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羅晟的擴大防守

(求收藏!求紅票!)

長興縣城內,李從嘉這會兒正在一簡陋的民宅之內看着沙河幫和銀槍都斥候在全國各地收集來的情報。

高保融和高保勖兩兄弟兩大家人與昨日已經進了江寧府,齊王李景達這會兒已經帶着三萬大軍住進了荊州府,並且在荊南三州開始佈防。

柴榮大軍早已經出了大梁城,這會兒已經到了陝州,但因天下大雪隔住了去路,現在正在原地休整,等待天氣放晴。

吳越上直都邵可遷部隊遭遇銀槍都騎兵,被銀槍都放火將四萬人一年的糧草全部燒燬。

李弘冀在蘇州往崑山的路上殺了萬人無辜百姓……。

李從嘉看着一則則消息,臉上閃着不同的表情。

高保融兩兄弟進京之事李從嘉已經不再關心,就算李璟用毒酒毒死兩人也與他無關,只能求兩人福祿多一些。

周朝柴榮親征大軍在陝州遇到大雪,阻礙了去路,李從嘉倒是希望這雪下的再大一些,將柴榮阻隔上十天半月時間再放晴,等雪融化還需要一些時日,這樣就要柴榮耽擱一些日子,如此則是又能給唐國爭取一些時間。

他最高興的還是林仁肇燒了邵可遷四萬人吃一年的糧草,現在吳越和唐國糧食產量李從嘉多少了解一些,邵可遷這邊帶着一年的糧草,羅晟也帶了一年的糧草來湖州,這樣算下來八萬人吃一年的糧食就要五十萬石,無論是從吳越現在的經濟情況來說還是糧食從儲備來說,怕是秀州城內都不會再有及時的供應。

從此中李從嘉也能推斷出秀州城內的糧食儲備怕是不多,若是柴榮耽擱時間很多,這邊李景遂倒是也可以採用圍城的辦法,讓秀州城內自己消耗,直到支撐不下去。

李從嘉不知李景遂是否知曉柴榮被隔在了陝州,也不知道他是否知道林仁肇燒了邵可遷部一年的米糧,分析過後李從嘉沉思片刻,將兩條有利於作戰的消息和自己的分析叫張洎寫在信中,派斥候將信件給秀州的李景遂送去,希望他能夠從中做出選擇。

對於李弘冀殺害無辜百姓的事,李從嘉此時沒有太多的想法,畢竟還在戰時,他就算是要上報也不會在這個關鍵時候,若是父皇責怪下來,下手太重造成李弘冀的不聽調令給戰事帶來消極的影響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不過李從嘉的擔心倒是有些多餘,就算是李弘冀受重罰,他也會受着,雖然他很是自大,但也明白一個道理,想要坐上皇位就要表面上聽從父皇的意思。

不說李弘冀會不會因爲重罰而不聽調令,就是李璟也不會糊塗的在這時處罰李弘冀。

而他也不知事情的真相,不知這是李景遂和姚君生給李弘冀下的套。

李從嘉放下手中的一些瑣碎消息,交給張洎要他找出有用的消息再交給他。剛剛伸了個懶腰,想出門活動活動,就見林仁肇急匆匆跑了進來。

林仁肇喘着粗氣說道:“殿下,十里外發現吳越萬人大軍,吳越大軍已經在十里外紮營……。”

李從嘉眉頭皺起,一邊往外走一邊問道:“斥候怎麼才發現?”

“張衡認爲吳越守軍是在試探我軍,一直在盯着,斥候也纔回來。”林仁肇爲張衡辯解道。

“吳越是誰將領?可帶了攻城器械和戰備物資?”李從嘉問道。

“將領是孫承佑,沒有任何的器械和重要物資。”林仁肇跟在李從嘉身後。

李從嘉回頭對身後的侍衛說道:“叫所有將領去南門城頭議事。”

走上城頭李從嘉拿起望遠鏡看着十里外的吳越大軍,自言自語道:“孫承佑在這裡紮營,喻意何爲?”

