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之前我們曾經介紹過,朱棣曾派出兩路人去尋找建文帝,一路是胡濙,他的事情我們已經講過了,這位胡濙的生平很多人都不熟悉,這也不奇怪,因爲他從事是秘密工作,大肆宣傳是不好的。

但另一路人馬的際遇卻大不相同,不但聞名於當時,還名留青史,千古流芳。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鄭和艦隊和他們七下西洋的壯舉。

同樣是執行秘密使命,境遇卻如此不同,我們不禁要問:同樣是人,差距怎麼那麼大呢?

原因很多,如隊伍規模、附帶使命等等,但在我看來,能成就如此壯舉,最大的功勞應當歸於這支艦隊的指揮者——偉大的鄭和。

偉大這個詞用在鄭和身上是絕對不過分的,他不是皇室宗親,也沒有顯赫的家世,但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就了一段傳奇——中國人的海上傳奇,在鄭和之前歷史上有過無數的王侯將相,在他之後還會有很多,但鄭和只有一個。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梁啓超】

下面就讓我們來介紹這位偉大航海家波瀾壯闊的一生。

鄭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馬三保,雲南人,自小聰明好學,更爲難得的是,他從小就對航海有着濃厚的興趣,按說在當時的中國,航海並不是什麼熱門學科,而且雲南也不是出海之地,爲什麼鄭和會喜歡航海呢?

這是因爲鄭和是一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他的祖父和父親都信奉伊斯蘭教,而所有的伊斯蘭教徒心底都有着一個最大的願望——去聖城麥加朝聖。

去麥加朝聖是全世界伊斯蘭教徒的最大願望,居住在麥加的教徒們是幸運的,因爲他們可以時刻仰望聖地,但對於當時的鄭和來說,這實在是一件極爲不易的事情。麥加就在今天的沙特阿拉伯境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地圖上把麥加和雲南連起來,再乘以比例尺,就知道有多遠了。不過好在他的家庭經濟條件並不差,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經去過麥加,在鄭和小時候,他的父親經常對他講述那朝聖途中破浪遠航、跋山涉水的驚險經歷和萬里之外、異國他鄉的奇人異事。這些都深深的影響了鄭和。

也正是因此,幼年的鄭和與他同齡的那些孩子並不一樣,他沒有坐在書桌前日復一日的背誦聖賢之言,以求將來圖個功名,而是努力鍛鍊身體,學習與航海有關的知識,因爲在他的心中,有着這樣一個信念:有朝一日,必定乘風破浪,朝聖麥加。

如果他的一生就這麼發展下去,也許在十餘年後,他就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完成一個平凡的伊斯蘭教徒的夙願,然後平凡地生活下去。

可是某些人註定是不會平凡地度過一生的,偉大的使命和事業似乎必定要由這些被上天選中的人去完成,即使有時是以十分殘忍的方式。

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藍玉奉朱元璋之命令,遠征雲南,明軍勢如破竹,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平定了雲南全境,正是這次遠征改變了鄭和的命運。順便提一句,在這次戰役中,明軍中的一名將領戚祥陣亡,他的犧牲爲自己的家族換來了世襲武職,改變了自己家族的命運,從此他的子孫代代習武。這位戚祥只是個無名之輩,之所以這裡要特意提到他,是因爲他有一個十分爭氣的後代子孫——戚繼光。

歷史真是讓人難以捉摸啊。

對於明朝政府和朱元璋來說,這不過是無數次遠征中的一次,但對於鄭和而言,這次遠征是他人生的轉折,痛苦而未知的轉折。

戰後,很多兒童成爲了戰俘,按說戰俘就戰俘吧,拉去幹苦力也就是了,可當時對待兒童戰俘有一個極爲殘忍的慣例——閹割。

這種慣例的目的不言而喻,也實在讓人不忍多說,而年僅11歲的馬三保正是這些不幸孩子中的一員。

我們不難想象當年馬三保的痛苦,無數的夢想似乎都已經離他而去了,但歷史已經無數次地告訴我們,悲劇的開端,往往也是榮耀的起點。

悲劇,還是榮耀,只取決於你,取決於你是否堅強。

從此,這個年僅十一歲的少年開始跟隨明軍征戰四方,北方的風雪、大漠的黃沙,處處都留下了他的痕跡,以他的年齡,本應在家玩耍、嬉戲,卻突然變成了戰爭中的一員,在那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戰場上飛奔。刀劍和長槍代替了木馬和玩偶,在軍營裡,沒有人會把他當孩子看,也不會有人去照顧和看護他,在戰爭中,誰也不能保證明天還能活下來,所以唯一可以照顧他的就是他自己。

可是一個十一歲的孩子怎麼能照顧自己呢?

