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數日,崔破一如往日讀書習字,只是心中期盼那觀主快些到來,卻又怕他不知自家住處,轉念一想,觀主自可以去問先生崔知節。心中患得患失,不免有幾分焦躁。只到這一日清晨,聽得有人叩門詢問:“崔破施主可在府中嗎?”方纔心中大定。走出書房,見是一個伶俐的小道童,年不過八九歲,頗有純真之態,卻是那觀主譴來於此,邀崔破上山一敘的。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二郎山原不算高,只是這定州周圍千里多爲平原,才襯出它的巍峨,加之山上樹木蔥蘢,氣勢雄奇,倒也頗有幾分名山氣象。二郎山勢如同巨椅,三面高山托出一塊平地,崇玄觀坐落其間,顯得四平八穩。時值太陽初升、佳氣蔥鬱,風光淡爽,道觀顯得格外安靜祥和,更兼鬆孤梅傲、疏竹環繞,葉葉有聲,實爲難得的妙境。
崔破隨了那童子緣香客踏出的山徑而上,一路欣賞山林美景倒也不覺疲累,花的近一個時辰,遠遠的崇玄觀已然在望了,琉璃做頂、紫脂泥牆。途中崔破與小童子攀談才知,小童子名靜思,本是孤兒,爲葉法持自小收養,因年齡幼小,道基未固,故並未正式得授經錄,只是隨了葉法持做一名‘香瓶弟子’與那佛門俗家弟子相似,平日裡隨大師兄習文墨、誦經卷。崔破問他是否懂得武藝技擊之術,靜思也是茫然未知,惹的崔破一陣失望。
不一時進的觀來,卻見這道觀規模並不宏大,觀中略有二十多名道士,各司其職,頗得清幽二字。靜思徑自領了崔破穿院過殿來到觀後一個掩映在竹林之中的獨門小院。
推門進去,崔破入目所見,正是那葉法持在院中一株百年古鬆之下閉目吐納練氣,靜思想來是見得多了,也不打擾,只輕手輕腳,領崔破正屋中坐了,沏了一杯茶,又自悄無聲息退了出去,掩好院門。
崔破端茶品了一口,清香入脾,心下暗贊。見屋中四壁懸了六副條符,起身一一細看,內容倒也不出奇,錄的是一部《道德經》,只是這一筆古拙的小篆竟被寫的頗有飄逸之態,心下歎服不已。結合自己臨帖心得,細細臨摹起來,只覺獲益良多,一時沉迷進去,忘了時間。
直到第四個條符看完,眼睛疲累不堪,復一轉身只見葉法持觀主面帶微笑的看着他,也不知已經進來多久了,當下上前施禮請罪,觀主也只擺擺手,請他坐了。
早有靜思小童子於院外廊下生起紅泥小爐、重煮清茶,應和着山間松濤,淡淡的茶香似有若無飄蕩在小院之中,再有眼前這位飄逸出塵的道長相陪,崔破一時間有些恍惚,竟似已不在塵世。
“我道家一脈傳承千載,正如小友所言,其間真人高士輩出,多如恆河沙數。僅以本朝來說,茅山宗有王遠知、潘師正、陳羽、王軌、徐道邈、吳筠、司馬承禎諸真人,於那樓觀道歧暉、天師道張探元一時瑜亮。各宗或重丹道之術,或重符錄之學,雖修真路徑不同,卻使我教開枝散葉,異彩紛呈”說至此處,葉法持觀主自品了一口茶
崔破知道此乃正文之前奏,也不接言,只待他再加敘說,
葉法持見此子沉穩,讚許的點點頭,接言道:“佛教典籍中有載:‘佛法大盛一千五百年後,將遭巨厄,佛法寂滅。’自兩次大法難後,百餘年來有衆多的佛教僧人於天下各處鑿壁藏經,以備不測”
這個崔破倒是知道的,觀主所說正是在佛教<<金剛經>>中有載,想不到的是這道家人物也對佛教經典如此熟悉,只是這種熟悉恐怕沒存着什麼好心思.也不多言,靜聽觀主的言說
“天下事正如<<道德經>>中所言,禍福相依.無論那一個教門也無法永遠昌隆,正如這山間巨鬆,雖然枝繁葉茂,挺立千載,卻也不免老朽枯死的那一日.這才符合天地大道呀!佛教善藏經籍,我教又豈能毫無準備?國朝初年,由‘升真先生’集合各派宗主於茅山,約定於各宗之外另成立一宗以爲護法、傳法之用,此宗負責掌管天下四處藏真洞,內藏我教歷代典籍及諸種法器,以備不測。這本是我教最大的密辛,唯有各宗宗主口耳相傳,不立於文字,故教門之內稱其爲‘隱宗’。當日小友問貧道身屬何宗,實不相瞞,貧道便是隱宗當代宗主”言至此處,葉法持住口不說.
崔破此時是心中波濤翻涌,隱隱中感覺到一個天大的麻煩向自己走來,欲待避走,只是剛剛聽到這樣一個天大的秘密,一走了之,恐是不易.再則他實在是對那輕身之術垂涎已久,放棄不得.聽得觀主有這樣大的來頭,那功法必然更是精深,不安之下,也多了幾分期待.一時間,心潮起伏,臉色變了又變.有疑惑,有期待,也有微微的恐懼交替來去.
葉法持細細端詳了他一番.纔開口言道:“我隱宗第一位宗主便是‘升真先生’坐下四大弟子之一的王軌”
崔破心下暗想:“這個人選倒是不錯”原來《全唐文》中曾記載此人“於名山福地,感遇真經,晚居華陽。又摹寫上清尊法,洞玄密寶,並竭鍾魏之模楷,檢封其室,永鎮山門”原來他竟是第一任隱宗宗主,倒也算是人盡其才。他這邊胡思亂想,倒也不曾錯過葉觀主口中介紹的隱宗世系圖“王軌傳葉靜能,三傳葉法善,再傳劉知古,後蒙先宗主賞識,訪先師‘貞一先生’〈司馬承禎〉時,將我收錄於隱宗門下,先師爲保此密,使了一個障眼法,尋了一個錯處,將我逐出山門。”說道此處,話語突然頓住,崔破擡頭看時,卻見那觀主臉上浮現出留戀、不捨、悔恨之色,竟不知他想到了什麼刻骨銘心之事,竟致如此失態。
片刻之後,觀主方纔自失的一笑,對着崔破歉意的一笑。崔破初時聽過王遠知等人的名字,此時再聽到葉靜能、葉法善的名字時,不再象開始時那麼震驚,但也是心下歎服,此二人本是祖孫,爲六世道士之家,都曾經入朝作官,尤其是葉法善更是得拜鴻臚卿,封越國公。都是以道法高妙而得以名滿天下,這些〈〈舊唐書〉〉中都有記載,崔破並不陌生,但是關於二人出身於道教何宗,後世頗有爭論,不曾想今日得以一解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