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莫斯科驚魂(68)

明惠宗朱允炆,生於大明洪武八年(1377年),是大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明朝的第二個皇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自登基之後,朱允炆出臺了“寬刑律”、“勵耕織”、“輕徭賦”等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史稱“建文新政”,“新政”的頒佈使明朝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然而朱允炆卻並未因此坐穩皇位,因急於削藩,就在其登基的第二年,諸藩王中權勢最大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發動了“靖難之役”,並在經歷了長達三年的拉鋸戰之後殺到了南京城下。

三年的勵精圖治,滿腔的治國熱血,換來的確是親叔父的兵戈相見與守城將官的不戰而降,面對城外的兵馬,無路可退的朱允炆只得火燒皇宮。當朱棣進城之時,只見皇宮火光沖天,卻始終未見朱允炆的蹤影。

朱允炆究竟去了哪裡?在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有這麼一段頗爲具體的記述: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門失守,長吁,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少監王鉞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羣臣齊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焚大內,皇后馬氏赴火死。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帝曰:“數也!”程濟爲帝祝髮。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髮隨亡,監察御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賢無疑。”亦祝髮。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隨亡,帝曰:“多人不能無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勢必窮詰;有等妻子在任,心必縈繫,宜各從便。”御史曾鳳韶曰:“願即以死報陛下!”帝麾諸臣,大慟,引去若干人。九人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艤岸,爲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叩頭稱萬歲,曰:“臣固知陛下之來也。疇昔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門,升導至觀,已薄暮矣。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

具體示意如下: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建文帝得知金川門失守,長吁短嘆,無可奈何,遂想到了自殺。此時少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

羣臣急忙把箱子擡來,打開一看,裡邊有三張度牒(即出家證明),分別寫了應文,應能,應賢三個名字。此外僧衣、剃頭刀、盤纏一應俱全,另有遺書一封,上書:“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合。”見此遺書,建文帝感嘆“命該如此!”程濟爲建文帝削髮,吳王教授楊應能也剃了發與建文帝同行,監察御史葉希賢說:“我的名字中有個‘賢字’,就應該做賢臣。”言罷也雖建文帝剃髮,大家換好了衣服拿了度牒,在場數人無不痛哭流涕,據此,建文帝三人剃了頭,換上了憎衣,只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彎着身子出了鬼門,其他八人隨之出了鬼門後,就看見水道上停放着一隻小船,船上站着一位道士招呼他們上船,並向建文帝叩首稱萬歲,建文帝問他怎麼知道在此等待,道士答道:“我叫王升,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你祖父朱元璋,叫我在此接你。”乃乘舟至太平門,等到黃昏時纔到觀裡。不久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

從上述記載不難看出,建文帝朱允炆似乎是出家爲僧了,然而出家爲僧,朱元璋爲何會託夢給一個道士前來接應呢?答案也許只有朱允炆自己才知道吧!

傳統史家認爲唐高宗碌碌無爲。但事實上,唐太宗末年的遼東戰役已使“貞觀之治”出現危機,高宗剛登基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帶就爆發了陳碩真領導的農民起義,階級矛盾再次尖銳。

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佔百姓田宅還給百姓。高宗有知人之明,他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李世民冷落。他在位前期,唐代的領土最大,有的史書稱爲“永徽之治”。

起初,他在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與身爲太宗才人的武則天有染;太宗崩後,武則天出家,高宗又把她接回宮中爲昭儀。李治的皇后本來不是武則天,是王氏,後因爲與蕭淑妃爭寵,引入武氏,最後兩人皆被武氏反食,斬去四肢,泡入酒內;武則天稱之“骨醉”。於是武則天被冊封爲皇后。但是武后並不爲高宗母舅的長孫無忌等關隴貴族集團所容,武后遂設法除去她的敵人。高宗因武后慢慢有主導政局的趨勢,一度有廢后的打算,未料計劃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罷,但是協助高宗擬詔的上官儀則遭滅門。這件事情過後,高宗再也無由壓制武后,後來又因眼疾問題,使得主政權完全操縱於武后手中。唐高宗曾在皇后的建議下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則天並稱二聖。

