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崩塌的信仰

退出殿外的李嘯,跟着領路太監,默然離開皇宮。走在那寬闊平整的青石板道上,兩邊皆是巍峨曲折的暗紅宮牆,李嘯有種走在迷宮之間的感覺。只是,這紫禁城的迷宮好走,這心中的迷宮,何時才能真正走出來呢?在經過太子所居的興慶宮處時,一直低頭沉吟的李嘯,被一個身着鮮紅袞團龍袍,腳穿犀皮蠻靴,約有十歲左右的少年,從前頭攔住了去路。而在這名少年旁邊,是一名年紀大小與他差不多的女孩,她梳着雙丫鬏,身着粉紅色薄綢襖裙,正瞪着烏溜溜的眼睛,一眼不眨地望着李嘯。“赤鳳伯,這位便是太子爺。旁邊是長公主殿下。”旁邊的太監,向這名少年躬身行了個禮,一邊小聲地對李嘯說道。李嘯哦了一聲,定睛一看,見這名少年,確是去年入宮時,曾見過的太子朱慈烺。旁邊那位長公主,倒是頭一次見過。於是,他連忙躬身而拜。“臣,赤鳳伯李嘯,見過太子殿下,公主殿下。”“哦,原來你就是那個李嘯麼?快請平身吧。”太子那模仿大人說話的口音中,雖然帶着一絲天家威嚴,卻依然飽含稚氣。李嘯起身後,朱慈烺復將李嘯上下打量了一番,便嘻笑道:“李將軍,等孤長大了,就跟你一起去戰場上殺韃子,好不好?”聽了太子這稚氣的話語,幾名太監皆忍俊不禁,強忍着沒有笑出來。李嘯看着太子充滿期待的神情,臉上不覺浮起微笑,他和氣地對朱慈烺說道:“好,微臣答應殿下,等太子爺長大了,就帶着太子爺一起上疆場殺韃子,一起打到瀋陽去!”聽了李嘯的話,朱慈烺眼中,頓時泛起充滿希冀的神采。“太好了,孤要打到瀋陽去,把清虜全部殺光!赤鳳伯,你可不許騙孤,要說話算話哦?”“呵呵,當然,微臣安敢欺瞞殿下。”朱慈烺大喜而笑,這時,他旁邊那隻比他小几個月的妹妹朱媺娖,聲音有如清脆的鈴鐺響起:“赤鳳伯,聽孃親說,你是個殺了好多韃子的大英雄,本宮還以爲,你是個凶神惡煞滿面鬍鬚的惡漢呢,卻沒想到,你看起來,倒一點都不兇哦。”朱媺娖的話語,讓李嘯大笑起來。他低下頭,溫柔地直視着朱媺娖清澈烏亮的瞳眸,微笑道:“公主殿下,李嘯的兇狠嚴厲,只會針對我大明的敵人,但對於太子與公主,李嘯身爲臣屬,當然會溫和相待了。”朱媺娖輕笑起來,她眨着大大的眼睛,彷彿突然想到了什麼一般,對李嘯說道:“李大人,那你這次來京師,可曾帶了什麼好玩的東西麼?”聽了朱媺娖這充滿孩子氣的話,李嘯不覺一怔。自已這次匆忙來到京師,一心想着如何與皇帝對答,卻是實未帶得甚麼好玩之物。不過,他下意識地在身上摸索了一下,便從袖中抹得兩樣物品,臉上便有釋然之色。這兩樣物品,一樣是半尺來長,純金所鑄,上嵌祖母綠玉石的金柄玉如意;一樣亦是純金所鑄,由金匠精雕細刻,堪稱活靈活現的滾球金獅子。這樣物品,皆是李嘯那招遠金礦所產黃金製成,外型相當漂亮美觀,極爲華貴精緻。本來,李嘯打算,在面見完皇帝后,看看帶着這兩樣去拜訪自已想要交往的京中重臣,沒想到現在,卻正好用來給這太子與公主了。更何況,現在見到皇帝對自已的議和之策滿是猶豫,甚難決斷之狀,讓李嘯內心十分蕭索無奈,再沒了拜訪重臣之心。現在的他,已是一心只想離開京城,返回山東而去了。於是,李嘯笑眯眯地從袖口中掏出這兩樣金飾,將金柄玉如意給了朱媺娖,將滾球金獅子給了朱慈烺。“微臣自山東遠來,未曾帶好甚好玩物件,這兩樣金飾,就權表微臣給太子與公主的一點小小心意吧。”李嘯微笑着對他們說道。朱慈烺與朱媺娖,見李嘯竟送給自已這般貴重漂亮的禮物,當下喜不自禁,兩人連聲向李嘯道謝後,便你追我逐地飛跑回興慶宮而去。見到兩個孩子歡笑着遠去,李嘯笑着搖了搖頭,便繼續跟着領路太監,從宮中離去。行至大明門外,李嘯停下腳步,他仰望澄藍無垠的天空,感受着那夏日裡,烤得讓人全身發燙的熾熱陽光,只是心下,卻是莫名的涼意。李嘯已想到,猶豫不決的崇禎皇帝,必定會把這份議和草案,去與一衆大臣們商討,那麼接下來,自已該會立刻面對,那如雨般飛來的彈劾奏章了。