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五章 聖人之言

文華殿中,六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等朝中重臣分列兩側,楊聰帶領一衆編修奉書於中,《格物致知之理》獻稿儀式正隆重舉行。

嘉靖貌似對此書相當的感興趣,楊聰將《天文篇》初稿獻上之後,他便不斷的翻閱着,看的津津有味。

一開始,殿中羣臣都以爲他只是在裝模作樣而已,畢竟這種儀式中當皇帝的都要裝作對書中的學問感興趣,以示此書是在他的主導下,命人編撰的。

但是,一刻鐘都過去了,嘉靖仍在津津有味的翻閱着,這就有點不對勁了。

在場可沒幾個閒人,包括嘉靖都要處理朝政呢,這儀式差不多就行了,這楊聰才獻上幾本初稿你就看了一刻鐘還不停歇,後面那一堆你不得看一天啊。

難道大家就陪你在這裡站一天?

難道今天的政務就不處理了?

這個時候,很多人臉上都露出了不耐之色,尤其是夏言,那不滿都寫在臉上了。

這書有這麼好看嗎?

他一向認爲,這內閣首輔之“輔”不但有輔佐皇上之意,還有教導皇上之責。

這會兒皇上明顯已經沉溺於楊聰的書中不能自拔了,他自然得提醒提醒皇上。

於是乎,他毫無顧忌的咳嗽了一聲,隨即拱手朗聲道:“皇上,此書如何?”

嘉靖被夏言這一攪和,終於反應過來,這會兒搞儀式呢,並不是看書的時候。

他擡起頭來,意猶未盡的道:“此書圖文並茂,文筆流暢,意境深遠卻又通俗易懂,着實精彩,着實精彩。”

夏言聞言,心中不由冷哼一聲,精彩,精彩個屁啊!

當然,他就算再狂也不敢如此忤逆嘉靖,表面上他還是裝作深有同感的點了點頭,就好像他也看過此書一般。

這時候嘉靖已經完全清醒過來了,自然不會再沉溺其中,他輕輕將書一合,隨即便擡手示意獻稿繼續。

王宣、唐順之等人見狀,連忙依次將手中的書稿高高舉過頭頂,恭敬的遞到嘉靖跟前。

嘉靖每接過一篇便會假假意思翻開仔細看看,隨即又輕輕合上,示意衆人繼續,這個過程又持續了將近一刻鐘時間才完成,而此時,嘉靖跟前的龍案上已經堆了厚厚一排書稿。

這《格物致知之理》果然是鴻篇鉅著啊,光是其數量就不下百本,這楊聰,果然了得。

這時候,陽明一脈的官員和毛伯溫等中立的朝臣臉上大多露出了敬佩之色。

大明,已經有很久沒有出現過這樣的鴻篇鉅著了。

緊接着,嘉靖便假假意思好奇道:“清風,這格物致知之理是何意啊?”

這也是一個流程,大致意思就是讓楊聰闡述一下他爲什麼要以《格物致知之理》爲書名,或者說,爲什麼要編撰《格物致知之理》這本書。

格物致知之理是何意,在場的官員當然都清楚,這可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所謂儒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格物致知之理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你還讀個屁的書啊!

不過,在場很多人都不知道楊聰會以《格物致知之理》作爲書名,因爲要純探討禮法的話,最多也就一篇文章幾千字就把格物致知之理說透了,編這麼些書,那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楊聰不慌不忙的拱手道:“《禮記.大學》有云,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故微臣以爲,讀書人之根本在於格物。”

嘉靖聞言,不由微微點了點頭,在場的朝廷重臣也很配合的跟着點了點頭。

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爲很多亞聖都說過類似於此的話。

果然,緊接着,楊聰便舉例道:“先賢二程有云,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日窮其理而已矣。朱子更點明,格物致知乃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事故也。是故,微臣以爲,我輩讀書人皆應格物而致知,明天理,明人倫,方通事故,從而治國、齊家,平天下。“

這傢伙,旁徵博引,說的頭頭是道,好不爽快。

嘉靖聽的是雲裡霧裡,因爲他學識本來就有限,能看懂一般通俗的文章就不錯了,像這些什麼聖人之言,他還需得人解釋才聽的明白。

夏言和嚴嵩聞言,也是皺眉不已,他們倒不是聽不懂楊聰在說什麼,主要楊聰扯出這“程朱理學”來,貌似是想給陽明一脈張目啊!

陽明一脈的官員聽了自然是眉飛色舞,因爲他們的老師又或者說祖師爺王守仁說的就是這個理啊,楊聰此時引用出來,貌似有點繼往開來,發揚光大的感覺。

果然,楊聰緊接着便道:“陽明先生也曾有言,格物致知,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方爲大成者也。是故,微臣以爲,格物致知,格物方能致知,而致知者亦能爲格物之便,兩者相輔相成,通其理,則天下平。“

這話說的好啊!

