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額度高了?

bookmark

“爲何不可?難道朕定的這額度高了嗎?朕覺得不高啊!”

朱由校假裝什麼都不知道的反問道:“本朝幅員遼闊,人口繁茂,可每年歲入也就幾百萬兩銀子而已,朕定一萬兩的最高額度砍頭有何不對?難道這定罪不以國庫歲入爲準,還能用其他東西定論嗎?”

“況且,這可是一萬兩銀子啊!朕不用殺頭來震懾那些貪官污吏,日後必然又會讓這些人死灰復燃的。”

對面殿內的那些閣臣聽後,頓時啞然,他們都不知道怎麼回答朱由校的話了。

誠然,一個人貪污一萬兩銀子,確實對比國庫而言,有些多了。

但對於他們這些內閣輔臣來說,他們能爬到今天這個地步,一旦真的管不住自己,參與到貪污受賄的事情上的話,隨便一次簡單的貪污受賄,那都得一萬兩起步了,而且這還是友情價了!

若是他們真的同意朱由校這話,把貪污受賄殺頭的最高額度定在了一萬兩的額度上的話,那不是要搬起石頭砸他們自己的腳嗎?

他們能爬到內閣閣臣的位置,個個都是人精,自然不會幹這種蠢事,所以都在拒絕。

見周圍衆人都不回話,而後看着自己,葉向高知道身爲東林黨魁,內閣首輔,他必須要在這時候出頭了。

當下,葉向高回道:“回稟陛下,貪污受賄是禁不了的,朝廷要想根治此事,難!”

“所以,治理貪污受賄,與定最高貪污額度,殺頭不殺頭,其實沒有太多關係,因爲殺的再多,依舊禁不了。”

“這一點,太祖高皇帝時,殺了那麼多貪官,可貪污受賄至今依舊沒有禁止,足可見想要解決此事,靠殺頭震懾貪官污吏,是沒用的。”

“而臣以爲,我朝貪污受賄之所以屢有發生,還是因爲官員品性不好,品性不端者,當官後,掌握權利,一旦有機會接觸錢財,必然會貪污受賄。”

“故而,臣覺得,陛下若想根治這貪污受賄之風,當從官員的品性出發,選出有君子之風的人才爲官,這必然會令貪污受賄之風斷絕。”

聽了葉向高一口氣說了這麼多,朱由校並未立即回話,臉作深思狀,像是在想着什麼一樣。

其實,內心裡,朱由校是在觀察着殿內這羣閣臣。

看到他們驚慌失措的樣子,朱由校心裡冷笑,朕不過是想待會好好嚇你們說了這個話,沒想到大招還沒放,倒先把你們嚇出冷汗了。

當然,朱由校心裡也清楚,他們爲什麼會這麼怕。

試問一下,在場的哪一個閣臣,自己沒點齷齪事情,而大明的文官,除了少部分人外,多數當官後,家裡無論窮得還是富得,基本上財產都暴富了,他們的財產從何而來,猜猜也就猜到了。

對於這些,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其實都心知肚明,只不過沒人去戳破此事,皇帝是擔心戳破事情,會讓固有的朝廷格局癱瘓不穩,引發亂子,這也是朱由校今天故意裝作不知,提起朱元璋時的反腐的原因。

而文官,是明知而不知,或許他們猜到皇帝知道,但在心裡,他們都一心以爲皇帝不清楚而已,純粹是給自己找個心裡安慰,所以但凡心裡有鬼的文官,是很少在皇帝面前提這些東西的,因爲說不得就把事情扯到自己身上,這也是很多貪污大案,都是案子出了,朝廷才查的。

在貪污一事上,到了如今,所謂的防微杜漸,皇帝是知道這是根本實現不了的,所以到了大明中後期,官員貪污成性時,皇帝動不了官員,也只能想方設法的去民間撈錢了,畢竟官員貪的錢,多數原本就該是皇帝的。

說來,貪污受賄一直是孳生在封建王朝肌體上的一顆毒瘤,不過到了明代,這種毒瘤卻漸漸演變成了整個社會輿論中的非常合理的存在。

在大明建國之初,貪污受賄這顆毒瘤就已侵蝕着這個新生政權的肌體。

不過,由於朱元璋吸取了僞元滅亡的教訓,加之他的貧苦出身,深知貪官污吏爲害之烈,因此採取“重典治吏”,大刀闊斧地開展了反貪運動,從而極大地抑制了貪污腐化現象的孳生和進一步繁衍,使大明前期一百年中政治還算比較清明,社會比較安定。