果然,不出李嘯所料,僅過了三天,便有多堆疊如山的彈劾奏章,堆放在了崇禎的案頭。“臣內閣首輔兼東閣大學士溫體仁,擬劾兵部尚書楊嗣昌、赤鳳伯李嘯,此二人欺君罔上,通敵賣國,外操權柄,內擅威福,肯請皇上將此二人下詔獄詳查之。。。。。若罪名屬實,請陛下將這二人就地正法,以誅除奸賊,重申正氣,則大明幸甚,天下百姓幸甚。。。。。。”“臣少詹事黃道周,劾兵部楊嗣昌,登州總兵官李嘯二人,覥顏無恥,賣祖求榮,竟欲我煌煌大明,屈於清虜之淫威,乃效南宋之卑伏,吾深爲切齒矣!有道是,華夷不兩立,漢賊不併存,臣懇請陛下,立將二賊付大理寺嚴加審訊,若查得確有通敵賣國之罪狀,請立將此二賊凌遲處死於菜市口,讓天下奸惡之徒引爲惕戒也!。。。。。。”“臣督察院右僉都御史商周祚,昨日時見兵部楊嗣昌、山東赤鳳伯李嘯二人,所擬之對清虜議和條款,不勝痛心嘆息之至矣。此二人居心險惡,內藏鬼魅,竟欲我大明天子迎娶韃酋之女,以爲偷安之策,復還要我大明仿那宋金故事,每年向那人面獸心之清廷獻上孝禮,真真上辱祖宗,下羞臣民,不知禮義廉恥爲何物耳!臣雖老邁,實不忍陛下被此二賊蒙弊聖聽,誤中其奸計矣。請陛下立逮此二賊,付刑獄詳審之。。。。。。”“臣左都御史鍾炌,彈劾兵部楊嗣昌,赤鳳伯李嘯二名奸賊,昨讀其議和條款,臣怒髮衝冠,切齒痛恨之至!一腔激憤,不得不與陛下實言耳。。。。。。”“臣都給事中何鍇,彈劾兵部楊嗣昌,登州總兵官李嘯二賊。。。。。。”“臣御史林蘭友。。。。。。”“臣翰林院修撰劉同升。。。。。。”“臣編修趙士春。。。。。。”。。。。。。崇禎一臉陰沉地閱覽那堆積如山,卻內容大同小異的彈劾奏章,讀着這些明爲彈劾攻擊楊李二人,暗中卻似對自已這個皇帝大爲不滿的內容,皇帝的心裡,煩躁惱怒得幾乎要發狂。“譁!”皇帝暴怒地站起,右手猛地一掃,將滿桌的奏章,全部掃到地上,滾得到處都是。旁邊的太監見皇帝如此動怒,心頭悚懼得緊,一個個縮着頭,皆不敢出來收拾。“哼,一個個標榜清高,一個個個故作正義,你們這般攻擊朕與楊李二人,嘴巴是痛快了,但卻沒有一個人,能來告訴朕,除了楊嗣昌與李嘯的議和之法外,現在內外交困大明,復有何法可以拯救!”皇帝手指虛空,憤怒大罵。隨後,又頹然而坐。他忽然有種極其無助的感覺。怎麼辦?到底是聽那些朝臣的,繼續對清廷擺出強硬態度,維持現在的固有方案,還是拿出決心與勇氣,聽從楊嗣昌與李嘯的建議,去與清廷議和,然後全力圍繞剿國中的流寇?皇帝猶豫不決。這樣重大的決策,對於從小就未受過系統的帝王之學訓練,執政經驗也是相當不足的年輕皇帝來說,實在是太難了。於是,在這樣左右爲難不能決斷的情況下,皇帝能採取的對策,便是一個字,拖。也就是,皇帝既不表明自已是支持議和,也不明確表示自已是反對議和,而是讓接下來的日子,在和稀泥與裝糊塗中矇混而過。而楊嗣昌見皇帝一直遲疑不肯表態,也頗覺心灰意冷,便以巡視山西軍務爲由,出京而去。見得楊嗣昌離開京城,已在京城呆得十分無聊的李嘯,也打算就此返回山東了。不過,李嘯猶未死心,他還想在離京前,再去覲見一下皇帝。這一天,天氣晴朗,崇禎便安排李嘯,再度前來御花園覲見。草木蔥蘢,曲水流觴,蘭亭聳峙,晴光無限,不知何處傳來的琴聲,琅琮悠揚,整個御花園,有如塵囂中的一點仙境,遺世而立。翠華亭中,崇禎木然呆坐。他兩旁的兩名隨侍太監,更是躬身縮首,站得有如木偶。見得李嘯遠遠地過來,崇禎那木然的表情,纔有所活動。“臣,李嘯,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李愛卿,請平身。”於亭外跪立的李嘯,緩緩站起,隨後他擡起頭,與崇禎那複雜莫名的眼神相對。“愛卿,朕,朕。。。。。。”崇禎表情相當複雜,他看着面前這個被他視爲國之倚柱的年輕將領,聲音竟滿是哽咽:“朕知道你今天來見朕,是想再來勸下朕能及早採納你的議和之策,只是,朕實在是抵擋不住那滿朝的非議與責難啊,朕也實在是不想,讓朕的兵部尚書與心腹愛將,成爲朝中諸臣竟相攻擊的對象哪!”