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導之四:美國的ZZ。美國的zheng壇就像一個大舞臺,各色人等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
於是一些頭腦簡單、性子單純的同胞就看戲入了迷,以爲美國ZZ真的那麼透明,那麼幹淨,再一提到國內的tan污fu敗,就更痛心疾首了:“看看人家!”
過去老人總說一句話國外的月亮比國內的圓,這樣的諷刺何其心酸,《圍城》裡也有類似的一句話,大意是說:tan官不肯放下身段去偷錢袋,是因爲錢袋裡的錢太少,根本不值一偷,同樣,美國大致是不會出tan污fu敗案的,不能過於絕對,只是相對較少,因爲美國的zheng界人士幾乎根本不用fu敗。
首先,你要是沒錢,根本就從不了zheng,要想當官,不論哪裡一級吧,哪怕是偏遠海島上的鎮長都需要競選,而若想參加競選就需要有經費,經費或多或少,但必須要有,那麼經費從哪來?光靠自己肯定是沒戲的,必須要拉贊助,贊助拉得多,以後高升的希望就大。
凡是那些做到州長位置的,哪個人背後沒幾個響噹噹的大財團支持?不然指什麼能做到州長之位,按照美國的政體,州長甚至可以完全不鳥總tong,甚至到了戰時,情況不好,州長都可以代行總tong之責,選擇自家州府獨立建國,歷史上美利堅合衆國就是這麼成立的,那麼州長之上的總tong競選就更不用說了,每次大xuan的獻金都是以億計的,所以美國的官員根本不缺錢,真正缺錢的是普通百姓。
而即便那些需要通過賄賂等手段換取支持的商人,也都把路線安排的妥妥當當,再加上美國guan員在某種程度上屬於拿多少錢辦多少事,合作的對象的底細瞭解的門清,很少有事發被公然宣判的,所以表面上看來,美國的tan腐案件比較少,很多人就以爲美國人清明廉潔了。
其次,所有從zheng的人,從zheng壇退下之後,都自己下海或是做顧問,根據在任時的級別,收入各有不同,但都極爲可觀,這些人靠的,全是當初zheng壇上的老關係。
美國還有一些團體專靠吃ZZ飯發財的,他們舉行各種集資晚宴,每個桌上請來各路zheng壇人士,再留一些空位給各大公司,這裡的每個空位都有明碼標價,要想參加的公司就要掏錢,集來的錢,用於jing選,搞大型活動等等,提高zheng界人士聲望,所以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完全用不着背後塞錢送禮,而是把fu敗公開化,合理合法化了。
當然,產生這樣的誤解不一定是美國的媒體可以引導的結果,只要用自己的頭腦冷靜思考,是不難分析出那些新聞的幼稚之處,但現實中很多人,偏偏願意相信道聽途說而來的東西,而不願認真地做一點研究。
這其中,是有一些深層次原因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近百年來根植於部份Z國人內心深處的自卑心理,自從鴉片戰爭打破Z國人的唯我獨尊之後,對洋玩意不管是東西還是人既崇拜又恐懼的心理在長時間主導着部份Z國人的意識。
所以,改ge開放初期,國門一開,難免讓一些人認爲“月亮都是外國的圓”了。
改ge開放不到40年,取得的成就應該說有目共睹,但也意識到了與早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差距,這些差距導致一些人失去了奮力追趕的用去,逐漸養成了自卑心理,有人往往會用人家的優點來比自己的缺點,越比越比出了自己的不行,一旦聽人說美國的缺點,就斥爲謊言,甚至一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架式,比別人說了Z國的壞話還要生氣。
還有一個原因在於部分無良媒體的宣傳,對西方,特別是對美國,先進的一面說得多,希望我們學習的一面說得多,給人的感覺好像整個美國都籠罩在金色當中,而隨着與世界接軌,又開始介紹了不少有關美國的另類生活方式,又使人覺得似乎美國人個個“酷斃了”,說句話不帶上幾個英文單詞都不好意思開口,還非得取個英文名彰顯洋氣的一面。
吐槽到此爲止,只是楊橙心裡看到這些崇洋媚外的一幕,深感心酸,同時也對那個叫貝克爾的主持人產生了濃濃的恨意。
王八蛋你不是願意搞歧視嗎?我讓你歧視個夠!
一拍桌面,對着門口喊道,“來人~”
素素急忙小跑進來,沒等開口,就聽到楊橙的命令機關槍似的射了過來,“讓旗下媒體和水軍全力開動,對那個歧視華人的貝克爾,展開全面的攻擊,我不希望看到有一點爲這個人說話的言論誕生。”
素素點頭稱是,這就下去傳達楊橙的命令,而安德魯也被楊橙叫了進來,兩個人低聲交流了片刻,便看到安德魯興沖沖的出去辦事了,他最喜歡搞事情了,反正他對那個貝克爾同樣沒好感,黑人就是被歧視的祖宗,他們對一切歧視的行爲和言論異常敏感。
雖然這起事件中,被歧視的對象是華人,甚至他的很多黑人同胞會跟着一起嘲笑,但在安德魯心中,只要是歧視,不管對象是誰都觸及了他的底線,只是這次那個貝克爾惹錯了對象,歧視誰不好歧視華人?還正好讓boss知道了,成功勾起boss心中的滔天怒火,真是走了“狗屎運”。
“咚~咚~咚~”楊橙的手指非常有規律的敲擊着桌面,沉悶的聲音宛如戰鼓被擂響,一場難以看見硝煙的戰爭即將打響,楊橙卻絲毫沒有興奮感。
吩咐完對那個貝克爾的報復,還有件事急需解決,那就是作爲福克斯電視臺的母公司新聞集團對此事是否知情,換句話說,默多克現在有沒有聽說這件事,如果聽到了彙報會作何反應?
本來貝克爾沒有指名道姓的歧視,楊橙發飆的理由就有些站不住了,但誰讓他好死不死的牽扯到了《紐約時報》呢,利用《紐約時報》的新聞展開歧視,這就有點借題發揮的意味了,牽強點說,楊橙就認爲這事新聞集團藉機生事,別人也挑不出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