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九章 激辯(一)

乾清宮中,宮女們幫弘治皇帝穿衣、洗漱。看天色,今天早朝自然是有免掉。

其實,明朝自成化皇帝之後,皇帝不上早朝不是什麼稀奇事。弘治皇帝在早朝上早開始懈怠。閣臣每次勸諫,點頭而已。只是,弘治皇帝每天都會召見大臣,沒人會說他不勤政。

弘治皇帝在東暖閣中吃着早餐,清晨的陽光在宮殿檐角斜斜的照射來。太監蕭敬在餐桌邊侍立着,順着天子的意思,講着最近宮內外的一些“趣聞”。

“殿試結束後,士子們在京中交遊。基本都是在議論新秦伯張昭關於廢除天下衛所的議論。”

弘治皇帝喝着燕窩粥,神情溫和,不疾不徐,“王承裕的摺子遞上來了嗎?”

“還沒有。”

弘治皇帝點點頭,“嗯。這樣也好。事情一件件的來。”

自去年西北大勝後,本來今年開春以後就非常輕鬆的。他每日只是照常處理政務即可。最忙時就是二月份免掉河南災稅糧。可自打張昭回京後,他倒是忙起來。

忙一點無所謂,能解決問題,讓皇明蒸蒸日上,他並不介意。

其實,是否和韃靼人互市,他本來只打算和三位閣老、兵部尚書馬文升商議。

但是,在御前會議中,首輔劉健和次輔李東陽意見不符。劉健持反對態度。而李閣老支持張昭的提議。謝閣老又是另外一種意見。

他不得不下令廷議此事。他個人內心中,還是傾向於張昭的方案。

早飯後,弘治皇帝消消食,看了幾本奏章後,就往武英殿而去。

昨夜小雨,到二十日上午,雲消雨霽。

皇城東南的文淵閣中,首輔劉健交待服侍他的中書舍人幾句,離開公房,往武英殿而去。

沿途的官吏,紛紛避讓在路旁。和劉健有關係的,則恭敬的行禮。

稍後,李東陽,謝遷兩人紛紛從文淵閣中出發。

而此時,參加廷議的文武官員已經陸續的從東華門、或者西華門進宮,往武英殿匯聚而來。

張昭上次來武英殿還是前年。因爲,他教朱厚照踢足球,被劉健等人知曉,謝遷令人彈劾他荒廢太子學業。

當然,這件事的本質,是文官集團中的某些人想把他從太子身邊清除出去。

當時,在武英殿中的羣臣規模要小得多。畢竟,涉及到皇太子的學業、名聲。只有重臣在。

而現在張昭走進武英殿中,就發現足有三四十人。或是緋袍,或是青袍。青袍很好理解,這是科道。十三道掌道御史,六科都給事中都有廷議資格。

張昭的便宜岳父,新上任的戶科都給事中王承裕就在殿中。不過,他最近捱罵比較多,正閉目養神,並沒有和同僚們交談。

緋袍自然是閣臣、尚書、侍郎們。外加都御史戴珊,通政使秦雲舒,大理寺卿。

相比於文臣們豪華的班底,武臣們就只有寥寥數人,俱是五軍都督府的都督。這還是和軍務有關議事的廷議。若是人事議題,武臣就不用來了。

大殿之中,以御座坐北朝南爲基準,文左武右。張昭走到武臣班列的末尾站着。

張昭剛一進來,各種目光就衝着他看過來。

滿朝文武大臣,見過張昭本人的不少,沒見過他的一樣不少。甚至幾個科道言官在奏章上罵張昭罵的狗血淋頭,這還是第一次見到正主。

張昭倒沒什麼好怯場的,目光平靜的站在自己的位置處。正好在鎮遠侯顧溥下首。

隨後,淨鞭三響,弘治皇帝在隨行的太監們簇擁下出來。

“臣等參見陛下!”

武英殿中羣臣在建極殿大學士劉健的帶領下躬身行禮。明朝和“我大清”還是有區別的,不是每次見到皇帝都要下跪。大臣們有一定的體面。

“平身!”弘治皇帝坐到御座上,俯視羣臣,目光從武臣班列末尾的張昭身上掃過,開始議事。

張昭關於和韃靼人貿易的那本奏章,內容早隨着邸報傳遍朝堂,十三布政司。但是這本被內閣票擬後的奏章,還在弘治皇帝手中,此刻弘治十二年的狀元、翰林編修倫文敘充任讀本官,朗讀張昭的奏章節略。

等中年大叔模樣的倫文敘朗讀完,弘治皇帝環視羣臣,徐徐的道:“諸卿對張愛卿此議有何疑慮均可提出來,讓他解答。”

武英殿中出現短暫的沉寂。

今日議事的主題,羣臣當然都是知道的。只是,最敢言的科道言官們最近都集中精力罵張昭搞的廢除衛所的事。關於邊貿互市,都是些老生常談的觀點,總不能在御前亂開口。

戶部尚書侶鍾道:“張都督,本官有一事不解。何謂國內生產總值?天下之財九分,有其定數。按照張都督的觀點,天下的財富是可以增長的?”