“皇上,請恕臣直言,難道,大明的國運,和漢人的江山,都抵不過所謂的虛名與清議麼?”李嘯的聲音,亦滿是悲涼:“臣知道,那幫朝臣,定是盡在奏章之中,對微臣滿是折辱抵毀之詞,估計很多人,可能恨得想把李某碎屍萬段凌遲處死了吧。說實話,對此情況,縱皇上不說,微臣心中,亦早有所料。只是臣想再說一句,若這幫自譽爲國之清流的文官,能想出一策,外御清虜,內滅流寇,以挽救我大明現在的艱危時局,那李嘯可立死於陛下面前,以全其清名,決無半句怨言!”聽得了李嘯的話語,崇禎皇帝臉皮在微微哆嗦,臉上竟浮起了說不出的愧疚之色。見皇帝沉默無語,李嘯繼續侃侃而談:“陛下,現在國中局勢如此危急,大明內外交困奄奄一息,已成累卵之勢,爲何皇上就不能做出決斷,以儘早拯救大明的江山與百姓呢!難道非要等於清虜再度入關,流寇重新復熾之際,皇上才能再做出議和的決定麼?臣只怕到了那時,那清酋皇太極,見我大明屢屢失信毀約,怕再無意與我大明重啓談判了,界時,皇上又該如何自處?”李嘯頓了頓,緩緩地最後說了句:“臣只怕,到了那時,我煌煌二百餘年的大明,只怕是終會在流賊與清虜的內外夾攻之下,徹底走向崩潰了。”李嘯最後這句話,說得很重,翠華亭中的崇禎,狠狠地咬了咬牙,纔將李嘯這句極不受用的話語吞了下去。“李嘯,你的心情,朕其實很能理解,朕也知道,愛卿爲了促成這份和談協議,與清廷反覆爭取,也確實費了不少苦心。只是,朕作爲一國之君,有太多問題要考慮,況又有洶洶朝議如浪襲來,朕,朕實在難於簽下這份喪權辱國的議和協議啊,。。。。。。”崇禎話語低微,說到這裡時,他的眼中,竟然閃着淚光。見到皇帝這般模樣,李嘯能聽到,自已心中那根一直支撐着自已的支柱,轟然垮塌的聲音。他忽然想起了陳子龍返回山東後,對自已所密訴的話語。陳子龍告訴自已,那皇太極,對大明天子崇禎皇帝的評價是,此人長於婦人之手,寺宦之懷,自小到大難出幾次深宮,乃是一個才能庸碌,又多疑自愎,心胸狹窄之輩。這樣的人,繼承祖業守門持戶尚是艱難,如何可以在現在這大亂之世,支撐並挽救起一個本已暮氣沉重又重病纏身的國家啊。當時聽了陳子龍的話,李嘯還頗不以爲然。李嘯以爲,那皇太極所說,多爲虛言,以及出於蔑視之情,方這般詆譭自已的君主崇禎皇帝。畢竟,皇帝還很年輕,且心地正派,又從無惡習,可塑性極高,只要自已耐心勸諫,崇禎皇帝雖才能略爲平庸,但在明白道理後,應會最終採納自已的議和之策。想到這裡,再看看現在皇帝,僅僅因爲所謂的清名,和害怕朝臣的非議,便悄然婉拒了自已的計策,李嘯心下苦澀莫名。他的心中,忽然涌起了一個,看起來頗爲大逆不道的問題。那就是,這位崇禎皇帝,既是這般庸碌無能,又酷好虛名,不聽勸諫,那麼,自已還真的有必要一直效忠於他麼?

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六百零五章 和談初議第五十八章 南撤第八百四十九章 炸碎象陣,進逼木邦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七百三十八章 甕中之鱉再難脫逃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六百六十三章 突劫法場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條建議第八百九十三章 寧爲雞頭,不爲牛後第八百六十八章 全殲二王,剝皮孔有德第八百一十八章 搏命阻敵第三百六十章 唐明議和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二百八十二章 明清結姻第一百二十二章 金湯城第九百二十章 全殲俄軍,追亡逐北第一百八十三章 九皋山之戰(一)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六百九十一章 