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列寧回國

因此,德皇威廉二世急切希望同協約國陣營“最薄弱的一環”俄國議和,以便將東線部隊全部抽調去西線對付協約國。然而,通過1917年一月革命上臺的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不顧俄國人民要求退出戰爭的呼聲,以承擔所謂“俄國向協約國盟友答應的義務”爲由,繼續嚴令缺彈少糧的俄軍向武裝到牙齒的德軍進攻,結果導致一連串災難性的失敗,數以十萬計的俄軍士兵戰死。

面對這樣一個“不死不降不走”的俄國臨時政府,德國轉而希望與堅持共產主義和歐洲革命的俄國布爾什維克取得聯繫,以便促使俄國退出戰爭。魯登道夫建議德皇允許列寧取道德國返回俄國。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德國皇帝和將軍們成爲共產主義者的同路人。與此同時,正在中立國瑞士流亡的列寧也發現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1917年1月22日,列寧在蘇黎世人民大廈裡向瑞士青年工人發表了著名的《革命報告》,他說:“在歐洲發生的掠奪性戰爭最終會引發大規模的人民起義!”

在這種背景之下,德國當局與列寧之間的接觸成爲可能。秘密接觸早在發表《革命報告》演講前,列寧已下定決心要回國發動革命,並且確定了回國行程。一條路線是經法國繞道返回俄國,但法俄是盟友,如果法國當局發現反戰的列寧進入其境內的話,肯定不會輕易放過,輕則拘禁,重則以戰犯判刑。另一條路線就是向中歐進發,經德國前往北歐,然後從芬蘭回國。

1916年12月28日,列寧提着一個不大的行李箱走出蘇黎世的住所,我們跟隨他乘火車於上午10時來到首都伯爾尼。下車後他直接住進離火車站不遠的一個旅館,半個小時後,他走出旅館坐上一輛開往邊境小城福索祖爾斯方向的有軌電車。下車後,他邊走邊環顧四周,隨後走進德國駐當地的領事館大樓,此時是上午12時30分。直到第二天下午16時,列寧才走出領事館。大約4個小時後,他坐上了返回蘇黎世的火車。

事後獲悉,列寧此次福索祖爾斯之行,是與德國駐瑞士伯爾尼特使馮?羅姆貝格伯爵會談,協商了兩套護送俄國革命黨人回國的方案。第一套方案是從瑞士乘坐專列前往德國,再經過德軍佔領下的波蘭或經中立國瑞典進入俄國。

鑑於俄國臨時政府向瑞士提出過引渡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黨人的要求,一旦瑞士不同意列寧等人出境的話,就採取第二套方案,由德軍總參謀部提供秘密車廂,借國際貨運專列將布爾什維克黨人運出瑞士,或者在德瑞界湖博登湖上準備好渡輪,將列寧等人接走。

魯登道夫認爲從軍事角度來看,把列寧放回俄國是一個明智之舉。……不管俄國如何不是德國的對手,只要它不退出戰爭,我們就不能擺脫失敗的陰影。在這一前提下,我們幫助宣揚赤色革命的俄國激進分子,其實就是幫助德國。

1917年2月上旬,德皇威廉二世正式批准了由德國外交部與總參謀部共同制訂的“托爾計劃”,並在計劃上批示:“以列寧爲首的40餘名布爾什維克黨人對德國有利用價值,接受他們的申請。”

俄國革命黨人被分爲兩組,分批取道德國返回祖國。1917年3月9日,以列寧及其家人爲首的第一批革命黨人從蘇黎世登上了德國專列,專列開出後不允許任何人上車,也不允許任何人下車。專列的窗戶被用黑色亞麻布製作的窗簾遮得嚴嚴實實,車上乘務員也儘量保持沉默。

幸運的是,瑞士政府並未進行任何阻攔,行程十分順利。專列進入德國後,一個名叫赫爾佐格·穆爾的德國軍官上車,給每位俄國乘客發放了一本據說是德國皇帝撰寫的小冊子,祝願他們“旅途順利,革命成功”,並專門提到希望他們回到俄國後能奪取政權。

3月12日清晨,列寧一行抵達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列寧在那裡參加了俄國移民和瑞典社會民主黨舉行的聯席會議,成立了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國外政治局,間接領導俄國國內工兵蘇維埃與的臨時政府做鬥爭。

