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恩斷情絕 劉備急催

第138章 恩斷情絕 劉備急催

張遼在率領着剩下的虎豹騎回到對岸後,他看着在與白毦兵交戰中損失數百騎的虎豹騎,臉上難掩愧色。

慈不掌兵,張遼並不在意虎豹騎死了多少人。

張遼在意的是,他在損失數百虎豹精銳後,竟還不能爲曹操拿下南岸。

張遼來到曹操身前對着他一拜,口中請罪道,“臣無能,不能爲大王建功。”

面對張遼的請戰,曹操並沒有要懲罰他的意思。

甚至對於曹操來說,他並不認爲張遼沒有建功。

曹操用一雙歷經世事的明眸,看着他身前的灘塗,因爲灘塗之上有着積水,所以在有些地面上,還有着馬蹄印。

他對着張遼言道,“文遠你已經立功了。”

聽到曹操如此說,張遼不禁詫異。

對於張遼臉上的不解,曹操駕馬上前,來到河道邊,對着身後的諸將言道:“方纔文遠你已經爲孤證明了,這河道之中的洲渚、灘塗可行大軍。”

“既如此,又豈能不算立功呢?”

“只要此處可行,等時日一久,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水中陸地露出。

到那時,敵軍又如何阻擋我大軍攻佔南岸呢?”

在場的曹魏諸將,本來因爲張遼退卻心中有着低落之感。

但被曹操這麼一分析,衆人的心神又全部振奮起來。

這就是魏王曹操的魅力。

戰功卓著,戰績斐然的曹操,不需要如孫權那般特意通過重賞來提振軍心。

有他在,提振軍心僅僅一句話即可。

在說完後,曹操看向了對面,那剛剛領兵到達的一員大將。

時過境遷,故人風采依舊呀。

只是爲何,一定要與我爲敵呢?

關羽在大營中收到了趙雲所部遇襲的消息,而他在知道是曹操大將張遼親自帶領虎豹騎來攻後。

關羽擔心趙雲安危,急忙從大營中領了數千大軍來援。

等關羽率軍到達戰場後,張遼及虎豹騎已經及時退去。

關羽看着河道之中的戰馬及敵軍留下的屍體,再觀察了河道之上白毦兵留下的屍體,發現白毦兵戰死的人數比敵軍多了三分之一。

只不過虎豹騎是天下有數的騎軍,在一般情況下,騎軍與步軍對戰本就有着優勢,所以有這種戰損比也很正常。

最重要的是,趙雲守住了陣地。

否則一旦讓魏軍的虎豹騎衝上岸來,看着對岸那早已經擺列整齊的魏軍步卒,關羽心中可以想到那後果有多嚴重。

趙雲在看到關羽領軍來援後,他駕馬來到關羽身前對其言道,“雲長,果不出我所料,敵軍已經在想方設法,從其餘地方突破我軍防線了。”

關羽臉色沉重,他對趙雲言道,“今日若非子龍,敵軍還真有可能成事。”

“只是長久以往,久守必失呀。”