劉良佐的選擇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六百八十九章 冥頑不靈的下場第二百二十六章 御花園召對(下)第三百零九章 初到彰化第四百九十三章 遼西大潰敗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九百五十五章 嘎木戰死 餘部歸降第六百九十九章 罵暈史可法第三百五十二章 聯軍的勝利第二百六十三章 接收濟州島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六百零七章 安可不動心第六百三十六章 合宮自盡第三百三十三章 隨機應變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與歸化第四百四十五章 愛妃之逝第五百九十四章 兵不血刃第七百九十二章 脣亡齒寒,入援莫氏第二百一十八章 自投羅網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五百七十一章 兄弟相殘第七百二十七章 兩番轟城,灰飛煙滅第五百一十九章 殊死之搏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四十四章 暗計第一百八十一章 挺進開封第七十章 攻山第五百七十四章 盛京報喪第八百七十章 勸降不成,重炮齊轟第六百九十四章 黃得功來援第三百零二章 兩全其美第二百九十四章 逆我者亡第九百五十四章 顧始汗死,嘎木逃亡第一百零二章 堡情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徵南下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四次入關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八十九章 機會第八百零四章 四面張網 八方捕魚第七百零五章 鯨吞江南第七百二十三章 西調兵,北求援第九十五章 徵調第六百七十五章 陣殺劉芳亮第三百九十五章 北撤,北撤第一百四十八章 鐵龍城之戰(二)第九百一十九章 俄軍入援準噶爾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七百八十八章 朱由榔逃緬第六百九十四章 黃得功來援第一百四十九章 鐵龍城之戰(三)第九十四章 改造第二百八十五章 進京陳情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賣自已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臨岫巖,騎兵初戰第三百一十八章 暴力奪城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襲第一百五十章 鐵龍城之戰(四)第七百五十章 悔之無及第四百八十九章 全城活埋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五百九十七章 地獄之騎第三百六十三章 分裂的決策第三百四十四章 鐵模鑄炮成功第三百三十五章 屠薩摩第七百零二章 聯絡外力,共抗李嘯第七百二十七章 兩番轟城,灰飛煙滅第四百七十九章 術士的復仇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婚之夜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暗之門第八百二十章 速攻偃城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