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不敢奉詔

李東陽一番話,既是表露自己的心跡,其實也是道出了一句古今不變的道理。

鬥爭沒有對錯,鬥爭的雙方沒有好人和壞人,道德不過是裝飾品,李東陽之所以站在柳乘風的對立面,也並非是柳乘風的道德有什麼瑕疵,又或者他如何十惡不赦。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的問題是,李東陽只信仰內閣,這就是他的立場。

劉健聽了李東陽的話也是精神一振:“不錯,賓之這番話令人發聵,老夫受教。”

他把受教兩個字咬的很重,一般情況之下,受教二字有些時候帶有幾分嘲諷的意思,不過劉健鄭重其事的說出口,則是告訴李東陽,李東陽這句話很有用。

劉健隨即臉色凝重:“陛下發出警告,其實只是試探而已,他雖然懷疑你我是這件事的慫恿者,卻又沒有把握,現在柳乘風隨時便可能回京,不能再耽誤下去了,一旦柳乘風回京,就是滿盤皆輸,賓之,你吩咐下去,再加緊一下,時間耽誤不得。”

李東陽正色道:“這事情好辦,我待會兒就去打個招呼。”

十一月的京師,寒風刺骨,不過刺骨的寒風倒是沒有吹滅京師裡頭言論的熱情。

江西大捷,廉國公一舉平滅寧王,寧王及寧王相關的宗室人等一百七十餘口盡皆伏誅,其餘叛軍骨幹總計七百餘人正在押來京師的路上。

至此之後,寧王的事終於落下了帷幕,這個野心勃勃的藩王,已經隨着他的心臟停止跳動而徹底的消停下來。

人總是要死的,不過寧王死的頗有幾分震懾宵小的意味,柳乘風那傢伙也是夠狠。一百多個宗室說殺就殺。其中也是敬告這天下那些懷有野心的人,謀反是沒有出路的,想要實現自己的野心。就必須承擔這後果。

當然,也有人質疑柳乘風殺孽太重,再加上廉州的事推波助瀾。有人在幕後點撥,似乎指責的人也是不少。

其實柳乘風的所作所爲的確實嚇壞了不少人,因爲他們發覺,這個傢伙是不守規矩的,對於不少人來說,最可怕的就是這種不守規矩的人。

縱是燕王靖難,當時的皇帝朱允文還說,切莫傷了燕王。而燕王定鼎天下,也絕沒有對任何一個宗室子弟下手。便是英宗朱祁鎮的皇權之爭,也不過是軟禁而已,像這種成規模屠殺宗室的事。可以算是聞所未聞。

這就是規矩。這個規矩就好像士大夫們提出的刑不上大夫、後世的商賈們提出的私人財產不受侵犯一樣,都是既得利益者們制定的金科玉律。金科玉律自然是保護自己不受侵犯的,誰壞了這個規矩,都是一件影響很壞的事。

今日柳乘風壞了規矩,連宗室都說殺就殺,那麼明日是不是也要壞了士大夫們的規矩,要對士大夫行辱身之刑了?今天有人壞了宗室的規矩,明天也自然就有人要壞士大夫們的規矩,朝廷裡有這麼一個人,自然就引發不少人的擔憂了。

於是這京師裡頭的輿論爭鬥又是激烈起來,有人罵的,有人叫好的,說什麼的都有,可是在朝堂上,事關着廉州的事顯然還未結束,一份份奏書接連不斷,大臣們以請辭爲威脅,漸漸加入的越來越多,以至於連一些實權人物也都粉墨登場。

與此同時,從江西的奏書已經傳來,針對皇上的密旨,柳乘風終於有了迴音。

皇上希望息事寧人,用商量的口吻讓柳乘風索性退回那些無主的土地,而柳乘風的迴音很簡單——決不妥協。

在奏書裡,柳乘風將事情的前因後果說的很清楚,廉州已經不再是從前的廉州,若是從前的窮鄉僻壤倒也無所謂,可是現在的廉州,那些所謂侵佔的土地上,已經有人口上百萬之衆,其中大部分都是漢人,大量的商賈都在那裡購置了土地進行了投資,無數人的生計都維繫在這片土地上,一旦將這些土地還給安南,那麼安南人則是撿了個大大的便宜,其國力至少要翻上一翻,而且廉州那邊朝令夕改,先是吸引商賈進行投資,現在又鬧出這麼一件事,商賈們賠的傾家蕩產不說,大量的商賈破產之後,甚至會引發全天下的危機。

柳乘風描述的是這麼一番場景。廉州的大量商賈破產,上百萬的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那麼這些人勢必要涌入各地,鄉村對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了立錐之地,那麼唯一的流向就是各座城市,再加上這不利好的消息也極有可能讓商賈們失去了投資的信心,各個工坊會接二連三的倒閉,大量的工匠和學徒都將成爲流民,在這種情況之下,事情就不是廉州的問題了,勢必會禍及天下。

奏書的背後,柳乘風很狡猾的給皇帝戴了頂高帽子,說是皇上聖明仁德,愛百姓自己的子女,豈可眼見他們顛沛流離,因爲一些腐儒之見而讓百姓們失去生計。

自然,柳乘風不免說一說稅收了,一旦動盪,無論是廉州是聚寶樓還是商行,每年的盈利都將持續下降,也就是說,給朝廷的分紅也將暴跌,皇上應以大局爲重,切莫聽信腐儒之言,而遺禍後世。

現在的朝廷花錢已經有大手大腳的苗頭了,其實這也是很正經的事,從前沒錢的時候開銷也小,現在有了錢花銷的地方其實也多,從前朝廷是不管修築道路,河堤能維持的就維持,至於學堂那全憑地方官府能否擠出一點錢來,隨便找個破城隍廟將就一下。