我們無法想象當年的馬三保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少累,多少次死裡逃生,我們知道的是,悲慘的遭遇並沒有磨滅他心中的希望和信念,他頑強地活了下來,並最後成爲了偉大的鄭和。

總結歷史上的名人(如朱元璋等)的童年經歷,我們可以斷言:小時候多吃點苦頭,實在不是一件壞事。

在度過五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後,他遇到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這個人就是朱棣。

當時的朱棣還是燕王,他一眼就看中了這個沉默寡言卻又目光堅毅的少年,並挑選他做了自己的貼身侍衛,從此馬三保就跟隨朱棣左右,成爲了他的親信。

金子到哪裡都是會發光的,馬三保是個註定要成就大事業的人,在之後的靖難之戰中,他跟隨朱棣出生入死,立下大功,我們之前介紹過,在鄭村壩之戰中,朱棣正是採用他的計策,連破李景隆七營,大敗南軍。

朱棣從此也重新認識了這個貼身侍衛,永樂元年(1403),朱棣登基後,立刻封馬三保爲內官監太監,這已經是內官的最高官職,永樂二年(1404),朱棣又給予他更大的榮耀,賜姓“鄭”,之後,他便改名爲鄭和,這個名字註定要光耀史冊。

要知道,皇帝賜姓是明代至高無上的榮耀,後來的鄭成功被皇帝賜姓後,便將之作爲自己一生中的最大光榮,他的手下也稱呼他爲“國姓爺”,可見朱棣對鄭和的評價之高。

上天要你受苦,往往會回報更多給你,這也是屢見不鮮的,鄭和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爲了朝廷中炙手可熱的人物,作爲朱棣的臣子,他已經得到了很多別人想都不敢想的榮耀,想來當年的鄭和應該也知足了。

但命運似乎一定要讓他成爲傳奇人物,要讓他流芳千古。更大的使命和光榮將會降臨到他的頭上,更大的事業將等待他去開創。

【出航】

朱棣安排鄭和出海是有着深層次目的的,除了尋找建文帝外,鄭和還肩負着威服四海,胸懷遠人的使命,這大致也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的老傳統,但凡強盛的朝代,必定會有這樣的一些舉動,如漢朝時候貫通東西的絲綢之路,唐朝時衆多發展中國家及不發達國家留學生來到我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都是這一傳統的表現。

中國強盛,萬國景仰,這大概就是歷來皇帝們最大的夢想吧,歷史上的中國並沒有太多的領土要求,這是因爲我們一向都很自負,天朝上國,萬物豐盛,何必去搶人家的破衣爛衫?

但正如俗話所說,鋒芒自有畢現之日,強盛於東方之中國的光輝是無法掩蓋的,當它的先進和文明爲世界所公認之時,威服四海的時刻自然也就到來了。

實話實說,在中國強盛之時,雖然也因其勢力的擴大與外國發生過領土爭端和戰爭(如唐與阿拉伯之戰),也曾發動過對近鄰國家的戰爭(如徵高麗之戰),但總體而言,中國的外交政策還是比較開明的,我們慷慨的給予外來者幫助,並將中華民族的先進科學文化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地,四大發明就是最大的例證。

綜合來看,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中國胸懷遠人的傳統和宗旨:

以德服人。

現在中國又成爲了一個強盛的國家,經過長期的戰亂和恢復,以及幾位堪稱勞動模範的皇帝的辛勤耕耘和工作,此時的華夏大地已經成爲了真正的太平盛世,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糧銀充足,是該做點什麼的時候了。

在我們這個龐大國家的四周到底還有些什麼?這是每一個強盛的朝代都很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明帝國就是一個強盛的朝代,而明帝國四周的陸地區域已由漢唐盛世時的遠征英雄們探明,相比而言,帝國那漫長的海岸線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遐想,在寬闊大海的那一頭有着怎樣的世界呢?

最先映入人們眼簾的就是西洋,需要說明的是西洋這個名詞在明朝的意義與今日並不相同,當時的所謂西洋其實是現在的南洋,之前的朝代雖也曾派出船隻遠航過這些地區,但那只是比較單一的行動,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海的那邊到底有些什麼,人們並不是十分清楚,而現在強大的明帝國的統治者朱棣是一個與衆不同的人,他之所以被認爲是歷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絕非由於仁慈或是和善,而是因爲他做了很多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

現在,朱棣將把一件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交給鄭和來完成,這是光榮,也是重託。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鄭和都是最合適的人選,他不但具有豐富的航海知識,還久經戰爭考驗,軍事素養很高,性格堅毅頑強,最後,他要去的西洋各國中有很多都信奉伊斯蘭教,而鄭和自己就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

按說這只是一次航海任務而已,何必要派鄭和這樣一個多樣型人才去呢,然而事實證明,鄭和此次遠航要面對的,絕不僅僅是大海而已。

歷史將記住這個日子,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鄭和在福建五虎門起航,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遠航征程,鄭和站在船頭,看着即將出發的龐大艦隊和眼前的茫茫大海。

他明白自己此次航程所負的使命和職責,但他並不知道,此時此刻,他正在創造一段歷史,將會被後人永遠傳頌的歷史。

他的心中充滿了興奮,自幼年始嚮往的大海現在就在他的眼前,等待着他去征服!一段偉大的歷程就要開始了!

