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一月二十五日,清軍與日軍在本州島的南部大戰。派遣軍國防軍團的炮火有力的支援了清軍的作戰,消滅的日軍的火炮和大批的有生力量,清軍的大隊騎兵乘勢掩殺,日軍也很頑強,匆忙間組成軍陣抵抗。
日軍的火炮都被消滅了,殘存的火銃也不多了,但是還有,火銃的有效殺傷射程在五六十米的範圍內,因此衝到近前的清軍也有不少被擊中落馬。老式火銃射速慢,面對快速的騎兵只能開一槍,所以很難阻擋住馬隊的衝擊。
清軍是裝備了大量的手榴彈的,所以雙方的部隊尚未接觸,一批手榴彈就像麻雀一樣飛入日軍的戰陣,隨即爆炸聲就響成了一片,造成日軍的大量傷亡,也攪亂了日軍的隊伍。一萬人的清軍騎兵隊列是個三角形的形狀,它像利刃一樣切入了日軍的軍陣。
騎兵對步兵本來就有天然的優勢,再加上清軍的先進裝備——三眼銃,它的作用有點像衝鋒槍,臨近交戰隨時可以發射散彈,也不用瞄準,一打一大片,缺點就是射程近,有效殺傷距離只有20米。三眼銃揮舞起來就是狼牙棒,在冷兵器戰場上,一寸長,一寸強。帶尖刺的三眼銃頭部分量很重,加上馬匹的速度,一棒子打下去,就是有盔甲也抵擋不住。清軍的馬刀都是朱家工廠的產品,鋼口好,韌性強,分量適中,絕不弱於日本的武士刀。日軍再頑強也抵擋不住這一萬騎兵的衝擊。
時間不長,清軍的萬人馬隊就殺透了日軍的戰線,稍事歇息,整隊之後又殺了回來。就這樣反覆衝殺了兩遍,日軍就徹底混亂了,再也抵擋不住,開始四散奔逃。
對於這種陣勢,代善是老於軍伍之人,當然極善於抓住時機,他指揮全軍漫山遍野地殺了過去,騎兵追擊潰散的步兵那就是虎入羊羣一般。
這一戰殺得血染山野,十幾萬日軍死亡過半,逃走的也不成隊伍了。
清軍在戰場繳獲了大量的武士刀、火銃和火炮,經過清點,日軍的大小火炮居然有五十多門,這要不是國防軍團的反覆炮擊,壓制了日軍的火炮,如果讓這些火炮發揮作用,真不知道要造成清軍多大的傷亡。看着擺放成排的火炮,代善也是倒吸了一口涼氣,真是後怕呀!這要是冒冒失失的衝上去,後果不堪設想。
清軍與大明作戰時就是習慣長驅直入的,但是代善的風格卻是比較穩,他對於突襲過快還是有顧慮的。因此,當清軍進攻的初期遇到了頑強的抵抗時,進軍動作就有些遲緩了。
在這一線阻擊的日軍應該是日本的主力部隊了,據清軍的偵查情報,日軍大約有四五十萬之衆。爲此,代善還要求皇太極給他增兵。皇太極知道此戰的重要性,毫不猶豫的又增加了三萬蒙古兵,使本州島上的清軍數量達到十萬。
在一次軍事會議上李定國又提出了自己的新建議。
李定國是派遣軍國防軍團的參謀長,當然就是顧問團的成員,一般的軍事會議都要參加的。
他說道:“代將軍,末將有一個見解,提出來供將軍參考。”
“小李參謀長請講。”
李定國確實太年輕了,像一個半大孩子,所以代善在稱呼之前加了一個小字。
“代將軍,敵我雙方在這裡交戰,日軍的主要兵力定然集結在前線,他們的後方就要空虛了。在二十五日的那次大戰中,我軍騎兵多次殺透敵陣,倘若有一支一萬人的騎兵,不是反覆衝擊敵陣,而是不顧當前的戰場直奔其後方,我國防軍團同樣派出一支快速的火力支援隊跟隨,支持其作戰,挺進兩三百里,或者直接攻擊岡山城,佔領岡山,那麼現在的戰場態勢將如何呢?”
這個假設太有水平了,敵方几十萬大軍集結在前線,倘若其背後有一支強軍,不要說兩面夾擊,僅僅斷其後路,截斷糧草和援軍,其前方的部隊將不戰自亂,那不就是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態勢嗎?用現代的戰術詞彙說就是閃電戰,或者叫大縱深突破!李定國有那個水平嗎?