可是現在不同了,有了錢之後,朝廷的開支已經越來越大,比如重修各地的河堤,比如修築道路,比如建設學堂,比如給予一些窮困書生的補助,甚至是軍餉也和從前大不一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眼下這些東西都是需要持續投入的,而一旦花紅被腰斬,這些所謂的道路、河堤、學堂、新軍都成了空中樓閣。

皇上對這些影響所知不多,可是柳乘風畢竟算是這方面的專家,他說會有影響,皇上也是深信。

也就是說,想要讓柳乘風退還土地,宮裡就要做好過嚴冬的準備,不但眼下的繁榮局面沒了,還很有可能導致動盪。

其實柳乘風並不需要說這麼多廢話,只要他們的立場堅定,宮裡就不可能強令他退還土地,畢竟他是有功之臣。

於是接下來的事就開始爲難了,朝廷那邊鬧的太厲害,一點退讓的苗頭都沒有,一副宮裡或者是柳乘風不退步那麼他們就要破罐子破摔的姿態。而柳乘風那邊,也是警示,絕不能退讓,一旦退讓後果很嚴重。

宮裡如今成了小媳婦,被人夾在中間似乎已經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在這種形勢之下,病榻之中的朱佑樘顯然也意識到,若是不立即解決這個問題,極有可能會讓事情更加糟糕。 ωwш●ttκa n●¢ o

與此同時,宮裡顯得很不友好起來,這已經有些苗頭,比如在十一月初二的時候宮裡就下了一道旨意,大談今年京察的許多注意事項。

京察是對京師官員的一種考覈,以前的時候是三年一次,弘治皇帝登基之後改爲了一年一次,一般情況之下,主導京察的是吏部,有時也會有大學士參與,京察這東西有些時候是排除異己的利器,可有些時候,卻又是一個過場。

畢竟大家若是沒有深仇大恨,誰也不願意把人得罪死,所以多少都會顧忌一點別人的顏面,大家都是在這圈子裡混的,擡頭不見低頭見,你若是給人家穿小鞋,人家若是丟了官或者是降了職,那肯定會記恨你一輩子的,誰都有親友,有關係,到時候人家魚死網破,你能有什麼好下場?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京察就是個過場,就好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也就糊弄過去了。

上一次皇上突然過問京察,是因爲大學士劉吉的事,是專門用來打擊劉吉黨羽的。可是這一次又突然過問,分明是來意不善,頗有幾分威脅的意思。

這意思是告訴大家,事情別鬧的太過,否則宮裡也是會收拾人的。

可惜這個威脅似乎不太管用,因爲這道旨意下去,吏部尚書馬文升立即上了一道奏書,說皇上重視京察是好事,京師之中近來有些官員確實有一些橫行不法的,吏部一定盡職盡責云云。

看上去這份奏書似乎也沒什麼特別,可是有心人卻看明白了,這份奏書裡只是提了一句皇上,只是說重視京察是好事,可是其餘的全部都是說吏部會如何展開京察,根本就沒有說一定爲皇上分憂的意思。

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馬文升告訴皇上,皇上要重視京察,微臣自然殫精竭力,可是皇上要借京察來剪除一些不聽話的大臣,微臣不敢奉詔。

第572章 打草才能驚蛇第298章 皇上嚇着了第813章 攤牌第97章 大逆不道第854章 太子長大了第763章 殺人要償命第60章 天子出宮第307章 大賺特賺第29章 書呆子也瘋狂第201章 又發現了一個反賊第809章 拿人第270章 靖江王完了第867章 求死還是求活第35章 東廠的油水第101章 比試第709章 艱難抉擇第444章 不甘寂寞第761章 殺人第427章 欺人太甚第862章 國喪第842章 不足道哉第982章 我即是國 國即是我第75章 花樣式罵街第874章 老朱家的人果然不同第178章 呆子碰愣子第823章 內廷風雲第230章 狼狽爲奸第106章 母子情深第359章 出戰第822章 喜憂參半第966章 王子誕生第908章 決戰對策第392章 角逐第139章 母儀天下第484章 誰比誰狠第658章 奪權第24章 犯上的柳呆子第516章 捏住錢袋子第661章 大權即將在握第3章 洞房花燭第620章 世道很險惡第578章 撲簌迷離的邊關奏報第789章 兄弟同心第810章 真相揭曉第932章 國賊伏誅第505章 龍爭虎鬥第762章 難料的真相第902章 成敗只在今日第192章 龍顏大悅第529章 最後掙扎第331章 收狗第509章 蹊蹺第496章 是官是賊,只在今日第162章 反戈一擊第261章 夠闊綽第411章 柳呆子覲見第903章 夢想第607章 喜報第674章 有鬼第969章 名分第332章 天下無狗第800章 千鈞一髮第318章 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第649章 告訴你怎麼死第496章 是官是賊,只在今日第939章 謎題第603章 攤牌第643章 御前風暴第944章 先斬後奏第45章 收拾你第802章 都督第461章 父女無情第605章 雪恥第255章 萬戶侯的威風第806章 殺人機器第113章 柳呆子非管不可第252章 君臣相宜第871章 心第487章 黑鍋總要有人背第263章 殺地五百六十四章 地皮抖一抖第352章 我的地盤我做主第738章 一肚子壞水第274章 靖江王的倒臺第706章 受寵若驚第722章 決戰二部曲第1章 小小一書生第617章 人多力量大第912章 死棋第387章 謀逆大罪第810章 真相揭曉第81章 不共戴天第462章 儲位之爭第758章 職責所在第609章 回來真好第237章 殺全家,你怕不怕第971章 給你一個驚天動地第752章 蹊蹺第790章 賜穿龍袍第384章 蕭牆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