揚帆!

【無敵艦隊】

我們之前曾不斷用艦隊這個詞語來稱呼鄭和的船隊,似乎略顯誇張,一支外交兼尋人的船隊怎麼能被稱爲艦隊呢,但看了下面的介紹,相信你就會認同,除了艦隊外,實在沒有別的詞語可以形容他的這支船隊。

託當年一代梟雄陳友諒的服,朱元璋對造船技術十分重視,這也難怪,當年老朱在與老陳的水戰中吃了不少虧,連命也差點搭進去。在他的鼓勵下,明朝的造船工藝有了極大的發展,據史料記載,當時鄭和的船隻中最大的叫做寶船,這船到底有多大呢,“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大家可以自己換算一下,按照這個長度,鄭和大可在航海之餘舉辦個運動會,設置了百米跑道絕對不成問題。

而這條船的帆絕非我們電視上看到的那種單帆,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它有十二張帆!它的錨和舵也都是巨無霸型的,轉動的時候需要幾百人喊口號一起動手才能擺得動,南京市在五十年代曾經挖掘過明代寶船製造遺址,出土過一根木杆,這根木杆長十一米,問題來了,這根木杆是船上的哪個部位呢?

鑑定結論出來了,讓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這根木杆不是人們預想中的桅杆,而是舵杆!

如果你不明白這是個什麼概念,我可以說明一下,桅杆是什麼大家應該清楚,所謂舵杆只不過是船隻舵葉的控制聯動杆,經過推算,這根舵杆連接的舵葉高度大約爲六米左右。也就是說這條船的舵葉有三層樓高!

航空母艦,名副其實的航空母艦。

這種寶船就是鄭和艦隊的主力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旗艦,此外還有專門用於運輸的馬船,用於作戰的戰船,用於運糧食的糧船和專門在各大船隻之間運人的水船。

鄭和率領的就是這樣的一支艦隊,艦隊之名實在實至名歸。

這是鄭和船隊的情況,那麼他帶了多少人下西洋呢?

“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

說句實話,從這個數字看,這支船隊無論如何也不像是去尋人或是辦外交的,倒是很讓人懷疑是出去找碴打仗的。但事實告訴我們,這確實是一支友好的艦隊,所到之處,沒有戰爭和鮮血,只有和平和友善。

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這纔是一個偉大國家和民族的氣度與底蘊。

鄭和的船隊向南航行,首先到達了占城,然後他們自占城南下,半個月後到達爪哇(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此地是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據點,但凡由馬六甲海峽去非洲必經此地,在當時,這裡也是一個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的地方,當然,當時這地方還沒有統一的印度尼西亞政府。而且直到今天,我們也搞不清當時島上的政府是由什麼人組成的。

鄭和的船隊到達此地後,本想繼續南下,但一場悲劇突然發生了,船隊的航程被迫停止了,而鄭和將面對他的航海生涯中的第一次艱難考驗。

事情是這樣的,當是統治爪哇國的有兩個國王,互相之間開戰,史料記載是“東王”和“西王”,至於到底是些什麼人,那也是一筆糊塗賬,反正是“西王”戰勝了“東王”。“東王”戰敗後,國家也被滅了,“西王”準備秋後算賬,正好此時,鄭和船隊經過“東王”的領地,“西王”手下的人殺紅了眼,也沒細看,竟然殺了船隊上岸船員一百七十多人。

鄭和得知這個消息後,感到十分意外,手下的士兵們聽說這個巴掌大的地方武裝居然敢殺大明的人,十分憤怒和激動,跑到鄭和麪前,聲淚俱下,要求就地解決那個什麼“西王”,讓他上西天去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王。

鄭和冷靜地看着圍在他四周激動的下屬,他明白,這些憤怒的人之所以沒有動手攻打爪哇,只是因爲還沒有接到他的命令。

那些受害的船員中有很多人鄭和都見過,大家辛辛苦苦跟隨他下西洋,是爲了完成使命,並不是來送命的,他們的無辜被殺鄭和也很氣憤,他完全有理由去攻打這位所謂的“西王”,而且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自己的軍隊裝備了火炮和火槍等先進武器,而對手不過是當地的一些土著而已,只要他一聲令下,自己的艦隊將輕易獲得勝利,併爲死難的船員們報仇雪恨。

但他沒有下達這樣的命令。

他鎮定地看着那些躍躍欲試的下屬,告訴他們,決不能開戰,因爲我們負有更大的使命。

和平的使命。

如果我們現在開戰,自然可以取得勝利,但那樣就會偏離我們下西洋的原意,也會耽誤我們的行程,更嚴重的是,打敗爪哇的消息傳到西洋各地,各國就會懷疑我們的來意,我們的使命就真的無法達成了。

