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桌腿之論

慈安太后之所以給出瞭如此的評價,絕不是沒有原因的。

她和慈禧太后以及恭親王文祥等朝廷重臣都知道,中國目前的邊疆形勢非常嚴峻,從戰略上考慮,解決新疆問題既是當務之急,也具備了一定的時機與條件。而從更長遠的戰略看,海軍的建設同樣不可待之來日。“塞防”派的理論清晰而又明確,“海防派”的主張同樣是基於現實存在的威脅。

而無論塞防還是海防,都是得花上大筆的銀子的!可現在的大清,在經歷了太平天國之亂後,根本拿不出銀子同時兼顧!

但林義哲的摺子,卻清晰的指出了一個真理?——一個國家建立海軍,絕不只是不讓外國的炮艦打破海上邊疆的寧靜,海軍的艦船,可以拉動老大腐朽的天朝上國走出傳統,走向世界!可以帶來國家的強盛和社會的根本變革!這真理的一步,朝中的大臣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的!

而且,林義哲在折中還詳細的考證了中國人經略海洋,開拓海上通路的歷史,並指出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而是古以有之的!

歷史上的中國人對海洋戰略地位及其價值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隨着社會生產力的躍升和海洋開發水平的提高,不斷深化和擴展。從遠古時代至15世紀,接觸海洋的中國人主要是居住在沿海地區的居民,他們利用海洋的活動主要是在沿海航行,採拾貝類和捕撈小魚,利用海水製鹽。中國人把經營海洋看作是陸上農耕漁獵生活的自然延伸,即“通舟楫之便,興魚鹽之利”。林義哲考證《易經》上便有過“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的記載。《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的齊國卿相管仲提出的“惟官山海爲可耳”的政策主張。戰國時,韓非子在總結治國經驗時再次強調海洋開發的重要性,也提出過“歷心山海而國家富”的著名論斷。

林義哲還指出,中國向海上的發展步伐並不比歐洲晚。自晚唐以來,中國社會開始脫離原先內陸帝國的運行軌道,出現“頭枕東南,面向海洋”的發展路向。東部沿海相繼產生了一大批海上貿易活動繁榮的港口城市。宋元時期中國在造船技術和海上定向技術方面都處於絕對領先地位。航海羅盤至少在北宋徽宗時期即已運用在本國建造的大型海舶之上。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置開國禁令於不顧,幾乎和歐洲人同時開始了海上探險。1405至1433年的20餘年間,鄭和曾率領由2萬多人和一、二百艘艦船組成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七下西洋,鄭和的遠航不但達到了“耀皇威於四海”的政治目的,也極大的促成了中國民間的海上貿易發展。

但是,鄭和七下西洋既是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巔峰。也是中國海洋發展路向嚴重受挫的標識性事件。1433年,明宣宗朱瞻基在批准鄭和作最後一次海上遠征後,下達了嚴厲的“禁海令”,禁止沿海居民從事外貿活動。約有千餘艘戰艦的明帝國就這樣放棄了海權,告別了大海。林義哲指出,正是明代的海禁,使得國家稅源流失。加之走私盛行,倭寇入侵,明朝的國力很快衰退,最終滅亡!

“強敵四顧,陸海皆危”曾是中國近代以來安全環境的一個突出特點。鴉片戰爭後,一些有識之士對海洋方向的嚴重危機有着較爲清醒的認識,並陸續提出了應對之策。林則徐堪稱爲清朝高級官員中睜眼向洋看世界的第一人。思想家魏源接受林則徐的委託,編撰出一百卷的偉大著作《海國圖志》;提出了建設海軍海防的一系列主張。開中國近代海防思想之先河,成爲傑出的海防思想啓蒙家。魏源指出,抵禦強敵入侵的上策是要“嚴修武備”,尤其要嚴修海上武備,因爲入侵之敵主要來自海上。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也曾發出了“傷心問東亞海權”的時代浩嘆,並警示後人:“惟今後之太平洋問題,則實關於我中華民族之生存。中華國家之命運者也”。但由於“重陸輕海”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統治階層始終難以在“海防”與“塞防”之間找到平衡點。

慈安太后之所以給出瞭如此的評價,絕不是沒有原因的。

她和慈禧太后以及恭親王文祥等朝廷重臣都知道,中國目前的邊疆形勢非常嚴峻。從戰略上考慮,解決新疆問題既是當務之急,也具備了一定的時機與條件。而從更長遠的戰略看,海軍的建設同樣不可待之來日。“塞防”派的理論清晰而又明確,“海防派”的主張同樣是基於現實存在的威脅。

而無論塞防還是海防,都是得花上大筆的銀子的!可現在的大清,在經歷了太平天國之亂後,根本拿不出銀子同時兼顧!

