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君臣論報

bookmark

暴雨噼裡啪啦的砸在琉璃瓦上,再順着硃紅的廊柱流下來。

弘治皇帝在玻璃窗前轉過身來,看着張昭。

他御極這些年,朝政總體上還算平穩。並沒有大的黨爭。但自弘治十四年張昭冒出頭後,朝政紛爭不斷。

他並非如先帝那樣是一個怕麻煩的皇帝。誰敢製造麻煩,先帝就解決製造麻煩的人。而他希望能解決大明的問題,帶領着大明重新走向輝煌。

此心,從未改變!

張昭這兩天都在家裡編寫京師職業技術學院的教材。

他開設這個技術學院的目的是培養產業工人。準確的說是培養報紙印刷工人和紡織工人。

所以,要在一年之內教授給學生的技能是明確的。第一,要識字。能夠簡單的讀寫。第二,掌握相關的工作技巧。

難點並不第二點。去工廠實習個幾個月,讓老師傅帶一帶,基本都能熟悉,畢竟不是什麼特別複雜的崗位。難點在於第一點。南口村張傢俬塾就有小學教育。學制是三年。

張昭現在要做的是壓縮、削減這三年的知識,濃縮到一年甚至大半年之內。

而他在家中編寫教材,並非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在等禮部尚書張升攻擊真理報這件事發酵。

所以,弘治皇帝召他進宮問他對這件事的想法。他並沒有遲疑,行一禮,陳述道:“陛下,臣以爲劉尚書開報禁的提議可行。”

其實,劉大夏提議開報禁,正是他所構思的解決辦法。你們御史不都說真理報上阻塞言路嗎?行,把這個行業放開。這帽子總不能還繼續往真理報頭上扣吧?

他前幾天和李幽見面,就是這個想法。

他根本沒打算“扶持”論道報。而是想把明朝的報禁放開。這樣,營造一個看似公平的輿論環境。

但實際上,真理報佔據着先發優勢,又有他這個穿越者的見識。真理報第一大報的位置是跑不了的。

兵部尚書劉大夏的提議,正合他的想法。

當然,他沒傻到以爲劉大夏是在給他幫忙。這其實說明的是劉大夏、這位弘治三君子,和禮部尚書張升的格局差距。

試問,攻擊真理報的目的是什麼?最終目的都是要“切蛋糕”,拿利益的。

劉大夏這是直接開始下手分真理報盤子裡的蛋糕。而且不和張昭打招呼。說明他心裡對張昭的意見不是一般的大。

而張升只想着封禁真理報,這沒想過當前的情況。看報都已經成爲京中各階層的習慣。沒見通政司的邸報都快要停了嗎?直接用真理報給天下布政司、府縣衙門發過去。

堵不如疏!

劉大夏提出來“切蛋糕”,這和張昭主動“退讓”,其中的利益能一樣嗎?

張昭的想法是:百花(報)齊放,一枝獨秀。

劉大夏在奏章中是怎麼寫的?他要求禁止真理報、論道報進六科廊房抄奏章。另設新報,替代邸報發往天下,以正視聽。

換言之,他要把持官方渠道,搞出一份代表朝廷官方的報紙。而把真理報、論道報直接降格民辦報紙。

要知道,之前這兩份報紙都是弘治皇帝金口玉言同意的,而且皇帝經常看,這兩份報紙的第三版都會刊登朝廷的奏章節選。具備一定的權威性。

這是釜底抽薪。劉大夏能成爲弘治年間的名臣,水平、手段都是一時之選。

“哦?”

弘治皇帝略感詫異。他以爲張昭不會同意的。或者說,讓步不應該這麼大。畢竟,掌握輿論權代表着權力。

甚至,他內心裡也不願意同意。真理報掌握着輿論,和他掌握着,有多大的區別?

朝中輿論是掌握在他這個皇帝手中,還是掌握在文官們手中好?這需要想嗎?

“張愛卿,報禁一開,你有把握能競爭得過其他報紙?京中鉅富者不在少數。”弘治皇帝詢問道。

以他的看法,目前,創辦報紙想要成功,只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即可。而京中從來就不缺乏有錢人。他這個皇帝都算是窮人。

張昭知道弘治皇帝說的是對的。

若干年後,外戚李園修建清華園,花費白銀幾十萬兩。再遠到崇禎年間,李自成拷打出7千萬兩白銀。所以,不要低估明朝京中權貴們的財富。

但是,報紙的核心競爭力,並不是金錢啊!而是內容。

張昭肯定的道:“陛下,臣有把握。國泰商行的印刷機,臣都打算賣出去。但劉尚書的提議,臣有部分不同意。報業出興,新生事物需要鼓勵其發展。臣希望保留真理報、論道報在六科廊房抄錄奏章的權利。畢竟,這兩份報紙是陛下允許創辦的。”

