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冶煉工匠

張昭和李東陽完成“勾兌”後,結果很快就出來。

張昭用密摺上奏,報出他中意的稅務使人選。李閣老在御前議事時幫他說了話。

四月十六日朝廷的批覆下發:戶部郎中(正五品)徐貫出任稅務司副使(正四品)。張昭則是如願拿到兵部所有的火器製造工匠,以及幾十名冶煉鐵礦的工匠。

兵部僅有的技術家底,基本都被張昭掏空。

至此,明朝的火器製造,全部掌握在張昭手中。以後京營、邊軍的火器供應就得找張昭。

當然,西北王家還有一家能生產燧發槍的兵工廠。其主要供應西北軍鎮和地方上縉紳、堡寨的需求。

十八日上午,董朗從天津衛趕回到京師。張昭直接帶他到新軍營後佔地幾十畝的新建火器工廠中。

幾經整合,新軍營中擁有近兩千名火器工匠,正在打造着燧發槍,還有其他火器。

而火器工廠隔壁的鐵礦冶煉工廠中,二十多名冶煉的工匠正帶着學徒、工人在搭建鍊鋼的爐子。一批鐵礦石和煤炭隨意的堆在空地中。

見張昭帶着親隨進來,衆工匠紛紛看過來,放下手頭的活,站直身體低着頭。

這年頭,工匠擁有核心技術不假,但是要說能在張昭這個軍中大佬面前硬氣,那是不存在的。

爲首的工匠,也是這批工匠的管事,加有一個從九品的官職,小跑着過來,“參見伯爺…”

張昭做個手勢,截住管事工匠的話,道:“你們忙你們的。我就是過來看看。”

將此人打發走,張昭指着正在勞作的工匠們,微笑着道:“元明,工匠就在這裡。你能忽悠多少人去永平府,全看你的本事。

我回頭啊,還要和新任的劉兵部打口水官司。打造兵器的鐵料,兵部承擔一半,我這裡承擔一半。最終,還是讓朝廷的鐵礦直接到我這裡最合適。”

董朗這段時間忙的整個人都瘦下來,小肚子都沒了,圓臉也變瘦。見張昭已經搞定最難的技術部門,心中鬆口氣,笑道:“嗨,虧我回京的路上還發愁。子尚你這裡都準備好。

朝廷給工匠的待遇不行。不過,你肯定是按照新軍營的規矩來補貼的。但是,架不住國泰商行財大氣粗啊!我全部挖走肯定不行。

就先挖五個走吧,把架子搭起來。反正我那裡暫時只是冶煉出能製造鐵鍋、農具的鐵塊就行。”

董朗之前在管知行商行二鍋頭的生意,被張昭調任國泰商行大掌櫃(總經理)接替陳康。經過這一年的歷練,他已經成長不少。兼之張昭回京封爵後吩咐過,還是表字相稱。他心裡敬重張昭是一回事,在張昭面前,確實是收放自如。

唯唯諾諾,也幹不好國泰商行的工作。這次去永平府買礦,更是洗去他身上的幾分浮躁。

張昭就笑,“行啊。我已經派人摸過底。很有幾個工匠不願意把手裡的技術交出來。你忽悠幾個走。我這裡要用來做技術研發基地。現在的冶煉水準太低,練不出好鋼。滿足不了建築、工具、鋪設鐵軌的需求。”

在冷兵器時代,經歷石器、青銅器、鐵器的發展。明朝就位於鐵器時代。冶煉出的冷兵器是一個國家實力的保證。所以,鐵塊向來是禁止向草原交易的。

當年一漢當五胡,漢朝的冶煉工業功不可沒啊!漢軍的武備水平明顯高於諸胡。

而在排槍戰術時代,鐵器的主要用途便不是在冷兵器製造上。而是轉化爲製造槍、炮。剩下的能用鋼鐵增加國力的便是鐵軌。

歐洲諸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的幾十年內,鋼鐵產量其實並沒有立即爆發,而是慢慢增長。直到鋼鐵戰艦、飛機、坦克的出現,鋼鐵產量才爆發。

張昭搞鋼鐵工業,先倒不急着上量,滿足製造槍、火炮的需求後,他準備上鐵軌。

蒸汽機短時間內是不可能搞的出來的。馬拉火車是一個選項。即便是馬拉的火車,其運輸量、速度也不是現在的官道和水路能比的。

董朗笑着應下來,“行啊。”

說着話,張昭帶着董朗、王武、龐泰幾人離開冶煉工廠,往新軍營初級學堂而去。

張昭這段時間在新軍營中,除開練兵,就是在關注教育。

初級學堂成立的初衷,本意是讓火器工匠們的子弟有書讀,技術能夠傳承下來,讓新軍營的軍官得到補充。

現在,到處都在差識字的學徒。

張昭已經在考慮將新軍營初級學堂設定爲小學,擴大招生範圍,降低招收學生的年齡。再增設兩所中學。其一爲職業技術學校,專門培養學徒。其二爲軍官學校。

但是,他現在缺少老師、資金。特別是資金,一文錢難倒英雄漢。還得等國泰商行壯大後反哺啊!

