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奏章到京師

瀋陽城中隨着張昭在明面上離開前往開原請海西女真四部首領“喝茶”變得暗流洶涌。

但由於遼東總兵郭令聽從陳師爺的勸告,要鬧事最少也得等朝廷的處罰下來。因而暗中約束着遼陽軍。

些許的怨言、不滿暫時都在壓制中。

而對於張昭安排的,由定遼後衛指揮使杜聲、定遼左衛指揮使江馬負責執行,詢問遼陽軍五千精銳有多少人願意隨張昭出關平叛之事,基本陷入停頓中。

大多數遼陽軍都是罵聲一片。

“想什麼呢?”

“他把郭總兵停職還想要我們遼陽軍效力?想都別想。”

“咳咳,別這麼說。張大帥總督五鎮軍務啊!胳膊擰不過大腿。”

大多數人不願意,但還是有小部分人願意。畢竟,跟着張大帥出關走一趟,未必上得了戰場,但是軍功、犒賞全部都能拿到。沒見寧遠軍、廣寧軍上下都歡喜的和過年一樣。憑什麼要跟着郭總兵一條路走到底啊。

郭總兵有好處不得先顧着定遼前衛?他們和郭總兵也不是休慼與共的一體。張大帥又沒有將整個遼陽中、左、前、後衛視爲一體。

在瀋陽城中“爭吵”之時,張昭的奏章於四月初一抵達京師。

爲什麼張昭的奏章這麼快就抵達京師。要知道張昭於三月二十六日從遼陽率大軍出發,於二十八日抵達百里之外的瀋陽城,下令在此休整五日。

而就是昨天,三月三十日張昭才召集衆將校,將郭令停職。第二天奏章就抵達京師?

瀋陽城距離京師一千五百餘里,難道是飛過去的不成?

其實,真正的情況是,張昭二十八日抵達瀋陽城確定韓家的情況後,就將奏章發出去。

三天的時間,公文從瀋陽抵達京師屬於正常的水平。

張昭的彈劾奏章,在京中自然是引起軒然大波。一方面是張昭的“名人”效應。這個效應不僅僅是大明北直隸街頭巷尾的老百姓知道他,還表現在朝堂中的地位上。

另一方面則是奴兒干都司的叛亂引起朝廷的注意。雖然只是小股的叛亂,但歷來這種事都是很敏感的。

譬如:大明西南地區經常有土司叛亂,其規模有多大?還不是小的很。但一經確認,朝廷大軍就會進剿。

如果正好趕上大明的文官重臣在當地坐鎮,那更不消說,必定是大軍壓上,迅速平叛。

所謂文官重臣就是大明官場的潛規則。大明朝對北虜,在明中期時還是武將主導着軍事行動。

譬如平江伯陳銳、保國公朱暉,他們都是配大將軍印出徵。雖然有文官總督、太監監軍隨行,但基本的作戰方針還是他們說了算。

而在大明的南方,那就是文官主導所有的軍事行動。文人不知兵,這確實是普遍情況。但是大明的人口多啊,總會人才輩出。

譬如:弘治年間的秦紘、王軾。接下來還有王瓊,王守仁。

這都是歷年來大明南方的文官重臣。一旦有兵事,大明朝堂絕對是衆口一詞,讓他們率軍出戰。而這樣的文官重臣,同一時期都只有一個。

像秦紘於弘治十一年辭官,纔有王軾冒頭。弘治十三年,王軾由南京戶部尚書,兼任左副都御史,督貴州軍務,滅掉米魯賊。正德年間的王瓊調任兵部尚書之後,他舉薦陽明先生領兵。

所以,張昭的奏章抵達京師後動靜很大。

不管朝堂上的輿論,還是報紙上的輿論,大明京師沒有人把建州女真蘇護部的叛亂視爲心腹大患。

這怎麼可能呢?

此時坐鎮遼東的可是大明第一名將:新秦伯張昭。而且,他麾下帶着新軍營三個團。

別說建州女真蘇護部叛亂,整個建州女真、外加海西女真叛亂,也就那麼回事。

實力更強的朵顏三衛都被新秦伯打得落花流水啊!這是實打實的戰功,人人心中有底。

當然,不怕歸不怕。反響、議論都還是有的。畢竟,張昭拖延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纔出兵。這裡面有沒有什麼內幕?

自弘治皇帝聽從張昭的建議後,大明朝的軍事行動只有少數人知道。這包括英國公張懋、兵部尚書、當值的兵科給事中。還有,就是御前會議成員有知情權。

其餘人等一概不知。報紙上更別想抄錄奏章。只能憑空發揮。

弘治皇帝於第二日特意召開一次御前會議商議此事。

御前會議目前固定是在養心殿召開。各種配套的設施、建築都慢慢的齊全。

隨着淨鞭三響,弘治皇帝從養心殿後進來,三名閣臣,九卿、五軍都督們起身向弘治皇帝行禮。

“臣等參見陛下。”

“衆卿免禮。”弘治皇帝高居於御座上,溫和的點頭。他最近氣色略微有些好轉。去掉令人望而生畏的早朝,和繁重的政務,他的身體開始慢慢的回覆。畢竟才三十四歲啊。正在壯年時。

但是,好轉的有限。他和張皇后夫妻感情深厚。這時間空下來,有些事情的次數未免頻繁了些。

照例是首輔劉健主持會議。劉老大人把情況說了一遍,道:“張昭彈劾新任的遼東總兵郭令,諸公以爲如何?”

