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有些事情,不能光看表面。就一個結婚問題,明朝人的思維方式,其實比後世更現實,至少隨便向一個百姓打聽,他們不做着白日夢,更不會幻想着一步登天,也不用會結婚來改變命運。
其實結婚,對於大明女人來說,只是改變命運的節點,明朝女人想要通過自己的奮鬥,成就人生事業的巔峰,幾乎不可以想象,哪怕程世傑做了很多努力,在他的支持下,楊芸娘成了大明內閣副相,位居孫之澋之下,內閣排名第二的內閣大臣,兼管着商務業、大明帝國銀行、大明商業銀行以及大明的金融系統。
在程世傑的支持下,金巧兒成了大明最大紡織公司的總經理,她管理着十數萬名紡織女工,也成了金州執委會委員之一,張陳氏的東方商號更是成了遼東最有名的民企之一,東方商號涵蓋了服務、運輸、遠洋貿易、木材加工、皮毛加工以及養殖、肉食加工、罐頭生產等多個領域。
張陳氏更是成了遼東管委會的委員之一,儘管程世傑做了這麼多的努力,大明女人的地位只是稍微改善,而不是真正的改變。就連張陳氏、楊芸娘和金巧兒,這三個大明境內最成功的女人,當然還現在臨安管委會主任秦良玉。
可問題是,女人的地位還和以前差不多,哪怕是秦良玉自己,也不會承認,她比男人強,就像彩禮這個問題,其實程世傑一直都知道,也存在了這個問題。
從漢朝時期開始,漢朝的彩禮逐漸演變成更加物質化的形式。除了傳統的家禽、絲綢等貴重物品外,男方還要準備牲畜、穀物等三十多樣的聘禮。
明朝時期,法律規定門當戶對,即富人找富人結婚,窮人找窮人結婚。朱元璋還發布了詔書,規定不允許天價彩禮的出現,倡導節儉。
可問題是朱元璋死後,大明的彩禮就越來越重,富家下聘禮多者五六百金,相當於五六千兩銀子,這只是聘禮的禮金,而不光是聘禮,聘禮的財物也是大頭,比如絲綢、布帛,由於生產力低下,一匹上等的松江棉布,就要一百多兩銀子,而一匹絲綢也要六十七兩銀子,下聘禮的時候,通常都是幾十匹,或者幾百匹。
也有幾千匹的大富,窮的自然是有窮人的方式,有的時候,一斗糧,甚至是幾升糧食也可以下聘禮。
在程世傑看來,彩禮的種類和數量大大增加,說明了社會財富的積累和經濟的發展。富裕的家庭往往會選擇金錢作爲聘禮的一部分,這體現了人們對物質財富的重視和追求。
然而,這種物質化的彩禮也逐漸帶來了不平等和壓力,讓人們開始反思彩禮的本質和價值。這本身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武大郎娶金蓮公平嗎?
如果從長相上來說,這是不公平的,畢竟他們兩個是兩個極端,在《水滸傳》中,作者施耐庵對於兩人的婚姻有着這樣的描述:“當初大郎幼年時,曾與金蓮玩耍,長大後便娶她爲妻。”這段描述表明了兩人的相識和婚姻是從小就開始的。
武大郎的家是在陽谷縣,他有一個臨街的房子,兩層樓大概有兩個三室一廳那麼大,而且這個房子不管是買的還是租的,都已經非常不錯了,還有非常大的客廳,武大郎總會在這個地方做炊餅。
他們居住的臥室也有二十多平。出了門就是大街,非常方便。對面還有一個茶館。出屋門還有一個小院子。
如果按照現在來說的話,這簡直就是商住兩用的小別墅,而且還是臨街的。如果放到現在這個社會,他的房子也是非常值錢的。那麼武大郎只是一個賣炊餅的小商販,爲什麼會住在這麼好的房子裡呢?
