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張若錦

次日,張煥一早便來到大明宮巡查,大明宮不僅是皇帝的生活居所,一些重要的權力機構,如中書省、門下省、御史臺都位於大明宮內,此刻,大明宮內十分安靜,百官們在各自的朝房內處理公務,外面空曠處只有一隊隊士兵在列隊巡邏,還有就是送文書的馬車來來往往,幾個進京述職的地方大員則聚集在中書省衙門的臺階下聊天,等待着相國的接見。

張煥騎馬從臺階前走過,他忽然聽見有人提到了家主的名字,不由向幾個地方官望去,那裡一共有五個人,皆身着四品以上的袍服,他一眼便認出了其中一人正是家主的二弟平陽郡刺史張若錦,他也看見了張煥,不過他並不認識張煥,看了一眼後又繼續閒談。

張煥微微有些詫異,張若錦是平陽郡刺史,他怎麼會在此時進京?現在進京述職的,都是劍南道的官員。

“張兄怎麼會在此時進京?”旁邊一個大嗓門官員似乎知道張煥的想法,替他問了。

張若錦連連搖頭嘆氣道:“唉!平陽郡遭了旱災,上報朝廷要求減租,但上書一個多月卻一點消息都沒有,沒辦法,只能自己親自跑一趟了。”

“去冬天氣異常,聽說很多地方都遭了災,尤其是你們河東一帶最爲嚴重。”

“可不是,今年河東大災。”

......

張煥沒有停留,直接從他們身旁經過,雖然張若錦說得光面堂皇,但張煥還是覺得其中有問題,朝廷在五天前已經下令賑災,難道他不知道嗎?再者,河東大災的郡縣多了,爲何別人都不來,偏偏就他來?

張煥的腦海裡閃過了無數念頭,難道他是來探望家主的病勢?很有可能,張若鎬現在病情嚴重,或許他是來和家主商量張家以後的路.

但這只是往好的方向想,而另一個念頭卻從他心中不可抑制地冒了出來,張若錦是被崔圓特地召喚進京。

張煥沉思一下,便招來一名親兵,暗暗向他指了指張若錦,附耳對他低聲道:“你帶兩個弟兄,給我日夜監視他,不管他去哪裡都要隨時給我報告。”

親兵點頭答應,迅速安排去了。

.........

入夜,天開始下雨了,初秋的雨註定不象春雨那般溫柔,也不似冬雨那樣寒冷,它就像天上的孩子在玩水,一陣一陣地將水潑瀉到了人間。

中元節前後有鬼打頭的說法,男女老少都須留在家裡,沒有人敢在外面閒逛,再加上今夜雨大,大街上竟空無一人。

一輛馬車飛馳進了宣陽坊,碾過一汪水潭,濺起了一片白花花的水,漸漸消失不見,這時,雨霧中卻出現了兩名騎士,他們快速而無聲,遠遠跟着前面的馬車。

馬車又行了兩里路,從崔圓的府門前飛速駛過,片刻它又掉了頭,慢慢地回到了崔府前,隨即一名戴着竹笠的高胖男子下了馬車,他跑上臺階,低聲對門房說了什麼,便一閃身進了府門。

而兩匹跟蹤他的馬也在百步外停了下來,躲到了一棵大樹之後。

........

這幾日崔圓的身體也不是很好,今天下了雨,空氣十分潮溼,他風溼痛的老毛病又犯了,雖然是夏末季節,但他的房間裡還是點了個火盆驅溼。

此刻,崔圓正半躺在軟榻上聚精會神地看書,兩名侍女一左一右給他輕輕捶捏着肩背,這時,書房門輕輕敲了敲,老管家在門外稟報道:“老爺,張刺史已經到了,在外候見!”