關羽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眼睛盯着那河道之中的衆多馬蹄印。

曹操能想到的,他自然也不會忽略了。

只是不忽略又如何。

他手中的兵力太少了。

當初他從江陵出兵北伐時,手中僅有三萬大軍。

後來雖然他數戰敵軍,大多以計取勝,自身兵馬折損並不高。

但在連番征戰之下,他手中的兵力也有一定的折損。

特別是之前俘虜了徐晃的萬餘精兵,令其不得不分出兩千士卒押運彼等南下江陵。

所以他如今總共只剩下約兩萬五大軍。

爲了不讓曹操的十萬大軍順利南下,他往日中是憑藉着襄陽城外的天然防線漢水,才能用手中的兩萬餘衆大軍抵擋住十萬魏軍。

但如今,隨着漢水水量的逐漸減少,漢水防線已經在逐漸失去作用。

趙雲順着關羽擔憂的目光望去,他也知道了關羽是在擔憂什麼。

但天時豈是人力可以扭轉的。

關羽這時看到了對岸有一頭戴王冠之人一直在注視着他,關羽駕馬上前,來到岸邊與其對望起來。

想起當年的種種,關羽於馬上對着曹操遙遙一拜。

今雖陣營不同,戰場廝殺,但當初曹操對其有提攜之恩,照顧之情。

曹操的恩他已經還了。

這情,他如今也只能通過遙遙一拜來償還了。

至此之後,兩人之間恩斷情絕,只是敵人。

曹操看到關羽對其一拜,他不禁於馬上大笑起來。

這纔是他一直求而不得的關雲長呀。

恩怨分明,忠義當先。

在大笑之後,曹操從懷中取出一塊官印,這塊官印是他當初授予關羽的。

當初關羽離他而去去尋找劉備時,將這塊官印放在了他的府門口。

而自那日之後,這塊官印就一直被他帶在身上。

手中握着這塊當初他爲關羽精心刻造的官印,看着上面刻着的“偏將軍”三個大字,曹操的眼神從一開始的溫情轉爲清冷。

他將那塊官印扔向了對岸。

官印從半空中失力落在河道之中,落在了關羽的眼前。

這一刻,那個對關雲長愛而不得的曹孟德已經不在。

剩下的只有勢要擒殺漢前將軍關羽,守衛大魏社稷的魏王曹操。

曹操在做完此舉後,他命身後諸將在此紮營,而後他自己則在許褚的護衛下回了大營中。

故人變敵人,也是人間一大趣事呢。

在曹操離去後,關羽看着曹操的背影,他亦毅然決然的轉過頭對趙雲言道,“不出半月,我軍與魏軍定然有一場惡戰。”

“要急報大王,請其速速領軍來援。”

漢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巴郡,魚腹縣。

劉備於昨日夜間方纔領軍到達魚腹縣中。

在剛到達魚腹縣中後,因爲擔心荊州的軍情,休息還沒一個時辰的劉備,就召集了如今在魚腹縣的諸將議事。

巴郡靠近荊州,當劉備領軍到達魚腹縣中後,對於荊州戰況的情報一下子就多了起來。

這時在魚腹縣縣府的議事廳中,漢中王劉備正坐在上首看着手中的情報。

而他這次所帶來的成都諸臣,及之前受到他王命召喚先來一步魚腹縣的諸將,此刻都聚集在他的下方,等着他的下一步王命。

因爲公安離益州更遠,所以劉備現在手中看的是,糜暘不久前方纔送到的戰勝孫桓的戰報。

在看完了糜暘的戰報之後,劉備終日憂心的臉上終於浮現出些許笑容。

他對着一旁的許靖言道,“卿真知人也。”

當初在成都射山之外,許靖就曾對劉備誇讚過糜暘:聰穎多變,睹事知機。

如今糜暘送出的這封戰報,裡面詳細敘述了他領兵與孫桓對戰的經過。

而這經過在劉備這樣的知兵者看來,糜暘足以配得上許靖這樣的誇讚。

如今劉備對糜暘是越來越喜愛了。

之前他就擔心糜氏在他死後會敗落,所以他從小將糜暘帶在身邊調教,期望他長大後做出一番成績。

而當如今糜暘按照他的心中的期許,真的做出一番成績後。

覺得親手培養出一個才俊的劉備,心中的那種欣喜感與滿足感是旁人難以體會的。

這時廳中有一將出來對劉備進言道:

“大王,古人言有功則賞,有過則罰,則能激勵士衆,無所不克。”

“今前將軍主簿先有公安鋤奸之功,後有大敗孫桓之功,如此大功,不可無賞。”

出來向劉備進言要對糜暘封賞的人,是現任輔漢將軍的李嚴。

李嚴,字正方,荊州南陽人士。

李嚴年輕時爲郡中專職吏員,以才幹知名。那時荊州牧劉表讓他到郡中各縣任職。

曹操攻荊州時,李嚴正爲秭歸縣令,因爲不願投降曹操,李嚴於是西往奔蜀。劉璋用他爲成都縣令,在任上李嚴又獲得了賢名。

劉備攻打益州時,劉璋任李嚴代爲護軍,在綿竹一帶抵抗劉備。

李嚴自知不敵,率領部下投降劉備,劉備任命他爲裨將軍。

平定成都後,李嚴被劉備任命爲犍爲太守、興業將軍

後來劉備任命軍師將軍諸葛亮、揚武將軍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和李嚴五人一起制定《蜀科》。

去年時,盜賊馬秦、高勝等在郪縣起兵,招集隊伍數萬人,攻打資中縣。當時劉備在漢中,蜀中兵力空虛。

李嚴沒有選擇等待援兵,他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等人。其餘人都四散逃命,回家爲民。

