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真正的收穫

“這有何難?”

弘治皇帝很痛快的答應,叫蕭敬帶人去兵部把海圖和造船技術圖紙取來。

將蕭敬打發走,弘治皇帝愜意的倚在書案後鋪着坐褥的木椅中,好奇的道:“東瀛島上有很多諸侯嗎?”

弘治九年,日本遣使來朝貢。他對東瀛,大致有點印象。

張昭不客氣的道:“嘿,陛下,倭人地小民少。村子和村子之間的戰鬥就妄言是戰國時代。最大的戰鬥規模不過是兩萬人左右。臣倒賣軍火,讓他們打的更狠一點,爲將來的征服做準備。”

隔壁鄰居的事,張昭多少還是知道點的。畢竟後世裡是互聯網時代,有些資料搜索一下就能知道。

而讓東瀛島上的諸侯打的更激烈點,有償贊助他們一點軍火,這需要有心理負擔嗎?完全沒有。

弘治皇帝失笑着搖頭,他這個心腹愛將總是雄心勃勃的想要開拓疆域。他卻想國泰民安,不願意大折騰。要知道,去年纔剛剛把對韃靼的頹勢扭轉過來啊。

“張昭,你對海貿很看好?”

弘治皇帝直呼張昭其名,這和之前的含義並不一樣。以明朝的世情來說,皇帝稱呼大臣,可以尊稱爲“先生”,或者直呼其官職名稱,或者用“卿”、“愛卿”代替。

當然,也可以直呼大臣之名。否則,滿朝大臣,皇帝未必還要記大臣們的表字、別號不成?

但是,弘治皇帝這會兒直呼張昭的名字,其實是對他非常親近的意思。

張昭一聽弘治皇帝這個話頭,心裡就大致明白。

大明目前還在禁海。但是弘治皇帝又不是傻子,執政十五六年,雖然不喜歡用廠衛,但那幫人難道是吃乾飯的嗎?弘治皇帝顯然知道如今海貿非常繁盛。

張昭忽而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如果能讓弘治皇帝的目光從陸地移到海面上。那今天最大的收穫,其實不是前面和劉大夏、劉健鬥爭達成的目標,而是這個。

當即,張昭毫不猶豫的起身,躬身行禮,鄭重的道:“陛下,漢唐時絲綢之路有多繁華,如今的海貿就有多繁華。海貿的利潤通常都是數十倍。”

弘治皇帝溫和的笑一笑,“這朕知道。你如此鄭重做什麼?起來吧。”

張昭應聲站直,但繼續道:“陛下,如今海貿航線有兩條。其一,往東瀛、高麗而去。商人將兩地特產帶回大明,獲利豐厚。

其二,經呂宋島,往南洋進行貿易。這條貿易線路上的交易量極其之大,物產極其豐富。

通過貿易來獲取南洋豐富的物產,需要花費成本,且效率低下。陛下常常心憂大明百姓之苦,何不派大軍征服南洋諸國,得其物產以養大明百姓?”

張昭這是赤果果的強盜邏輯。能直接拿,還付毛的錢。

南洋一代物產豐富。大明朝的商船大多抵達馬六甲海峽之後就不再往前。那一帶的商路由阿拉伯商人控制。他們再轉運往奧斯曼帝國交易。

那直接把南洋諸國征服不好麼?

弘治皇帝在一瞬間都給張昭說的有點心動。南洋諸國奉大明爲宗主,但是年年來朝貢的也就那麼幾個小國而已。若能征服南洋諸國,得其物產運回大明…

大明百姓肯定是能受益的。最少最少,有銀子之後,他這個皇帝可以下令免除百姓的秋稅。

但隨即失笑。果然是財帛動人心啊。這不符合聖人教誨,也不符合大明的國策。

“海貿的事情,就按你目前的辦法就很好。南洋的事情以後再說吧。”

張昭壓着心裡的喜悅,道:“臣遵旨。”弘治皇帝拒絕的並不堅決,這其實就等於同意。

陸地很重要,但未來海洋纔是財富的來源啊!

弘治皇帝從來就不是強勢皇帝。給點時間,讓他從容佈局,使得弘治皇帝看到吞併南洋對大明的好處,說動這位明君並不難。而一旦大明拿下南洋諸島,屬於大明的海洋時代就將到來!

那他現在要擔心的是弘治皇帝身體頂不頂的住,按照歷史他過兩年就駕崩啊!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拿起書案上的玉碗,吃着燕窩粥。張昭一片赤誠爲大明考慮,他當然看得出來。只是,征服南洋諸國不說其他,就說派兵,這就很難操作。

看着坐在椅中沉默不語的張昭,弘治皇帝倒是有心補償一下張昭,免得寒忠臣之心。

這讓他想起前幾天內閣交上來的奏章。張昭正試圖推動成立軍校培訓軍官,並設立新的都司體系,架構完善的預備役制度。內閣將他的奏章打回去。

其實,在軍務上他更信任張昭一些。

張昭沉默的坐着,其實並非是進言受挫的反應。他是思維發散到海禁的事情上。

大明東南沿海的文官、縉紳們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阻攔朝廷開海禁,獨佔海貿的暴利。弘治皇帝難道對此真的不知情嗎?顯然不可能。