鄭和說完後,便力排衆議,制止了部下的魯莽行爲,命令派出使者前往西王駐地交涉此事。

鄭和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在手握重兵的情況下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剋制自己的憤怒,以大局爲重,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事實證明,鄭和的行爲決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

鄭和需要面對的是忍耐,而那位西王面對的卻是恐懼,極大的恐懼。

當他知道自己的下屬殺掉了大明派來的艦隊船員時,嚇得魂不附體,立刻派出使者去鄭和處反覆解釋誤會,他又怕這樣做不奏效,便命令派人連夜坐船趕到中國去謝罪,這倒不一定是因爲他有多麼慚愧和後悔,只是他明白,以大明的實力,要滅掉自己,就如同捏死一隻螞蟻那麼簡單。

朱棣得知此事後,稱讚了鄭和顧全大局的行爲,並狠狠地教訓了西王的使者,讓他們賠償六萬兩黃金(這個撫卹金的價碼相當高),兩年後,西王派人送上了賠償金,只有一萬兩黃金,這倒不是因爲他們敢於反悔,實在是這麼個小島即使挖地三尺也找不出六萬兩黃金來。

實在是沒法子了,家裡就這麼點家當,該怎麼着您就看着辦吧。

當西王的使者忐忑不安地送上黃金後,卻得到了他意想不到的回答,朱棣明確地告訴他,我早知你們是籌不出來的,要你們賠償黃金,只不過是要你們明白自己的罪過而已,難道還缺你們那點金子嗎?

朱棣的這一表示完全征服了爪哇,自此之後他們自發自覺地年年向中國進貢。

在這一事件中,鄭和充分地體現了他冷靜的思維和準確的判斷能力,也說明朱棣看人的眼光實在獨到。

在經過這段風波之後,鄭和的船隊一路南下,先後經過蘇門答臘、錫蘭山等地,一路上與西洋各國交流聯繫並開展貿易活動,這些國家也紛紛派出使者,跟隨鄭和船隊航行,準備去中國向永樂皇帝朝貢。

帶着貿易得來的物品和各國的使者,鄭和到達了此次航行的終點——古裡。

古裡就是今天印度的科澤科德,位於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此地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就曾派使者到過這裡,而此次鄭和前來,卻有着另一個重要的使命。

由於古裡的統治者曾多次派使者到中國朝貢,並向中國稱臣,所以在永樂三年,明成祖給古裡統治者發放詔書(委任狀),正式封其爲國王,並賜予印誥等物。當然了,古里人不一定像中國人一樣使用印章,但既然是封國王,總是要搞點儀式意思下的。

可是詔書寫好了,卻沒那麼容易送過去,因爲這位受封的老兄還在印度呆着呢,所以鄭和此次是帶着詔書來到古裡的,他拿着詔書,以大明皇帝的名義正式封當地統治者爲古裡國王。從此兩國關係更加緊密,此後鄭和下西洋,皆以此地位中轉站和落腳點。

在辦完這件大事後,鄭和開始準備回航,此時距離他出航時已經一年有餘,他回顧了此次航程中的種種際遇,感慨良多,經歷了那麼多的風波,終於來到了這個叫古裡的國家,完成了自己的最終使命。

這裡物產豐富,風景優美,人們和善大度,友好熱情,這一切都給鄭和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留個紀念吧。

他帶領屬下和當地人一起建立了一個碑亭,並刻上碑文,以紀念這段歷史,文曰:

〖其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鹹若,熙皞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

這是一座歷史的里程碑。

鄭和的船隊開始返航了,迎風站在船上的鄭和注視着那漸漸遠去的古裡海岸,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我們會再來的!

也許是宿命的安排吧,鄭和不會想到,美麗的古裡不但是他第一次航程的終點,也將會成爲他傳奇一生的終點!第一次遠航就這樣完成了,船隊浩浩蕩蕩地向着中國返航,然而上天似乎並不願意鄭和就這樣風平浪靜地回到祖國,它已經爲這些急於回家的人們準備好了最後一道難關,而對於鄭和和他的船隊來說,這是一場真正的考驗,一場生死攸關的考驗。

自古以來,交通要道都絕不是什麼安全的地方,因爲很多原本靠天吃飯的人會發現其實靠路吃飯更有效,於是陸路上有了路霸,海上有了海盜,但無論陸路海路,他們的開場白和口號都是一樣的——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

按說鄭和的艦隊似乎不應該受到這些騷擾,但這決不是因爲強盜們爲這支艦隊的和平使命而感動,而是軍事實力的威懾作用。

即使是再兇悍的強盜,也要考慮搶劫的成本,像鄭和這樣帶着幾萬士兵拿着火槍招搖過市,航空母艦上架大炮的主,實在是不好對付的。

北歐的海盜再猖獗,也不敢去搶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幹搶劫之前要先掂掂自己的斤兩,這一原則早已被古今中外的諸多精明強盜們都牢記在心。

