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 大明再臨

松花江是黑龍江的支流。從松花江直下,經佳木斯等地可抵達中俄的邊界,然後沿江直下由烏蘇里江來匯合,經過共青城等城至鄂霍次克海。

出海口的地方有一個很有名的城市:廟街!

大明弘治十六年十月十九,這個時候自然不存在什麼“界河”,這裡都是大明的地方。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爲漢土。

大明遼東軍副將、遼東都司都指揮使李博濤率部兩萬餘人經過兩個多月的跋涉沿着黑龍江終於抵達其出海口,即廟街。

十幾艘大船、小船組成的船隊浮在黑龍江上。旌旗在江風中飄揚,獵獵作響。號角、鼓聲和號子聲在江中響起,船隊正徐徐的往岸邊停靠。

大隊的騎兵、民夫在岸邊駐留,彷彿是簇擁着船隊而來。這場景令沿岸被組織來觀看的部族百姓終生難忘。

明軍沿三江平原而下采取的是“改土歸流”的政策,不再執行明初百年以來的羈縻州政策。

所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部落可以擁有自治權,但必須要向大明繳納賦稅服徭役,而且要建立起完整的都司、府、縣、鄉、村的行政制度。

當然,奴兒干都司這裡沒有足夠的資金開發。想要構建完整的郵遞、驛站系統不可能,想要修建巨城也很困難。

而且,地方上的部落勢力比較大。各級官署都是由其部中的權貴充任。其律法在明面上是大明律,但基本還是部中自決。

同時,各地的學校、醫院、報社都很難以建立起來。只能是在一些大城市中才有。

這便是奴兒干都司的大致情況。但明軍的到來最終還是建立起自己的、有序的統治。

李博濤站在大船的船頭,看着黑龍江江口那碧波洶涌的大海,再看看岸邊來迎接他的各部百姓,江風吹着他的衣角,心中感慨難言。

“砰!”

厚厚的船板放下來落在碼頭上。李博濤看着大步走來的丁四娃,禁不住微微一笑,捻鬚而立。

丁四娃穿着灰色的軍裝,胖胖的身軀略顯消瘦。作爲大軍的前鋒,在秋季作戰還是非常辛苦的。他都瘦了一些。

“末將參見將軍。”丁四娃單膝跪地,抱拳行禮。

按照整訓之後的軍中禮儀,下官見上官只需要敬禮即可。但丁四娃出身於寧遠衛。李博濤家中世襲寧遠衛指揮使。他算是李副將的心腹下屬。這時自然是單膝跪地參拜。

李博濤哈哈一笑,上前將他扶起來,“四娃,這一路辛苦你了。”說着,挽着他的手,帶船中的衆將校下船。

岸邊候着的軍中鼓手們奏起《進行曲》。激昂、熟悉的鼓聲迴盪在大河邊。

被組織過來迎接大明副將的各個部落的首領、百姓約三千餘人紛紛下跪,口中高呼:“參見李將軍!”

只是因爲此地久不服王化,各部的口音顯得非常怪異。

李博濤四十多歲的年紀,穿着明軍改革之後的新式將軍制服,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

他如果要長期坐鎮在這樣的地方,就算身邊全部是寧遠衛的子弟兵他也受不了。幸而大帥給他安排的是遼東都司都指揮使的位置,還有統帥約兩萬遼東軍。

即將來奴兒干都司這裡上任的軍事長官是新軍營二團的千戶孫啓棟。直接提拔爲都指揮、副將。統帥數萬奴兒干軍!

麾下是寧遠軍參將的丁四娃、遼陽軍第一師參將杜聲。他們的戰略目標是征服整個新的奴兒干都司,打到外興安嶺去。而向東要征服苦兀。

這種事他是幹不來的。這個奴兒干軍副將、奴兒干都司都指揮使相當於土皇帝,但任務不輕啊!大帥一向是賞罰分明的。

就這麼一些人馬、幾條槍,物資供應主要依賴數千裡之外的春城、阿城。難度不小。

▪Tтká n ▪℃O 李博濤率部在南岸的奴兒干城中安歇下來。

宣德九年,太監亦失哈重返奴兒干城宣揚大明天威,遠近部落皆服。亦失哈重建“永寧寺”,勒石爲碑,作永寧寺記。百年以後永寧碑依舊被各族人民所供奉。

大軍前鋒丁四娃率部已經掃滅不臣,李博濤這時候進奴兒干城非常放鬆。

次日,李博濤在奴兒干城中的官署設宴大會諸將,並招待新任的由各部頭人、權貴們充任的各府、縣、鄉的官員。

其實奴兒干都司這裡的諸部對大明的態度基本都是不怎麼親附,主要是離的太遠。之前中間還隔着東海女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的地盤。

