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繞着丹東展開的角搖越激烈,戰局就越明們
拼到十一月三十日,美韓聯軍總指揮帕特里奇也看出點端倪。
雖然韓軍已經攻入市區,正在按照計劃向港口推進,但是帕特里奇一點也不輕鬆,因爲打到這個時候,中**隊的主力集團軍還沒有登場呢。
在前面拼的,全是二線部隊與當地民兵。
一羣烏合之衆都能堅持這麼久,中**隊的戰鬥力確實不容覷。
帕特里奇不得不承認,他把進攻中國本土的作戰行動想得太簡單了。
不可否認,在臺灣與朝鮮,中**隊的表現確實乏善可陳,即便打了幾次較爲漂亮的戰役,也沒有佔到多大便宜。
可是打到中國本土,情況就出現了很大改變。中國民衆沒像情報機構所說的那樣,夾道歡迎千里迢迢趕來的美軍。
即便大部分民衆對待這場戰爭的態度非常漠然,仍然有不少民衆自發的進行抵抗。
帕特里奇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攤子鋪得太開了。
按照帕特里奇最初的設想,三路大軍齊頭並進,以東西兩路爲主,只要有一路取得突破就能打開局面。
顯然,這違背了進攻的基本原則,即集中使用兵力。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一部署還沒有多少問題。
不管怎麼說,美軍的突擊能力擺在那裡,半點折扣都沒有,每路大軍後面還有數十萬韓軍,取得突破後就能迅速展開,以野火燎原之勢掃蕩鴨綠江北岸。
問題是,從一開始,這場戰役就不太順利。
二十八日凌晨的空戰,讓帕特里奇出了一身冷汗。
中國空軍的絕地大反擊幾乎在一夜之間撕碎了帕特里奇的美夢,讓他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等到美韓聯軍調整過來的時候,戰鬥損失已經超過了紅色警戒線。如果不是帕特里奇痛陳厲害,加上他在五角大樓的關係,恐怕美國空軍最先撤鏢,讓美韓聯軍的地面部隊在陌生的中國大地上孤軍奮戰。
即便頂住了,也不長久。巨大的損失,讓美國空軍不得不有所收斂,並且調整作戰戰術,使得空中支援的力度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在中**隊防空系統的威脅下,美韓空軍不得不大量使用遠程彈藥。
最多到十二月一日凌晨,儲存在遠東地區的遠程彈藥就將告蔡。
補充的彈藥,最快要到十二月五日才能到達,而且將運往臺灣。運往韓國的則要到十二月十日才能到達。
也就是說,到十二月一日,美韓聯軍的進攻強度就得降下來。
針對這一情況,帕特里奇不得不在開戰的第二天就回頭做前面的工作,加大防空壓制力度,重點打擊中**隊的防空力量。
可惜的是,這一招的效果非常有限。
不是說防空壓制沒有用,攻擊大多獲得成功,只是中**隊的防空系統並沒受到致命打擊,仍然在正常運轉。
原冉只有一個:假目標太多了!
每當美軍的防空壓制戰鬥機到達戰場上空,就會出現成百上千座防空雷達與火控雷達。
白癡都知道,那些“雷達”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假目標。可是對於執行防空壓制任務的戰鬥機來說,卻不可能去承擔那百分之一的風險。
在無法甄別目標真假的情況下,只能全部摧毀。
結果是,前面剛剛完成轟炸。後面又出現了更多的防空雷達。根本炸不完!
與中**隊防空部隊的持續戰鬥,加劇了美韓聯軍的彈藥消耗速度。
帕特里奇一度想請求出動凹,去轟炸那些防空陣地。
轟炸機部署在國內,不存在彈藥短缺的問題。在使用小直徑炸彈的時候,飢一次能夠攜帶上百枚炸彈,攻擊上百個目標。只需要十來架出,就能摧毀所有真假目標,達到壓制目的。
只是帕特里奇沒有這麼做,因爲誰也不能保證凹不會被擊落。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美國空軍才損失了好幾架,其中四架就是被中**隊的防空系統擊落的。
唯一讓帕特里奇感到慶幸的是,中國空軍總算無法反撲了。
如果中國空軍有更多的先進戰鬥機,結果恐怕很難設想。
只不過,打到這一步,帕特里奇最初確定的作戰計劃肯定行不通,必須調整部署,把兵力集中到某一方向上。
丹東,成了不二選擇。
實際上,在帕特里奇制訂的戰略計劃中,丹東也排在首位。
原因前面提到過,這裡是美韓聯軍後勤保障的關鍵所在,在向內陸進軍之前,必須打下丹東。
最好還能打下南面的東港。
明確了目的,美軍的調整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四步兵”虹心南下,增援正在丹東度戰的第二騎兵師團軍,鰭一,兵師則原地踏步。
這一部署,充分反映出了帕特里奇的軍事才能。
必須承認,這個之前有點得意滿滿的美軍將領並不缺乏統軍作戰的素質,只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一時過錯而已。
也許有人認爲,把第七步兵師留在長甸河口是一大敗筆。
如果這支主力部隊能夠及時到達丹東。就能協助集團軍打下丹東。打下了丹東,整個戰局就被盤活了,根本沒必要讓第四步兵師過來增援。至於守衛長甸河口的渡口,集團軍就能勝任。
再合理利用第四步兵師,說不定還能在打下丹東之後反戈一擊。幹掉盤踞在寬甸的第十五集團軍。實際情況真有這麼理想嗎?
