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巍巍中華_第550章:又一個聖親王



周皇后是有主意的人,但是面臨如此的大事她也是不知所措,於是她就想到了她的皇嫂懿(yi)安皇后,請她來做個主心骨。

這位懿安皇后可是不簡單,她姓張名嫣,是崇禎的哥哥天啓皇帝朱由校的皇后,朱由校死後她被封爲懿安皇后,由於她與朱由檢的關係不一般(別想歪了,不是男女關係),因此,也一直居住於皇宮之中,並且是朱由檢夫婦家中的常客。

張嫣是通過全國選美的方式當上皇后的,因此,她是有名的大美女,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才藝俱佳”,她出身於官宦之家,知書達理,爲人正直,又非常聰明,可以說是一個淑女全才。

她對崇禎皇帝有恩,崇禎獲得帝位,坐穩了皇帝寶座都離不開懿安皇后的功勞,甚至崇禎的性命都是她保全下來的,對手當然就是魏忠賢。這一段歷史話太長,我們以前也簡單的提到過,此處略去不再敘述。

懿安皇后聰慧、沉穩、正直,幾乎是一位十全十美的歷史人物,對政事也非常有見解,對於她的意見,崇禎也非常重視,不會當做耳旁風。當然了,張嫣這麼聰明的人她也不會去幹預政治,也不會多嘴去管不相干之事,她是懂得潔身自好的。

可以這麼說,張嫣做了朱由校的老婆,是白瞎了這個人了。張嫣對於癡迷於木匠手藝的皇帝丈夫也是毫無辦法,否則她一定是一代賢后,留名青史。

懿安皇后被請來了,不用太多的介紹她就明白了,因爲外部的政治事務她全瞭解,全知道。由於中華日報的存在,有心人都可以瞭解天下的各種事物。她有見解,也是敢說話有擔當之人,面對朱由檢,她的地位超然,說話也就少了顧慮。

她說道:“皇帝,哀家做爲嫂子是理解陛下的,陛下作爲朱家的傳人,肩上責任重大,爲了維繫朱家一脈相承的天下社稷,陛下也盡心盡力了。可是,皇帝呀,天下之大勢已經如此了,陛下扭轉不了了,陛下死了就可以面對祖宗了嗎?陛下還有皇后,還有兒子,還有我們這些親屬,陛下一死了之,他們怎麼辦?我們大家都一同命赴黃泉嗎?

皇帝呀,自從盤古開天地,朝代更迭是常理,沒有那個朝代是萬萬年的。道理是如此,怎麼到了自己的身上就想不通了呢?

頭一件大事當然是我朱家的皇權,但是事實如此,保不住了,保不住的時候怎麼辦呢?”

她看着崇禎皇帝,崇禎愣在那裡,他能知道怎麼辦?他是沒辦法才選擇了死,現在被懿安皇后一說,他也隱約感到自己是在逃避責任了。懿安沒有直說,實際就是這個意思。

崇禎說道:“請皇嫂明示。”

張嫣說:“皇帝呀,你想過你的對手朱萬化沒有?他現在兵強馬壯,糧草豐足,他如果發兵取南京,登上金鑾殿面南稱朕,直登九五,誰能阻攔?可是他把皇位拱手送給一個書生,自己還當那個沒有名分的督軍。朱萬化人品如何我們不管,他是否聖賢也不關我們的事,哀家只請皇帝陛下自問,如果陛下處在他的位置當如何?陛下只要與他比一比就應該心安了,陛下的皇位沒了,他朱萬化也沒得到。

依哀家婦人之見,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是保住我皇家的臉面,保我皇族衆人的平安,不要死於非命,拋屍街頭!大明亡了,皇位丟了,可是我鳳陽朱家的一脈還要傳宗接代呀。

歷朝歷代,丟了天下社稷的皇族都是什麼下場?難道不做皇帝了,朱家的一脈就要斷子絕孫嗎?現在,有能力挽救朱家的只有陛下,旁人都不行,這個責任,皇帝要承擔起來。”

石破天驚,張嫣的一席話算是說道要點了。

崇禎還是愣在那裡,張嫣也不在說話。過了一會,崇禎說道:“請皇嫂繼續說下去。”

他的意思就要懿安皇后拿出辦法來,懿安說道:“哀家也是婦人,婦人能有多少見識?出主意也難免有失偏頗。眼下的朝臣大多還都是可用的,陛下可以找他們商議,他們食君之祿,理應爲君分憂。哀家也相信他們能有主意,有辦法。”

