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選拔繼續進行,首先開始的便是第一組的混戰,第一組人數不多,算上軒轅在內僅有五人,不過由於軒轅在之前的戰鬥中表現搶眼,因此其他四人很可能會羣起而攻之。
事實也正是如此,四人彷彿商量好了一般在混戰一開始便一起攻向軒轅,不過此時的軒轅卻很淡定,只見軒轅右手抽出長劍,左手輕輕的撫摸着長劍的劍脊,金色的光芒從長劍之中射出,在軒轅的周身化爲金色的符文,四人的攻擊全部被符文擋住了,正是軒轅劍法的第一式,初降世。
此時軒轅有時間仔細打量這四人了,能夠走到這裡的人都絕對不是省油的燈,這四人之中竟然有三位武修,這三位武修使用的兵器各有不同,第一位使用的是一把大刀,看他握刀的姿態想必在刀道上也是頗有造詣,不過最詭異的地方在於用大刀的這位身高目測不過一米六,而那杆大刀幾乎有他兩個高了……
第二位用的是匕首,說實話這位其實應該和上面那位對調一下,爲什麼這麼說呢?想象一下身高兩米五的肌肉男拿着一把小匕首,他的雙手比匕首都長,說實話軒轅真爲他捏把汗,這要一個不小心手滑了,那這匕首還不直接飛出去了……
當然最離譜的是第三位,第三位是一位嬌滴滴的拳修小女孩,當然這是軒轅的第一印象,爲什麼說是第一印象呢?因爲軒轅緊接着就發現這位小女孩的脖子上有一個很違和的東西,喉結……坑爹呢吧,小女孩都能長喉結,這世界是怎麼了?幸好軒轅及時發現原來這個小女孩就是一個男的,否則他的世界觀……很可能會崩塌!
好吧,看過了前面三位之後,軒轅終於見到了一位正常人,那就是四人之中唯一的一位法修,看這人身體周圍飄浮的三昧真火,很明顯這廝是一個火系法修,而且從他的三昧真火的顏色上來看,在火系法術之上應給也有不少的心得。
三昧真火顧名思義是由三種火焰所構成,但是從具體的修煉方式上卻又可以分爲裡三昧和外三昧兩種,裡三昧修的三種火焰分別是君火、臣火以及民火,心者君火亦稱神火也,其名曰上昧,腎者臣火亦稱精火,其名曰中昧;膀胱即臍下氣海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由於這三昧之火於體內凝練,因此得名裡三昧,《西遊記》中的紅孩兒用的便是這種火焰。
而外三昧則是指木中火、石中火以及空中火,這三種火焰都是取自大自然,經由使用者採集凝鍊而成,與體內自行凝聚的裡三昧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方式,不過由於火焰源於自然,因此也屬於外物範疇,一般來說威力不如裡三昧,常被修士用作煉丹煉器之用,像是太清的八卦爐便是點的外三昧真火。
而這人使用的很明顯也是外三昧真火,不過從火焰的色澤上看就不難看出,這些三昧真火的品質不低,幾乎每一朵快要達到白焰的水準,要知道除了一些特別的火焰之外,幾乎所有的火焰都有一定的顏色變化規律,隨着溫度的不斷增加顏色也會隨之變化,普通的火焰大概一千五百多度就會變爲白色,但是三昧真火的溫度如果降到一萬度以下直接就熄滅了。
隨着火焰的等級提升,火焰顏色的變化也會越來越慢,比如同樣是白色的火焰,凡火大概在一千五百度以上就能夠達到,但是三昧真火卻需要達到二十七萬度以上才能勉強露出一點白色,可見其中的差距有多大,而如今這人使用的三昧真火幾乎朵朵都是白焰,可見他的三昧真火確實品級不低呀!
三武一法四人對着軒轅一陣狂轟濫炸,但是卻沒有給軒轅造成什麼傷害,軒轅一招初現世撐起的符文結界當真是堅固無比,軒轅悠閒自得的看着四人的動作,四人一見軒轅的樣子心中一陣氣惱,當即加大了手中的力道,不過依舊沒什麼效果。
軒轅擡頭一看,太陽已經到達了頭頂,看來這四人已經狂轟亂炸半天了,軒轅仔細思量一下之後心中暗道:“是時候結束了!”
軒轅把長劍舉在眼前,左手匯聚着金色的法力在長劍之上不斷書寫着符文,很快金色的符文遍佈長劍,軒轅法力運轉之下金色符文脫離長劍,融入了符文結界之中,緊接着符文結界對着四人射出了無數條符文鎖鏈,法修由於動作慢了一步當時就被抓住了,而那三位武修雖然及時躲避,但是符文鎖鏈卻在不斷的增長,很快整個演武臺中符文鎖鏈縱橫交錯。
由於規則限制他們不能離開演武臺的範圍,所以極大的限制了他們的躲避空間,他們倒不是沒有想過斬斷這些符文鎖鏈,但是很可惜他們實力不夠,如果換成蚩尤的話斬斷符文鎖鏈不是一件難事,但是換做這三人……連名字都沒有的龍套就不要妄想了。
軒轅的符文鎖鏈很快就抓住了三人,加上一開始就已經被抓住的法修,四人全部喪失戰鬥能力,所以說第一組的混戰毫無疑問的是軒轅獲得了勝利。
“喂,太慢了吧!”軒轅一下臺就遭到了鳳曦的鄙視,軒轅對此很淡定的說道:“那你就超過我再說吧!”
“看着吧,我會立刻就結束戰鬥的!”鳳曦放出豪言,事實上鳳曦這麼有把握也是理所應當,因爲第二組算上鳳曦一共就只有兩個人,鳳曦只要打敗一個對手就可以輕鬆出線,不過此時軒轅卻神秘的笑道:“那你可要小心了,千萬不要陰溝裡翻了船呀!”
對於軒轅神神秘秘的樣子,鳳曦直接回以白眼,看着鳳曦慢慢走上演武臺,軒轅心中卻在回顧着她對手的資料,鳳曦的這個對手名爲火風,乃是火神部落的少族長,他本人十分擅長縱火之術,雖然修爲尚未達到準聖,但是他確有一門專門剋制鳳曦火系法術的神通,名爲吞火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