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七十四章 面聖(下)

三月的春風在暖閣外的宮牆中飄拂,輕柔、舒服。光線照落在書案後坐着的弘治皇帝,房間中的張昭、陳寬、蕭敬還有四個小太監身上。精美多寶閣、金樽、書桌都斜着影子。

陳寬和蕭敬兩個大太監在司禮監多年,見多識廣,但這時也只聽了個三五分懂。

張昭講的東西,涉及到一些經濟學的常識,比如GDP,貿易順差、逆差,市場經濟,奢侈品和日銷品等概念。

所以,張昭雖然講的並不複雜,但是要在短時間內理解這些名詞、概念以及其內在邏輯還是有些難度的。

弘治皇帝在陳設着文房四寶,青龍鎮紙、奏章的書案後沉思着。白皙、微胖的臉上全是沉靜的表情。

他徵詢張昭對於北面韃靼人的看法,確實是寄予厚望的。他希望張昭能給他一個答案。

自去年閏七月以來,西北大戰勝利。韃靼連續7個月沒有大規模犯境。這是他登基以來比較罕見的。而大明也該對韃靼人有一個態度。

他其實既希望張昭主動提出打,又不想張昭去出塞。

這種矛盾心理的源頭還是之前提到的問題。

出塞作戰,要調動九邊、京師的精兵,要儲備糧草等物資。大明在經歷弘治十三年救援大同,和弘治十四年增援西北兩次大的調動後,倉儲消耗的七七八八。

而新軍衛如此強兵在手,九邊重鎮每時每刻都在消耗大明的錢糧。作爲皇帝,他那能不希望解決邊患呢?至少,要緩解一點吧?比如把河套奪回來。

但是,他沒想到張昭給了他一個驚喜的答案。

張昭的話,他其實理解的也不透徹。但是作爲一個執政多年的皇帝,他預感這是一種可行的方案。

思考良久,弘治皇帝看向暖閣正中穿着伯爵常服的張昭,道:“張愛卿,此事關乎國策,你一會回去後寫一個條陳上來,過幾日朕在此召見諸位先生商議。”

張昭也沒指望弘治皇帝一口就答應下來,躬身行禮道:“臣遵旨。”

弘治皇帝笑一笑,“不必拘禮。愛卿不及弱冠之年,取得韋州大勝。一掃朕登基以來對外作戰的頹勢,朕心甚慰。封爵是朝廷論功行賞。朕當嘉獎你。愛卿要何賞賜?”

光是封爵,不足以表達他的興奮之情。而封爵之後,按照禮儀,禮部是要給張昭的妻子誥命。張昭又沒孩子,無法蔭其子以示恩賞。

而賞賜銀子,弘治皇帝手裡有錦衣衛,清楚的很,張昭府中的商行賣酒,一年的純收入就有兩萬兩。在錢財方面是不缺的。

所以,他乾脆的直接問張昭要什麼賞賜?

張昭沒傻乎乎的拒絕弘治皇帝。他眼睛又不瞎,自然看得出來弘治皇帝正在興頭上。他掃皇帝的興頭幹什麼?這個時候得配合。略一沉吟,道:“陛下,臣想求陛下兩件事。”

弘治皇帝很爽快的道:“嗯。你說。”

張昭躬身道:“第一,臣請陛下免臣早朝之苦。臣年紀尚幼,住的又遠。每日來早朝要累死。第二,臣請陛下恩准臣入國子監讀書。”

陳寬無語的看着張昭。聽聽,早朝之苦!

要知道,京中有品級的官員兩千多人,能參加早朝的只有少人?要求正五品以上啊!(科道言官、翰林、庶吉士除外)。能參加早朝是一種榮耀。

結果張昭來一句“早朝之苦”,叫人情何以堪?

蕭敬聽得心裡失笑着搖頭。不得不說,張昭還是心裡有數的。

早朝苦不苦?當然是苦不堪言。他作爲司禮太監,也是要跟着天子上朝的。基本上早上就沒睡過好覺。而百官們五點在午門外匯合。因而,三四點起牀的不在少數。

另外,張昭一個十八歲的實權軍功伯爵,站在武勳的隊列中,不知道要多惹眼,不知道會引起多少官員的嫉妒之心?

弘治皇帝並非那種情緒特別激烈的皇帝,性情溫和,帶人寬厚。給大臣罵了,也基本都是忍氣吞聲。此時都忍不住笑起來,“呵,早朝之苦?朕準了。張愛卿還想去國子監讀書?”

張昭誠懇的道:“正是。臣束髮讀書,求取功名。奈何資質有限,只考取生員功名。臣如今雖然位列武班,但還是想在科舉上有所進益,名列皇榜。”

明朝的科舉路數,秀才考舉人,舉人考進士。但是這一套流程,還是有別的辦法。那就是秀才進國子監讀書,畢業之後就獲得參加會試的資格。

張昭此時雖然拿了一個伯爵,但是想要做更多的事情,或者是帶兵不想被文臣節制,最好還是要拿一個進士的身份。

王越當年取得威寧海大捷,他自己就是文臣、武將。和太監汪直商量好,兩個人直接帶兵出塞。

後面王越總督三邊,也是軍政大權盡數在掌握中。而若沒有文臣的身份,這是不可能的!

