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形成和發展(1)

一、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社會建設思想對社會建設思想的影響

在探索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實踐中,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廣泛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社會建設思想成果。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是從民主革命時期的對理想社會模式的探索開始,在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後,在革命實踐中形成了新的理想社會觀,並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吸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經過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並指導着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這一理論形成、發展的脈絡是清晰的。下面就形成、發展的脈絡作一梳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在形成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治理思想和西方社會學、空想社會主義及無政府主義思想都對社會建設思想的產生和發展起了一定影響。

(一)中國傳統文化社會治理思想的影響

從1902年開始入私塾讀書,完全接受的是中國傳統儒家教育,用六年的時間學習了《三字經》、《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等等儒家經典。此後,他來到湘鄉東山學校,後又來到長沙求學,雖然這時的學習以“新學”爲主,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仍佔很大比重,特別是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讀書時,在楊昌濟等老師的教育引導下,更系統深入地研究了“修齊治平”的儒學經典,它以後的思想到處都可以明顯地看到儒家思想對他的深刻影響。1938年,在六屆六中全會上,號召全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同時要學習中國歷史遺產,他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幫助的。”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古代的社會建設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社會思想,這些思想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1.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同思想”

對理想社會的嚮往是中國古代社會思想中重要內容,中國曆代知識分子對理想社會都有很好的設計,雖然可能是空想,但從社會建設和發展的實踐來看,卻存在許多合理因素。

中國古代對理想社會的構想,有老子的“小國寡民”,墨子的“兼愛”,孟子的“民有恆產”,荀子的“至平”社會,陶淵明的“世外桃源”等等,但其中影響最大的則是儒家對“大同”社會的構想。孔子在《禮記﹒禮運》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使老有所終,壯有所有,幼有所長,鰓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孔子爲我們描繪出一幅沒有階級、人人有養、各得其所、社會安定、和諧安寧的社會理想圖畫。孔子還主張在大同社會中“和而不同”、“執兩用中”,強調中庸之道,反對激化矛盾,主張用調和、中庸的方法營造和諧的社會關係。

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儒家的“大同思想”對民主時期的理想社會模式的探索起到了思想基礎的作用,他在人民公社運動開始時,就曾經給農村幹部推薦康有爲的《大同書》和《哥達綱領批判》,由於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社會建設沒有更多現成的經驗,難免在一定程度上將大同思想作爲社會建設的參考。注重社會公平公正,反對兩極分化以及晚年《“五七”指示》中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理想社會的藍圖,主張的社會理想管理模式,也不能說不受到儒家“大同思想”的影響。儒家在解決社會矛盾中強調的中庸之道思想,對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和方法從文化心理上也給予了深遠的影響。

2.民本思想

中國早在殷周時期就產生了民本思想的萌芽,認爲民衆是國家和社會的根本,孔子的理想是“天下歸仁”,要求統治者對人民施行“仁政”,反對統治者對人民過分壓迫和剝削。孟子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制民之產”、“制民有制”,不能能竭澤而漁的辦法剝奪老百姓的財產。孟子認爲,只要解決了人民的生活問題,人民得到了休養生息,他們纔不會造反,統治者的統治才能得以鞏固。西漢思想家賈誼認爲,民衆是國家的根本,國家的安危決定於民。在中國歷史上,民本對社會建設影響深遠,愛民利民護民等民本思想一直是中國社會建設的基礎,孫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不能不說受其影響。堅持以民爲本、“爲人民服務”和走羣衆路線思想的形成,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可以說是一個思想基礎。在看來,人民應當具有基本的權利,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中國是人民利益的扞衛者,員應該每時每刻地總是警戒着不要脫離羣衆,不論遇着何事,都應以羣衆的利益爲考慮問題的出發點,這樣才能獲得廣大羣衆的衷心擁護,這些思想都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實踐中有了很好的呈現。

3.“重整體,輕個人”的思想

中國古代的社會建設思想以強調社會整體利益至上爲前提。所謂整體就是社會和國家。孟子在提出如何“制民之產”時,設計了一套理想的方案,鮮明地體現出儒家在個人與集體關係上的“公私兼顧”的傾向:“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爲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當然,在個人和集體關係中孰重孰輕、孰先孰後問題上,儒家認爲應該以集體、羣體爲重,這既是中華民族優秀美德,但也存在着過分重視集體利益,整體利益而忽視個人發展的問題。

經常談到要兼顧好國家、集體和個人這三個方面的利益,但他是將重心放到了整體的一方,“要講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能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應當講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暫時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這些觀點當然是正確的,但是對個人利益的維護和實現問題,也需要深入具體的研究。

