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

對於孫可望、孫徵淇父子來說,統治多達數千萬人的印度教和回回臣民,最大的問題無疑在於作爲統治階層主體的華人數量過少。

雖然經過在下緬甸的多年經略,以及後來在孟加拉一帶的墾荒營田,孫可望帶入印度的西營士馬部衆,已有戰兵約十萬人、婦孺老弱家眷共計三十餘萬的規模。

可是不滿五十萬人口的華人,進入印度以後,瞬間就會被百倍於己的印度教臣民淹沒。

這樣稠密的人口海洋,隨時都可能導致孫可望的一葉扁舟,在驚濤駭浪中徹底覆滅。

即便孫可望依靠着宗教寬容的博大政策,取得了印度教臣民的忠誠,但這畢竟只是短暫的情況。

與過去長期統治南亞次大陸的中亞回回王公們相比,西營部衆同樣兼具了異教徒和異民族的身份。

華人和基督徒的組合身份,又使得後西明王朝成爲了這個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異類。

爲了鞏固呆迷兒帝國的統治秩序,也是爲了擴大呆迷兒帝國的統治基礎,孫可望、孫徵淇兩代人都出臺過非常多拉攏印度教民衆的政策。

呆迷兒帝國的行政官僚體系,大部分都是由印度本土的印度教百姓擔任,在這方面,孫可望的表現甚至比過去的德里蘇丹國諸君主及莫臥兒帝國的皇帝們,都顯得更爲寬容。

他重點打擊的對象是聚居在旁遮普和德里一帶的回回王公勢力,這些回回王公大多數心懷前朝,又和山北的阿富汗人、波斯人關係密切,商業網絡甚至遠達撒馬爾罕和伊斯坦布爾,對呆迷兒帝國的威脅極大。

在呆迷兒帝國的體系裡,華人無疑是第一等的統治集團,作爲基督徒人口的補充,葡萄牙、荷蘭、英國、西班牙和法國的傳教士、探險家和殖民者,甚至是他們的海盜,也經常性地可以獲得呆迷兒帝國的高官顯爵。

白人基督徒,還有生活在山南地區——即孟加拉、阿薩姆和下緬甸一帶——的黃種人土著,都是呆迷兒帝國的“老本”之一,可以算作第二等的統治集團。

其次,作爲呆迷兒帝國第三等統治集團的,則是漸漸取代了阿富汗部落騎兵位置的錫克騎兵。

錫克教衆不同於回回和印度教信徒,在生活習慣、文化習俗上,與華人更爲相似,而且驍勇善戰的特點,以及被回回、印度教同時壓迫的處境,也有利於讓他們依附於呆迷兒帝國。

印度教信衆,整體地位上來說和錫克教衆是比較接近的,都可以算是帝國的第三等統治集團之列。

只不過由於印度教信衆人口極多,民族也不盡相同,所以在不同地區,印度教信衆的地位也往往不大一樣。

例如在恆河流域,印度教信衆多數僅僅能夠擔任中下層的行政官吏,地位尚不及可以擔任高級軍事將領的錫克人和阿富汗人。

但在南方的拉傑普特(漠南)、德干高原(南原)地區,爲了羈縻地方,印度教信衆的地位就比他們在北方高得多,不僅能夠像西瓦吉那樣封王出任水師督師,而且許多人還能夠出任最高一級的總督、巡撫等封疆大吏職務。

而以德里蘇丹國、莫臥兒帝國的舊王公爲主的回回封建主勢力,則一直受到孫可望父子的打擊和排擠,一些普通的回回百姓也因此受到牽連,往往在呆迷兒帝國內受到不合理的迫害與不公平的對待。