歷史上的李定國堪
稱軍事奇才,其作戰不墨守成規,常常出奇制勝。張獻忠第一次入川被秦良玉打得大敗而回,第二次入川又碰上了秦良玉。這一次,亂民軍的領兵將領是李定國。秦良玉的白桿兵在當時就是一支百勝之軍,百戰百勝,還未嘗有敗績。但是遇到李定國竟然全軍覆沒,從此就沒有了白桿兵!李定國的作戰過程史料上沒有具體說明,我們也不得而知。
明朝滅亡後,李定國依附於南明政權,在湖南大敗孔有德之軍,逼得孔有德自殺身亡!其後,面對清軍猛將尼堪(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的兒子),李定國設伏全殲深入西南的這一支清軍,並斬殺尼堪。這是清軍入關取天下的過程中少有的一次大敗,並且是唯一的一位陣亡的親王級的將領。
這些戰績古之名將不過如此吧?
但是李定國也有缺點,他不善於處世,人際關係總是搞不明白,無論在那裡他都是被排擠的對象,始終受到當權者的打壓,終生不得志。即便張獻忠認他爲乾兒子的時候,也是受到其他“乾兒子”們的打壓。
現在的李定國在臺灣的軍校學習了一年半,對於現代的熱兵器的戰爭也有了認識,其戰略戰術思想必然會有較大的提高,因此他提出一些現代的先進戰法就不足爲奇了。
李定國的見解代善也能理解,因爲崇禎三年那一次清軍入寇中原也是類似這種戰法,當時的皇太極就棄身後的寧遠邊軍於不顧,直接深入到京畿地區。
不過仔細的想來李定國的謀略完全有實現的可能,並且一旦形成這種戰場態勢,對於清軍的好處可就太多了。對於東瀛這種狹小的地域,被包圍的日軍沒有迴旋的餘地,岡山以西地區幾乎可以不戰而得,剩下來的戰鬥就是對於殘餘日軍的清剿問題了,皇太極定下的第一階段戰役就可以輕鬆實現。
想到這裡,他就要重新評價眼前這個半大孩子了,看來國防軍任命他爲參謀長是絕對有道理的,自己用年齡取人的確是小看了他。
他說道:“李參謀長的話有道理,但是那場戰鬥已經過去了,我們如何補救呢?”
稱呼中的“小”字去掉了。
“代將軍,現在也不晚。我們組織一支突擊部隊,要突出快速行軍的能力,快速突擊前進,直接攻克岡山城。並且以岡山城爲依託,四處出擊,加大打擊日本人後方的力度,把岡山地區徹底攪亂。我們的大部隊隨後跟進,一路清剿。則本州島上這四五百里的地區一鼓可定。”
“好!那就有勞李參謀長了,請你仔細的爲我謀劃細節,計算兵力,做好準備,三日後就按此計劃實行!”
二月初二,清國版的閃電戰在本州島上實施了。
清軍依舊是大隊人馬攻擊前進,遇到阻擊後,炮擊、騎兵衝擊,都是老一套了。但是這一次有了變化,到了騎兵第二次殺透敵陣時,國防軍團的一個輕裝火力編隊跟隨着一起突擊過了敵陣,他們沒有殺回來,而是絕塵而去,帶隊的主將就是李定國。看到這個情況日軍不解,也有點慌亂。
清軍一萬五千人的快速部隊,在一個國防軍團的火力分隊配合之下,對日軍空虛的後方展開了快速的突襲,李定國被臨時任命爲帶兵的主將。日軍阻擊戰線的後方太空虛了,或者說,日軍戰線的縱深不夠,他們只用了三天時間就到達了岡山城。
正像李定國設想的那樣,岡山幾乎是一座空城,守城的日軍非常少,國防軍的炮火打開城門之後一個衝鋒就進了城。當然了,屠城之事就免不了了,特別是李定國做了主官,他是知道監軍大人的意圖的,因此,比清軍將領的屠城進行的更加徹底——凡是見到的,一律殺光。
有岡山城在,清軍得到了休息之地,糧草給養有有了充足的補充。得到充分休息的清軍開始四處出擊,清軍韃子兵們執行的是李定國制定的“三光政策”,即:“殺光、燒光、搶光!”日軍的背後成了一片火海。
清軍在日本作戰一般執行的是兩光政策:殺光、搶光,但是不會
燒光,因爲這些房屋建築清國是要接受的。李定國現在是敵後作戰,形勢不同戰術就不同。
這次的三光政策用到了日本人的頭上!
