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何馬史詩的咒語
“我們現在什麼都不缺。”赫克托爾說,“我們有固若金湯的城池,我們有銅矛和木槍。
(因爲古代礦產品不發大,金屬材料是非常浠少的東西,在大敵當前,在全民皆兵的時刻,不可能人人都能拿有帶銅矛長矛。因此就有聰明的人想到用木棒,把一端弄尖銳或者兩端都弄尖銳,以此全當槍使用。用年頭久的竹子,兩塊合起來弄尖銳,在兩軍陣前,也是非常利害的至敵人於死地的殘酷無情的戰器鬥兵器。)
我們人人手中都有把敵人至於死亡的武器,我們要毫不留情地,把我們手中的銅矛和木槍,捅進敵人的心臟,這是戰場。
我們不要心慈手軟,這不是帶小孩子,我們不他們的保娘保媽,不要心疼他們的痛苦和死亡。
這並非我們心狠手辣,是他們在把我們要趕盡殺絕,洗劫我們的城池,俘獲我們的妻子和美女,把我們的兒女也將俘獲去爲他當奴隸。
他們引起這場戰爭的目的並非他所言,只是帶走海倫和她的財產,不只是爲了這一個美女而來,而是全體官兵將士,都要在我們的城中,分得到最少每人一個,使他們稱心如意的美貌女子。
可想而知,他們會只爲一個海倫,遙遙數以萬里的海域,冒如此之大的風險,召如此之大的聯軍,跨越毫無邊境海洋,可見來而不善也。
在兩軍陣前,仁慈就是自殺自己,和自殺自己的妻子兒女,和自己的父母雙親。我們要狠下心來,把敵人看成是吃人的猛虎和咬人的毒蛇,先下手爲強,不要讓他們有得逞的機會,否則我們就會立即倒地身亡。
海倫已經是鐵定已經成爲我們的海倫了,誰也不想再帶走她一根頭髮。她已經和她的前夫分居將近十年了,‘論現在的婚姻法,分居六個月就算是實質離婚了。’早已經失去了實際合法婚姻的意義。
我們所面臨的這場戰爭,不只是單單要保護海倫美女,而是我們全體內陸邦交國的美女,這是他們的野心之根源所在。
我們,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美女。再加之四季氣候宜人,這就讓他們滋生了另外一個野心:把我們趕盡殺絕之後,成爲這片遼闊疆土的主人。
我們要用我們的銅矛和長杷木槍,讓他們的野心交給正在捱餓的禿鷲,讓禿鷲把他們戰死在沙場的屍體吃盡,然後讓他們的靈魂和禿鷲同在,飛翔在這片遼闊的曠野。
我們但願他們今夜連夜,因爲墨涅拉奧斯的死亡,讓他們徹底反悟,起船向老巢返回。
讓他們不要擔心這裡的禿鷲會餓死,祝他們一路平安回到老家,禿鷲的生死自有天定。
他們的現在,自我反省是他們的頭等大事,正如人行走在路上,防不勝防被奇毒無比的毒蛇咬了,一定要窮追不捨把這一隻蛇打死,並非是能保全自己不死的目的。
這在當事者來說,不首先想辦法醫療,而是一門心思放在蛇上,仇恨於無用的仇恨,只會換來被毒蛇再咬上一口。
人分上下,事分好惡。當有人走上迷途,就要被人叫醒。凡事應該考慮利弊權衡,當仇恨超過了自身報復的能力,再去強行實施報復,只是將自身送入虎口,只是累死累活挖坑把自己活埋。
他們已經走上了這一迷途,但願今夜有天神把他們叫醒,讓墨涅拉奧斯的死亡,給他們全阿開奧斯人帶去無比的恐懼,打冷他們再次起來戰鬥的心。
一蹶不振是軍事戰爭的通病,但願他們現在只有回家的念頭,時刻思念故土,一心想着死也要死在故鄉,長眠於雙親墓畔。
讓他們時刻想念妻子和兒女,口中絲毫沒有一點食慾,因爲飢餓立即骨瘦如柴,走起路來跌跌撞撞,還望上帝大發慈悲,留他們一條小命回家護養。
希望墨涅拉奧斯的死,讓他們失去主戰核心作用,再強求強佔海倫毫無意義,沒有目的就不存在戰爭。
墨涅拉奧斯還有一個同胞兄弟,其弟的死亡會讓他悲痛欲絕,過渡的悲傷會損害他的健康,將他驍勇善戰的身體,由鋼鐵般堅硬化爲麥地上,農夫用來趕走吃食麥粒的雀鳥,只會在風中搖擺不定的稻草人,不堪一擊。
主帥的悲痛不悅,會帶給士兵三心二意。如人的身體早有病毒在身,一旦風寒侵入,體內病毒猛長,體外越發受到風寒的侵襲,如不即時就醫,很快就將奄奄一息,只待死亡。
季節在走進深秋,他們的衣服,在曠日持久的戰鬥之中,已經是衣服不能完全裹體,更談不上保暖拒寒,如不快速返回家園,不是戰死在沙場就是凍死在漂移的海上。
讓我們詛咒吧,讓他們在我們的詛咒中死去,換得我們動上一兵一卒,世界上最偉大的軍事家,就是在兩軍陣前,在不動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把敵人撤退。
和平佔有也屬軍事才能,讓一方服帖一方,是不流血的戰爭,但同樣是敗者爲恥勝者爲榮。
但願上帝保佑,讓我的詛咒長着翅膀,讓我那紅亮的高吭的聲音,如夜幕下飛食蚊蠅的蝙蝠,在他們的戰地帳蓬的周圍縈繞。
讓我們的詛咒,把他們叫喊在從迷途中走向深淵的迴轉。如同烏龜長年生活在陰溝裡,明知外面有一個光明的世界,因爲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現在已經將頭頂到了盡頭,如不採取措施原路退回,必將是黑暗一生,直到死去。
讓我們詛咒吧,讓我的語言長着翅膀,飛向阿開奧斯人的戰地營帳,讓他們明白,他們此時的處境,正如同烏龜鑽進了沒有出路的陰溝,若不迅速返回將在黑暗中死去。
如果你們還能知道,一開始發動那遙遠的跨海遠征,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錯誤,那麼現在悔改還能撿回半條性命,不然那百萬大聯軍的遠征,將全軍覆沒於,只是某一個人的一念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