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君臣論報

bookmark

暴雨噼裡啪啦的砸在琉璃瓦上,再順着硃紅的廊柱流下來。

弘治皇帝在玻璃窗前轉過身來,看着張昭。

他御極這些年,朝政總體上還算平穩。並沒有大的黨爭。但自弘治十四年張昭冒出頭後,朝政紛爭不斷。

他並非如先帝那樣是一個怕麻煩的皇帝。誰敢製造麻煩,先帝就解決製造麻煩的人。而他希望能解決大明的問題,帶領着大明重新走向輝煌。

此心,從未改變!

張昭這兩天都在家裡編寫京師職業技術學院的教材。

他開設這個技術學院的目的是培養產業工人。準確的說是培養報紙印刷工人和紡織工人。

所以,要在一年之內教授給學生的技能是明確的。第一,要識字。能夠簡單的讀寫。第二,掌握相關的工作技巧。

難點並不第二點。去工廠實習個幾個月,讓老師傅帶一帶,基本都能熟悉,畢竟不是什麼特別複雜的崗位。難點在於第一點。南口村張傢俬塾就有小學教育。學制是三年。

張昭現在要做的是壓縮、削減這三年的知識,濃縮到一年甚至大半年之內。

而他在家中編寫教材,並非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在等禮部尚書張升攻擊真理報這件事發酵。

所以,弘治皇帝召他進宮問他對這件事的想法。他並沒有遲疑,行一禮,陳述道:“陛下,臣以爲劉尚書開報禁的提議可行。”

其實,劉大夏提議開報禁,正是他所構思的解決辦法。你們御史不都說真理報上阻塞言路嗎?行,把這個行業放開。這帽子總不能還繼續往真理報頭上扣吧?

他前幾天和李幽見面,就是這個想法。

他根本沒打算“扶持”論道報。而是想把明朝的報禁放開。這樣,營造一個看似公平的輿論環境。

但實際上,真理報佔據着先發優勢,又有他這個穿越者的見識。真理報第一大報的位置是跑不了的。

兵部尚書劉大夏的提議,正合他的想法。

當然,他沒傻到以爲劉大夏是在給他幫忙。這其實說明的是劉大夏、這位弘治三君子,和禮部尚書張升的格局差距。

試問,攻擊真理報的目的是什麼?最終目的都是要“切蛋糕”,拿利益的。

劉大夏這是直接開始下手分真理報盤子裡的蛋糕。而且不和張昭打招呼。說明他心裡對張昭的意見不是一般的大。

而張升只想着封禁真理報,這沒想過當前的情況。看報都已經成爲京中各階層的習慣。沒見通政司的邸報都快要停了嗎?直接用真理報給天下布政司、府縣衙門發過去。

堵不如疏!

劉大夏提出來“切蛋糕”,這和張昭主動“退讓”,其中的利益能一樣嗎?

張昭的想法是:百花(報)齊放,一枝獨秀。

劉大夏在奏章中是怎麼寫的?他要求禁止真理報、論道報進六科廊房抄奏章。另設新報,替代邸報發往天下,以正視聽。

換言之,他要把持官方渠道,搞出一份代表朝廷官方的報紙。而把真理報、論道報直接降格民辦報紙。

要知道,之前這兩份報紙都是弘治皇帝金口玉言同意的,而且皇帝經常看,這兩份報紙的第三版都會刊登朝廷的奏章節選。具備一定的權威性。

這是釜底抽薪。劉大夏能成爲弘治年間的名臣,水平、手段都是一時之選。

“哦?”

弘治皇帝略感詫異。他以爲張昭不會同意的。或者說,讓步不應該這麼大。畢竟,掌握輿論權代表着權力。

甚至,他內心裡也不願意同意。真理報掌握着輿論,和他掌握着,有多大的區別?

朝中輿論是掌握在他這個皇帝手中,還是掌握在文官們手中好?這需要想嗎?

“張愛卿,報禁一開,你有把握能競爭得過其他報紙?京中鉅富者不在少數。”弘治皇帝詢問道。

以他的看法,目前,創辦報紙想要成功,只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即可。而京中從來就不缺乏有錢人。他這個皇帝都算是窮人。

張昭知道弘治皇帝說的是對的。

若干年後,外戚李園修建清華園,花費白銀幾十萬兩。再遠到崇禎年間,李自成拷打出7千萬兩白銀。所以,不要低估明朝京中權貴們的財富。

但是,報紙的核心競爭力,並不是金錢啊!而是內容。

張昭肯定的道:“陛下,臣有把握。國泰商行的印刷機,臣都打算賣出去。但劉尚書的提議,臣有部分不同意。報業出興,新生事物需要鼓勵其發展。臣希望保留真理報、論道報在六科廊房抄錄奏章的權利。畢竟,這兩份報紙是陛下允許創辦的。”