懿安是聰明之人,決策還是要朝臣、

皇帝去做,她一個過了氣的皇后能做什麼主張?就是有辦法也不能說,以免秋後算賬。

這個彎子也是不容易轉過來的,此後的兩天崇禎皇帝還是沒有臨朝,懿安皇后依然每日過來開導他。

楊嗣昌幾次求見也沒有結果,都被崇禎拒絕了。內閣得不到主意,也無法與開封的使臣談什麼,只是挽留,談一些無關痛癢的話題。

南京城內有中華一方的坐探,市面的情況還是知道的。但是,閒來無事的孫和京走到南京城的繁華之處,發現城市中人口明顯的減少,據說大部分都流動到農村覓食去了,就是茶樓酒肆也能看到吃食的減少,質量、數量都不足,且價格奇高,處處感覺到南京的糧食危機。城中糧價高的出奇,還是有價無貨,幾處重要的地點還能看到官府的粥棚,吃粥的人有衣着破爛的貧民,更多的是衣着光鮮的市民。他們也是飢餓難耐,顧不得臉面了,大都是低着頭,用衣袖遮面,前來討一碗粥,相信其中不乏秀才學子,這也是奇觀了。

終於,崇禎不得不放下臉面,單獨召見了楊嗣昌、林欲楫二人。崇禎還是覺得太羞恥,不想召見更多的人,單獨召見楊嗣昌似乎人又太少了,所以又選了一位必不可少之人。

林欲楫是禮部尚書,外交是他的職責,所以皇帝選擇了他。林欲楫在歷史上評價很高,是個好官,詳細的就不說了。

見到這兩個臣子,崇禎還是沉默了很長時間,最後不得不說話了。他說道:“朕想了很久,天下形勢如此,朱家的江山社稷也顧不得了......兩位愛卿,你們召集朝臣議一下,擬出一份條陳呈上來,然後再定奪......要緊的是保住我皇家的臉面......朕的身家性命都交給你們了,兩位愛卿不要負朕之望!好了,就就這樣吧。你們下去吧!”

兩位臣子也是心情沉重,以頭碰地,“嘭嘭”的響。

話題太沉重,皇帝的意思他們也聽明白了,他們也知道皇帝做出這個選擇不容易,什麼都不要問了,努力辦差就是了!

朝廷的這些大佬商議的結果崇禎還是比較滿意的,其要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仿照朱萬化要一個聖親王的爵位。

崇禎是當事者迷,他丟了江山就像丟了魂,心亂如麻,他沒有想,當然也就想不到。衆位大臣心裡清楚,就是等皇帝的決策,皇帝同意退位,則大事已定。皇帝不是要臉面嗎?最好的辦法就是保留一個名義上的九五之尊,那當然就是開封所定的最高爵位——聖親王了。臣子們是很容易想到這個的,朱萬化父子的聖親王之位那是公開的,登上報紙了,所有人都知道的。

中華帝國的皇帝孔胤植是虛擬皇帝,有名分、沒權利。而聖親王則更退了一步,沒有皇帝的權利,也沒有皇帝之名分,只是“享受皇帝的待遇”而已,並且僅限於本人,不得世襲繼承。

不過對於此時的崇禎卻是個極大的安慰:他可以繼續穿龍袍,住在皇宮之中,繼續的自稱“朕”,稱臣子爲“愛卿”,只是少了“吾皇萬歲”之類的禮節。當然了,權利方面的東西就少的太多了。

南京一方的這個條件孫和京是無權答覆的,因爲他知道,聖親王的爵位是中華帝國專爲朱萬化父子準備的,就沒打算給別人。

對於開封的官員們來說,大部分都不能接受崇禎的無理要求,但是朱萬化決策同意大明一方的要求,給朱由檢一個聖親王的爵位,他對各位官員解說道:

崇禎皇帝能夠退位也是功勞,他避免了戰爭,避免了數千萬百姓生靈塗炭,避免了戰爭摧毀家園,也是有功於天下社稷了。我們的眼睛不要盯着一個朱由檢,我們關心的是天下的百姓,殺一個朱由檢容易,可換來的是數十萬人的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數千萬人煎熬於戰火之中。所以我們對朱由檢的仁慈,實質上是換取對天下人之仁慈。因此,國家拿出銀子多養一個聖王爺也是值得的,何況聖王爺是不能世襲的,他的子孫就沒有這個爵位了。

附帶的好處還有一條:有了朱由檢這位聖王爺,也就避免了我的聖王爺爵位被枉法

繼承,這也是監督。

另外,天下忠君之人還是不少,這種做法可以安衆人之心,也是爲新朝獲取民心,安定天下的好辦法?

官員們爲聖憲王爺的豁達胸襟所折服,不少的官員當即就喊出了“聖憲王爺聖明!”

