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分化瓦解

與此同時,皇宮之內,乾清宮中,賈亦韜正在捧着一本奏摺,聚精會神的看着,眉頭變幻不定,時而緊皺,時而舒展開來,不時地流露出淡淡的興奮之意。

“張彝憲,宣熊文燦進宮。”

“是,皇上,奴才遵旨!”

看着張彝憲離去的身影,賈亦韜再次陷入了回憶之中,回想着關於熊文燦的種種信息。

熊文燦的仕途也算是官運亨通,一路升遷,數年之內,最高做到了兵部尚書,兼任五省總督一職,位列一品大員,但最大的政績就是招撫東南沿海的海盜頭頭鄭芝龍,也就是鄭成功的父親。

奈何,這位大人太過於想當然,以他招撫鄭芝龍的那一套,居然想要用在張獻忠、李自成那一些人身上,可謂是異想天開,弄不清具體情況。

“哎...熊文燦還是待在東南沿海比較好,看住鄭芝龍。”

賈亦韜輕輕吐出了這麼一句話之後,更是連連搖頭,心想,東南的海盜怎麼可能與中原的義軍一樣?

中原地區大面積天災,百姓流離失所,造反的話,還有一絲苟活的可能,即便能夠招降,那也不過是起義軍的權宜之計,想要藉機休養生息,張獻忠等人後來的復叛,就是最好的證明。

東南的鄭芝龍就不一樣了,背靠沿海,就算朝廷不發軍餉,他們依舊可以活得逍遙自在,吃喝不愁,完全可以向海上的那些商人收取保護費,事實也正是如此,接手招降之後的鄭芝龍,有了大明王朝這座靠山,漂白之後,數年之內,財富急劇膨脹,可謂是富可敵國,建造了極爲奢華的鄭宅!

可謂是黑白兩道通吃,先天立於不敗之地。

當熊文燦沿用楊鶴的招撫之策時,鎮壓中原的起義軍,就註定了他將會以失敗告終!

“哎...崇禎啊崇禎,大明王朝那麼多的寶藏,你不知道挖掘,卻想着加賦於天下,使得老百姓生活不下去,逼得他們造反,幹這種殺雞取暖的事情,即便你再如何勤於政事,少時就愁白了頭,也多是無用之功,於國有何益處?”

“別得不說,開放東南沿海的部分地區對外貿易,收取關稅,朝廷又何愁無錢可用?最後還不全都便宜了鄭芝龍這個傢伙,見利忘義而又見風使舵,對大明王朝毫無忠心可言,清軍來了,立馬歸順。”

想到這裡,賈亦韜的心中一動,眸子裡的光芒愈發的熾盛起來,愈發堅定自己的決定,完全可以暫時先開放廣東這個通商口岸,允許洋人在那裡進行通商貿易,如此的話,朝廷又將多一筆不菲的財政收入。

畢竟,清朝之時,廣東十三行上繳的賦稅,幾乎佔據了清廷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皇室才能夠揮霍無度,盡情的享受。

然而,賈亦韜閃過念頭之時,又果斷了一搖頭,否定了這個想法,嘴裡喃喃道:“還不行,現在還不是開放海禁的時候,最起碼也要將東南沿海的海盜清理一些,建立一個強大的水師之後,方能開放海禁,如此才能嚴密監視那些洋人武裝力量,有效地打擊海盜,穩定通商貿易,保護沿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隨着一陣輕微的腳步聲響起,賈亦韜的思緒被打斷。

“微臣熊文燦拜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熊愛卿免禮,平身吧...”

看着伏地而拜的熊文燦,賈亦韜寒暄的同時,更是招了招手,示意對方站起來。

等到熊文燦站起來之後,素手而立的站在對面,一副十分拘謹的模樣,賈亦韜淡淡一笑,這才繼續說道:“熊愛卿,東南沿海傳來急報,盜匪猖獗,肆虐於海上,又有西洋人虎視眈眈,盤踞於臺灣,居心不良,時刻窺視內陸,朕想派你前往福建,擔任福建巡撫一職,剿滅匪患,還沿海百姓以太平的生活。”

“謝主隆恩,臣定當幸不辱命,剿滅東南沿海匪患!”

熊文燦叩謝之時,賈亦韜露出滿意之色,頷首以待,等待對方再次站好之後,緊跟着問道:“熊愛卿,你曾經在福建任過左布政使,對東南沿海的情況也算是瞭解,朕想知道,到任之後,你將如何剿滅匪患?”