沒見弘治皇帝的意思是:海貿,用國泰商行去分一杯羹就行。其一進內帑,其二養新軍營的兵。

很明顯,坐在皇帝這個位置上的人,除非是亡國之君,那真沒幾個傻子。天啓皇帝連字都認不全,他卻知道用“九千歲”。沒有進忠操持國事,靠東林黨那幫沙雕治國,天啓年間,大明就該亡了。

真的得慶幸泰昌帝死的早。二十九天就掛掉。否則,大明亡國還要提前幾年。泰昌帝時期,東林黨就佔據朝堂。

而亡國之君崇禎皇帝,那真的是被忽悠瘸了。在煤山上吊前反而記起他哥的話。

張昭正在“憶古思今”之時,忽而聽得弘治皇帝說道:“張昭,你前兩天不斷上書:要求軍務奏章保密,設立軍事學院,試行新都司體系建立完善的預備役制度。

朕回頭會幫你和內閣諸位先生說說此事。”

張昭卻是拒絕道:“陛下,此事先由臣來處理。若不能,臣再請陛下幫忙。”

弘治皇帝和內閣溝通,其實未必能成。不要以爲今天首輔劉健退讓是常態。弘治皇帝退讓纔是常態。因爲,在治國上輔臣們確實比他在行。

張昭並不想把弘治皇帝對他的信任浪費在這種小事上。

一個好的下屬應該是爲上司分擔,而不是給上司帶去麻煩。

弘治皇帝被張昭拒絕也不以爲意,就笑起來,道:“好啊。”看張昭再順眼幾分。

這時,蕭敬帶着人手去兵部將數口箱子裝着的典籍擡進來。

第六十三章 生員(三)-依仗第兩百八十九章 激辯(一)第六百七十七章 只論鹽商、鹽法第六十七章 生員(七)-反轉開始第一百七十二章 新軍衛抵達第兩百五十三章 問君三語第一百零五章 張相公第五百四十一章 倒劉之心第四十一章 微瀾起第兩百六十七章 不待見(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伯府夜宴(下)第七百零五章 等待回京第六百二十八章 燕濱大哭第兩百一十章 視死忽如歸第三章 配方和質疑第六百七十章 事情還得人去做第一百二十七章 查無頭緒第五百九十六章 你噁心不噁心?第三百二十二章 沉寂、選擇第四十二章 劉瑾的建議第五百七十章 聖人抵達第六百一十三章 等待吧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綢繆第六百一十九章 衝突(上)第五百五十七章 瀋陽城中(上)第六百六十八章 大明的鹽業要完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朝會第一百章 反打臉第五百九十四章 不知去向第四百四十九章 三刀第三十七章 兩成第五百零九章 輕鬆擊破第五百八十二章 天下皆敵第五百五十四章 學誰?第四百一十五章 投資張昭個人第四百七十九章 交鋒(二)第五十七章 院試開始。第五百五十章 張昭的微笑第三百九十六章 好!好!好!第十一章 新的任務。第兩百九十三章 允許辦報第兩百二十一章 與子同袍(中一)第七百零一章 文章如何第兩百六十八章 尾聲第兩百五十五章 王恕的態度第七百三十九章 招考制度第七百零九章 百感交集第三百八十二章 查明情況第三百三十一章 解決第三百九十二章 籌備成立第五百四十章 酒宴第一百八十一章 軍議第三百五十一章 中二青年第一百八十七章 方氏父子第四百六十一章 衛舉人的決斷第三百零七章 塵埃落定第六百一十四章 所謂名士第兩百八十二章 重臨小安鎮第三百六十二章 人言可畏第四百六十章 視察第八章 試探、詐唬第四百八十二章 交鋒(五)-罵你咋地第七百二十八章 抵達漢城第七百二十三章 開平見聞第七百三十五章 慎守勤之死第三百章 出版前夕第一百五十二章 落幕第五百二十五章 李搏濤的思路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就是我的第三百一十八章 孟先生第二章 刻不容緩第三百零二章 宮中第八十八章 丫鬟、詭計第一百一十九章 水泥成功第五百零四章 惴惴不安的海西女真第四十五章 爭搶(上)第三百二十七章 反擊開始第四百九十四章 人民羣衆第七十二章 生員(十二)-打臉、逃離第五十四章 董家事第五百二十章 張昭論將第七十二章 生員(十二)-打臉、逃離第五百三十七章 齊聚阿城(上)第五百六十八章 這美麗的冬季(上)第四百零二章 真奸詐第三十八章 待日後第六百一十一章 落定第四百九十二章 提前爆發第八十一章 局破第六百八十四章 落幕第兩百二十四章 與子同袍(下一)第三百九十四章 還未通過第三百九十二章 籌備成立第六百六十四章 暢論第五百三十六章 一戰而滅第一百一十二章 收取軍心(上)--求首訂第三百六十八章 君臣論報第六百八十五章 徹底完成整合第七百三十八章 結束第三百零三章 湯玄策的人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