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漢城出了那麼大的亂子,整個滿清排漢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縱然把那些倒戈將佐的子孫都千刀萬剮了還不能平息八旗子弟蒙古貴族的憤怒。
原本喜歡在大朝會上賣弄嘴皮子的漢臣們都集體銷聲,生怕被主子點名發言又惹了衆怒。
當漢奸的貳臣註定裡外不是人,不僅僅漢民族咒罵他們一直到千秋萬代,滿蒙主子也沒把他們當人看,後來乾隆那孫子刻意修撰貳臣傳羞辱他們的子孫就可見一斑。
睿親王多爾袞在大朝會上強烈要求派老將替換十五弟回盛京遭到和碩肅親王一黨的強烈反對。
雙方打起了嘴仗,此時紅歹是這個皇帝還在,多爾袞跟豪格爭鋒不可能獲勝,因爲滿蒙將領中認爲豪格會繼承大統的不在少數,他們自然以豪格馬首是瞻。
豪格一黨比較損,言辭鑿鑿睿親王如果真爲豫親王擔心,可以親自率領正白旗人馬替換回鑲白旗。
多爾袞在山西已經親眼瞧見了“紅旗軍”的陣勢,他也是從小就帶兵打仗的將領,豈肯把自己正白旗的騎兵帶去朝鮮那片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地方跟“紅旗軍”硬碰硬?
朝鮮他是不肯去的,通過正規途徑調回多鐸難度太大,睿親王絕對放棄這個打算,他是睿智的,此路不通完全可以繞着走,回去就給十五弟寫密信。
信中跟多鐸講明白了,八個是意圖犧牲鑲白旗的實力,甚至於希望他這個旗主戰死。
如果多鐸不想如八哥所願,發現“紅旗軍”往平壤防線開拔試圖攻打之時,千萬不要心存幻想,立刻利用騎兵的機動力把平壤的所有的戰馬、挽馬都拉上往遼東跑路。
至於直接棄城而逃回來後等待多鐸的命運是什麼,多爾袞也想好了,只要手裡有一萬滿蒙騎兵的多鐸不回盛京,八哥就拿他無可奈何。
“紅旗軍”全取朝鮮後,接下來肯定劍指遼東,在如此生死存亡之際,八哥不會傻到動用八千騎兵去緝捕多鐸。
介於多鐸提出了困難一大堆,崇德雖然沒有調他回盛京也沒有不聞不問,派遣失其·何洛會再點齊一千鑲白旗人馬,帶上科爾沁右翼中旗兩千蒙古輕騎兵,謝圖親王巴達禮親自領兵。
崇德雖然病得不輕,但是腦子沒有燒壞,察覺到了科爾沁諸部跟多爾袞、多鐸倆兄弟過從甚密,因此特意往朝鮮填科爾沁的人馬。
以後的孝莊皇后,現在的莊妃西側福晉布木布泰在崇德的後宮中不得寵,那是由於崇德身體每況愈下,見到如此年輕的女人也是有心無力,一年也搞不了幾回。
在這種情況下要懷上龍種談何容易,但是如此難題難不倒敢偷漢子的布木布泰,爲了給自己的兒子尋個好種,布木布泰瞧上了年輕、相貌還算不錯的睿親王多爾袞。
女人心海底針,布木布泰爲了借種而已沒有對多爾袞動了真情,純屬逢場作戲。
而睿智的多爾袞食髓知味,不僅僅享受到了嫂子誘人的肉體,還體會到了妾不如偷的快感,每一次在布木布泰肚皮上馳騁過後都有難以形容的滿足感。
原因很簡單,受夠了八哥的氣,多爾袞把這股怨氣發泄在八嫂的肚皮上真的爽翻了天。
估摸着多爾袞如此努力,布木布泰懷上龍種的夙願很快就會得到滿足,而且由於提供精子的多爾袞年輕力壯身體健康,兒子肯定不會夭折。
紅歹是最寵愛的海蘭珠現在已經大了肚子,兩三個月後就會生產,按照歷史,她生下了一個男嬰導致紅歹是欣喜若狂,隨即大赦天下。
可惜這個有可能成爲太子的孩子沒有滿週歲就夭折,是宮斗的犧牲品、還是病中行房太勉強精子不健康,導致嬰兒體弱養不活就不得而知了。
最後的結果衆所周知,布木布泰生了皇子成爲了滿清的順治皇帝。
至於是多爾袞還是紅歹是的種連現代手段測試基因都無法準確,畢竟紅歹是和多爾袞是親哥兒倆。
沒有歷史上的多爾袞、布木布泰叔嫂通姦硬生生把才六歲的愛新覺羅·福臨扶上皇位,滿清的繼承人肯定是肅親王豪格。
如今感覺到自己時日無多的紅歹是一直在提防多爾袞、多鐸這哥兒倆,派出鑲白旗去朝鮮跟“紅旗軍”拼消耗就是爲了削弱兩白旗的實力。
大朝會上,擁戴豪格的八旗貴族佔了大多數,多爾袞明知道八哥的意圖也無法對抗,只能選擇接受現狀。
往朝鮮派遣援兵恐怕無法阻止“紅旗軍”的犀利攻勢,還得想辦法爲大清國爭取時間,崇德唯有強打精神繼續問計。
從朝鮮換防回來的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加官進爵了,現在是和碩英親王,他獻計道:
“陛下,臣弟認爲揚湯止沸莫如釜底抽薪,黃漢那廝率領大軍在朝鮮鏖戰,塔山、金州一線處於守勢,我大清軍可以主動發起進攻迫使‘紅旗軍’增兵,以緩解平壤一線的壓力。”
剛剛從錦州趕來朝議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贊同阿濟格的建議,補充道:
“陛下,臣認爲英親王言之有理,臣認爲僅僅在塔山。金州發起主動進攻遠遠不夠。
那裡的防線被‘紅旗軍’經營多年易守難攻,我軍難以擴大戰果。
臣認爲與此同時應該派出一兩萬精騎再次繞道伐明才能夠調動‘紅旗軍’回援。”
時過境遷,滿蒙諸將已經沒了精氣神,再也不是前幾年提議伐明之時一個個如同打了雞血般興奮。
多爾袞就是去年伐明回來的親王之一,見阿濟格、濟爾哈朗這兩個沒有參與去年伐明的親王利令智昏。
目前大清國面對“紅旗軍”的平遼之戰堅守能力尚且不足,這時候還分兵伐明,豈不是自取滅亡?
他提出質疑道:“二位兄長可知道如今的大明不好打,宣大、太原都有‘紅旗軍’人馬駐守。
領兵大將乃是黃漢麾下第一猛人楊大郎、還有那在寧武關下一戰成名的房連棟,他們都不是泛泛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