侶鍾夠不上名臣的坎兒,但也算是能臣。在明朝有一種財富觀點很盛行:那就是天下的財富總值是定數。

朝廷收稅也好,賑災也好,都是在分配天下的財富,而不是創造出財富。

至於說,每年稅賦的多寡,這是因爲在各個環節的開支增長、浪費,還有就是繳稅百姓在減少的緣故,更多的財富、人口被縉紳們隱匿、獲取。

所以,這就有造成兩種方法。第一,要求節儉。社會風氣奢華往往會被士大夫們認爲世風日下。第二,增加更多的在冊百姓,增加稅賦來源。

王承裕在西北試點,廢除衛所,給國家增加數萬可以繳稅的百姓。所以在廢除衛所還沒有定論的情況下,就給其酬功升職。

至於說爲什麼不去清丈土地,清查人口?這個別問,問就弄死你。

新軍衛晉升爲新軍營,張昭是以伯爵的身份擔任新軍營都督,拱手道:“侶尚書,在下認爲是的。勞動創造價值。具體到邊貿這件事上來,核心思想就是兩條。第一,朝廷只收稅,交易完全由民間商號去完成。

第二,交易的物品要作出限制。用日常消耗品、奢侈品去交換戰馬,毛皮。”

張昭根本沒和戶部尚書爭辯,而是直接往貿易問題上帶。去闡述勞動價值論,他瘋了才幹。他理論水平沒那麼高!

戶部尚書侶鍾當然知道貿易的好處,他乾的財務工作。他只是擔心搞互市搞得虧本就麻煩。現在聽張昭這麼說,朝廷只管收稅,點點頭。

這時,另外一人出聲。

第四百令三章 掌控第三百九十八章 臣願效法前賢第五百一十章 朝鮮國的對策第四百九十章 鴉鶻關第兩百八十四章 新生意(上)第二十三章 青龍鎮中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一百八十章 十日後第七百一十三章 樞密會議第六百二十九章 張泰平的苦悶第五百三十五章 將要結束第六章 未果、等待第四百七十九章 交鋒(二)第兩百六十六章 不待見(上)第三百零一章 一朝改變第兩百零一章 被安排第六百七十四章 局面僵持第五百五十二章 駐守安排第兩百零八章 新軍衛在準備第七十九章 李東陽(上)第兩百零八章 新軍衛在準備第八十二章 初見太子(上)第七百三十四章 殺!殺!殺!第三百八十五章 宮中議事第兩百二十二章 與子同袍(四)-創造出的戰機第三百三十一章 解決第兩百零一章 被安排第六百七十二章 魏國公府第一百四十七章 事了(上)第三百二十四章 視察第兩百二十三章 與子同袍(下)-決戰第六百九十三章 只能打明牌第四百八十九章 遼東總兵的討論第一百一十四章 拿到執法權第三百零八章 廢除衛所開始第三百四十三章 第一紅人第六百零七章 出乎意料(下)第五百四十四章 新的區劃第七百零九章 百感交集第兩百九十章 激辯(二)第五百一十六章 會說話的庫門第三百四十一章 張皇后的決定第五百零一章 苦難結束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就是我的第十三章 宮中太監(下)第四百三十九章 心裡都被打崩潰了。第五百九十三章 武安侯府第六百一十三章 等待吧第六十六章 生員(六)-局勢危急第一百六十四章 賞賜第四百五十章 震懾和收割第三百三十章 經濟壓力第一百五十四章 伯府夜宴(上)第七百二十一章 軟禁第五百零七章 劃地盤第四百七十二章 捐獻第兩百三十章 命運改變(諸位書友中秋節快樂)第四百三十七章 兩個翻盤點第六百二十九章 張泰平的苦悶第三百四十四章 談判開始第七十八章 小安鎮日常第十一章 新的任務。第六百二十八章 燕濱大哭第一百六十五章 百態(一)第兩百三十六章 武英殿中議封爵第一百二十六 直接拿第五百七十二章 終章(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拿到執法權第十四章 知道身份、規劃第三百四十四章 談判開始第兩百六十八章 尾聲第二十七章 考前準備(中)第三百一十七章 張昭的想法第兩百一十九章 與子同袍(上)第六百七十七章 只論鹽商、鹽法第七十三章 生員(十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第一百零一章 一戰成名第六百五十一章 刺殺的原因第九十一章 帝與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我給你一句忠告第六百六十九章 如何整頓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八斬!第六百二十九章 張泰平的苦悶第四百零七章 新軍營的戰略第五百零五章 遼東巡撫第二十五章 影響、名聲第三百五十四章 印刷第一百八十八章 進入戰區第五百九十三章 武安侯府第六百一十六章 謠言如火第四百四十章 勝利之甘美(求收藏啊!)第五百五十六章 捋順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爭債券第三百四十九章 破門而入第六百零二章 火(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初戰(上)第兩百六十九章 將歸(上)第六百八十七章 要流血的第六百六十二章 好消息第三百六十一章 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