北方恆河流域,時不時都有回回王公起兵叛亂,甚至有人試圖聯合山北的阿富汗部落與波斯的薩菲王朝,以實現莫臥兒帝國的復國事業。

然而薩菲王朝,在晚明時期阿巴斯大帝去世以後,帝國就陷入了長久的衰落之中。

阿巴斯大帝的繼承人薩菲爲人殘暴而內斂,他無情地淘汰任何一個能威脅他權力的人,幾乎處決所有的薩非王室的王子,以及功績顯赫的朝臣和將軍。他甚少留意政事,又無文化或學術興趣,甚至有閱讀和書寫的困難。

在他統治時期,薩非王朝開始衰落。北部的俄羅斯帝國逐漸將勢力伸向高加索山脈和中亞;東部新興的呆迷兒帝國,也和薩菲王朝爭奪阿富汗商路和波斯灣商路的貿易紅利。

大約與孫可望父子同時期在位的蘇萊曼一世以薩非二世的名號即位,因當時年幼,及在後宮長大,對外面的世界並不認識。又因其人好酗酒,身體不佳。即位首年,不單發生地震,更受哥薩克人侵襲裡海沿岸。

蘇萊曼一世對政事沒有興趣,寧願留在後宮,政務落於首相及由後宮宦官組成的理事會手上。蘇萊曼一世在位期間,宦官的勢力日益增大,貪污成風,軍備鬆弛,接連被呆迷兒帝國和烏茲別克人打敗,國勢日漸衰落,根本無力出兵印度。

爲了補充華人人口,到東王沙孫徵淇的統治時期,呆迷兒帝國不僅開始從阿薩姆和下緬甸一帶的土著中選拔精英,拔擢入華人階層,而且還屢屢出兵攻打暹羅和干涉安南內戰,又同延平公司在南洋爭霸,來獲取華人移民補充。

早在孫可望初建呆迷兒帝國時期,經歷過晚明連年戰爭的孫可望,就效仿滿洲八旗的制度,在印度建立了相似的五行旗制度。

五行旗分爲華人五行、山南五行(即阿薩姆和緬甸地區的土著)、山北五行(即來自中亞的部落騎兵)、海外五行(即來自西洋地區的殖民者)、印度五行(即印度本土的印度教、回回精英)。

每一五行,按照金木水火土分爲五旗編制,由孫可望父子身邊的親信,以及較早歸附呆迷兒帝國的地方大貴族出任各旗旗主。

五行旗制度擴大了呆迷兒帝國的統治基礎,使得本來僅僅靠區區五十萬華人統治一億印度人的帝國統治秩序,擴大爲了依靠二百萬旗人統治一億印度人的體制。

但即便如此,華人人口不足,也始終是呆迷兒帝國的一大弱點。

十八世紀末,第六代東王沙正式廢除了五行旗制度,實行了普遍的帝國公民制改革,授予了全部國民完整的公民權,使得帝國的印度色彩大大加深,華人因素逐漸減弱。

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五十五章 天不欲朕一海內第一百零一章 誰是泥菩薩呢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九十三章 青丘故事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苟活於世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二十二章 始興王第八十二章 千人諾諾,數夫諤諤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一戰(一)第一百一十六章 奔楚(六)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多爾袞不如皇太極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來亨:多難興邦吧第六十二章 都營田使白旺第五十六章 賀鎮精騎(三)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順大總統李過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圖魯第六十五章 摧破裕州城(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來亨:多難興邦吧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來亨:多難興邦吧第十五章 宇文免費補償上一章過多的玩梗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後一戰(十)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十四章 老營改革(中)第三章 楚闖這一年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一百零四章 折箭爲誓第三十一章 破陣軍嶺川(二)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二十五章 洛陽春光好(二)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勝寨第七十三章 軍官造成的騎牆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三章 龍鳳廟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五十四章 賀鎮精騎(一)第四章 於大忠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六十七章 軍議(下)第七十九章 續順公第四十章 再議老營改革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六十三章 三人行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一百四十九章 瘋狂辱多爾袞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名將姜瓖第五十五章 復興陝西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五十三章 顧君恩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七章 順兵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瘟疫,可防可控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五十二章 搜殺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五十一章 義王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