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旭和蕭奇討論的第一件事情,是治理城市擁堵的問題。
但這並不是今天蕭旭最想要談的。
他想要說的,是另外一個更重要的話題。
“關於耐克工廠在3月份關閉泰昌工廠的事情,你知道吧?”蕭旭問道。
“知道。”蕭奇點點頭,“1400人的泰昌工廠,是耐克在華國唯一的鞋類工廠了。關閉之後,他們將鞋類的製造重心放在了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甚至去了越南、柬埔寨這些地方。”
“那麼你知道不知道,阿迪達斯也準備這麼做了?”
“咦?這麼早?”蕭奇脫口而出道。
“什麼這麼早?”蕭旭有點莫名其妙的。
“沒,沒什麼。”
少年笑了笑,沒有多說。
他記得在前世時,阿迪達斯是在2012年才關閉華國最後一家工廠的,怎麼這一世提前到了2009年?
蕭旭沒有理會兒子的發愣,繼續的道:“耐克和阿迪達斯先後離開華國,一方面是說明華國的製造業危機在繼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華國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人工等各種成本提高,已經不再有價格上的競爭優勢。比起前者來,後者的影響更加廣泛啊。”
蕭奇明白蕭旭的擔憂,甚至他在前世,聽到了更多關於這方面的擔憂。
世界上的最簡單的勞動密集型工廠,一向是隨着資本流動的。
60年代的時候,美國的人工等成本上升,於是大部分的工廠就遷移到了日本,等到70年代日本同樣各種成本上漲,工廠就流向了寶島和韓國。
然後又是同樣的原因。80年代這些工廠就遷移到了華國。
到了現在,華國和當年的日本韓國這些國家一樣,於是工廠又向更便宜的勞動密集型地區——東南亞轉移。
資本都是逐利的,當利潤越來越少的時候,他們當然就會改變。
如果哪一天東南亞的成本也上升,那麼他們一樣會離開。找尋下一個更便宜的地方。
因此,這種事情是不可避免的。
蕭旭是知道這個工廠變遷史的,因此他才感慨萬千,想不到華國的人口紅利享受了才二十多年,就會遭遇這麼大一個的挫折。
華國現在的好生活怎麼來的?
還不就是靠着億萬農民從中部、西部走到沿海城市,拼命的辛苦做鞋子、做衣服、做打火機……等等,這麼一手一腳的掙出來的嗎?
不然你以爲光是靠着做生意,把蜀川的東西賣到東北,把粵東的東西拉到晉西賣。就能把整個華國的經濟拉動起來啊?
是。
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寶島,最後都撐過來了,而且發展得非常好。
可是華國這麼大,技術儲備又沒有日本韓國那麼強,如果學寶島在東南亞去做代工廠,那又牽涉到和寶島的商人直接競爭,他們擁有幾十年的代工經驗,肯定一開始會不順。
華國的這些製造業的商人們。缺乏的就是耐心。
你沒看到之前的次級債危機,還有現在的古董盛世。這些商人都支撐不住,想要直接抽身出來了嗎?
如果讓他們去持續幾年的高投入,回報又不算太快的話,真不知道他們會不會直接縮回去。
牽涉到這種事情,是誰都說不清的,因此蕭旭纔有些擔憂。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給他們創造良好的環境,剩下的就他們自己去走了。”蕭奇沉吟着道,“現在府院那邊,除了儘可能的制止古董市場的火爆之外。在稅金扶持上面,貸款幫忙上面,都有着不小的動作,可以說情況比一年前要好太多了。
就算是整個勞動密集型產業搬遷出去,那也不是一兩年能完全完成的。他們可以在這個時間段,積極的找尋新的方向,比如增加利潤增長點,比如創造自己的品牌,比如去升級技術……只要他們願意去想,去做,那麼就不會沒有路可走。”
讓蕭奇很欣慰的是,在自己和父親的努力下,在這一世,沒有那個所謂的四萬億基礎建設計劃,沒有全國上下幾十萬億的總體盲目投入,房地產、水泥、鋼鐵、造船等等也沒有盲目的擴張,國家的目標一開始就很正確,那就是儘量的給予出口企業支持,讓他們活下來,能生存下去。
因此在前世,90%銀行放貸款項都被國有超大型企業佔據,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的中小企業,貸款融資那叫一個心酸苦辣啊。