但這個世界上,有精明的強盜就必然有拙劣的強盜,一時頭腦發熱、誤判形勢,帶支手槍就敢搶坦克的人也不是沒有,下面我們要介紹的就是這樣一位頭腦發熱的仁兄。

此人名叫陳祖義,他正準備開始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搶劫。

當然,也是最後一次。

陳祖義,廣東潮州人,洪武年間因爲犯罪逃往海外,當年沒有國際刑警組織,也沒有引渡條例,所以也就沒人再去管他,後來,他逃到了三佛齊(今屬印度尼西亞)的渤林邦國,在國王麻那者巫裡手下當上了大將。

真是厲害,這位陳祖義不過是個逃犯,原先也沒發現他擔任過什麼職務,最多是個村長,到了這個渤林邦國(不好意思,我實在不知道是現在的哪個地方),居然成了重臣,中國真是多人才啊。

更厲害的還在後面,國王死後,他召集了一批海盜,自立爲王,就這樣,這位陳祖義成爲了渤林邦國的國王。

以上就是陳祖義先生的奮鬥成功史,估計也算不上爲國爭光吧。

陳祖義有了兵(海盜),便經常在馬六甲海峽附近幹起老本行——搶劫,這也很正常,他手下的都是海盜,海盜不去打劫還能幹啥,周圍的國家深受其害,但由於這些國家都很弱小,也奈何不得陳祖義。

就這樣,陳祖義的膽子和胃口都越來越大,逐漸演變到專門打劫大船,商船,猖獗了很多年,直到他遇到了鄭和。

鄭和的船隊浩浩蕩蕩地開過三佛齊時,剛好撞到陳祖義,鄭和對此人也早有耳聞,便做好了戰鬥準備,而陳祖義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

他決定向鄭和投降。

要知道,陳祖義雖然貪婪,但卻絕不是個瘋子,他能夠混到國王的位置(實際只是一個小部落),也是不容易的,看着那些堪稱龐然大物的戰船和黑洞洞的炮口,但凡神智清醒的人都不會甘願當炮灰的。

但海盜畢竟是海盜,陳祖義的投降只不過是權宜之計,鄭和船上的那些金銀財寶是最大的誘惑,在陳祖義看來只要幹成了這一票,今後就一輩子吃穿不愁了。

但要怎麼幹呢,硬拼肯定是不行了,那就智取!

陳祖義決定利用假投降麻痹鄭和,然後召集大批海盜趁官軍不備突襲鄭和旗艦,控制中樞打亂明軍部署,各個擊破。

應該說這算是個不錯的計劃,就陳祖義的實力而言,他也只能選擇這樣的計劃,在經過精心籌劃之後,他信心滿滿地開始佈置各項搶劫前的準備工作。

在陳祖義看來,鄭和是一隻羊,一隻能夠給他帶來巨大財富的肥羊。

很快就要發財了。

陳祖義爲了圓滿完成這次打劫任務,四處尋找同夥,七拼八湊之下,居然也被他找到了五千多人,戰船二十餘艘,於是他帶領屬下躊躇滿志地嚮明軍戰船逼近,準備打明軍一個措手不及。

不出陳祖義所料,明軍船隊毫無動靜,連船上的哨兵也比平日要少,陳祖義大喜,命令手下海盜發動進攻,然而就在此時,明軍船隊突然殺聲四起,火炮齊鳴,陳祖義的船隊被分割包圍,成了大炮的靶子。目瞪口呆的海盜們黃粱美夢還沒有醒,就去了黃泉。

陳祖義終於明白,自己已經中了明軍的埋伏,這下是徹底完蛋了。

訓練有素的明軍給這些紀律鬆散的海盜們上了一堂軍事訓練課,他們迅速解決了戰鬥,全殲海盜五千餘人,擊沉敵船十餘艘,並俘獲多艘,而此次行動的組織者陳祖義也被活捉。

陳祖義做夢也想不到,那個一臉和氣接受他投降的鄭和突然從肥羊變成了猛虎,他有一種上當的感覺。

其實陳祖義之前之所以會認爲自己必勝無疑,一方面是出於自信,另一方面則是因爲他不瞭解鄭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可能陳祖義是在三佛齊呆久了,還當上了部落頭,每天被一羣人當主子貢着,就真把自己當回事了,其實從兩個人的身份就可以看出來,陳祖義是在中國混不下去了才逃出來的一般犯人,而鄭和卻是千里挑一的佼佼者!