事實上,武大郎並不窮,至少不像電視劇裡演的那麼窮,可見貧者需要用其他方面的優勢來彌補身份上的差距。
兩個時空裡,程世傑都見過男的長的醜陋,而女的極爲漂亮的夫妻,當然也見過女的又老又醜,卻嫁給了又帥又年輕的小夥。
說句題外話,作者租住的小區,樓下有一個鄰居,起初還以爲他們是母子,男的是八九年出生,女的是七二年,相差十七歲,而且女的是二婚,大兒子已經二十八歲了,已經參加工作。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永遠不要拿彩禮來說這個事情,因爲這個問題說明財力和經濟發展有着直接的關係,五十年前,大家都窮,彩禮幾塊錢,就像《四合院裡》賈東旭娶秦淮茹只花了二十塊錢,相當於一個月的工資。
向慧聽着程世傑的解釋,不解地問道:“那些專家爲什麼要說重彩禮會影響社會的公平?”
“那些專家的閨女會嫁給窮小子嗎?”
程世傑反問道:“你嫁給我的時候,彩禮要多少?”
向慧嘆了口氣道:“八千,虧大了!”
程世傑笑道:“你知道當時八千,我需要多久才能掙到嗎?”
“你說過,需要六個月不吃不喝!”
程世傑苦笑道:“那是我在吹牛,事實上我當時還沒有轉正,一個月工資加獎勵就八九百,如果不是因爲當年因爲青工比武拿了全市第二名,有一千獎金,說不定我就拿不出來八千的彩禮!”
在向慧的婢女沈孟孃的耳朵,她感覺程世傑所說的八千,應該是八千兩銀子,而不是八千文錢!
這事自然只是一件笑談,沈孟娘鼓起勇氣道:“我大哥結婚的時候,向大嫂家下了聘六十兩銀子的聘禮!”
向慧問道:“伱們家多久可以賺六十兩銀子?”
“這個……”
沈孟娘想了想道:“差不多要賣一百多石糧食,一個秋季的糧食!”
向慧現在心裡平衡了,大明和後世其實差不多,彩禮也好,聘禮也罷,跟收入有着直接的關係,當然算的不是個人平均收入,而是整個家庭的收入。
金州北部,一座學校正在施工,幾百名工人一起動手,工作效率還是挺快的。看到帶着程氏的標誌馬車過來,學校的負責人急忙迎接了上來。通過校長的介紹,程世傑這才知道這是隸書於白橋鎮的中學,隨着孩子數量的增加,原本的校舍已經不夠用了,不得不擴大學校的面積。
向慧看着學校,就決定下車過來看看,她行走的學校草地上,十幾名大塊頭跟在向慧身後,身邊則跟着沈孟娘等幾名僕婦,他們和程世傑保持着幾十米的距離。
學校的校長是天啓四年的舉人,姓唐名順,字孝父,陳留人。
唐順向程世傑道:“王上,最近有人提議學校應該增設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荷蘭語課程,學生有些擔心!”
程世傑問道:“你擔心什麼?”
唐順道:“王上,以前我們陳留有一個秀才,機緣巧合之下,學習了葡萄牙語,又信了什麼教,把頭髮剃了,還穿了洋鬼子的衣服,一副洋鬼子打扮,這不是背宗忘祖嗎?”
程世傑沉默了一下,要說現在的大明,已經走出去了,與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人打交道越來越多,開設語言課是有市場需求的,需要翻譯人才。
可問題是,這是中學,教授的是基礎知識,從程世傑角度來說,中學生其實是沒有必要學習外語的,因爲沒有用。學過外語的人這輩子,幾乎不可能與外國人打交道。
就像作者本尊,2001年畢業,那個時候,英語口語確實是不行的,但是簡單的拼寫不成問題,藉助字典,也可以看懂簡單的文章。但是直到現在,畢業二十二年後,所學的英語根本就沒有用處之地。
程世傑瞭解到這個情況後道:“唐校長,你的擔憂是有道理的,這事很重要,需要再看看教育部門的意見,原則上我認爲中學不應該開開設語言課,因爲我們不需要,可以作爲先修課程,興趣課程,不列入考試範圍,在大學裡才准許開設語言課!”