可是到了中後期,貪污受賄這顆毒瘤已擴散到封建王朝肌體的全身,直接嚴重地威脅到明政權的存亡。

隨着政治的腐敗,加之商品經濟的刺激,明中期之後貪賄現象日益嚴重,早在處於明代前中之交的正統年間,貪賄腐化現象就已死灰復燃。

正德、嘉靖以前,社會尚指斥貪污爲不道德,正德、嘉靖兩朝以後,則社會輿論大變,認爲不貪污爲無能。

比如,大宦官王振就是英宗著名的大貪官,他把持朝政,公開賣官鬻爵,大肆收受賄賂。

江蘇江陰縣富家子弟徐頤,胸無點墨,因向王振行賄而當上了中書舍人,京師人們稱之爲“金中書”。

地方官朝謹也必須向王振行賄,史載:“每覲期,振不問何品官,能具禮者,多至千金,少則百,悉得達,然必千金始得一醉飽而出,門晝夜不得合。”

但這時,除王振及其走狗外,大多數官員仍能廉潔自律,縱有個別貪賄分子,也只能“暮夜而行,潛滅其跡,猶恐人知”。

而至正德、嘉靖以後,隨着政治的進一步腐敗和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當時,“仕途如市,入仕者如往市中貿易,計美惡,計大小,計貧富,計遲速”。

爲保住官位和謀求升遷,下級對上級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官場中的吃喝風、行賄受賄風也愈演愈烈,官員之間經常“具糖席,張嬉樂,具賓主縱飲,夜分而罷”。

本朝大詩人謝肇浙便對官場的吃喝風時說過:官吏富豪“窮山之珍,竭水之錯,南方之蠣房,北方之熊掌,東海之鰒炙,西域之馬奶,真昔人富有小四海者,一筵之費,竭中家之產不能辦也”。

而吃喝風的盛行又進一步助長送禮行賄之風的蔓延,到了“納賄受賂,公行無忌”,“無官不賂遺”,“無守不盜竊”。

要說這些事情,手中握有遍佈天下的情報網的錦衣衛的大明皇帝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只能說,大明中後期的皇帝都清楚,只是裝作不知道而已,畢竟,於上位者而言爲了政局穩定,一切都要以大局爲重,真要是嚴格審查的話,恐怕整個國家體系就會崩了。

88、是你!87、方從哲薦人285、西席113、不可登81、東林夜議110、治客氏大不敬之罪198、好個確信無疑89、鄰家有女220、把水攪混78、老狐狸挖坑400、楊鎬被黑的太久3、且慢!275、高郎中可真會演戲151、找姓魏的幹嘛?200、還是葉相公是明白人236、禁軍中的禁軍281、張璟可成“客巴巴”92、真是“老”工匠!223、會學習會反思的韃子最可怕72、誰說大明沒有攬權的外戚?269、畢懋康登門273、都不想抓人275、高郎中可真會演戲141、錢息241、御馬監的特殊小炤69、偷樑換柱357、冷熱兵器需結合324、放一銃350、秦、馬忠心大明398、法司幾成虛設20、吳祭酒,出大事了!112、強封212、羨慕客巴巴393、古英貝勒很尷尬36、起復熊廷弼104、不是賭神的高進134、義利之說28、你竟然叫張嫣!221、茅元儀獻書137、黃汴攔路103、賑災不力193、管鮑之交,除膜慰道143、誰人用心211、給朕查!26、那就快點開始選秀吧!80、火器研發慢,購買量不足366、馬骨與醫無閭齊矣250、耿直人也不老實12、對付張璟的好時機322、絕不叫“養性”344、當心秦良玉27、選後選德312、搜查魏朝68、就你還想封爵?224、章節名錯了133、江南劣幣313、證據面前案情水落21、你還有臉進國子監261、都想博關注198、好個確信無疑380、今我大明,隱有十常侍者250、耿直人也不老實230、借不會破案的人破案229、國舅爺會演戲嗎?96、軍器局剝離329、善意的謊言179、無論如何就要如花姑娘364、運氣好的王化貞169、言者無罪259、不能小瞧張維賢174、該出小了233、唯你是問274、死無對證154、身份沒跑了18、霸王嫖234、祖制是死的,人是活的!178、逢場作戲321、錦衣衛指揮使難得善終110、治客氏大不敬之罪107、水路很快62、需要一支得力的中央軍395、後手與刺探326、手掌震得疼396、竟然是楊鎬!61、渾河血戰的啓示241、御馬監的特殊小炤306、酒菜有毒227、讓張璟去查341、秦良玉要報仇35、國舅爺的事情有古怪127、其心惡毒,無可加焉!249、耿直人總闖禍251、最多隻有這個數!63、大婚之後,朕必收權!333、反水的代價不夠227、讓張璟去查211、給朕查!11、國子監的仇敵248、虛驚一場392、代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