其實,劉大夏他們想要控制報業、輿論,最好的辦法不是和真理報搞市場競爭。而是直接讓通政司對報紙內容進行審查。

張昭不待弘治皇帝思考完畢,也沒藏着掖着,挑明道:“陛下,從長遠來看,報禁一開,必定會有各種奇談怪論。朝廷日後有設立審查機構的必要。

臣創辦真理報時,曾和主編、記者們約法三章。第一,不得損害天子形象。第二,不得宣揚、違背大明的法律、法規。第三,不得辱罵、誹謗朝廷三品及以上大員。

報業新生,現在設立審查機構會損害其發展。但臣請陛下將此三點作爲基本的報業守則頒佈。違令者查封。”

弘治皇帝執政十五年,張昭一說他就明白。先放任報業發展,然後再立規矩。

至於,報業發展的好處,那不是明擺着的嗎?御史言官時不時的上奏章罵他這個天子。謂之勸諫。等報業發展起來後,他的“生存”環境會寬鬆許多。

事實上,近段時間言官們就很少找他的茬。

弘治皇帝感慨的點點頭,溫聲道:“張愛卿有心了。朕會和閣臣、劉大夏談一談。此事你受委屈了。”

弘治皇帝有心爲大明做事,勵精圖治,成爲一代明君。但他從來都不是強勢皇帝。朝堂重臣劉大夏“擺明車馬”,他還是覺得有點棘手的。

而張昭並沒有讓他爲難。直接退讓一步,並把報業這個問題說得清清楚楚。更是在報社中約法三章,不得損害天子形象。他內心中豈能沒有感觸?

張昭把事情說的這麼清楚,主要是弘治皇帝待他確實不錯。前不久直接將他加官爲後軍都督府都督。他沒必要去坑弘治皇帝。當即,神情略微“惶恐”(演技)的道:“臣不敢。”

弘治皇帝擺擺手,微微沉吟片刻,道:“卿可願意去宣府負責邊貿城的修建?”

第三百六十六章 微瀾起第五章 酒樓(下)第四百零五章 衛舉人來求情第六百二十六章 談一談的方式第四百七十八章 交鋒(一)第六百四十四章 意圖實現第五百零三章 一心爲公馬文升第三百一十八章 孟先生第六十七章 生員(七)-反轉開始第三十四章 調動第三百七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明白白第四百八十七章 張泰平的選擇第六百一十二章 後悔遲了第四百五十三章 傳回京中第兩百五十六章 月夜來訪第一百一十八章 淬鍊(一)第六百七十章 事情還得人去做第一百九十四章 初戰(中)第兩百二十六章 與子同袍(八)第七百三十五章 慎守勤之死第六百零五章 出乎意料(中)第兩百九十八章 樑儲此人第六十三章 生員(三)-依仗第六百二十一章 衝突(下)第一百零三章 招攬第七百一十四章 戰、和之論第十五章 青龍鎮之行(上)第三百六十八章 君臣論報第三百一十二章 閣老之語第四百九十章 鴉鶻關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太子(下)第六百四十章 分崩離析第八十五章 新舍人(上)第七百一十八章 京中轟動第三百一十五章 國子監改革(下一)第五百九十四章 不知去向第一百五十一章 再打一棍子第十三章 宮中太監(下)第三百四十八章 請繼續你的表演第九十二章 新遊戲(上)第六百八十三章 抓捕、論鹽第五十八章 考場中第三十二章 留取待春深(上)第五百九十八章 協商(下)第四百八十七章 張泰平的選擇第兩百五十三章 問君三語第一百一十七章 退出舞臺第六百九十五章 風潮再起第兩百八十九章 激辯(一)第七百零五章 等待回京第四百九十九章 韓遊的控訴第六百二十一章 衝突(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明白白第六百六十四章 暢論第四百七十四章 等待開會第七百二十三章 開平見聞第四百一十八章 慶祝、道別第五十一章 京西少年(五)-預備役第兩百四十一章 贈君明珠第三百三十七章 張昭的聖眷第兩百七十六章 府邸位置第八十一章 局破第六百九十一章 御批第一百八十七章 方氏父子第六百六十三章 道觀成第五百七十五章 終章(下)第兩百九十章 激辯(二)第三十章 考前準備(下)第五十二章 京西少年(完)第四百九十四章 人民羣衆第四百六十六章 面聖第五十八章 考場中第一百五十二章 落幕第二十章 新計劃、返鄉第四百七十七章 日常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軍縱橫第一百三十八章 獎勵第六百五十六章 醫院探視第兩百八十一章 說服岳父第兩百三十六章 武英殿中議封爵第五十二章 京西少年(完)第六百四十章 分崩離析第七百一十四章 戰、和之論第六百二十六章 談一談的方式第兩百五十六章 月夜來訪第四百七十七章 日常第一百七十二章 新軍衛抵達第五百一十二章 滅哈達部第四百零一章 意想不到第四十九章 京西少年(三)-長寧伯第四百二十三章 朵顏衛的對策第三百六十一章 金鳳第五百二十七章 虎爾哈部的抉擇第六百八十一章 敵人是誰第三百九十四章 薊州鎮的密謀第六百一十四章 所謂名士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鳴驚人(一)第一章 難題第六百一十三章 等待吧第三百四十九章 破門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