關鍵就在集團軍身上。
雖然從編制上看,集團軍是韓軍靠前部署的四個集團軍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兵力多達二十四萬,但是該集團軍缺乏主力,就連二線部隊也以戰爭爆發後組建的新軍爲主,戰鬥力可想而知。
讓這樣的軍團守衛至關重要的長甸河口,有什麼安全性可言?
要知道,第十五集冉軍是出了名的能打,還是羅耀武的嫡系部隊。
帕特里奇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只要第七步兵師離開長甸河口,第十五集團軍就會迅速南下,以雷霆萬鈞之勢擊潰集團軍,切斷中路大軍的退路。
真要打成這樣,帕特里奇要考慮的就不是如何打下丹東,而是如何把部隊撤回來了。
當然,把第七步兵師留在長甸河口,也不僅僅是爲了守住這裡的渡口。
隨着第四步兵師到達,第十五集團軍將面臨左右爲難的處境。
如果集中兵力應付第四步兵師,帕特里奇就能放心大膽的讓第七步兵師殺往丹東。如果盯住第七步兵師,第四步兵師就能迅速取得突破。
只要有一路軍隊到達丹東,那邊的戰鬥就好說了。
當然,這是最理想的結果。
在戰場上,幾乎不可能出現最理想的結果。
在第十五集團軍北再,第三十九集團軍已經枕戈待旦,隨時有可能斜着殺出來。
按照帕特里奇的判斷,第三十九集團軍按兵不動的原因,就是要等到第四步兵師殺到寬甸,再投入戰鬥,與第十五集團軍配合幹掉這個美軍主力師。
針對這種情況,帕特里奇做了新的部署。
主要就是讓集團軍緊緊跟着第四步兵師。掩護側翼。
雖然帕特里奇並不指望集團軍能夠頂住第三十九集團軍的猛攻,實際上韓軍還真沒有在戰場上打敗過中國主力軍團,但是多少能夠堅持一段時間,一兩天也好,至少能讓第四步兵師有時間做出調整。
出與保險,帕特里奇還讓正在休整的第二機步師開赴慈江道。
必須承認,美軍的恢復能力非常強大。
雖然在之前的戰鬥中,第二機步師遭受重創,差點全軍覆沒,但是僅僅十多天,這個王牌師就基本上恢復了戰鬥力。除了原有的近萬名官兵之外,還補充了數千名國民警衛隊的官兵,戰鬥力恢復了七八成。
最大的問題,還是缺乏重裝備。
拜拉姚斯菲爾德所賜,大搞輕型化的美軍嚴重缺乏重裝備,就算把封存的重裝備全部送上戰場,也不足以武裝所有軍團,而新生產的重裝備從十月初纔開始下線,還得首先補充部署在臺灣的美軍重裝部隊。
能夠提供給第二機步師的重裝備非常有限。
即便如此,作爲預備隊,第二機步師仍然不可小覷。
可以說,這也是帕特里奇手裡的救命稻草。
如果第四步兵師與第七步兵師作戰不利,就得靠第二機步師解圍。
如此大規模的調動,幾乎沒有秘密可言。
帕特里奇也知道,對方很快就能掌握美軍動態。
讓帕特里奇稍感欣慰的是,羅耀武手裡的牌也不多。第二十六集團軍與第六十五集團軍被放在了丹東方向,第十五集團軍與第三十九集團軍擺在寬甸,第六十一集團軍被派往吉林佈防。
剩下的,就只有狀態最差的第四十集團軍了。
雙方手裡的籌碼都不多,使得轉圈餘地非常有限,變數也不是很大。
決定勝負的,還是雙方各主力部隊的實戰表現。
這是一場硬仗!
羅耀武也知道,這是一場沒有折扣的硬仗,而且是決定中國命運的硬仗。
帕特里奇調兵遣將的時候,羅耀武也在派兵佈陣。
隨着雙方主力軍團陸續到達戰場,美韓聯軍入侵中國的第一場戰役即將進入決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