陳祖義長期以來帶着他的海盜部下打劫船隻,最多也就指揮幾千人,都沒有遇到什麼抵抗,他似乎天真的以爲打仗就這麼簡單,這個叫鄭和的人也必然會成爲他的手下敗將。

而鄭和從十一歲起就已經從軍,有着豐富的軍事經驗,他在朱棣手下身經百戰,參加的都是指揮幾十萬軍隊的大戰役,還曾經和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將領鐵鉉、盛庸、平安等人上陣交鋒,那些超級猛人都奈何不了他,何況小小的海盜頭陳祖義。

陳祖義的這些花招根本逃不過鄭和的眼睛,鄭和之所以沒有立刻揭穿陳祖義,是因爲他決定將計就計,設置一個更好的圈套讓陳祖義跳進去,等到他把四周的海盜都找來,才方便一網打盡。此外,在鄭和看來,活捉陳祖義很有必要,因爲這個人將來可以派上用場。至於派上什麼用場,我們下面會介紹。

在清除了這些海盜後,鄭和繼續揚帆向祖國挺進,永樂五年(1407)九月,鄭和光榮完成使命,回到了京城,並受到了朱棣的熱烈歡迎和接見。

此時,陳祖義成爲了一個有用的人,由於他本就是逃犯,又幹過海盜,爲紀念此次航海使命的完成和清除海盜行動的成功,朱棣下令當着各國使者的面殺掉了陳祖義,並斬首示衆,警示他人。這麼看來,陳祖義多少也算爲宣傳事業做出了點貢獻。

這次創造歷史的遠航雖然沒有找到建文帝,卻帶來了一大堆西洋各國的使者,這些使者見證了大明的強盛,十分景仰,紛紛向大明朝貢,而朱棣也終於體會到了君臨萬邦的滋味。

國家強盛就是好啊,感覺實在不錯。

而朱棣也從他們那裡知道了很多遠方國家的風土人情,他還得知在更遙遠的地方,有着皮膚黝黑的民族和他們那神秘的國度。

這實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但可以探訪以往不知道的世界,還能夠將大明帝國的威名傳播海外,順道做點生意,何樂而不爲呢,雖然出航的費用高了點,但這點錢大明朝還是拿得出來的,誰讓咱有錢呢?

於是,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鄭和繼續着他的遠航,此後,他分別於永樂五年(1407)九月、永樂七年(1409)九月、永樂十一年(1413)冬、永樂十五年(1417)冬、永樂十九年(1421)春,五次率領船隊下西洋。

這五次的航海過程與第一次比較類似,除了路線不同,到達地方不同、路上遇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所以這裡就不一一闡述了。

鄭和在之後的五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已經轉變爲了和平交流和官方貿易,當然他和他的艦隊在這幾次航程中也幹過一些小事,如下:

調節國家矛盾,維護世界和平(暹羅與蘇門答臘);

收拾攔路打劫,不聽招呼的國家(錫蘭山國),把國王抓回中國坐牢(夠狠);

帶其他國家國王到中國觀光(蘇祿國代表團,國王親自帶隊,總計人數三百四十餘人,吃了一個多月纔回去);

帶回了中國人嚮往幾千年的野獸——麒麟(後來證實是長頸鹿)。

(這麼總結一下,發現這些似乎也不是小事)

經過鄭和的努力,西洋各國於明朝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雖然彼此之間生活習慣不同,國力相差很大,但開放的大明並未因此對這些國家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寬容真正從心底征服了這些國家。

大明統治下的中國並沒有在船隊上架上高音喇叭,宣揚自己是爲了和平友善而來,正如後來那些拿着聖經,乘坐着幾艘小船,高聲叫嚷自己是爲了傳播福音而來的西方人。

鄭和的船隊帶來的是豐富的貿易品和援助品(某些國家確實很窮),他的船隊從未主動攻擊過,即使是自衛也很有分寸(如那位錫蘭山國王,後來也被放了回去),從不仗勢欺人(雖然他們確實有這個資本),西洋各國的人們,無論人種,無論貧富,都能從這些陌生的人臉上看到真誠的笑容,他們心中明白,這些人是友善的給予者。

而西方探險家們在經歷最初的驚奇後,很快發現這些國家有着巨大的財富,卻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於是他們用各種暴力手段、殺人放火,只是爲了搶奪本就屬於當地人的財產。

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經說過:西方人來到我們面前時,手中拿着聖經,我們手中有黃金,後來就變成了,他們手中有黃金,我們手中拿着聖經。

這是一個十分中肯的評價,對於那些西方人,當地人心中明白:這些人是邪惡的掠奪者。

即使他們最終被這些西方人所征服,但他們決不會放棄反抗,他們會爭取到自由的那一天,因爲這種蠻橫的征服是不可能穩固的。

孰是孰非,一目瞭然。

有一句老話用在這裡很合適:要相信羣衆,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

所以我還是重複那句話:以德服人,這絕對不是一句笑話,君不見今日某大國在世界上呼東喝西,指南打北,很是威風,卻也是麻煩不斷,反抗四起。

暴力可以成爲解決問題的後盾,但絕對不能解決問題。

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大明朝在擁有壓倒性軍事優勢的情況下,能夠平等對待那些小國,並尊重他們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給予而不搶掠,是很不簡單的。