是的,這也正應了他私下裡對朱大典說的:“其實安人心,爭取人心也包括中華帝國一方官員,我們的官員之中,忠於大明皇帝的還大有人在,只是沒有明顯的表示而已。幾千年來的忠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作爲上位者,他們不說,我們也應該想得到。”

朱大典很是誇獎了朱萬化一番,說他有進益,用心了,知道揣摩臣下的心思了。

開封方面同意了這個條件,其他的就好說了,雙方討價還價,做一些讓步都相對的容易,談判進入了正常的軌道。

最後雙方議定:崇禎宣佈退位,用明王國的身份遞交請求加入中華帝國的國書。經過帝國議會審議通過,中華皇帝蓋寶璽批准,南京一方的十省就整體加入了中華帝國。然後由皇帝頒發賜爵的詔書,賜予朱由檢聖信親王的爵位,加九錫,比照皇帝禮儀。

崇禎登基之前爲信王,因此,依然用“信”作爲王號。

宣佈退位之後,崇禎皇帝的帝號取消了,崇禎十三年就是崇禎年號的最後一年,明年將啓用孔胤植的年號“開憲”,就是紀元二一九二年、開憲元年。

朱由檢用聖信親王的身份繼續統治原大明管轄下的十省,爲期十年。十年之後,十省分別轉換身份爲中華帝國的自治省,帝國和明王國共同任命官員,執行省內自治,自治的期限是五年,之後進入憲政日程,到此爲止聖信親王就完全失去了執政的權利。這樣朱由檢還可以維持最多十五年的有限行政權和有限的軍權。

聖信親王的爵位是終身的,但是,同樣不能世襲繼承,聖信親王的世子(原太子朱慈烺)只能按照朱家本家的身份(之前朱大典設計的兩個朱家攀親戚,沒想到在這裡,以這種方式用上了),最高可以獲得郡王。南京方面曾經爭取世子繼承親王的爵位,這一項開封方面沒有讓步,理由是在中國只能維繫一個親王的譜系,不能有兩個。

對於大明帝國原有的朱姓藩王,中華帝國一律不承認,只承認他們平民的身份,當然也不會無端的抄沒他們的財產。明王國如果願意繼續維繫他們的王位,中華帝國不干預,但是其王爺名號僅僅在明王國內有效,並且限於特區的年限,即最多十年。

說白了就是願不願意繼續供養這些廢物,那是朱由檢個人之事,反正中華帝國不養。

對於這一項,南京方面出奇的大度:王爵全免了,其他的爵位也免了。原因很簡單,爵位是需要當權者拿出銀子作爲俸祿去供養的,誰還願意無端的支出這筆銀子?何況這些王爺都富可敵國,只要不抄沒他們的財產,世襲三代做富翁都沒問題。朱由檢保全了他們的性命,保全了他們現有的財產就已經是很大的恩德了,他們不能奢望太多。

對於明王國內部各級官府的名稱、官職稱呼,帝國沒有給出限制,畢竟明王國還有十省之地,地盤很大。小朝廷設內閣、設六部、設御史臺也都可以,叫尚書、叫大學士也沒關係。

對於北京、南京的地名,按道理說應該改名,現在國家只有中京一個都城,但是朱萬化知道現代依然保留了“南京”的地名,其實豁達一些也是無所謂,中國的歷史上並不是都把都城稱作“X京”的。北京、南京人們稱呼習慣了也無所謂的。但是,多數的官員還是堅持要改,於是南京啓用其舊名稱江寧。

北京沒有舊名稱,北京城始建於明朝,當時就是作爲國都建設的,所以就叫做北京。元大都、燕京都不是現在北京城的位置。

朱萬化是知道的,那是國民黨北伐打跑了北洋最後一屆政府(張作霖)之後改北京爲“北平”,因此,北京就改成北平了。

相比之下,軍事上就嚴格多了。說它嚴格又反應到那些方面呢?且聽下回分解。

--- 第550章完 ---

(本章完)