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這些語言課用處不大,只要大明可以保持現在的發展勢頭,全世界都會學習漢語,學說漢語,來到大明做生意或者外事交流的外國人很多,他們都不約而同主動學習漢語。
普通大明人可沒有機會出國,學習這些語言幹什麼?
不過眼下最重要的是,普及大明的官話,現在爲止大明各地的方言太多了,哪怕程世傑會普通話,依舊有很多方語聽不懂,統一國內語言,這纔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瞭解這個事情,程世傑給教育部門發佈詢問函,讓他們主持召開這方面的專門會議,準備形成全國統一的文字讀音和文字寫法。
……
李志祥終於與李方匯合了,李方想吐糟李志祥,只不過他不敢。
李志祥也沒有臉顯擺他的遭遇,作爲遠征臥莫爾的總司令,結果卻與麾下的部隊失散,害得所有人都提心掉膽。
“你怎麼來了?印度那邊怎麼樣了?”
李方告訴李志祥近階段發生的事情,他們率領遠征軍突襲泰米爾,結果經過一場惡戰,李方將這幫不知道死字怎麼寫的土人給揍得滿地找牙,順手俘虜了土王的小王子,將他吊起來打。
兒子被抓走了,土王覺得很沒面子,帶上整個部落的精兵強將過來找李方的麻煩,要讓這些從海上漂來的外來者知道誰是才主人。
然而王王的表現也沒有比兒子好到哪裡去,讓李方一通暴打,拼湊起來的精兵強將被打得一塌糊塗,死傷慘重,連帶自己花了大價錢訂製的豪華馬車,還有那三名從歐洲買回來的白人美女都成了李方的戰利品。
所以說,替兒子出頭也是門技術活,一個不留神,面子沒找回來,還得把老本給賠進去,捱了揍的土王咽不下這口氣,派人帶着一筆可觀的財物去找英國人幫他出頭,名義上他可是英國人的小弟,現在他被人欺負了,英國人得替他出頭。
而英國人也並不懂土王的泰米爾語,還以爲是他們的土王與土王之間的戰爭呢,他們收下了土王送來的財物,立即派出四個連,莫約五六百人去找李方麻煩。
相對於老牌的西班牙帝國和荷蘭聯合王國,英國的實力增長很快,因爲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的底氣很足,他們以爲前來襲擊泰米爾的人應該是荷蘭人,或者西班牙人,再不濟就是葡萄牙人。
至於大明,他們壓根就沒有相過,大明的海軍很少出現在這裡,不過非常可惜,英國人認識大明的龍旗,還是大明的日月旗,原本想給小弟出氣的英國人,看着海邊出現密密麻麻的大明戰艦,特別是這麼大的戰艦,就連大英國內也沒有吧?
現在英國最大的戰艦是海上君主號,滿載排水量一千六百二十五噸,不過現在還沒有正式服役,就算是海上君主號,也比不上眼前的戰艦。
還有戰艦上那些大口徑艦炮,嚇得他們冷汗直流。
他們馬上把給小弟出頭的念頭給扔了,趕緊上前詢問是什麼情況,結果,大明自稱他們有一艘船隻擱淺了,泰米爾人不問青紅皁白就向他們發起進攻。
英國人急忙表示,這跟他們沒有關係,他們聽說這裡出現了擱淺的艦隻,作爲文明世界的一份子,他們不會坐視不管,前來救援。
大明自然知道他們是什麼意思,你家求援帶着十幾門火炮,拉着十幾車炮彈和彈藥?
不過,英國人轉頭就把泰米爾人給賣了,不僅把土王給抓了,並且他土王世代積攢的黃金和白銀給繳獲了,裝上了大膽的船隻。
李志祥這才知道原來英國人如此無恥。
不是說英國人無恥,至少在東方,現在敢挑釁大明帝國的國家還真沒有,大明現在目前有四支主力艦隊,超過排水量一千噸級別以上的戰艦六百餘艘,差不多是三個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規模,就問誰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