它不是武力征服者,卻用自己友好的行動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幾乎所有的國家。

這種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當那浩浩蕩蕩的船隊來到時,人們不會四處躲避,而是紛紛出來熱烈歡迎這些遠方而來的客人。

在我看來,這纔是真正的征服。

圓滿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鄭和還成功地開闢了新的航線,他發現經過印度古裡(今科澤科德)和溜山(今馬爾代夫羣島),可以避開風暴區,直接到達阿拉伯半島紅海沿岸和東非國家。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在前六次航程中,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了非洲東岸,並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他們拜訪了許多國家,包括今天的索馬里、莫桑比克、肯尼亞等國,這也是古代中國人到達過的最遠的地方。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上面我們只介紹了鄭和六下西洋的經過,卻漏掉了第七次,這並不是疏忽,而是因爲第七次遠航對於鄭和而言,有着極爲特殊的意義,就在這次遠航中,他終於實現了自己心中的最大夢想。

之前的六次航程對於鄭和來說,固然是難忘的,可是他始終未能完成自己一生的夙願——朝聖。這也成爲了在他心頭縈繞不去的牽掛,但他相信,只要繼續下西洋的航程,總是會有機會的。

可是一個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擊了他,永樂二十二年(1424),最支持他的航海活動的朱棣去世了,大家忙着爭權奪位,誰也沒心思去理睬這個已經年近花甲,頭髮斑白的老人和他那似乎不切實際的航海壯舉。

鄭和被冷落了,他突然之間就變成了一個無人理會,無任何用處的人,等待他的可能只有退休養老這條路了。

幼年的夢想終歸還是沒能實現啊,永樂皇帝已經去世了,遠航也就此結束了吧!

上天終究沒有再次打擊這位歷經坎坷的老者,他給了鄭和實現夢想的機會。

宣德五年(1430),宣德帝朱瞻基突然讓人去尋找鄭和,並親自召見了他,告訴他:立刻組織遠航,再下西洋!

此時距離上次航行已經過去了七年之久,很多準備工作都要重新做起,工作十分艱鉅,但鄭和仍然十分興奮,他認爲,新皇帝會繼續永樂大帝的遺志,不斷繼續下西洋的航程。

事實證明,鄭和實在是過於天真了,對於朱瞻基而言,這次遠航有着另外的目的,只不過是權宜之計而已,並非一系列航海活動的開始,恰恰相反,是結束。

朱瞻基爲什麼要重新啓動航海計劃呢,我引用他詔書上的一段,大家看了就清楚了,摘抄如下:

〖“朕祗嗣太祖高皇帝(這個大家比較熟悉),太宗文皇帝(朱棣、爺爺)、仁宗昭皇帝(朱高熾、爹)大統,君臨萬邦,體祖宗之至仁,普輯寧於庶類,已大敕天下,紀元宣德,鹹與維新。爾諸番國遠外海外,未有聞知,茲特遣太監鄭和、王景弘等齎詔往諭,其各敬順天道,撫輯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

看明白了吧,這位新科皇帝收拾掉自己的叔叔(這個後面會詳細講)後,經過幾年時間,穩固了皇位,終於也動起了君臨萬邦的念頭,但問題在於,“萬邦”比較遠,還不通公路,你要讓人家來朝貢,先得告訴人家才行。想來想去,只能再次起用鄭和,目的也很明確:告訴所有的人,皇帝輪流坐,終於到我朱瞻基了!

不管朱瞻基的目的何在,此時的鄭和是幸福的,他終於從衆人的冷落中走了出來,有機會去實現自己兒時的夢想。

作爲皇帝的臣子,鄭和的第一任務就是完成國家交給他的重任,而他那強烈的願望只能埋藏在心底,從幾歲的頑童到年近花甲的老者,他一直在等待着,現在是時候了。

宣德六年(1430)十二月,鄭和又一次出航了,他看着跟隨自己二十餘年的屬下和老船工,回想起當年第一次出航的盛況,不禁感慨萬千。經歷了那麼多的風波,現在終於可以實現夢想了!

他回望了不斷遠去而模糊的大陸海岸線一眼,心中充滿了惆悵和喜悅,又要離開自己的祖國了,前往異國的彼岸,和從前六次一樣。

但鄭和想不到的是,這次回望將是他投向祖國的最後一瞥,他永遠也無法回來了。

【最後的歸宿】

鄭和的船隊越過馬六甲海峽,將消息傳遞給各個國家,然後穿越曼德海峽,沿紅海北上,駛往鄭和幾十年來日思夜想的地方——麥加。

伊斯蘭教派有三大聖地,分別是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其中麥加是第一聖地,偉大的穆罕默德就在這裡創建了伊斯蘭教。穆斯林一生最大的榮耀就是到此地朝聖。