平日裡還好一些,但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基本上這些民營中小企業就不怎麼賺錢了,都靠開工來穩住自己的工廠,否則就有倒閉的可能。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資金鍊就更加緊張。
在銀行又沒有辦法得到款項,所以他們逼不得已每年只能去找民間借貸——也就是驢打滾方式的借貸。
當然,許多借貸你說他是高利貸,其實也不算,比如在2008、2009年的時候,10%-20%的利率是最普遍的,甚至於20%的都很少。
但後來隨着這些工廠老闆、還有房地產商的資金越來越緊張,他們爲了借到更多的錢,完全就是顧頭不顧尾,敢開出30%、50%甚至100%的借款利息,讓別人借錢給他們。
總有那麼多要錢不要命的人,貪圖高額利息去上當的,所以最後整個民間借貸直接就爆了,借錢的還不起錢逃跑,全部積蓄落空的民衆們也歇斯底里……
蕭奇一開始就防止了這樣的事情,跟蕭旭談論的時候,着重點了國家和銀行在這場危機中的重要責任和作用。
牛儒正、餘承生,還有卞老大對於蕭旭發表的這些看法,都是很重視的,再加上蕭奇這個有着“無與倫比的世界經濟戰略前瞻眼光”的大才在,他們當然是慎重考慮,對銀行也施加了壓力,讓他們把更多的資金傾向於中小民營企業。
雖然銀行有點陽奉陰違的傳統,但幾個超級大佬這麼訓話,他們還是拿出了50%的貸款資金額度,去支援那些中小民營企業。
在這樣的情況下,小企業的日子自然就好過了許多,斷然沒有大面積倒閉的浪潮發生。
蕭旭對兒子說得這麼籠統很不滿意,直接點開道:“你說具體一點,究竟該怎麼才能度過難關。”
蕭奇笑着說道:“很簡單啊,一方面我們學日本韓國,發展自己有優勢的項目,比如製衣製鞋行業,七匹狼、361不都做得很好嗎?另外一方面,讓他們在困難的時候,也放一部分精力在國內市場上,用自己的好產品去打動國人,從而增加利潤點,保持企業。
再有就是最重要的第三個,我們根本沒有必要慌張。那些轉走的工廠是什麼工廠?都是附加值超低、技術含量超低、污染很大的初級加工製造業。國內這些年以來,不都是嫌棄這些企業,想要讓他們全部搬走爲好嗎?”
“你話不能這麼說……”蕭旭指了指兒子,“你看看那麼多地方政府都捨不得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廠,就知道現在實際的困難還是存在的。”
“所以說啊,正好是外國人幫了我們的忙。”蕭奇聳聳肩道:“等到他們離開了,我們正好可以憑藉自己的優勢,去找一些新的單子來做。”
“優勢?新的單子?”蕭旭愣然了起來。
“是啊,我們這麼幾十年努力下來,可不是一點優勢都沒有。”蕭奇笑道,“真正所謂的產業工人,並不是簡單的幹活兒就行,必須具有一定水準的知識,才能形成整個體系的工廠制度。就像是當兵一樣,現代軍隊,有文化的軍隊比起沒文化的軍隊,哪個的戰鬥力更強?
華國用幾十年時間,讓新一代的工人們擁有了知識,具有簡單的數學、物理等常識。所以他們能做更好的加工。因此歐美大廠根本沒辦法因爲薪水的增加而轉移工廠。比如紅海工廠的手機代工什麼的,比如精密儀器的,根本沒辦法轉走。
因爲東南亞的那羣工人,也就會數數和勞動,連基本的數學物理常識都沒有,怎麼教都不會擁有這些需要運用頭腦的技能!否則你看看,爲什麼日本的人工費用那麼昂貴,日本的汽車廠家、電子製造企業還要在日本保留大量的生產線?美國本土爲什麼也還要有石油、化工、汽車、重機械的工廠?這都是因爲不可替代啊!
是,我們的勞動力價格是上升了,但同時我們的勞動力素質也提升了啊!以前的華國工人只能做粗加工,現在我們有了這些產業工人,完全可以升級到完成南美和東歐的一些工廠的任務!我們比起他們來,成本要便宜許多吧?以比較便宜一點的價格爭奪他們的訂單,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蕭旭聽得興趣大起。
蕭奇說的這個理論,在他來說聽過,但之前都沒有如此詳盡的瞭解過。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華國的產業升級好像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請兄弟們多多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