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擊敗了張士誠後,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付徐壽輝身上,但他明白,自己真正的對手並不是那個虛有其表的徐壽輝,而是他背後那巨大陰影——陳友諒
在這段時間裡,朱元璋做出的兩個決策使得他成爲了最終的戰爭勝利者,第一個決策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正是這個決定讓他避開了天下人的注意,當其他農民起義領袖帝王思想膨脹,扯張虎皮做大旗,鍋裡沒幾兩米就敢開幾千人的飯時,朱元璋充分利用了時間,不斷髮展自己的實力。
另一個決策是在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個人中間拿誰開刀,當時大家普遍認爲張士誠比較弱,希望先對付他,並利用佔據的江浙一帶土地擴張自己的勢力,從而與陳友諒決戰。應該說這個決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正確的,但朱元璋在此時體現了他的天才的戰略眼光。
在實際決策中,不受他人,特別是多數人的意見的影響是很困難的,當許多人衆口一辭時,很多人都會從大流,甚至改變自己原來的看法,而朱元璋用他的智慧告訴了人們,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數人一邊的。
朱元璋對他的謀士們說,你們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們沒有看到問題的關鍵,張士誠的特點是器小,陳友諒的特點是志驕,器小無遠見,志驕好生事。如果我進攻陳友諒,張士誠必然不會救他,而進攻張士誠,陳友諒就一定會動員全國兵力來救,我就要兩線作戰,到時就很難說了。
精彩!真精彩!
如此之見識,此人不取天下,何人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