良久,放下望遠鏡李從嘉皺緊眉頭說道:“孫承佑吃過我軍大虧,不可能只派出一萬人在長興縣城外駐紮,派斥候出去看看這股部隊後邊還有沒有其他的軍隊藏着,這很有可能是一支誘惑我軍的餌。”

“殿下,是不是派兵出去試探一下?”鄭元華放下望遠鏡問道。

“暫時不要,要看斥候回來能帶回什麼消息。”李從嘉搖頭,再次拿起望遠鏡,見吳越軍營內一副井然有序的樣子,似是下好了的圈套在等着自己往裡邊鑽去。

他自然不能如此貿然的派出大軍去進攻,若是落入了敵軍的圈套,自己有所損失也會影響大局。

吳越軍雖然沒有騎兵,但是他此時敢在此地駐兵就可能做好了一切佈置,有信心給自己的騎兵造成傷害。

李從嘉不知吳越誰出的主意,想來想去只能想到是新來的中直都將領羅晟出的主意。

“殿下,吳越軍要是攻城必定會有器械,可是此時手中沒有大型的攻城器械,意圖應該不是攻城,而是想擴大防守範圍將我軍壓縮在長興縣以北,讓我軍對湖州夠不成任何威脅,更無法牽制秀州的援軍,若是依屬下這麼看,在吳越孫承佑部隊後方應該還會軍隊駐紮來做防禦保護。”鄭元華再次說道。

“依元華這麼說吳越軍在秀州有動作了?有沒有可能吳越又從杭州出兵送糧?”李從嘉沉思後問道。

“或許有,但也可能只是湖州自己的部署,將我軍從南太湖平原趕出,如屬下所想若是我軍出兵攻打孫承佑部,駐紮在孫承佑身後的部隊會立即上前支援,我軍皆是騎兵對步兵雖然有優勢,可是吳越湖州軍加在一起此時有四萬人,貿然出兵吳越利用人海戰術也會將我軍拖垮掉。”鄭元華說道。

林仁肇經過他鄭元華的分析也接話道:“若是我軍貿然出兵穿過湖州去襲擾後方,那麼湖州軍就會趁機攻城拿下長興縣,而我軍的防守就又要分兵兩地來部署,這樣就露出了破綻,因此殿下只能穩守。”

李從嘉眉頭擰緊,說道:“這羅晟倒是比錢弘偡有些計策,他這一步棋是真的將我銀槍都的部署打亂了,但願皇太弟在秀州的進展順利,吳越朝中也沒有再度增兵。”

“吳越在秀州已經有四萬人,應該不會再增兵了。”張洎說道。

“湖州防線擴大很有可能是吳越朝中的主意,爲了防禦我軍再去南太湖腹地襲擾,此時不增兵,可是送糧倒是有可能,林仁肇的一把火燒了吳越可供四萬人吃一年的糧食,秀州城內應該不會有太多的存糧,若是錢仁俊想死守必定會向朝中求糧食。”李從嘉淡淡的笑道。

林仁肇雖說是有意燒糧卻是不知他燒掉的糧食有這麼多,不禁一怔,道:“想不到屬下還立了大功”

“你的功勞戰後本王一起上報。”李從嘉笑着從張洎手中拿過他剛剛收到沙河幫和斥候整理過來的消息。

林仁肇翻看了兩眼笑道:“湖州此舉還真有可能是爲了防備我軍再次襲擊送糧部隊而準備,殿下是不是再趁機做一次?”