陽明一脈的官員聞言,差點就鼓掌大讚了,從四書五經,到程朱理學,再到陽明之學,果然是繼往開來,發揚光大啊!

夏言和嚴嵩聞言,卻是眉頭皺的更厲害了。

這傢伙,大言不慚,竟然敢和古聖先賢、亞聖朱子相提並論,你傢伙是想當聖人嗎?

夏言忍不住冷嘲熱諷道:“楊大人,你的意思,讀了你這《格物致知之理》便能治國、齊家、平天下嗎?”

這話問得好啊!

楊聰假裝皺眉思索了一下,這才朗聲道:“首輔大人,下官的意思並不是說讀了這《格物致知之理》便能治國、齊家、平天下。下官剛纔也說過了,格物致知之理,古聖先賢皆有解釋,下官也是在理解古聖先賢之言的基礎上才編撰出此書的,所以,要讀此書,先得學古聖先賢之言,如果古聖先賢之言學懂了,再來看此書,是可以治國、齊家、平天下!”

這話說的,大氣橫秋,通俗易懂,好啊!

嘉靖聞言,不由眼前一亮。

他之所以認爲好,倒不是說楊聰牛皮吹的好,主要是這話說的通俗易懂,他完全聽明白了,前面楊聰囉裡囉嗦一大堆,他都沒怎麼聽明白呢。

好不容易來了句通俗易懂的,自然要抓住機會,趕緊把話頭接上。

嘉靖也沒管夏言在那裡吹鬍子瞪眼,準備繼續和楊聰“爭論”呢,他直接撫掌道:“好,好一個治國、齊家、平天下,清風,希望這書正如你說的,通其理,便可平天下。”

第一章 行路難第三十三章 出人意料第十七章 找打的來了第二二七章 羨慕妒忌恨的力量第六十章 招不招第一七一章 期限第七十二章 官居一品第七十章 陽奉陰違第七十六章 半途而廢第一〇八章 調虎離山第九十七章 通風報信第一一二章 返鄉第一四六章 亡國之禍第九章 砸錢也要講究技巧第一〇八章 調虎離山第三十四章 自薦第二〇七章 遊歷第一五五章 怎麼搶銀子第二十七章 被人無視了第八十七章 議立太子第一〇二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一〇二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七十五章 驅虎吞狼第五十四章 不死不休第四十八章 夢想第二十八章 恬不知恥第七十六章 熱武器和冷兵器第一五八章 不是錢的問題第一三三章 異曲同工第三十章 爭寵第九十章 毒計第三卷 第八十二章 認慫第九十九章 自誣第七十章 枉殺忠良第一八八章 退堂鼓第四章 願景第七十九章 暗中行事第十二章 廷議第一七八章 牽連第三卷 第一四二章 內應第一〇〇章 不靠譜第七十三章 提督學政大人怒了第三十一章 要就考個狀元郎第一六二章 野望第一一三章 取代第一六一章 激動第七十二章 最不靠譜的狀元郎第七十三章 《坤輿萬國全圖》第八十五章 萌動第七十九章 張嶽回京第三十一章 虛張聲勢第六十九章 狠人第六十九章 你好大的膽子第一九三章 韜光養晦第九十章 好官第六十六章 尋死第二十九章 韃子來了第一七七章 地震第二卷 第三章 這小子真橫第五十七章 被人當槍使了第十八章 往死裡整第四十八章 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第八十三章 雄心壯志第一八五章 酷熱第六十章 招不招第六十一章 寧武關.鎮朔城第一五六章 這波不虧第八十五章 招安第二〇二章 厚望第七十五章 驅虎吞狼第一八一章 盟友第一〇七章 戰船第四十一章 王莽發明的東西第二十六章 相見不如不見第一一三章 誰的拳頭大第二十七章 莫名其妙的大戰第五十五章 奇恥大辱第四章 一心第一一四章 不講規矩第一一三章 大明朝最硬的後臺第七十六章 是誰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第一四五章 變法有危險第二一二章 名師第四章 一心第九十八章 出事了第二〇七章 遊歷第六十七章 專業第一三四章 錢多的燒第一七四章 冤家路窄第一三九章 左膀右臂第一〇二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一九四章 稿成第六十七章 奪兵權第五十六章 驚喜第一〇一章 對對聯第一九四章 稿成第三十四章 唐伯虎就因爲作弊遭了雷劈第一〇五章 士紳與軍戶第四十七章 福船戰艦第一二一章 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