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章 紛爭再起

作爲大明的南都,曾經的京城,金陵城內人口兩百餘萬,且高官巨賈衆多。

因此,自報業大興以來,金陵城中也是報紙衆多。日銷售份數達到3000份以上的報紙有11家。

這11家報社都是金陵報業協會的成員。例行的下午茶會自然也是這11家的總編來參加。

此時,集賢樓二樓的雅間中熱情的迎着湯玄策的便是這樣些人。

所謂“今時不同往日”並非是指的魏國公向張昭服軟。這事和他們這些文人關係不大。雙方是兩條線上的。頂多魏國公府算一份報紙的金主。

而是指的揚州發生的事。張伯爺派兵直接接管了揚州城內的六家報紙。

這事對他們的震動非常大。正當報業協會裡的“約法三章”他們不知道?不過是仗着天高皇帝遠,且江南士風開放,所以報紙肆無忌憚。但張昭現在就在揚州坐鎮,這樣的狠人,他們還是非常忌憚的。

更別說,有一些人心中有鬼。

真理報、明理報目前是金陵城中的兩大報紙。自然是有人見不得同行好。七月十五日真理報被打砸時,有人在暗中推波助瀾。

售價一萬元的印刷機,說砸就砸了。

真理報昨日重新恢復開工,還是從揚州城內調來的三臺印刷機。

湯玄策看着一衆編輯,冷淡的拱拱手。他的分社社長烏文康離職以及停刊這一週以來,大部分的編輯離開,背後少不了這些人在蠱惑、運作。

明理報的主編回一禮,笑呵呵的看着湯玄策在雅間的主位上坐下,道:“湯兄,不知道你對於魏國公徐俌的奏章怎麼看?”

明理報纔是真正的江南第一大報。據聞其報刊名都是如今的南京吏部尚書王軾寫的。

王老大人是大明江南半壁江山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樑。文臣中的第一人。

其實,按照道理來說王軾沒有這個高度。一般來說致仕的“宰相”聲望會更高。

奈何成化朝、弘治朝的閣臣們都非常穩定。君不見,李東陽這樣小時候都被皇帝接見的神童硬生生的在翰林院坐了十八年的冷板凳?

成化朝前期的閣臣如李賢、商輅,這都是名臣。至弘治末年,他們早就去世。之後的閣臣如萬安、劉吉、彭時等名聲狼藉。

而本朝的閣老,徐溥、邱濬都已經去世。自然而然,江南文臣第一人是文能安民,武能安邦的能臣王軾!

湯玄策坐在主位上看一衆編輯,有一種看小丑般的心態,反正就是非常暢快,出一口惡氣啊!這時,姿態狂傲的道:“我今日來此,並非要談什麼魏國公的文章。而是要提醒諸位,尊重報業內的約法三章。諸位若是不守,此乃取禍之道!”

明理報主編感到蛋疼。

一幫編輯更是有一種如同吃了屎一般的感覺。

小小一個監生口氣太狂!但他們無可奈何。還得老老實實的聽着。因爲張昭已經在揚州做了一個示範,不聽的報社是什麼結果。

湯玄策再道:“我還有一個建議,金陵報業協會可以把名字改一改,改爲江南報業協會。”

剛剛還在吹捧湯玄策的一幫總編被噁心到了,他這個提議說出來,應者寥寥。

改不改都是那麼回事。江南這一帶,除了揚州、蘇州、杭州能有報紙可以和他們抗衡之外,其餘的地方基本都“淪陷”,都受金陵報社的影響。

冷場了,湯玄策也不介意,繼續道:“我還要通知諸位一聲,按照大明律,無故侵犯他人財產,需要賠償,杖責。真理報將在明天的報紙上譴責、聲討打砸者。不僅僅是要求這些人投案自首,還要求他們賠償。”

說着,環顧衆人一眼,轉身離去。

集賢樓裡,一幫編輯紛紛抱怨,“太狂了。此子太狂!”

“就是!滿招損,謙受益。此人如此做派,好日子長不了。”

明理報主編道:“諸位,魏國公本人咱們還是別亂議論。確實取禍之道。白紙黑字的寫着,將來以此爲由來查,咱們跑不掉。”

“不知道劉兄對湯玄策所說的追究打砸者責任一事如何看?據我所知,真理報早就報案,只是應天府府衙一直拖着。但隨着魏國公服軟,再在報紙上造勢。恐怕會引起士林動盪。我們的報道要謹慎。”

劉主編搖搖頭,道:“明日的報紙,恐怕就是我們的表態。絕對會被張使相盯着。所以,我是建議跟着真理報一起報道的。私下裡怎麼做再說。”

“也是。”

一衆編輯紛紛應聲下來。

金陵城,王府。

王軾,字用敬,湖廣人。天順八年進士,時年六十六歲。弘治十七年秋,他的身體已經非常差。屢屢上書請求致仕,希望能返回老家頤養天年,歸於故里。

但弘治皇帝和朝廷屢屢不批准。蓋因,他於大明而言太重要。就像三邊總督秦紘屢屢請求致仕,一概不批。

大明朝就有這樣的特色,但凡是能臣,一般都是往死裡用。特別是知兵的能臣。王陽明因去平叛,平定後死在歸鄉途中,不得不說是他的遺憾。

一名文士在王軾幼子的帶領下,抵達臥室,面見王軾。

文士躬身行禮,然後畢恭畢敬的道:“老大人,魏國公被張使相拿住把柄,公開支持江南衛所改革,並言兵部管轄軍隊有違祖制。學生敢問老大人何意?”

