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有德讓斥候繼續去刺探敵情,又讓傳令兵同知程希孔,讓他集合將所有火器營士兵集合到縣衙前,自己要訓話,這一場戰鬥,火器營是主角。
接到命令的程希孔也很納悶,這吳橋縣衙都打下來了,召集自己有什麼事情,也沒想那麼多,帶着整個火器營便朝着吳橋縣衙去了。
看着眼前這一千多火器兵,孔有德很興奮“剛剛本將得到消息,北方有一千五百官軍來襲,都是衛所兵,和之前城中的兵來自同一個地方,所以本將決定這一戰由你們出戰,所得繳獲都歸你們自己,若是打得好,本將另有賞賜”
本來聽到要出戰,這些新兵還有些發憷,但是聽到繳獲歸自己,如果打的好還有額外賞賜,一個個都很興奮,若是來的敵軍和之前城中的敵軍一樣,此戰定能勝利,到時候擊潰了敵軍,自己跑的快一點,準能拿到不少繳獲。
“本次作戰,本將親自指揮,爾等只需聽本將命令行使即可,不聽命令者,戰後不僅沒有賞賜,還有責罰”孔有德將火器兵作爲自己未來的主力兵種,自然要保證絕對的控制,這一次是要摸清火器兵的戰力。
然後對程希孔說道“你先把士兵還有佛郎機全部運到城北一里的地方,我交代一些事情便過來”程希孔領命後便帶着火器營繼續向北了。
這一戰,孔有德預期是全殲敵軍,然後好好在城中搜刮一番,然後回師登州,如果不全殲,後面一直吊着一個尾巴,會相當難受的。
隨後又安排張東和帶二百兵,看押之前俘虜的衛所兵,其餘步兵分守四個城門。
吳橋縣城東西兩個防線各有一條小河,都是自南向北流動,兩河之間有差不多五到六裡的平底,剛好適合火器營作戰。
如果擊潰敵軍,敵軍很容易朝着兩條河方向逃跑,而火器兵不好追擊,這時候就需要用到騎兵了,孔有德把李應元喊過來,讓他負責追擊敵人潰兵的任務,具體怎麼安排都隨他自己的意願,只要求儘量擴大戰果就好。
留下十多個親兵,繼續在縣衙尋找公文之類有用的東西,孔有德便帶着其他的親兵朝着戰場出發了。
當孔有德趕到預定戰場的時候,敵軍還沒有來,火器兵們都在吃飯,早晨拔營的時候,已經將全部餘糧製成了乾糧,士兵們就着剛燒的熱水吞嚥着。
很快士兵們吃完後,孔有德召集了十一個百總,讓八個火銃百總將自己的隊伍自西向東排成一排,每個百總分成五列,一列二十人,就能形成一百六十人的射擊面。
本來想玩三段射的,但是鳥銃的裝填速度實在是蛋疼,只能換成五段,保證持續的火力輸出。
十五門佛郎機則被安放在後面,前面五排火銃兵,每打完一輪便退到佛朗機炮後面,重新排成隊列,直到第五排射擊完畢,這個時候就輪到佛郎機發威了。
火銃兵們在登州的時候,就接受過類似的訓練,所以很快明白了長官們的安排,按照孔有德的設想組成了整列。
剩下的就是等待了,儘管太陽已經出來許久了,但是凜冽的寒風,依舊在不斷地吹打這每個士兵的臉,格外的難受,士兵們都期盼着敵軍趕快出現。
彷彿是老爺天聽到了士兵們的期盼,不多久,前方出現了一面大旗,遠遠地看不清楚,隨着這面大旗越來越近,無數豎着的長矛和長槍也隨之出現了,這時候才能看旗幟上面一個大大的“駱”字。
敵方最終在二百步的距離停住了,這個距離超出了火銃的射程,雙方就在這個距離對峙上了。
就如斥候彙報的那樣,敵軍差不多是一千五百人,而且絕大部分是步兵,只有少數人騎馬,一看就是軍官的樣子。
他們的隊列,相當的鬆散,一點都不正,士兵們也東倒西歪,趕了這麼久的路自然是累的不行,大部分人都沒有披甲,只有少數人披甲,多半就是敵軍軍官的家丁,也就是那批去遼東打過韃子的老兵。
家丁制度在大明廣泛存在,軍官們剋扣糧餉,然後用這部分糧餉供養作戰勇猛,戰鬥力強的士兵,並收爲家丁,家丁就是戰場上的主力,其他士兵也就是個啦啦隊的作用,壯一壯聲勢,打順風仗還好,一旦家丁敗了,也只有跟着敗的份。
其實西北流寇中的老營也差不多,只要流寇頭子的老營還在,換個地方又能拉起一支大軍,所以李自成張獻忠之流,每次被朝廷打的剩下幾百人,逃出去後不多久又是幾萬大軍,他們的依仗就是類似家丁的老營。
雙方就這樣對峙着,孔有德當然不會腦子一熱讓火器營衝上,真的衝上去就是送死的份,到時候陣型散了,火力輸出不連續,被敵人近身就是收割的節奏,而且火炮也跟不上,只能等敵人進攻。
而在對面的陣列之中,一個穿着鎧甲將軍模樣的人也有些疑惑“程墨林,畢自寅派來的人不是說對方是一羣亂軍嗎?怎麼看都不像啊”
“大人,我看也不像,莫不是這畢自寅老糊塗了,或者乾脆就是爲了少給咱們銀子故意這麼說啊,我去把送信的人找來再問問”
說話的兩人正是瀋陽中屯衛的指揮使駱自忠和指揮同知程墨林,前些天畢自寅就派人過來聯絡,說是城外有一股亂軍,有可能會叛亂攻城。
昨天一早又來了個信使,說亂軍已經叛亂,請求駱指揮使帶兵平叛,平叛後會支付五千兩銀子的報酬,而且還帶來了兩千兩銀票,當做大軍開拔的費用。
駱自忠覺得只是一羣亂軍而已,派軍出征應該沒什麼大的損失,如果能平定叛軍,不光能拿到畢自寅的五千兩,還能獲得朝廷的封賞,銀錢自不必說,這個衛指揮使的職位說不定還能往上提一提,若是運作的好,說不定能升到京營參將,到時候就能去京城瀟灑一番了,於是就讓指揮同知張起林,先帶着八百人趕赴吳橋,幫助守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