不久後,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高定被擊敗後逃走。

因爲這些戰功,劉備於是加封李嚴爲輔漢將軍,兼任原郡郡守如前。

李嚴在犍爲太守任上政績斐然,不久前劉備聽聞荊州有難,爲了以策萬一,他召集益州諸位將領到魚腹縣中待命。

李嚴因爲之前的戰功,也在劉備的徵召之列。

李嚴性情孤傲,與常人很難相處的來,但在益州他還是有幾位好友的,例如同爲東州派的法正。

李嚴現會主動出來向劉備諫言要封賞糜暘,更多也是看在糜暘是法正徒弟的份上。

而劉備在聽完李嚴的建議後,臉上也流露了允肯之色。

他對李嚴言道:“正方言之有理。”

劉備同意李嚴的建議,一個是因爲糜暘此番的確立下了戰功。

另一個是如今荊州面臨夾擊之危,敵人兵力強大,爲了穩定與激勵人心,他要在大戰前立一個典型出來。

而這個典型,糜暘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劉備將不通兵事的許靖帶在身邊一起入荊,便是爲了利用他的名聲來穩定荊州世家之心。

至於關羽圍殺徐晃,大破魏軍,他立下的功勞無疑更大,劉備爲何不選擇對其進行封賞呢?

那是因爲目前論地位、關羽的前將軍已經是諸將之尊。

論權力,關羽駐守荊州,爲一方督鎮。

並且劉備已經賜予了關羽假節鉞之權,在劉備不在的情況下,關羽都可以代行王權了,這還能怎麼賞。

今年以來關羽立下的所有功勞,劉備都幫他記着。

等將來那一日到了,有個最尊崇的職位必定是給關羽的。

說完後,劉備就開始思考該給糜暘什麼封賞。

但在劉備還沒思考好的時候,魚腹守將陳到就拿着一封書信來到了大廳之中。

劉備見陳到的臉上似有焦急之色,這讓他的臉色立刻沉重起來。

陳到給劉備的印象一向是沉着穩重,很少有如今這種臉色浮現。

劉備的禮官正要斥責陳到未經通報便擅自入內,但他還沒開口卻被劉備的一個眼神給瞪了回去。

在瞪完禮官之後,劉備立即問陳到道,“是不是雲長來報了?”

陳到聞言點點頭,見狀劉備連忙從座位上起身來到陳到身前,等不及的從他手中取過關羽最新送來的書信。

在打開書信後,劉備一目十行的看了起來。

關羽在情報中言明瞭,他目前面臨的危急情況。

而預感到自身可能不保的關羽,更是在信中最後言道:

“弟兩萬餘健兒拼命阻敵,敵攻勢未衰,前途難卜。

若襄陽存在,弟當生還晉見兄長。如漢水失守,弟就死在疆場,身膏野革。

他日兄長若能擊退強敵,領兵來到漢水之旁。

如有波濤如山,那就是弟來見兄長了。”

看完最後一句話時,劉備臉上浮現了濃厚的慌亂擔憂之色,他站在大廳中,着急得直跺腳。

這是自從荊州出事以來,關羽第一次在求援信中,以弟自稱。

“何至於此,何至於此!”

“兄長到了呀!”

劉備十一月才收到關羽送來的第一封求援信。

爲了儘快支援關羽,他在成都時幾乎每日一詔催促各郡縣勿要耽誤發兵日期。

那段時間裡,劉備幾乎是住在尚書檯中。

如今方纔十二月,他已經召集三萬大軍到了離荊州不遠的魚腹縣中。

之前關羽還來信說,有漢水阻擋魏軍鐵騎,短期內並無兵敗危險。

但儘管關羽如此說,劉備還是一日都沒有耽誤過。

沒想到的是,前線形勢變化的如此之快。

劉備這時已經顧不上封賞糜暘了,他馬上對着大廳中的諸臣命令道,“立即發兵襄陽!”

在劉備下達這個詔令之後,廳中諸臣中有一人出來進言道:

“北人悍戰,大軍當有先鋒,探明敵情,臣請爲先驅以當寇,大王宜爲後鎮。”

出來進言的這人名黃權,字公衡,現任劉備的治中從事。

黃權的提議很中肯。

豈不料黃權在諫言之後,劉備立即否定了這個提議。

“吾弟有難,吾如何能等!”

“不用汝爲吾先鋒,弟有難,其兄長當自爲先鋒!”