王軾平臥着,讓兒子將他扶起來,緩緩的道:“此事是大勢所趨,老夫有何話可說?但我輩聖人子弟,便帶不得兵麼?”

文士欣喜的道:“有老大人這一句話,勝過十萬句。”

王軾知道此人誤解了他的話。他並不反對張昭對大明軍隊的改革。他是知兵的人,深刻的知道大明南邊的一些叛亂,在九邊而言算個什麼?

韃靼人才是大敵。而張昭能把韃靼人打得哭爹喊娘,指派一個“跟班”出去就能打出斬首萬餘的大捷,這本事能差得了?

他是希望日後要給文人帶兵的機會,而不是由武臣壟斷。

但是,他如今病入膏肓,不得不讓此人“誤解”。他畢竟是要站在文臣的角度,去支持兵部掌控一部分軍隊。他還有門生、子弟將來要在大明官場上混。

第三百九十六章 好!好!好!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一千兩就得一千兩第五百五十一章 小心眼和寬容第五十七章 院試開始。第兩百六十五章 你當這是玄幻嗎?第三百六十八章 君臣論報第五百零九章 輕鬆擊破第四百九十五章 還是讀書人心黑啊第六百八十一章 敵人是誰第四百一十六章 拍賣第四百一十二章 回京瞭解情況第三百零六章 美食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服?再打臉第五百八十三章 李幽其人第三十九章 銷售、架構、將離去第三百四十九章 破門而入第五百八十二章 天下皆敵第七百零七章 宮中(下)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軍縱橫第兩百八十三章 對錢寧的安排第四百七十六章 丫鬟們第五百二十五章 李搏濤的思路第七百零六章 宮中(上)第五百五十五章 回瀋陽第一百七十一章 舉薦王守仁第四百一十二章 回京瞭解情況第兩百七十八章 新的消息第三百四十四章 談判開始第一百九十八章 報捷(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退出舞臺第五十七章 院試開始。第一百五十六章 伯府夜宴(下)第兩百七十三章 面聖(中)第五十七章 院試開始。第三百六十四章 韃靼之地第五十七章 院試開始。第一百零九章 暗潮涌動第三百七十五章 落實第三百零九章 勾兌第一百七十七章 騎兵將領第四百五十四章 各有收穫第五百三十四章 張昭的方案第一百四十七章 事了(上)第三百一十七章 張昭的想法第五百七十八章 回京(上)第三百七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明白白第三百五十章 列強的套路第兩百七十八章 新的消息第六百七十九章 大局已定?第一百二十章 妾名方晶第三百四十八章 請繼續你的表演第一百四十五章 看他其高樓(下)第四百八十章 交鋒(三)第八十五章 新舍人(上)第六百五十章 抓捕第六百三十三章 發難(上)第三百九十四章 還未通過第六百四十七章 救治第五百六十一章 相逢(中)第八章 試探、詐唬第一百三十六章 戰場轉移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次陛見第七百一十六章 和談開始第六百七十五章 欺詐第兩百八十七章 推動工業之心第七百零七章 宮中(下)第五百零四章 惴惴不安的海西女真第一百一十四章 拿到執法權第五章 酒樓(下)第兩百三十九章 將要離去(上)第六百九十七章 轉機第九十七章 武英殿中露崢嶸(一)第三十章 考前準備(下)第五百三十一章 等待着第十二章 宮中太監(上)第五百六十五章 勝卻(中一)第六百四十一章 調動頻繁第五百零四章 惴惴不安的海西女真第七百零三章 雄文(下)第六百七十七章 只論鹽商、鹽法第五百二十一章 捷報第五百九十一章 奴家願意第六百四十四章 意圖實現第四百一十六章 拍賣第七百三十四章 脫離劇本第四百八十七章 張泰平的選擇第四百一十章 遮掩、密令第七百二十四章 物價和貨幣第五百五十章 張昭的微笑第兩百六十九章 將歸(上)第兩百二十六章 與子同袍(八)第四百六十五章 回京第六百二十九章 張泰平的苦悶第兩百四十六章 阻力第五百九十七章 協商(上)第八十三章 初見太子(下)第兩百二十九章 張相公第一百六十八章 請假第五百四十三章 新的兵種和軍制第六百四十一章 調動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