這一態勢使處於前線的約四十萬日冠軍徹底瓦解了,幾十萬部隊的後援被切斷,軍糧立即就陷入了危機,援軍更是沒有指望了,連向後逃跑的路也被堵死了。代善出動自己所有的部隊開始大規模的清剿,慌亂的日軍成了烏合之衆,有一部分乘混亂之際取得一部分船隻逃往四國島。
由於海峽狹窄,這一地區並沒有完全佔領,日本人的火炮也比較多,所以國防軍的海軍並沒有封鎖這些海峽,這也給逃脫的日軍創造了條件。逃跑的人羣中就包括的大部分日軍的上層人物。
代善用了二十多天的時間徹底的佔領了岡山以西的地區,提前完成了皇太極下達的第一期的佔領任務。此後將停頓一段時間,讓清國消化佔領區。無非是減丁、建立政權、分配土地、房屋、奴隸,對於殘留的日本人進行奴化教育等等,恢復秩序,恢復生產。他們這一次在本州島上佔領的地區略小於南滿島的面積,按照清國在南滿島的做法,消化這一地區至少也要三四個月以上的時間。
李定國是細心之人,他佔領了岡山之後,對於俘獲的日本人,他會找出關鍵的人物進行審訊的。在日本國作戰,由於語言、服飾、習慣差距比較大,敵後的情報幾乎沒有,李定國的目的就是獲取情報。
對於軍事情報所有的軍事家都會重視的,清國的將領也不例外。他們在對大明的作戰中,情報就做得非常出色。但是,到了日本,他們都忽視了這個問題。不同民族之間打入奸細難度較大。何況清軍的殺戮殘酷,日本人反抗情緒也就嚴重,日本人也就不好收買。另一方面,清軍得到國防軍團的助力,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也就不太需要情報了。因此,慣於利用情報的清軍幾乎完全放棄了情報工作。
李定國感覺到了這個缺陷,所以作爲軍事顧問的他,反倒越俎代庖關心起情報來了。
這一關心,還是有所收穫的,他知道了岡山的守軍雖然不多,卻是兩股勢力組成的。除了日本幕府將軍一系的日本官軍之外,另有一股被詔安的造反派,名叫黃巾軍,這是因爲他們每個人頭上,或者脖子上都扎着黃色的頭巾,在岡山的將領叫做石田三成。屬於造反派中的中下級頭目,黃巾軍的總頭目叫做島津元弘。聽到這個名字就應該猜到,他是九州島薩摩藩家族的人。是的,他是薩摩藩藩主島津家久的遠房親戚,按輩分應該是島津家久的叔叔,是個沒落的大名,勢力極其弱小。清國佔領了九州島,他也就隨着其他的大名一起逃離了九州島,島津元弘流落到了四國島。
在家族內長久的被歧視,造就了他的叛逆性格,流落中他連大名也做不成了,幾乎成了浪人。不甘於寂寞的島津元弘就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日本已經混亂了,混亂之中出了山賊強盜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日漸沒落的生活使島津元弘更接近於平民,因此也具備了許多平民思想,他的造反就帶有“殺富濟貧”的性質,在他的周圍也就聚集了很多武士浪人,也有很多平民。支持的人多了,就使他嚐到了甜頭,他知道要堅持這個方向,要提出一些口號,號召更多的人跟着他走。在這種背景下,他就提出了“廢除大名,還財富於民衆”的口號,同時他還指責薩摩藩藩主島津家久不抵抗,把九州島拱手讓給了清國人,他給島津家久起了一個“不抵抗大名”的外號。
大名壓迫民衆是日本社會的頑疾,世世代代的大名作威作福已經成爲習慣,大名的生活也日漸的腐敗墮落,因此,他的這個口號還是很得人心的,處於武士底層的浪人也同樣支持這個口號。
就這樣,在不長的時間裡黃巾軍的勢力橫掃了四國島,成了危機四伏的日本國內的一股勢力。黃巾軍的矛頭實質上指向了德川幕府,只是沒有提出“打到幕府”的口號。
--- 第330章完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