李治本性仁慈、低調、儉樸,不喜興土木,不信方士長生之術,不喜遊獵,卻也無大志,與四兄李泰爭太子位時,也曾流淚哭泣。所以,唐高宗不是個事事稱職的好皇帝,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高宗後期的治世,有賴武則天執掌朝政。

根據史書記載,李治長期有頭痛與眼疾,到晚年,眼睛幾乎全盲,曾請御醫秦鳴鶴(據考證來自東羅馬帝國)醫治,秦鳴鶴主張對腦鍼灸,武則天坐在幕簾後面大怒,認爲要刺殺皇帝,李治在情急下則認爲不妨一試,短時間內果真有效,但最後仍無法根治。

第644章 詭靈組(16)第109章 鐘乳石柱第383章 盜墓者之顱(10)第483章 亡命之途(10)第137章 聖火閻王令第310章 法老後裔(5)第477章 亡命之途(4)第660章 莫斯科驚魂(12)第483章 亡命之途(10)第194章 考古者的經歷(下)第675章 莫斯科驚魂(27)第690章 莫斯科驚魂(42)第607章 百步回魂陣(2)第507章 生死一搏(13)第756章 深入敵穴(8)第217章 七煞鎖魂陣第480章 亡命之途(7)第394章 雙生墓(1)第631章 詭靈組(3)第690章 莫斯科驚魂(42)第130章 陰魂草第509章 生死一搏(15)第445章 荷魯斯之眼(2)第584章 十八地獄(9)第125章 鬥法第329章 惡靈附體(1)第213章 自陣法第741章 莫斯科驚魂(93)第514章 生死一搏(20)第311章 圖坦卡蒙的金字塔(上)第165章 天元陣第274章 鬼門殊途(四)第400章 雙生墓(7)第46章 百鬼噬魂第486章 亡命之途(13)第729章 莫斯科驚魂(81)第358章 驚世駭俗第485章 亡命之途(12)第436章 遽魂大陣(13)第476章 亡命之途(3)第370章 扭轉乾坤(下)第247章 地下河第359章 櫫鬼第453章 荷魯斯之眼(10)第333章 惡靈附體(5)第17章 山洞第683章 莫斯科驚魂(35)第109章 鐘乳石柱第392章 巫靈之士(9)第575章 死敵(20)第528章 磔池(14)第287章 怪病第528章 磔池(14)第10章 茅山傳人第12章 妥協第151章 宿魂臺第352章 陣符合一第488章 亡命之途(15)第83章 求救第409章 百年恩怨(6)第370章 扭轉乾坤(下)第462章 自相殘殺(9)第82章 生死契約第103章 丟魂第66章 死玉第416章 百年恩怨(13)第14章 仙仁村第405章 百年恩怨(2)第47章 人胄第42章 輪迴大陣第24章 虯褫第379章 盜墓者之顱(6)第428章 遽魂大陣(5)第168章 兵行險招第307章 法老後裔(2)第212章 血池第178章 雙褫同宿第569章 死敵(14)第677章 莫斯科驚魂(29)第150章 最後一個陣眼第202章 冥玉第75章 玻璃降第83章 求救第69章 迴歸(下)第281章 魂歸苗疆(下)第43章 抉擇第86章 地獄之眼第435章 遽魂大陣(12)第309章 法老後裔(4)第605章 雙魚玉佩(10)第542章 八仙陣(8)第629章 詭靈組(1)第54章 屍毒第232章 秦國秘史第718章 莫斯科驚魂(70)第208章 冰宮謎團第33章 架空之橋第172章 十層鬼墓第187章 甦醒第379章 盜墓者之顱(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