵先帝遺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祭用素羞,毋禁音樂嫁娶,然國家之大,不可一日無君,望嗣君以繼承爲重,敕禮部擇日,立即登基,毋得固違。宗室親王藩屏是寄,不可輒離本國,各處鎮守總兵巡撫等官及都布按三司官員,嚴固封疆,安撫軍民,不許擅離職守,嚴防生亂,詔諭天下鹹使聞知。……”

接下來,在將崇禎與永王正式下葬後,大殮,成服。

“聖人大孝,在乎善繼。樞務之重,軍國之殷,纘而承之,不可蹔闕。以日易月。抑惟舊章。皇帝宜三日而聽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釋服。”

在漢唐之際,若皇帝去世,太子也是要守喪三年的。後來有大臣認爲三年時間太長,便有了以日易月,太子只守喪三十六天。後來又有了三日而聽政,二十七日而釋服的新制,自此明朝初年,一直沿用至今。

安葬完皇帝后,要開始給皇帝上廟號諡號,這種做法,算是給每位皇帝的蓋棺定論。

諡號一般是得大行皇帝下葬之後再南郊請諡,不過卻也需要提前議定好。

李嘯給過仔細思慮,還是決定,如真實歷史上那樣,給崇禎上的廟號爲思宗,尊諡爲: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揆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這個廟號其實,不算好,甚至充滿了悲涼的意味。

按諡法解,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內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謀慮不衍曰思。很明顯,崇禎諡號的這個思字,這幾種思字的意思,都有摻雜在裡面。

李嘯之所以還是打算,給崇禎起了與歷史上一模一樣的廟號與諡號,實在是在這個他穿越過來的世界裡,大明王朝的運勢,與崇禎自身的最終悲劇命運,基本與歷史相差無幾,故他認爲,取這樣的廟號諡號,一是尊重歷史,二是可以激勵新皇。

皇帝正式下葬,議定了廟號、諡號,崇禎的一生算是蓋棺定論了,大明朝的歷史又可以掀過一頁,開始新的篇章。

按制,新皇帝只需守喪二十七天便釋服,不過後宮妃嬪得守喪三年。而百官以日易月守三月之喪,天下軍民,則只需要守三日之喪。

接下來,皇太子朱慈烺的正式登基,也由李嘯來一手操辦。

畢竟,國家不可一日無君,故李嘯決定,在十天之後,就在濟南城的南門外,舉行新皇的登基大典。

而在登基之前,有些禮制上的儀式,也還必須要儘快走完。

唐王李嘯,首先按儀制,向朱慈烺上了勸進儀注,表上寫道,希望太子以家國社稷以天下蒼生爲重,早日即位,隨後濟南城中的一衆官員,也分別上了登基儀注。

這樣的儀式,稱爲勸進。

而皇太子朱慈烺,在接到了衆臣的《勸進表》後,也按禮儀作了諭答,當然這諭答也不必由他親筆撰寫,而是早已由陳子龍代爲寫好,大概內容爲:“……覽所進箋,具見卿等憂國至意,顧於哀痛之切,維統之事,豈忍遽聞,所請不準。……”

這邊推脫,那邊再勸,故這樣的勸進,在三勸三辭後,朱慈烺才故作爲難地加以勉強答應,至此,勸進最終宣告成功。

這種勸進程式,雖空洞無物,又虛僞至極,卻必須得一絲不苟地進行,以合禮法。這場早已指定了節目內容的表演,所有人都要故作投入地表演到位。

“卿等合詞陳情至再至三,已悉忠懇。天位至重,萬民久盼,誠難久虛,況遺命在躬,不敢固遜,勉從所請。”

按明朝禮制,在朱慈烺三勸三辭才答應後,便要由欽天監便開始選登基吉日。只不過,在現在這特殊時節,根本不可能再去找到欽天監官員,一切都由李嘯指定安排。

最終,登基的日子,定在四月十二日,爲了儘快舉行登基大典,時間絕不能久拖。

事情進行得十分順利,這樣到了四月十二日,在濟南城門外的臨時建好的登基大壇上,朱慈糧端坐在臨時做好的純金龍椅上,接受了以李嘯爲首的,濟南當地各名官員的叩拜行禮。

首先朱慈烺在大壇上的崇禎靈位前,祭告受命,再換上袞冕祗告天地以及列祖列宗。

然後,再由禮官誦讀登位的讚頌,向整個大明帝國宣告新皇正式登基,並當衆宣佈新皇的年號,以及重要官員的任命。

對於身體初愈,這段時間又久經摺騰的朱慈烺來說,所謂的登基大典,其實十分的枯燥而乏味,卻又不得不硬着頭皮堅持下去,畢竟這時大明典章中規定的禮儀制度,不能輕易違背更改。