在說完後,劉備一揮王袖,他對着在場的所有將領言道:“立刻點齊大軍!即時出征。”

“敢有怠慢軍機者,皆斬。”

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爲了救關羽,劉備不懼冒險。

不久後,之前剛到宜都郡中的黃忠收到了劉備的王詔。

“不惜一切,剋日到達襄陽城下。”

首訂加更完成。

我去睡會,今天依然三更。

估計要晚上更新了,接下來就是高潮了,得養好精神好好寫。

(本章完)

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445章 懷疑與自信第243章 擊芴衆喝 嗣武二祖第272章 劉備蒞臨 搖頭違意第七百二十五章 張郃心思 博望變天第633章 麟逆虎鬚 萬騎奔潼第494章 狼狽撤退 褒漢可用第579章 一國軍權 曹真沉默第440章 執意出兵 神威再臨第389章 匍匐如犬 劍削頂冠第548章 張郃出手 霹靂震空第22章 出獄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第13章 糜暘一計三成第60章 蠻王沙摩柯(求追讀,求月票)第94章 三日已過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674章 衷心祈盼 廢立之權第636章 夏侯黯然 朱靈登場第七百七十四章 何故發笑 思索滅魏第92章 馬上君王(求追讀!求票!)第七百六十五章 全琮手抖 生辰大禮第312章 桃花劍舞 一眼千年第13章 糜暘一計三成第197章 呂乂誘耽 河谷之宴第597章 驚人喜訊 世家鐵拳第503章 先取二賊 再行北伐第499章 借場東風 贈你精兵第544章 賈逵到來 烏龜喘息第311章 三英之名 亦如當年第651章 逃難之馬 孫問荊州第316章 劉巴不滿 難民臨宛第422章 多智雍闓 上元夜襲第639章 夏侯不傻 席捲天下第541章 乃父之風 司馬跳腳第630章 後發制人 出兵追擊第111章 上架感言!第七百一十四章 雨沒江南 天不助吳第七百三十九章 兩將合謀 可抵糜暘第332章 賢妻在內 鄴城鐵販第289章 擋車騎者 人馬俱裂第24章 屠殺?第329章 一顆種子 伯仁之恨第639章 夏侯不傻 席捲天下第645章 賞封齊侯 天水羌亂第473章 三路合圍 爲師必勝第337章 吳可徵否 世子棄子第491章 險惡用心 臥龍大笑第85章 寧爲玉碎(四更求追讀)第354章 領軍抓捕 吳懿驚起第323章 仲達崛起 既悼既檄第76章 糜公大明 (求追讀,求票)第425章 三方火拼 黃雀在後第455章 相忍爲國 天衣無縫第619章 漢軍衝鋒 奮死一搏第200章 張嶷設計 申儀炸了第407章 於衛將軍 八字要訣第474章 先破一軍 君可行也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45章 以人爲本(求追讀,求票)第152章 英雄遲暮 曹操邀約第225章 曹仁之死 順流而下第325章 帝王交易 所求爲何第346章 梁州兵權 吳懿不願第350章 政治規則 魏延可用第380章 譙瑜毒計 糜暘劫難第293章 虎侯再動 木人承淵第187章 九品官人 糜暘北上第180章 擊掌盟誓 永不相負第288章 公明何在 先退敵騎第527章 魏軍迷霧 會獵長安第107章 益州公子 今夜復國第645章 賞封齊侯 天水羌亂第499章 借場東風 贈你精兵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第587章 赤龍翻滾 以快打慢第462章 兵無常勢 曹洪退兵第272章 劉備蒞臨 搖頭違意第97章 呂蒙的秘密武器(求追讀!不要養啦!第66章 關平請命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37章 魏王吐血第333章 隨軍南下 交換日子第274章 三英再會 益德妙用第449章 呂乂提醒 武街失陷第525章 拿捏孟達 作亂扶鳳第669章 皇子同拜 口呼相父第七百零六章 烹殺前奏 要戰便戰第119章 名將之殤 (十更,求首訂)第444章 英雄氣短 郭淮到來第100章 三江失敗,今晚休息一下第7章 懾服徐詳第七百三十五章 先攻州陵 半渡而擊第224章 天地赤紅 漢將挺立第256章 先鋒傅肜 出乎意料第405章 人定勝天 丞相親征第七百零二章 此等父子 殺雞儆猴第168章 割地請和 奉送質子(5000字)第七百二十九章 博望爲餌 東吳爲援第257章 曹家千里 萬餘鐵騎第562章 戰局已變 召喚孫權第428章 武帝之望 漢軍染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