有時候,彈劾的理由,在大人物們眼中其實並不重要。

當然,這是因爲張昭的理由找的非常好:郭令御下不嚴,造成流放者死亡四十餘(能力不足),疑似和關外叛亂有關(不清白),所以請求將他免職。

張昭這個理由找得不好,劉老首輔這會可不會這樣問。他會直接批評張昭在瞎來,予以拒絕。

謝遷儀表出衆,一聲緋袍,“捧場”道:“張昭未免太目無朝廷。朝廷才作出讓郭令出任遼東總兵多久?他這就彈劾?”

謝閣老一句話,引起衆人無限的遐想。

所謂“朝廷”,在弘治皇帝屢次召開御前會議之後,就是指的在座的諸位。

調原遼東總兵、定西候蔣驥出任大寧總兵是他們這些人共同作出的決定啊。張昭現在去遼東纔不到四個月,就準備搞事,推翻這個決定。

這有點囂張吧?

不得不說,謝閣老的水平確實高,總是能找到非常合適的角度去說服人。

謝公尤侃侃啊!

第七百零六章 宮中(上)第兩百七十七章 休閒數日第四百三十七章 兩個翻盤點第四百七十六章 丫鬟們第三十章 考前準備(下)第兩百六十八章 尾聲第七百四十章 美人第三百九十一章 真正的收穫第一百五十七章 會操前(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八斬!第六百九十二章 等待決戰第五章 酒樓(下)第三百六十七章 暴雨忽至第六百一十四章 雨中的府邸第五百五十八章 瀋陽城中(中)第一百一十二章 收取軍心(上)--求首訂第四百八十二章 交鋒(五)-罵你咋地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箭殺敵,一人如虎第四百四十七章 找你們有點事第六百二十二章 恐嚇第一百六十章 甫一出場第四百三十九章 心裡都被打崩潰了。第二十二章 鄉中事了。第四百九十九章 韓遊的控訴第一百九十五章 宣判第三百四十一章 張皇后的決定第四百六十三章 調研(上)第兩百零六章 準備報捷第一百九十八章 報捷(上)第一百零九章 暗潮涌動第七百三十四章 殺!殺!殺!第三百九十四章 還未通過第兩百五十一章 書信第三百五十五章 競爭不過第五十章 京西少年(四)-獲勝第兩百四十八章 憑弔第十二章 宮中太監(上)第四百七十七章 日常第六百六十九章 如何整頓第五百三十章 新情況第五百二十八章 戰略態勢第一百五十四章 伯府夜宴(上)第六百三十三章 發難(上)第四百九十八章 準備動手第六百七十一章 先穩着第三百七十八章 三步走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服?再打臉第四百七十三章 相思千千縷第六百一十四章 雨中的府邸第三百二十二章 沉寂、選擇第一百零四章 明星般的青年第六百五十一章 刺殺的原因第四百令三章 掌控第一百一十五章 想走?第三百九十一章 真正的收穫第六百零五章 出乎意料(上)第四百章 抵達古北口第兩百四十一章 贈君明珠第六百二十六章 談一談的方式第三百六十九章 平北虜策第三百三十七章 張昭的聖眷第三十四章 調動第六百六十二章 好消息第四百四十六章 大明不可辱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半一半第九十章 張皇后的決定第兩百八十三章 對錢寧的安排第四十八章 京西少年(二)-誰纔是傻逼?第兩百八十三章 對錢寧的安排第七百二十章 重大的轉變第六百九十七章 轉機第一百八十七章 方氏父子第四百零八章 張昭的調整(上)第三百五十六章 慶賀第七百零五章 等待回京第五百三十四章 張昭的方案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服?再打臉第一百四十八章 臉被打的啪啪響第一百五十六章 伯府夜宴(下)第四百一十六章 拍賣第五百七十九章 回京(中)第六百二十二章 恐嚇第兩百一十八章 林同的情報第一百四十九章 進宮(上)第五百六十一章 相逢(中)第三百九十五章 危機忽至第一百八十八章 進入戰區第三百零六章 美食第五百四十九章 一個時代落幕了第三十章 考前準備(下)第五百七十七章 終章第六百七十七章 只論鹽商、鹽法第一百二十八章 乾清宮外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後日常第四百九十七章 不歡而散第二十六章 考前準備(上)第五百一十六章 會說話的庫門第八十三章 初見太子(下)第四百八十七章 張泰平的選擇第六百零二章 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