“啓稟皇上,微臣以爲,要想永除東南匪患,必須採用分化瓦解之策,剿撫兼具。”

很顯然,熊文燦對東南沿海的情況極爲了解,尤其是那些海盜,面對賈亦韜的突然發問,顯得很是從容不迫,拋出一個觀點之後,不等賈亦韜的繼續追問,就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東南的海盜看似猖獗,囂張無比,在海上的實力極大,但是,這些海盜內部卻是山頭林立,誰也不服誰。就拿其中實力最強的鄭芝龍與劉香,早已是暗生間隙,十八芝早已是名存實亡,不再是那個一致對外的海盜團體。”

“而且,這些海盜雖然勇猛強悍,善於海戰,細細看來,也不過是無源之水,海上浮萍,一旦缺少內陸作爲依託,封鎖他們與內陸的往來,就很難生存下去。”

“因此,微臣到任之後,只要略施手段,許以小利誘之,徹底分化瓦解‘十八芝’這個海盜團體,將其中的一部分編到朝廷的水師之中,就能穩定東南沿海。”

賈亦韜聽得頻頻點頭,當然知道對方並不是在糊弄自己,作爲一個明史專家,雖然不能盡述當時的東南沿海情況,但也知道個七七八八,瞭解個大概。

“好,有勇有謀,熊愛卿,朕果然沒有看錯你!”

賈亦韜朗聲誇讚了一番,緊接着神色一斂,鄭重地說道:“一旦擊潰東南沿海的海盜之後,匪情得到了控制,熊愛卿,朕希望你能夠一舉收回臺灣島,將上面的洋人武裝力量趕出去。”

“啓稟皇上,微臣也正有此意!”

熊文燦雙手一插,躬施一禮之後,進而徐徐說道:“這些年以來,東南沿海的海盜之所以日益猖獗,其中就不無與那些洋人的關係,兩者狼狽爲奸,劫掠於海上,有時襲擊沿海的百姓,只有將島上的洋人武裝趕出去,並對臺灣島和澳門島上的洋人進行嚴格管理,方能根本解決匪患。”

“而且,那些洋人遠渡重洋,屬於孤軍深入,在東南沿海並沒有什麼根基,在臺灣島不過是有少量的武裝力量,島上的局面多是土著與漢人,微臣自信,蕩平海盜之後,只需派一支人馬上去,就能將其收復。”

賈亦韜當然知道對方所言非虛,根據他了解到的歷史,關於當時的臺灣消息,島上絕大多數的居民都是漢人與當地土著,又混有日本人、西班牙人與荷蘭人。

至於後兩者,西班牙人登島不到兩年,談不上什麼根基可言,只是佔據了一個雞籠,而荷蘭,也不過是控制了臺南一小部分地區,根基只是相對穩定而已。

第九十五章 暗中謀劃第四百二十二章 膽小的朱由棷第二百七十八章 化腐朽爲神奇第六百二十一章 牴觸與親近第八十二章 遙遙跟隨第六百二十三章 接地氣第四百六十七章 洋人統治的短板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二)第三十三章 赤裸裸地綁票打劫第三百二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第三百六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八)第四百五十三章 人無信不立第六百零五章 第一受害者第一百九十三章 跛腳鴨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九)第三百七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九)第一百一十八章 疑惑不解的張書堂第三百一十一章 沒有絕對的信任第一百四十九章 英國公第四百一十四章 暗恨第一百七十八章 憤怒的諸將第二百九十七章 “兩柄利劍”第四十二章 推遲第二百六十五章 京城的那位第四十一章 扣下茅元儀第三百九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五)第八十四章 慫恿第四百三十六章 黃粱一夢第六百零一章 災難財第二百五十五章 訓斥第一百一十五章 成熟與穩重第三百八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五)第一百四十八章 輻射第五百九十三章 雙喜第二百四十八章 三要素第三百二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三)第四百一十九章 不差錢第二百三十八章 貨幣戰爭(三)第二百零五章 分析第五百五十九章 得罪人的差事第三百二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八)第六百五十四章 兼而有之第五百六十一章 前科第三百五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第二百八十六章 怪怪的感覺第五百六十八章 聚變第四百九十三章 皇權與教權的衝突第六十三章 蒼白的安撫第三百三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一)第二百八十二章 外來的和尚好唸經第四百七十五章 兔死狐悲第一百五十章 壯觀的早朝第三百二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八)第六百一十九章 改得面目全非第七十章 茅元儀的意圖第八十六章 赴約第七十七章 相同的特點第五百三十八章 潛移默化第四十五章 帶頭作用第五百四十四章 治癒天花的藥方第三百二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第三百九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四)第四十三章 立軍威第一百六十六章 開出條件第三百一十二章 最佳時機第五百三十七章 同化之策第一百七十八章 憤怒的諸將第二百二十七章 誘人的條件第三百二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第一百五十三章 宴請第六百五十七章 徒有其表第四百四十五章 唯有自救第三十章 洛養性的小心思第四百八十章 真正的漁翁得利第三百三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五)第一百九十三章 跛腳鴨第三百三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四)第二百四十五章 後續(上)第三百九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八)第五百七十二章 成本很高第六百一十三章 有苦說不出第九十七章 尷尬第三百五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六)第五百一十六章 明軍的一大弊端第三百零章 另一層打算第二百六十九章 軍中全面推行寶鈔第四百四十九章 兩大糧倉第二百五十章近乎於無禮的強勢第五百零七章 林丹汗的變化第四百三十七章 第三禍患第二百七十四章 改革驛站第四百七十章 島上局勢第五百五十八章 破壞了大明的根基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可以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九)第一百二十章 魔怔第一百八十七章 棄翰林院,轉投皇家軍事學院第七十六章 皇家軍事學院第三百六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