卷四:九州風雲_第290章:兵至漢中卷五:縱橫天下_第377章:阿巴坎決戰(一)卷二:初露崢嶸_第78章:氣球的威力卷六:楊威天下_第420章:剿滅袍哥作品相關_官府部隊等資料卷四:九州風雲_第316章:夢想隴海路卷五:縱橫天下_第394章:北海道的內鬥卷三:嶄露頭角_第197章:到單縣卷三:嶄露頭角_第199章:初見盧象升卷一:藏龍臥虎_第21章:過大年(一)修改卷七:巍巍中華_第529章:戰雲密佈卷六:楊威天下_第469章:高等婆羅門來了卷五:縱橫天下_第357章:治理涇河卷二:初露崢嶸_第81章:救援趙率教(三)卷六:楊威天下_第475章:遇到一位忠臣卷七:巍巍中華_第532章:火攻之烏龍作品相關_第一次整編卷五:縱橫天下_第379章:阿巴坎決戰(三)卷六:楊威天下_第491章:受邀訪問清國卷三:嶄露頭角_第213章:救援錦州卷七:巍巍中華_第576章:塞得港大海戰卷四:九州風雲_第289章:石門棧道卷六:楊威天下_第487章:起死回生卷一:藏龍臥虎_第34章:入鄉隨俗卷二:初露崢嶸_第75章:快捷的通信卷七:巍巍中華_第524章:遇刺負傷卷四:九州風雲_第284章:佔領川北卷六:楊威天下_第479章:暗流涌動卷三:嶄露頭角_第203章:孔有德投降卷五:縱橫天下_第396章:艱難的選擇卷七:巍巍中華_第563章:取炎陵卷五:縱橫天下_第360章:過一把火車癮卷一:藏龍臥虎_第39章:拉毛文龍一把卷三:嶄露頭角_第167章:貿易公司卷一:藏龍臥虎_第7章:初練兵卷五:縱橫天下_第377章:阿巴坎決戰(一)卷五:縱橫天下_第334章:穩定陝北卷七:巍巍中華_第551章:大一統卷三:嶄露頭角_第209章:覺華島卷五:縱橫天下_第350章:孫傳庭卷五:縱橫天下_第360章:過一把火車癮卷一:藏龍臥虎_第56章:倒黴的海匪卷五:縱橫天下_第391章:溫體仁到開封卷六:楊威天下_第485章:機緣巧合卷六:楊威天下_第504章:瘋狂卷五:縱橫天下_第364章:基層政權卷四:九州風雲_第331章:新版滿洲國卷三:嶄露頭角_第190章:憲政卷三:嶄露頭角_第234章:滅了一個船隊卷三:嶄露頭角_第150章:有人囤積糧食作品相關_標題:崇禎三年重組海軍卷五:縱橫天下_第396章:艱難的選擇卷三:嶄露頭角_第179章:汝陽剿匪(一)卷三:嶄露頭角_第236章:清理琉球國卷三:嶄露頭角_第236章:清理琉球國卷四:九州風雲_第241章:亂局初見卷五:縱橫天下_第349章:就任督軍卷六:楊威天下_第443章:憤怒卷五:縱橫天下_第384章:喬遷之喜卷四:九州風雲_第303章:火燒福岡卷二:初露崢嶸_第83章:直筒子趙率教卷六:楊威天下_第426章:牧草之戰卷二:初露崢嶸_第77章:平原游擊戰卷二:初露崢嶸_第122章:劉愛塔兄弟卷四:九州風雲_第300章:武勝關卷二:初露崢嶸_第132章:收復臺灣(一)卷二:初露崢嶸_第128章:遼寧建省卷三:嶄露頭角_第212章:正陽門協議卷六:楊威天下_第501章:波斯灣的石油卷四:九州風雲_第268章:路在何方卷七:巍巍中華_第573章:進軍蘇伊士卷五:縱橫天下_第418章:進爵風波卷六:楊威天下_第472章:強勢的談判卷六:楊威天下_第505章:草原烽煙又起卷四:九州風雲_第290章:兵至漢中卷二:初露崢嶸_第91章:攻克三屯營卷六:楊威天下_第516章:亦敵亦友卷二:初露崢嶸_第89章:佈局永平府卷六:楊威天下_第500章:民主自由卷六:楊威天下_第463章:一算嚇一跳卷四:九州風雲_第284章:佔領川北卷四:九州風雲_第270章:第一牛人卷三:嶄露頭角_第198章:意外的戰鬥卷一:藏龍臥虎_第10章:工業母機卷一:藏龍臥虎_第19章:鄭鴻逵來訪卷六:楊威天下_第489章:勃勃生機的草原卷一:藏龍臥虎_第29章:紙幣卷六:楊威天下_第492章:風波又起卷三:嶄露頭角_第168章:試着修鐵路卷七:巍巍中華_第567章:保護大草原卷二:初露崢嶸_第119章:平臺奏對(二)卷三:嶄露頭角_第161章:改革不易卷五:縱橫天下_第412章:巴圖爾的反撲卷四:九州風雲_第266章:試航卷六:楊威天下_第486章:朝廷的兵工廠卷七:巍巍中華_第530章:浦口烽煙起卷二:初露崢嶸_第132章:收復臺灣(一)卷五:縱橫天下_第380章:阿巴坎決戰(四)卷六:楊威天下_第436章:印度洋的出海口卷二:初露崢嶸_第126章:一體納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