(二)西方社會學社會建設思想的影響

如果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是社會建設思想產生的文化土壤的話,那麼,西方社會學中社會建設理論對社會建設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思想啓蒙的作用。所處的時代,也正是“西學東漸”,西方各種文化思潮通過不同途徑傳入中國,東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激盪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的時代。在這大時代背景下,通過從西方社會學中吸取營養、從學習到批判,最後成爲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近代西方的社會學思想對社會建設思想的形成也必然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1.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中自由思想

楊昌濟先生翻譯的德國學者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一書,曾經認真研讀。1917年至1918年讀這本書寫的許多批註,這本書對關於對以後在社會建設中關於民主、自由、國家、歷史、矛盾等的觀點都有一定的影響。《倫理學原理》寫道:“所謂人類具足之生活者。乃合各人各種之具足生活以成之。而非取其雷同者也。”於此批註:“發達個性。”在另一處批註中,他寫道:“崇尚個性,固泡爾生之好主張也。”對“個性”的肯定,對“發達個性”、“崇尚個性”的肯定,對思想中重視人的全面發展、自由意識的張揚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晚年在社會建設思想中存在的理想主義傾向,不能不說是個很好的註釋。

《倫理學原理》中寫道:“國民之有理想也,決不暇計其價值,爲自由則爭自由,爲勢力、爲名譽則爭勢力、爭名譽,其於幸福有幾何之得失,非所計也。國民欲實現其理想,則直前勇往,舉各人之利益生命以爲犧牲,而各人亦願犧牲其利益生命而無悔。”批註:“必如此以說明歷史之生活,始近真理,始有價值。”西方自由主義的思想對的影響是很深的。

2.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內核

空想社會主義是19世紀的有代表性的一種社會思潮。代表人物主要是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他們通過深刻地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對未來理想社會提出了許多天才設想,並提出建立“人人平等,個個幸福”的新社會。

空想社會主義者反對剝削,主張實行“財產的公有制”。歐文提出了生產資料公共佔有的概念。但他們沒有提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和發展規律,更多地重視社會改良。聖西門把“滿足人們的需要”作爲新社會的生產目的,並提出了按需分配、按勞動分配、按比例分配等多種分配方式。爲新社會提出了種種構想。

空想社會主義者針對當時的社會矛盾都注意到解決城鄉對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的問題。歐文主張,把城市和鄉村結合起來,把工業和農業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對社會矛盾的解決,空想主義者則強調道德的作用,主張誠信、尊重、仁愛、慈善等品德的作用來規範社會行爲,以達到社會平等幸福和諧的局面。

空想社會主義者都強調發展教育、科學,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歐文還對理想社會的推想進行了親自的社會實踐,建立了一個理想公社,希望通過理想公社能實現他所向往的理想,在這個公社裡,社會公正、平等,青少年普遍受到“智、德、體、行”的教育,被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

另外,空想社會主義者還重視社會的福利和保障,主張平等的勞動機會,提出婦女應獲得解放,與男子平等,強調婚姻的自由。

空想社會主義的這些合理內核,成爲馬克思主義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對的社會建設思想也有很大的影響。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會上討論了人民公社問題,會議討論並通過了《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指出了要實行人民公社這一空想社會主義的一些思想。他認爲人民公社這一空想社會主義是形勢發展的必然,有可能實現也符合一定的邏輯。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以及建社的方法、原則等正說明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在的社會建設思想中發揮了作用。

3.無政府主義思想。

無政府主義思想包括新村主義、俄國無政府主義及泛勞動主義等思想。

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爲,無政府主義是走上科學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經歷過的一箇中間環節。在五四前後,受它們的影響可以說是很大的。新村主義是20世紀初形成的一種提倡無政府、無剝削、無強權、人人平等幸福的理想社會的運動。無政府主義是當時流行較早、影響較大的小資產階級思潮。主張:個人絕對自由,反對一切強權和政府,反對任何形式的組織和紀律,廢除任何法律和軍隊;消滅國家,希望建立一個無政府的、絕對自由的社會。泛勞動主義也是一種無政府主義思想。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改變了知識分子對勞動階級的看法,“勞工神聖”非常流行。許多知識分子和青年改變了過去輕視體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的態度,都親身參加體力勞動並把它當成一種時尚。由於受它們的影響,在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曾親身實踐了新村主義。可以說是早期社會建設的嘗試。