“沒這必要,你放火燒了人家的糧食被人偷了老窩,我們也是得不償失,不如不做的好。”李從嘉搖頭,隨即又吩咐張洎給秀州李景遂寫信,說明湖州的情況和衆人的分析再次叫斥候送出。

李從嘉回頭見衆人都盯着自己,笑道:“諸位不用太擔心,湖州軍這陣勢不是爲攻城而來。”

“若是吳越不是爲了糧食,而是針對我軍做的防守一直不撤軍怎麼辦?”張洎擔心收集不到吳越內部部署的情報,問道。

“那我們只能等皇太弟拿下秀州,兩軍合力進攻湖州。”李從嘉笑着。

李從嘉爲了消解諸人心中的壓力又是一笑道:“我們要有些耐心,畢竟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之前做的一切已經很好,如今只是被湖州軍堵住了出路而已,但也沒有完全堵死,斥候還可以乘船進入南太湖腹地收集消息。”

“若是皇太弟能用好炸藥包,不出十日秀州就會拿下,那麼湖州必定會撤軍回到城中死守,我軍合力拿下湖州也指日可待了。”

衆人見李從嘉說的輕鬆,臉上才露出一絲輕鬆的笑容。

李從嘉望着天空薄薄的一層雲霧,沉思片刻又說:“諸位也不要爲戰事心急,北方柴榮親征,但是已經被大雪阻隔在陝州,怕是一時半會兒也無法抵達鳳翔府支援,我軍現在還有大把的時間來收拾吳越,只要在柴榮打退蜀軍之前我軍拿下秀州和湖州,之後的事情就不用太擔心。”

唐國若是拿下秀州和湖州以北之地,那麼吳越就徹底偏居在東南一隅,吳越國富裕之地只在蘇州、秀州和湖州三地,沒這了這三州吳越的糧食產地,從今往後就要靠着越州和明州,海潮回灌,惡劣天氣經常會給這兩地造成嚴重危害,若是倚重這兩地吳越吃飯都難以溫飽,就不用說打仗了。

周朝也不可能爲了一個已經殘敗的吳越國與唐國結怨,撕毀同盟,將兩國推上戰爭的邊緣,如此一來周朝只能看着唐國將吳越吞掉,看着唐國一步步的蠶食留從效,蠶食南漢。

第204章 相思病第315章 破城第247章 長子當立第4章 洞房花燭夜(一)第124章 輕易的勝利第184章 戰湖州(二)第312章 出征第81章 忙碌第27章 三十年宏願第122章 搶功第255章 出京第301章 死守第129章 一塊肥肉第135章 瑣事第51章 縱火者第224章 屠殺第170章 太聰明的人死得早第56章 一箭雙鵰之棋第321章 計謀第71章 王珏進府第195章 關鍵人物第305章 野心第138章 算計第146章 聯名上書第104章 擾了好事第118章 心有不甘第14章 江寧府晨景第123章 誘敵之策第191章 談判與條件(一)第224章 屠殺第104章 擾了好事第311章 結盟第54章 棄子第162章 孤注一擲第11章 斷腿第100章 宋齊丘的請求第90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132章 和睦與爭吵第125章 俘虜第114章 覺察第262章 抓捕吳正陽第98章 連鍋端第107章 貪心的周里正第252章 拒絕第89章 誰說清倌兒一定是處子第39章 江寧府尹鍾蒨第327章 談判第131章 陌生人第295章 反與功第155章 誤會第165章 炸藥包第41章 李璟問案第196章 遲來的洞房第268章 賭博第89章 誰說清倌兒一定是處子第327章 談判第277章 兩撥人第136章 孫晟道歉第273章 父說妻勸終回頭第226章 密室內的發現第97章 收穫第321章 計謀第175章 炸藥包爲何物的解釋第221章 戰前第87章 何六第89章 誰說清倌兒一定是處子第250章 燙手的職位第42章 黑衣人第103章 發展第178章 黑山老妖第38章 夜襲第72章 借銀第65章 計謀第285章 再現彌勒教殺人案第212章 戲弄第329章 折家的代表第202章 柴榮生病第263章 反唐聯盟第93章 請教第158章 意在長興第31章 扶搖子第92章 受害者第279章 張有望第240章 請罪第94章 小人手段與暗殺第60章 力不從心第332章 上門提親第91章 引火燒身第332章 上門提親第119章 試探第154章 這麼就同盟了第126章 姚君生第289章 告密第207章 餌第221章 戰前第243章 再見遇刺第59章 來自相府的騷擾第186章 進攻方向第265章 密室殺人第58章 陳覺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