“讓他進來吧!”崔圓給兩個侍女使了眼色,兩人退了下去。

冒雨來見崔圓的張刺史自然就是張若鎬的二弟、平陽郡刺史張若錦,五天前,他得到崔圓的一封密信,便藉口平陽郡受災求援,特地進京。

張若錦身材胖大,長相酷似其兄,他原本是大理寺卿,五年前因辦錯一樁案子被御史彈劾,貶黜到平陽郡爲刺史,這一呆就是五年,他爲人低調,在家族事務上也從不插手。

但去年張若鎬廢除嫡子繼承家主的規則後,他便漸漸開始活躍起來,尤其今年五月張若鎬上書朝廷,要求冊封張煥爲虞鄉子爵,這等於就是明確了張煥爲家主繼承人。

張若錦立即聯合幾兄弟一齊反對大哥的決定,他的行動得到張氏幾乎所有人的支持,也使張若鎬空前孤立,最後不得不讓步。

事情雖然已經平息下來,但崔圓卻不肯放棄這個難得的機會。

張若錦走進書房,畢恭畢敬地行了一禮,“卑職參見右相!”

“張兄無須多禮,快快請坐!”

崔圓笑着將張若錦讓坐下,又親自給他倒了一杯茶,張若錦受寵若驚,連忙擺手道:“相國不必這樣,卑職實在擔當不起。”

“有什麼擔當不起,當年你做大理寺卿時,我們不是時常在一起飲酒小聚嗎?怎麼出去了五年,倒變得生冷了。”

崔圓輕輕在他肩膀捶了一拳,佯怒道:“你再這般客氣,我可趕你出去了。”

“那我就受之有愧了。”

張若錦苦笑一下,他何嘗不知道崔圓籠絡他的目的,五月時他一呼百應,隨即又召開家族會議,得到了空前的支持,已隱隱有取代家主的勢頭,如果說他並不因此動心,那絕對是自欺欺人,但他也知道,如果強行取大哥而代之,最終結果是家族分裂,所以他就放棄了自己的野心,轉而爲兒子爭取家主繼承人之位。

但崔圓的來信中卻明確表態,他願意與張家和解,希望他張若錦能成爲張家家主,成爲內閣禮部尚書。

這一個陷阱還是餡餅?張若錦考慮了很久,他認爲崔圓不會輕易打破朝中的平衡,他的目的是要將張家變成第二個王家,變成崔氏的一條走狗,如果是這樣,那此事就值得考慮,而做張家的家主,那就意味着控制數百萬貫的家產,控制着河東上萬頃的土地和數萬佃戶及奴隸,換而言之,他就是河東的土皇帝,強烈的誘惑終於使他心動了,抱着試一試的心態,他來到了長安。

張若錦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崔圓,低聲道:“相國可知我大哥病重之事?”

“我當然知道。所以我才寫信給你。”

崔圓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勵道:“你曾是大理寺卿,又是張氏次子,張尚書病重期間,張家還須你來主持大局。”

“哎!過去的事情就不要提了。”張若錦長嘆一口氣道:“我仕途無望,已打算在平陽郡做到退仕,殘此一生,哪裡輪得到我去主持張家的大局?”

崔圓笑了,既然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那彼此就不需要再進行什麼試探,他伸出了右掌,淡淡說道:“事成之後,我保舉你爲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若違此誓、天人共戮!”

張若錦深深地凝視着崔圓,良久,他毅然舉起右掌,和崔圓重重一擊,沉聲說道:“若違此誓、天人共戮!”

......