二、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的奠基人。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面對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日益尖銳化、社會兩極分化嚴重等問題,在當時社會條件下,他們的理論必然主要提倡和主張社會革命,但這並不意味着馬克思主義沒有社會建設的內容,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關於未來社會主義和的構想,包含着豐富的社會建設的思想,社會建設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的理論基礎。

(一)唯物史觀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

馬克思研究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學說,實現了世界觀的轉變,創立了唯物史觀。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以勞動爲中心範疇的關於歷史發展的主客體統一論。在《神聖家族》中,強調了自己的全部世界的基本原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指明瞭歷史的主體是人民羣衆,明確了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對唯物史觀的前提和基本原理做出了完整的表述,唯物史觀基本形成。馬克思恩格斯豐富了生產力的內涵,明確提出了生產關係的科學概念,闡明瞭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和生產關係的制約作用,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做了最初的表述,以此作爲歷史發展的基礎和社會形態更替的根源。

唯物史觀提示的社會基本矛盾,首先是生產方式內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同時也包含着生產方式中的生產關係作爲社會經濟基礎同社會的政治、思想上層建築的矛盾,這兩對矛盾推動着社會歷史的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也是由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的,社會領域自身的建設也是如此。因此,研究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都應當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掌握和運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理論和方法。

(二)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和基本特徵做出了科學設想

馬克思認爲,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現爲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發展,提出了由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要求,又爲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準備了條件。當然馬克思、恩格斯還認爲,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代替,是一個曲折的、複雜的、長期的過程,但絕對是一個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從矛盾的觀點出發,指出了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

在提出未來社會發展方向的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提出了科學的設想。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的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還指出:“在這裡不再有任何階級差別,不再有任何對個人生活資料的優勢,並且第一次能夠談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談到那種同已被認識的自然規律和諧一致的生活”。顯然,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未來的社會,是以個人的自由發展爲基礎的社會,是以和諧生活爲特徵的社會。通過他們的描述,實際上提出了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也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方向。

第14章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利益協調(1)第17章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利益協調(4)第19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2)第23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的社會管理與社會穩定(2)第15章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利益協調(2)第27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着力點和落角點(2)第10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目標和基本方針(1)第14章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利益協調(1)第10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目標和基本方針(1)第17章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利益協調(4)第29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着力點和落角點(4)第10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目標和基本方針(1)第16章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利益協調(3)第13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目標和基本方針(4)第15章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利益協調(2)第12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目標和基本方針(3)第1章 摘要第13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目標和基本方針(4)第19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2)第7章 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形成和發展(2)第4章 緒論(2)第19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2)第7章 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形成和發展(2)第18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1)第15章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利益協調(2)第4章 緒論(2)第4章 緒論(2)第1章 摘要第5章 緒論(3)第13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目標和基本方針(4)第24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的社會管理與社會穩定(3)第27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着力點和落角點(2)第16章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利益協調(3)第12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目標和基本方針(3)第3章 緒論(1)第8章 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形成和發展(3)第24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的社會管理與社會穩定(3)第5章 緒論(3)第17章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利益協調(4)第19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2)第4章 緒論(2)第27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着力點和落角點(2)第6章 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形成和發展(1)第18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1)第19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2)第18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1)第19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2)第20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3)第1章 摘要第28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着力點和落角點(3)第18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1)第14章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利益協調(1)第30章 參考文獻第5章 緒論(3)第22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的社會管理與社會穩定(1)第3章 緒論(1)第15章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利益協調(2)第3章 緒論(1)第25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的社會管理與社會穩定(4)第5章 緒論(3)第4章 緒論(2)第27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着力點和落角點(2)第11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目標和基本方針(2)第2章 Abstract第21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4)第1章 摘要第27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着力點和落角點(2)第26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着力點和落角點(1)第24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的社會管理與社會穩定(3)第1章 摘要第18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1)第26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着力點和落角點(1)第8章 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形成和發展(3)第9章 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形成和發展(4)第29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着力點和落角點(4)第21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4)第26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着力點和落角點(1)第22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的社會管理與社會穩定(1)第28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着力點和落角點(3)第15章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利益協調(2)第14章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利益協調(1)第12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目標和基本方針(3)第30章 參考文獻第20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3)第20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3)第26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着力點和落角點(1)第22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的社會管理與社會穩定(1)第25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的社會管理與社會穩定(4)第14章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利益協調(1)第16章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利益協調(3)第1章 摘要第8章 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形成和發展(3)第2章 Abstract第18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1)第28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着力點和落角點(3)第5章 緒論(3)第21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民主法治保障(4)第28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着力點和落角點(3)第30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