王越上朝時,以站在武臣之列爲恥,而是站在文臣的班列中。他是兩榜進士,正二品的右都御史。

張昭可不像在未來的大戰之時,聽一個文臣節制、調動。明朝的文臣打仗哪有幾個靠譜的?或者,與文臣分兵權。

當然,一代軍神王陽明是除外的。但關鍵是,陽明先生在弘治、正德朝混的不算好啊。他的爵位還是嘉靖追封的。以張昭現在的地位,不大可能和他搭班子帶兵。

弘治皇帝見張昭如此坦誠,對他的印象不由的再好幾分,點頭道:“仰慕聖人大道,這是美事,朕自然要成全。”

說着,轉身吩咐陳寬道:,“張愛卿住的遠,往來不方便。你帶他去城中挑一處大宅居住。這是朕的賞賜。”

弘治皇帝心裡有數。張昭看似提要求,其實都是些小事,根本沒有真提什麼要求。這時藉着話頭,賞賜張昭一棟宅院。

陳寬白髮蒼蒼,笑着道:“奴婢定會讓張將軍滿意。”

張昭跟着道謝,“臣謝陛下聖恩。”

弘治皇帝笑一笑,對這趟見面心滿意足,揮手道:“你且去吧。過幾日朕再召見你。”

第五百四十七章 何至於此?第五百七十四章 終章(中一)第一百二十章 妾名方晶第兩百一十五章 沒有豬一樣的敵人第四百六十三章 調研(上)第七百零三章 雄文(下)第三百四十二章 結束。第四百七十三章 相思千千縷第四百一十五章 投資張昭個人第七百二十四章 物價和貨幣第七百一十一章 秋日第六八八十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四百六十五章 回京第兩百三十八章 張昭的收穫第六百零二章 火(下)第五百七十七章 終章第六百九十四章 第一回合第四百七十二章 捐獻第一百四十五章 看他其高樓(下)第六百九十八章 我真不是臥底第三百六十章 銀票印刷成功第三百二十六章 月影第三百五十一章 中二青年第六百零九章 設立樞密院第七百三十四章 脫離劇本第九十九章 局勢再變第五百九十六章 你噁心不噁心?第兩百零六章 準備報捷第十六章 青龍鎮之行(下)第六百零七章 出乎意料(下)第兩百零九章 選擇第九十四章 被御史彈劾第三百二十四章 視察第一百二十四章 開個小號第九十六章 暗流涌動第兩百四十一章 贈君明珠第七百三十八章 結束第八十一章 李東陽(下)第三百八十八章 自然增加第三百六十四章 韃靼之地第七百三十四章 脫離劇本第五百五十八章 瀋陽城中(中)第四十八章 京西少年(二)-誰纔是傻逼?第七百三十一章 戰場上的買賣第六百一十二章 後悔遲了第三百四十七章 進宮第兩百五十章 衛所制度第五百二十八章 戰略態勢第九十五章 是誰?第五百九十一章 奴家願意第三百一十九章 結盟第三百五十四章 印刷第五十三章 車中論述第五十四章 董家事第六百三十五章 影響第六百四十九章 追查幕後者第三十九章 銷售、架構、將離去第五百三十五章 將要結束第一百六十一章 鋼槍如林第八章 試探、詐唬第六百八十六章 紛爭再起第兩百九十六章 京師半日(下)第四百七十五章 中國數學第四百六十七章 所謂名將第兩百八十七章 推動工業之心第七百零八章 李夢陽讀報第七百三十七章 最後的餘暉第六百三十八章 達成一致第四百九十四章 人民羣衆第六百二十六章 談一談的方式第四百四十九章 三刀第七百一十章 溝通、落幕第三百四十章 鼓動壽齡侯第六百四十二章 應對第五百九十四章 不知去向第六百五十一章 刺殺的原因第五百四十章 酒宴第五章 酒樓(下)第四百七十章 過年第三百七十三章 張泰平的選擇第六百七十四章 局面僵持第四十九章 京西少年(三)-長寧伯第六百七十八章 安民告示第四百四十二章 各地知曉第三百七十七章 開平中屯衛見聞第一百九十章 迎敵第四十五章 爭搶(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接下來的三件事第三百二十一章 自白第兩百四十六章 阻力第七百四十一章 陽明悟道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就是我的第七百二十三章 開平見聞第三十三章 留取待春深(下)第九十五章 是誰?第六百六十六章 聊什麼話題第六百六十四章 暢論第四百零八章 張昭的調整(上)第五百四十章 酒宴第一百九十五章 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