夜雨依然在時急時歇的下,相府的側門開了,戴着斗笠的張若錦迅速從門內走出,上了馬車,馬車隨即掉了頭,向坊門急駛而去,待它的背影消失,躲在大樹後的兩名騎兵立刻兵分兩路,一人緊緊跟隨馬車,而另一人則向相反方向馳去。

半個時辰後,東內苑。

“你能確定張若錦沒有在外等候便直接進府了嗎?”張煥再一次向親兵確認道。

“是!屬下確實看得清楚。”

張煥揹着手在房間裡沉思,張若錦在崔圓的府中總共只呆了一刻鐘,一刻鐘的時間,除去更衣、等候、告辭,剩下的只能夠喝一杯茶,略略寒暄幾句,實在不能深入談事,所以張煥留意的是細節,一般而言,地方刺史拜訪相國不可能不用在府外等候,尤其在中元節家家戶戶都忙着年中祭祖之時,而張若錦竟沒有等候便直接進去,這隻說明了一件事,他早和崔圓有了勾結。

‘看來崔圓終於要對張家下手了!’張煥迅速對此事作出了判斷,前幾天李系突然下詔,正式承認崔圓繼任相位,這是李系發出的和解信號,一旦崔圓接受,也就是意味着從去年以來的相位之爭正式告以段落,崔圓也將開始他的下一步策略,打壓各個世家,而處於內亂的張家,必然會首當其衝。

此時的張家就象一個即將死亡的病人,若不施以猛藥,將絕難見效,張煥猛地下了決心,他慢慢回頭對面前的心腹道:“我有一件大事,交給你去做!”

.......

-----------

(求推薦票)

第62章 別佳人(上)第388章 大治開元第235章 厲兵秣馬(八)第279章 連夜逃脫第188章 關隴舊臣第211章 終南異士第162章 兩日風雲(四)第159章 兩日風雲(一)第365章 大唐變天(上)第405章 夢月老人第397章 明遠歸來第345章 各施手段第356章 兩處佈局第28章 碎葉風雲(九)第341章 朝政懈怠第20章 舞財權(下)第319章 安西戰略(九)第15 章 戰爭的第一條導火線第20章 舞財權(下)第122章 爾虞我詐(三)第408章 酒樓偶遇第315章 安西戰略(五)第277章 偶遇貴人第5章 張家主第89章 鬼推磨第55章 戰朝堂(四)第237章 明爭暗奪第308章 扼守張三城(下)第143章 雪夜下涼州(下)第343章 中原亂起第54章 裴瑩的憂慮第242章 萬里孤軍第201章 隴右收官第2章 碎葉截銀(下)第182章 鏖戰會西堡(中)第313章 安西戰略(三)第52章 戰朝堂(一)第61章 楚尚書第136章 鏖戰會郡第398章 撲朔迷離第331章 長安信使第252章 兩隻狐狸第2章 碎葉截銀(下)第44章 斬草除根第276章 朱泚之死第68章 射胡月(一)第399章 水落石出第15 章 戰爭的第一條導火線第21章 柳條箱第308章 扼守張三城(下)第158章 打破僵局第205章 格局之變(二)第61章 楚尚書第400章 朝廷內外(上)第206章 格局之變(三)第275章 兩支奇軍(下)第368章 風聲再起第18章 葛邏祿人的瘋狂第146章 裴瑩出使(上)第179章 磨刀(上)第354章 右相隕落第14章 小聚會第358章 慶功之死(下)第350章 形勢逆轉第128章 梟雄本色(上)第42章 圍爐話第5章 唐廷的決策.第179章 磨刀(上)第340章 矛盾叢生(下)第13章 重返西域第362章 朝廷家庭第48章 重大決策.第18章 葛邏祿人的瘋狂第150章 談判(上)第49章 扣留葉哈雅.第340章 矛盾叢生(下)第23章 碎葉風雲(四)第332章 家事曖昧第12章 抓把柄(上)第117章 皇后的決定第158章 打破僵局第97章 翠雲居第366章 大唐變天(中)第62章 別佳人(上)第96章 崔小芙(下)第46章 大唐帝第73章 爭兵權(二)第340章 夜遊長安第194章 隴右來信第30章 碎葉風雲(十一)第119章 崔圓遇刺第353章 張府賑災第46章 大湖築城第199章 備戰隴右第93章 臨抉擇第265章 崔王交惡第194章 隴右來信第60章 罷官職第280章 以牙還牙第414章 筆筒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