國泰商行五成的利潤歸新軍營。

中午請董朗在家中吃了頓酒,張昭和他談了談鋼鐵產業的前景。國泰商行下屬的冶鐵公司,早期只做鐵鍋、農具這些活兒。之後,要承擔冶煉鋼鐵的任務。

張昭指的是真正的鋼鐵,而非目前這種熟鐵(低碳鋼)。

董朗看到技術人員,心裡有底,至於怎麼忽悠技術工匠到永平府,這是接下來幾天的事。他心中的大事去掉,心情舒暢。拜別張昭後,回青龍鎮看他二嫂。

青龍鎮裡的董氏家族內部早就完成清洗和權力轉移。董敘、董朗父子掌控着董家的前途。而原來的族長董鼎等人被邊緣化。這兩年董氏商行也賺了不少錢。

董朗的父親董敘,就在幫知行商行打理着白酒生意。董家子弟、賬房、夥計大都都投身到這個行業中。他們原來的布匹、煤窯等產業也壯大不少。

主要是張昭這塊牌子好用。當然,董敘還是很明白的,不敢搞兼併、謀人家產的事。所以,他們的其他產業只是壯大,而不是膨脹起來成爲大商家。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被張昭所厭棄、打擊的董鼎等人日子自然很難過。

董朗的二嫂李娘子,之前和他定過婚,然後退婚,嫁給其堂兄。董朗此時已經成親,妻子是京郊的一個大戶人家、縉紳。但他始終難忘初戀。

最近他堂兄和二嫂關係不佳。

張昭並不知道董朗的私事,送走董朗後,在書房裡整理他的思路。

如何引導明朝改革,這是一個大課題啊。

第一百零五章 張相公第四百三十二章 援兵忽至第四百八十二章 交鋒(五)-罵你咋地第四百章 抵達古北口第兩百二十二章 與子同袍(四)-創造出的戰機第四百六十六章 面聖第五百二十一章 捷報第六十章 壓制第三百零五章 待之以友第四百六十一章 衛舉人的決斷第一百六十三章 再次驚豔第四百一十八章 慶祝、道別第一百二十二章 淬鍊(二)第三百一十七章 張昭的想法第六百三十六章 悔之莫及第三百四十四章 談判開始第三百七十六章 裝逼不易第四百章 抵達古北口第兩百九十二章 稅務使第一百章 反打臉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四百八十五章 交鋒(完)-落幕。第六百七十八章 安民告示第三百一十七章 張昭的想法第七十二章 生員(十二)-打臉、逃離第三百四十章 鼓動壽齡侯第六百六十五章 換你三封信第四百三十章 我只是讓你傳個信第五百零一章 苦難結束第六百八十六章 紛爭再起第三百五十四章 印刷第三百九十四章 薊州鎮的密謀第三百五十五章 競爭不過第三百八十七章 張昭的提議第七百二十三章 開平見聞第五百一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第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批畢業生第兩百六十三章 別人眼中的張昭(下)第五百四十七章 何至於此?第七百零三章 雄文(下)第三百八十一章 囂張第一百九十四章 初戰(下)第五百一十九章 一盆冰水第兩百六十四章 冬季的日常(一)第四百二十九章 斬,兵出燕山第三百四十九章 破門而入第三十六章 董朗的決定第四百五十四章 各有收穫第六百八十四章 落幕第三百四十九章 破門而入第一百六十章 甫一出場第六百二十五章 不退讓第六百三十七章 改革武勳集團第六百四十八章 意外第七百三十四章 脫離劇本第四十七章 京西少年(一)第五百七十三章 終章(中)第六百零五章 出乎意料(中)第五百三十六章 一戰而滅第七百一十三章 樞密會議第七百零九章 百感交集第五百九十二章 長兄第六百七十章 事情還得人去做第兩百七十二章 面聖(上)第一章 難題第五百三十九章 齊聚阿城(下)第八章 試探、詐唬第五百四十二章 書信,捲入其中第八十一章 局破第三百三十二章 金鳳第兩百七十三章 面聖(中)第五百八十四章 陛見(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鋼槍如林第三百一十章 冶煉工匠第兩百五十四章 鬧上門第五百零四章 惴惴不安的海西女真第六十五章 生員(五)-雨夜中第七十二章 生員(十二)-打臉、逃離第四百三十八章 烽煙滾滾唱英雄第六百七十九章 大局已定?第三百九十八章 臣願效法前賢第四百三十二章 援兵忽至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就是我的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軍縱橫第三百八十四章 營救成功,只是開始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個邀請、戰報第三百八十二章 查明情況第一百三十九章 露臺上第七百一十一章 秋日第五百八十二章 天下皆敵第九十八章 高估了武勳集團第三百一十七章 張昭的想法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服?再打臉第一百六十八章 請假第六百八十一章 敵人是誰第四百九十五章 還是讀書人心黑啊第三百八十五章 宮中議事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爭債券第兩百零三章 採購清單第五百四十五章 火冒三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