不管你是什麼種族、什麼出身,也不管你坐船、坐車、還是走路,只要你是穆斯林,只要有一絲的可能性,就一定會來到這裡,向聖石和真主安拉吐露你的心聲。

鄭和終於來到這個地方,雖然他是一個優秀的航海家,雖然他是一個開創歷史的人,但在此刻,他只是一個普通而虔誠的穆斯林。

他終於來到了這片夢想中的地方,他終於觸摸到了那神聖的聖石,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這是一次長達五十餘年的朝聖之旅,五十年前,夢想開始,五十年後,夢想實現。這正是鄭和那傳奇一生的軌跡。

從幸福的幼年到苦難的童年,再到風雲變幻的成年,如今他已經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者,經歷殘酷的戰場廝殺,爾虞我詐的權謀詭計,還有那浩瀚大海上的風風雨雨驚濤駭浪,無數次的考驗和折磨終於都挺過來了。

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我已別無所求。

朝聖之後,船隊開始歸航,使命已經完成,夢想也已實現,是時候回家了。

但鄭和卻再也回不去了。

長期的航海生活幾乎燃盡了鄭和所有的精力,在歸航途中,他終於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當船隻到達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終點古裡時,鄭和的生命終於走到了盡頭。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就此結束了他的一生,由於他幼年的不幸遭遇,他沒有能夠成家,留下子女,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爲一個偉大的,爲後人懷念的人。

他歷經坎坷,九死一生,終於實現了這一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偉大的壯舉,他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促進了明朝和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國的和平交流,並向他們展示了一個強大、開明的國家的真實面貌。

雖然他的個人生活是不幸的,也沒有能夠享受到夫妻之情和天倫之樂。但他卻用自己的行動爲我們留下了一段傳奇,一段中國人的海上傳奇。

而創造這段傳奇的鄭和,是一個英雄,一個真正的英雄,是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的驕傲。

古裡成爲了鄭和最後到達的地方,似乎是一種天意,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抵達這裡,意氣風發之餘,立下了“刻石於茲,永昭萬世”豪言壯語。二十年後,他心滿意足的在這裡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鄭和,再看一眼神秘而深邃的大海吧,那裡纔是你真正的歸宿,你永遠屬於那裡。

古裡的人們再也沒有能夠看到大明的船隊,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六十多年後,一支由四艘船隻組成的船隊又來到了古裡,這支船隊的率領者叫達?伽馬。

這些葡萄牙人上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四處尋找所謂的財寶,當他們得知這裡盛產香料、絲綢時,欣喜若狂,這下真的要發財了。

找到這個可以發大財的地方後,達?伽馬十分得意,便在科澤科德豎立了一根標柱,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根標柱象徵着葡萄牙的主權。

在別人的土地上樹立自己的主權,這是什麼邏輯?其實也不用奇怪,這位達?伽馬在他的這次航行的所到之地都豎了類似的標柱,用這種亂搭亂建的方式去樹立他所謂的主權,這就是西方殖民者的邏輯。

然而這位掛着冒險家頭銜的殖民者永遠也不會知道,早在六十年多前,有一個叫鄭和的人率領着大明國的龐大艦隊來到過這裡,並樹立了一座豐碑。

一座代表和平與友好的豐碑。

第12章 謎團第7章 殺人第13章 禍根第4章 就從這裡起步第6章 明君第20章 新的開始第15章 遠征沙漠第8章 陰謀第9章 張居正的缺陷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8章 陰謀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1章 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第11章 勇氣第19章 侵略者的末日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13章 野心的開始第19章 冤案第7章 不起眼的敵人第20章 爲了忘卻的紀念第13章 禍根第16章 建國第20章 回家第2章 大臣很強悍第3章 解脫第5章 縱橫天下第20章 回家第20章 英雄的結局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12章 天才的敵手第2章 災難第18章 制勝之道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17章 信念第19章 選擇第12章 謎團第11章 強大,無比強大第7章 徐階的覺醒第19章 勝算第16章 奮戰第6章 天子守國門!第19章 冤案第1章 童年第19章 侵略者的末日第15章 道統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16章 平壤,血戰第14章 復仇第9章 陰謀第5章 鋒芒第4章 成熟第4章 成熟第2章 寧遠決戰第10章 最後的秘密第10章 鬥爭技術第19章 勝算第8章 薩爾滸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15章 孤軍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16章 楊漣第17章 信念第17章 殉道第15章 遠征沙漠第20章 英雄的結局第20章 沒有選擇第7章 死鬥第18章 沉默的較量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4章 東山再起第6章 天子守國門!第7章 徐階的覺醒第2章 寧遠決戰第6章 復起第7章 殺人第4章 成熟第2章 災難第8章 堅持到底的人第15章 孤軍第9章 張居正的缺陷第7章 徐階的覺醒第8章 薩爾滸第17章 奇蹟第4章 混戰第6章 明君第3章 踏上征途第16章 戰爭——最後的抉擇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14章 東山再起第2章 寧遠決戰第9章 悟道第3章 遊戲的開始第4章 不倫之戀第11章 必殺劉瑾第14章 毀滅之路第17章 信念第11章 必殺劉瑾第1章 皇帝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