等到3月17日,列寧等人回到聖彼得堡,受到工人和士兵們空前熱烈的歡迎,波羅的海艦隊的水兵們還開來帶探照燈的裝甲車,負責列寧的警衛工作。在歡呼的人羣當中,水兵指揮官馬克西莫夫邀請列寧講幾句話,列寧登上了裝甲車,發表了著名的‘麪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演說……”

在得到德國將其從瑞士護送回國的消息後,埃德爾立刻就得到消息。對於列寧這個名字,埃德爾可謂是如雷貫耳,在前世有太多頭銜被戴在他頭上。記得在前世課本上可是把他說的世間罕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不過現在埃德爾對他最爲重視的還是;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

現在埃德爾的問題就是該擴大在俄國的走私貿易,爭取能讓俄國臨時政府儘快垮臺。因爲列寧不上臺,怎麼能夠顯示出羅馬尼亞的重要性。到時候唯一能能夠在東線給同盟國找麻煩的,就只有羅馬尼亞。爲了拉攏羅馬尼亞完成背後一擊的協約國,條件將會比現在要高的多。

不過這一切的關鍵都必須要列寧上臺才行。要是他不上臺停止同德國的戰爭,那麼英法都不會重視起羅馬尼亞的作用,至於美國軍隊的表現,協約國上下包括美國人自己都不太有把握。

想到這裡埃德爾叫來一名侍衛。“將侍衛長叫來。”

第397章 伊斯坦布爾?第238章 諜影重重(中)第804章 中東戰役(四)第393章 戰敗第639章 R20中型坦克樣車(上)第286章 準備(六)第764章 激戰(上)第159章 戰爭花銷第606章 遠東經貿合作第632章 意大利的異動第163章 新領土(上)第七十七章 揚·安東內斯庫第243章 安第齊·丹東(中)二合一第八十三章 艦長人選第518章 造船廠的海上巨獸第677章 鈾礦第450章 華沙戰役 一第761章 空降塞浦路斯(下)第327章 動盪的保加利亞(中)第443章 大衆新產品第138章保加利亞的突襲第295章 德瓦戰役(五)第115章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求訂閱)第684章 布加勒斯特外交戰(終)第463章 瓦爾納造船廠 (下)第556章 羅蘇局部戰爭(完)第611章 烏克蘭大饑荒(中)第124章第305章 德瓦保衛戰(六)第242章 安第齊·丹東(上)第105章 軸轉式星型氣冷發動機第496章 美國行(一)第363章 鯨吞(二)第213章 發展的動力實驗室第五十六章 送別魯登道夫(求推薦票)第373章 流感爆發第508章 外來勞工的問題(下)第三十三章 金融動盪 下第338章 喀山黃金(二)第150章 特爾諾沃戰役(五)第614章 希特勒總理上臺第770章 美援來了(下)第202章 糧食採購第161章 新型載重汽車第四十章 攪局者T型車第692章 圖靈之死第409章 羅烏合並(下)第296章 德瓦戰役(六)第697章 戰爭爆發第469章 保加利亞的新情況(下)第797章 突尼斯角海戰(完)第235章 羅馬尼亞的試探(上)第712章 愛琴海大飆車(下)第501章 美國行(六)第372章 基爾水兵起義第257章 比薩拉比亞和西烏克蘭第216章 高漲的民族主義(上)第308章 目標克盧日(三)第五十九章 危機纏身第五十七章 新的施利芬計劃第三十三章 金融動盪 下第208章 難民(上)二合一大章第659章 爆發第216章 毒氣第514章 利比亞石油(中)第159章 戰爭花銷第465章 行政改制(上)第789章 空軍第12維京聯隊第199章 奧斯曼參戰第747章 克里特戰役(三)第489章 德國訪問(下)第707章 出逃華沙的波蘭政府第775章 海中刺客(上)第273章 同盟國的最後條件(中)第307章 目標克盧日(二)第171章 裝甲試驗營第322章 保加利亞戰役(三)第397章 伊斯坦布爾?第143章 出擊,王國利劍(三)第384章 干預匈牙利(二)第204章 軍隊擴編第728章 被打劫的埃德爾第497章 美國行(二)第282章 準備(二)第512章 新年演講第436章 東加利西亞重工業區(上)第234章 卡拉圖裡的野望第204章 軍隊擴編第535章 羅馬尼亞新政(四)第十二章 清理雜草第二十九章 自行車第243章 安第齊·丹東(中)二合一第134章 反保秘密同盟第125章 奧斯曼政變第348章 無名英雄第509章 裝甲師第三十二章 金融動盪中第675章 薩洛尼卡(上)第550章 羅蘇局部衝突(三)第178章 夢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