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桃李書社發展極快,隨着三號和四號銅字模的完成,現在的書社已經可以印刷幾乎所有常見書籍,兩位排版工工作越來越熟練,在完成《論語正解》的排版制型之後,四書五經中的其餘幾部也都一一被印刷出來,隨後又先後完成了覺啓蒙讀物和經史子集的排版,現在已經開始排印更多的書籍,一些娛樂性的話本和應考科舉的時文也開始排版。
章家的藏書算不得太豐富,但是在一般的人家裡面,有着上千冊圖書的藏書樓還是相當驚人的。此時在章澤天的指示下,這些藏書之中的一些影響力比較大的書籍,都已經先後被列入了印刷計劃之中。
書社所在的小院已經進行過一次擴建,將刻字鑄字、排版壓制紙型、翻鑄鉛型、印刷、裝訂等工序一一獨立出來,分別培養屬於各道工序的技術工人,並開始制定標準化的操作規程,整個印刷作坊已經在朝比較正規的印刷廠逐漸靠攏。
到這一年的八月底時,桃李書社已經從最初的幾個人擴大到三十多人,每天能夠完成近百冊圖書,總共20000多頁的印刷和裝訂工作,產出的書籍已經在剛剛建好不久的倉庫裡面規程了老大的幾垛。
與此同時,機械廠爲印刷廠設計的半自動印刷機和裝訂、裁邊等設備都已經在製造中,到時候這些設備一旦替代了目前的手工操作,其效率更是會得到突飛猛進的提高。
現在的印刷廠每天消耗的紙張就有幾十斤,以後半自動設備投入使用之後,預計還會增加五倍以上。此前章家從南通運來的那些印刷紙大約有不到5000斤,到時候可能連一個月都支撐不下去。
現在章家的紙張採購還沒有影響到造紙市場,但是到將來桃李書社的書籍一旦打開市場,憑藉其極好的印刷質量和低廉的價格,必將使全大文朝的造紙和印刷行業受到巨大的衝擊。
現在大文朝的造紙行業基本都是傳統的手工加工,效率實在說不上高,到時能否滿足章家的印刷需要都是個未知數,章澤天自己開展造紙的嘗試是必然的選擇。
事實上,桃李書社需要用紙的地方不僅是印刷用紙,壓制紙型也需要大量的紙漿。現在書社已經完成排版的幾十冊圖書,光是保存的紙型就有上萬張,爲了保存這些紙型,在印刷廠旁邊專門建了一座全磚石結構的紙型倉庫,紙型已經堆滿了兩間房子的木架,還在不斷增加之中。
紙漿廠最初使用的原材料是木器廠和板材廠產生的鋸末,專門用來壓制紙型。
用鋸末製造紙漿相對比較簡單,省略了工作量最大的磨漿工作。但是這種紙漿的木材纖維被破壞得比較嚴重,壓制紙型還勉強能用,如果用來製造印刷紙就有些差勁,造出來的紙張強度不足,缺陷太多,無法印刷高質量的書籍。
於是在無奈之下,紙漿廠只能開始使用木材製造磨漿造紙,整個紙漿廠對動力的需求便隨着磨漿工作的開始而變得強烈了起來。
按照目前印刷廠對紙張和紙漿的需求來說,木器廠每天產生的鋸末是足夠用的,但是爲了造出質量更好的紙,就不能只使用鋸末,用木料磨製出來的木漿是必不可少的。當然,造紙使用的木材並不是那種真正成材的樹幹,而是優先使用邊角料和一些不成材的樹枝等,可即使如此,磨漿的工作仍舊不會減少。
經過多次試驗,第一臺磨木漿機終於在七月底被製造了出來,因爲動力不足,機器的轉速並不快,每天只能磨製兩三百斤的木漿,這些木漿用來壓制紙型是肯定用不完的,於是造紙工作就被提上了日程。
木漿經過漂洗、篩選、漂白之後,又在抄紙池中被重新溶解、打勻,之後用抄網抄成薄厚均勻的紙張,這是傳統造紙行業通用的抄紙工藝。
這種工藝速度相當慢,兩個人合作進行,即使是最熟練的抄紙匠,每分鐘也只能抄兩三張紙,而且抄紙使用的紗網要伴隨着紙張進行晾乾,這就需要大量的紗網。
現代造紙廠使用連續抄紙工藝,圓盤形的抄網將紙漿從溶液裡面均勻而連續地抄成厚度一致的紙張,然後立即轉移到傳送帶上,繼而被多組榨輥擠壓出裡面的水分並上光,經過裁邊後被烘乾後捲成巨大的紙卷,成爲半成品紙張。二者的效率差異顯而易見,幾乎完全沒有可比性。
章澤天沒有辦法造出如此規模的設備,製漿廠也不可能滿足這樣生產所需要的紙漿,但是他仍舊對抄紙工藝進行了一部分改造,使抄紙的效率和質量都得到了比較大的提升。
他首先將原本靜態的紙漿池進行了改造,變成了流動的紙漿溶液,只要濃度固定,抄網在溶液裡面的停留時間固定,所抄得的紙張厚度就是一致的。
抄紙動作——也就是從紙漿池中擡起紗網,撈取紙漿的動作——是由一套四杆機構帶動完成的,將原本技術性比較強的工作交給機器來做,保證了每次抄紙的動作完全一樣,抄得的紙張也就不會有差異。
抄紙時間會影響到紙張的厚度,此時風車提供的動力使機器運轉速度並不完全一致。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章澤天與手下的技術人員一起想了許多辦法,最後還是章澤天受後世座鐘的啓發,通過一個可調長度的擺錘實現的定時控制。原來很簡單,就是固定長度的單擺,其擺動週期只受擺臂長度的影響,而不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只要確定了單擺的臂長,就確定了每次擺動的週期時間,調節擺臂的長度則可以調節每次抄紙的時間,直到達到最理想的水平。
抄好的紙漿隨紗網一起進入第一個榨輥,初步榨乾定形之後剝離紗網,然後再進入後面的幾組榨輥將水分榨到最少,同時將紙面壓光、壓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