現在明軍大軍開過來,並且要求“改土歸流”,以服王化。有些部落的首領因利益受損真帶人反抗,結局當然是可想而知。而願意和大明合作的部落,好處自然也是非常多的。

李博濤在官署的宴會上再次強調一遍。

五日後,李博濤率明軍將士一萬餘人,並隨軍民夫兩萬,外加歸順大明的諸部軍民五千餘人登上奴兒干城外的永寧寺,祭祀天地、觀音,勒石記功。

十月二十五日,天晴。奴兒干都司這裡已是比較寒冷。乾冷的冬季風中,一隊隊的軍士、百姓從山腳下延伸到廟中。

李博濤穿着新軍服,筆挺的制服讓他倍顯精神,帶着鐵質的大帽,繫着腰帶,穿着軍靴,在衆將士的簇擁下走進永寧寺中。

永寧寺中供奉的是觀音,寓意是祈願奴兒干地區與人民永世昌寧。

“大人…,吉時到了。”

丁四娃和李博濤的副官負責安排一應祭祀事宜,這時丁四娃打斷上香之後在廟中微微沉思、感慨的李博濤。

李博濤點點頭,走出觀音廟,在寺廟外佈置好的祭壇上祭祀天地,拿出表文當衆朗讀:“

維大明弘治十六年十月,聖天子以徵虜前將軍、新秦伯、後軍都督府左都督張昭任總兵官復大明奴兒干都司故地。當是時,甲士橫於原野,車騎縱於城郭。旌旗遮空。惟我聖朝隆盛久矣。

舊地既復,張昭乃令都指揮使李博濤率官軍兩萬,巨船三十,再至奴兒干城。百年之後再臨,重宣大明仁德。明如日月,恩澤優渥,四海之民莫不聞風向化而來…故爲文記之,萬世不朽。”

隨着李博濤宣讀完表文,他揭開披在一座新立的石碑上的紅綢,將碑文展現出來。

站在祭壇上的李博濤看着下面的奴兒干都司諸部,知道他們大半人都聽不懂。但是,此時此刻,青史當爲我記之:

大明再臨!

第三百六十章 銀票印刷成功第六百八十三章 抓捕、論鹽第五百一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第六百三十八章 達成一致第兩百四十四章 我不想當反派啊第三百八十六章 劉尚書,拿出點擔當來。第七百一十三章 樞密會議第一百二十八章 乾清宮外第五百一十三章 脫穎而出第六百八十六章 紛爭再起第五百六十二章 相逢(下)第三百一十七章 張昭的想法第五百四十四章 新的區劃第五百八十九章 昭哥第一百八十五章 西北地形第八章 試探、詐唬第三百九十二章 籌備成立第七百三十九章 招考制度第三百八十二章 查明情況第兩百五十一章 書信第四百零五章 衛舉人來求情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種人第六百七十七章 只論鹽商、鹽法第九十二章 新遊戲(上)第一百七十一章 舉薦王守仁第一百六十九章 道旁遇聖人第五百五十五章 回瀋陽第三百五十八章 落幕第一百四十二章 看他起高樓(上)第三百六十一章 金鳳第三百九十五章 危機忽至第四百五十章 震懾和收割第四百三十七章 兩個翻盤點第六百二十章 衝突(中 )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朝會第六百九十三章 只能打明牌第六章 未果、等待第三百六十四章 韃靼之地第兩百七十三章 面聖(中)第六百三十八章 達成一致第五百五十六章 捋順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義之師?第兩百四十章 月夜淺談第五百五十五章 回瀋陽第十三章 宮中太監(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舉薦王守仁第五百九十三章 武安侯府第一百章 反打臉第六百五十一章 刺殺的原因第四十三章 意外第三百四十一章 張皇后的決定第三十八章 待日後第三百四十三章 第一紅人第三百九十四章 薊州鎮的密謀第一百六十三章 再次驚豔第四十章 真正的技巧第七百零一章 文章如何第一百二十六 直接拿第七百三十五章 慎守勤之死第六百七十五章 欺詐第五百五十八章 瀋陽城中(中)第三百四十五章 變故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爭債券第三百二十七章 反擊開始第五百六十七章 大明再臨第兩百零二章 韃靼撤離第八十八章 丫鬟、詭計第四章 酒樓(上)第兩百三十一章 新軍衛恐怖如斯。第七十七章 尾聲(下)第十八章 進京第一百四十章 得與失第四百三十七章 兩個翻盤點第六百六十四章 暢論第五百零六章 煲湯第三百零一章 一朝改變第一百六十八章 請假第五百三十三章 李幽到來,潛憂第一百九十九章 報捷(下)第十四章 知道身份、規劃第四百七十章 過年第兩百九十七章 弘治教子第五百四十六章 交鋒第四百二十五章 大明不可辱第兩百五十三章 問君三語第七百二十章 重大的轉變第一百六十四章 賞賜第三百零七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五十章 列強的套路第五百四十二章 書信,捲入其中第一百零一章 一戰成名第六百四十八章 意外第三百九十八章 臣願效法前賢第一百零一章 心事第兩百八十七章 推動工業之心第三百六十二章 人言可畏第五百九十五章 調解失敗第五百章 停止待勘第五百零三章 一心爲公馬文升第六百二十五章 不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