於是,此時的他,在禮官的指示下,忽而臉色凝重,忽而臉露笑容,就如同一個受人操控的木偶一樣,完全地身不由已。

最終,在登基大典儀式快要結束的時候,太子朱慈糧親自宣佈,踐位登極,成爲大明新任君主,年號重興,崇禎十六年改爲重興元年。

這個年號,當然也是由李嘯一手擬定,其意則爲,重新振作,再圖興盛之意。

接下來,朱慈烺又宣佈,加封唐王李嘯爲太子太師,進位三公之首,並任命其爲天下兵馬大元帥,總統天下兵馬,由其負責剿滅流寇,驅除韃虜之重大任務。

李嘯鄭重跪拜,三起三叩,接受了新皇帝的正式任命。在他接過皇帝的任命詔書之後,一衆官員與圍觀百姓,皆是歡聲雷動,場面一片熱烈欣悅。

重興皇帝朱慈烺,親手摻扶起李嘯,然後輕聲地說了一句:“唐王,朕的天下,就託付給你了。”

李嘯鄭重再拜,朗聲回道:“請陛下放心,臣李嘯,定當竭誠盡心,斷不負陛下重託!”

第一百四十八章 鐵龍城之戰(二)第六十章 劫持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四百零九章 先破城,再打援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五百七十九章 兵進營囗第七百八十二章 困守孤城,不如逃緬第八百三十八章 何以擋之,唯有求和第六百八十六章 迫旨發兵第三百九十一章 漸佔上風第六百八十六章 迫旨發兵第七百六十四章 秘信陳情第一百三十三章 利益博弈第七百七十八章 先斷水,再下毒第四百三十一章 賊氛大熾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八百一十章 驚天一炸,烈焰焚城第九百二十二章 都城破,準國亡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六百六十一章 孤城絕境第五百九十四章 兵不血刃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八百三十六章 橫掃西南,進逼成都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三百七十八章 爭漁簍的螃蟹第九百零八章 兵進喀什 準噶爾入援第七百三十九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一百六十九章 佳人本該配英雄第三百一十章 明人來襲第二百三十三章 龍擊炮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俘虜換和平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四百四十九章 血腥的契機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天聽第一百章 到達第二百章 新巡撫顏繼祖第八百八十三章 喪權辱國的苟活協議第二百四十三章 皮島覆滅第二百零五章 購買臺灣第六十二章 赤鳳堡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天聽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八百四十七章 扣你爲人質第五百六十章 誘敵白狼谷第九百五十二章 城牆轟破 奄奄待斃第四百六十六章 公主回京第三百零二章 兩全其美第一百四十四章 計擒李定國第二百七十五章 楊嗣昌來訪第一百六十九章 佳人本該配英雄第一百七十二章 後金之亂(二)第八十八章 時局第三百三十三章 隨機應變第四百八十三章 冥冥自有定數第六百四十四章 孤城之困第九百二十章 全殲俄軍,追亡逐北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炮成型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圍山海關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爲干戈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五百六十八章 盟約簽定第四百八十四章 兵圍興京第八百七十九章 清廷求和第八百零九章 北援金湯城第八百五十六章 押桂王一家上城頭第五百二十一章 慘烈近戰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軟了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四十五章 步兵第二百二十四章 進京面聖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四十五章 步兵第八百八十一章 大清亡矣第一百三十四章 牛刀殺雞第三百九十九章 失控的李嘯第八章 船戰第六百九十四章 黃得功來援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一百章 到達第四百零七章 反抗者,盡屠之第二百六十一章 天家顏面何存第三百六十九章 李嘯不死,大清難安第六百六十八章 仇人相見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賊席捲明境第二百八十八章 格格出逃第二百四十三章 皮島覆滅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襲第二十九章 雄心第九百五十三章 內城將破 唐軍終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