其實,劉大夏他們想要控制報業、輿論,最好的辦法不是和真理報搞市場競爭。而是直接讓通政司對報紙內容進行審查。

張昭不待弘治皇帝思考完畢,也沒藏着掖着,挑明道:“陛下,從長遠來看,報禁一開,必定會有各種奇談怪論。朝廷日後有設立審查機構的必要。

臣創辦真理報時,曾和主編、記者們約法三章。第一,不得損害天子形象。第二,不得宣揚、違背大明的法律、法規。第三,不得辱罵、誹謗朝廷三品及以上大員。

報業新生,現在設立審查機構會損害其發展。但臣請陛下將此三點作爲基本的報業守則頒佈。違令者查封。”

弘治皇帝執政十五年,張昭一說他就明白。先放任報業發展,然後再立規矩。

至於,報業發展的好處,那不是明擺着的嗎?御史言官時不時的上奏章罵他這個天子。謂之勸諫。等報業發展起來後,他的“生存”環境會寬鬆許多。

事實上,近段時間言官們就很少找他的茬。

弘治皇帝感慨的點點頭,溫聲道:“張愛卿有心了。朕會和閣臣、劉大夏談一談。此事你受委屈了。”

弘治皇帝有心爲大明做事,勵精圖治,成爲一代明君。但他從來都不是強勢皇帝。朝堂重臣劉大夏“擺明車馬”,他還是覺得有點棘手的。

而張昭並沒有讓他爲難。直接退讓一步,並把報業這個問題說得清清楚楚。更是在報社中約法三章,不得損害天子形象。他內心中豈能沒有感觸?

張昭把事情說的這麼清楚,主要是弘治皇帝待他確實不錯。前不久直接將他加官爲後軍都督府都督。他沒必要去坑弘治皇帝。當即,神情略微“惶恐”(演技)的道:“臣不敢。”

弘治皇帝擺擺手,微微沉吟片刻,道:“卿可願意去宣府負責邊貿城的修建?”

第六百五十八章 飲酒第六百五十二章 驚聞暗子第兩百五十三章 問君三語第七百零四章 一夜激盪第五十九章 謠言起第五百零八章 海西女真四部的打算第七百零三章 雄文(下)第兩百二十四章 與子同袍(下一)第四百五十八章 家中收入和支出第一百六十三章 再次驚豔第兩百零四章 拜訪王恕(上)第七百二十四章 物價和貨幣第六百二十四章 硬頂第兩百八十九章 激辯(一)第五百四十章 酒宴第五百八十四章 陛見(上)第三章 配方和質疑第一百四十三章 看他起高樓(中)第七百三十四章 脫離劇本第九章 簡單的幸福第兩百五十章 衛所制度第六百零九章 設立樞密院第四百八十七章 張泰平的選擇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獲成功第三百三十章 經濟壓力第兩百二十七章 與子同袍(完)第三百三十七章 張昭的聖眷第兩百四十五章 門庭若市第三百二十一章 自白第一百八十二章 陳康的想法第兩百一十七章 更加危險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太子(下)第六百八十六章 紛爭再起第五百六十六章 勝卻(下)第四十二章 劉瑾的建議第五百五十章 張昭的微笑第七百二十四章 物價和貨幣第一百七十八章 要到密旨第兩百五十六章 月夜來訪第九十章 張皇后的決定第六百七十一章 先穩着第五百七十九章 回京(中)第五百一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第十四章 知道身份、規劃第五百四十五章 火冒三丈第兩百六十章 王小娘子第六百七十八章 安民告示第四百七十三章 相思千千縷第一百八十六章 爲大軍先鋒第一百九十八章 報捷(上)第三百一十二章 閣老之語第一百四十八章 臉被打的啪啪響第三百一十二章 閣老之語第一百三十章 軍中夜議第四十五章 爭搶(上)第六百八十九章 竹嫣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太子(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取軍心(下)第一百七十六章 驚聞入寇第一百二十四章 開個小號第兩百零一章 被安排第五百六十九章 這美麗的冬季(中)第九十三章 新遊戲(中)第四百七十四章 等待開會第六百四十五章 制度、失意第三百一十八章 孟先生第兩百一十五章 沒有豬一樣的敵人第六百一十八章 發酵第三百二十七章 反擊開始第五百八十三章 李幽其人第六百八十六章 紛爭再起第兩百六十一章 沒法折騰第四百三十三章 告全軍將士書第四百零八章 張昭的調整(上)第六百八十章 謠言和衝擊第三百二十二章 沉寂、選擇第九章 簡單的幸福第二十八章 縱論戰爭第四百一十四章 不看好第一百八十六章 爲大軍先鋒第一百五十二章 落幕第五百零一章 苦難結束第三十一章 餘波第兩百二十章 與子同袍(中)第一百八十七章 方氏父子第十五章 青龍鎮之行(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取軍心(下)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種人第四百令三章 掌控第七百章 局勢將往何方?第一百七十六章 驚聞入寇第一百三十一章 接下來的三件事第四百八十七章 張泰平的選擇第一百零五章 張相公第兩百四十九章 祭拜、計劃、閒聊第兩百三十六章 武英殿中議封爵第五百五十四章 學誰?第兩百三十四章 集體婚禮第六百三十六章 悔之莫及第三百零四章 湯玄策的人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