但林義哲的摺子,卻清晰的指出了一個真理?——一個國家建立海軍,絕不只是不讓外國的炮艦打破海上邊疆的寧靜,海軍的艦船,可以拉動老大腐朽的天朝上國走出傳統,走向世界!可以帶來國家的強盛和社會的根本變革!這真理的一步,朝中的大臣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的!

而且,林義哲在折中還詳細的考證了中國人經略海洋,開拓海上通路的歷史,並指出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而是古以有之的!

歷史上的中國人對海洋戰略地位及其價值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隨着社會生產力的躍升和海洋開發水平的提高,不斷深化和擴展。從遠古時代至15世紀,接觸海洋的中國人主要是居住在沿海地區的居民,他們利用海洋的活動主要是在沿海航行,採拾貝類和捕撈小魚,利用海水製鹽。中國人把經營海洋看作是陸上農耕漁獵生活的自然延伸,即“通舟楫之便,興魚鹽之利”。林義哲考證《易經》上便有過“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的記載。《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的齊國卿相管仲提出的“惟官山海爲可耳”的政策主張,戰國時,韓非子在總結治國經驗時再次強調海洋開發的重要性,也提出過“歷心山海而國家富”的著名論斷。

林義哲還指出,中國向海上的發展步伐並不比歐洲晚。自晚唐以來,中國社會開始脫離原先內陸帝國的運行軌道,出現“頭枕東南,面向海洋”的發展路向。東部沿海相繼產生了一大批海上貿易活動繁榮的港口城市。宋元時期中國在造船技術和海上定向技術方面都處於絕對領先地位。航海羅盤至少在北宋徽宗時期即已運用在本國建造的大型海舶之上。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置開國禁令於不顧,幾乎和歐洲人同時開始了海上探險。1405至1433年的20餘年間,鄭和曾率領由2萬多人和一、二百艘艦船組成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七下西洋,鄭和的遠航不但達到了“耀皇威於四海”的政治目的,也極大的促成了中國民間的海上貿易發展。

但是,鄭和七下西洋既是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巔峰,也是中國海洋發展路向嚴重受挫的標識性事件。1433年,明宣宗朱瞻基在批准鄭和作最後一次海上遠征後,下達了嚴厲的“禁海令”,禁止沿海居民從事外貿活動。約有千餘艘戰艦的明帝國就這樣放棄了海權,告別了大海。林義哲指出,正是明代的海禁,使得國家稅源流失,加之走私盛行,倭寇入侵,明朝的國力很快衰退,最終滅亡!

“強敵四顧,陸海皆危”曾是中國近代以來安全環境的一個突出特點。鴉片戰爭後,一些有識之士對海洋方向的嚴重危機有着較爲清醒的認識,並陸續提出了應對之策。林則徐堪稱爲清朝高級官員中睜眼向洋看世界的第一人。思想家魏源接受林則徐的委託,編撰出一百卷的偉大著作《海國圖志》;提出了建設海軍海防的一系列主張,開中國近代海防思想之先河,成爲傑出的海防思想啓蒙家。魏源指出,抵禦強敵入侵的上策是要“嚴修武備”,尤其要嚴修海上武備,因爲入侵之敵主要來自海上。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也曾發出了“傷心問東亞海權”的時代浩嘆,並警示後人:“惟今後之太平洋問題,則實關於我中華民族之生存,中華國家之命運者也”。但由於“重陸輕海”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統治階層始終難以在“海防”與“塞防”之間找到平衡點。

第436章 逆流第338章 折戟沉沙第74章 勝利果實的背後第199章 洪陶士的“舊賬”二百七十九章 結外援以圖振興二百八十四章 柳原前光的重要發現第44章 日意格二百七十六章 狐媚惑主第247章 “人在做,天在看”第251章 “神話”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第381章 郭筠仙第341章 樺山小賊第173章 天降誥命第220章 來自日本的目光第373章 漫漫求和路第382章 “這是訛詐!”第6章 我是心理諮詢師第234章 濟世胸懷第397章 藉着園工修鐵路第189章 “野心家”和“奸商”的勾結第365章 太后之怒第396章 “盛典哉!”二百五十七章 沖喜之親第50章 淺水中伏第73章 前夜第63章 揭破奸謀第205章 破題之章第471章 新造艦計劃第220章 來自日本的目光第219章 又有人要倒黴了第400章 海上奇兵隊第457章 逃兵的恥辱第84章 俾斯麥和佈雷施勞德第318章 頭文字“T”第113章 中國“心”第415章 女人心、女人念第2章 補洞房第231章 針尖麥芒第314章 石門血戰第300章 死路一條?第484章 陽奉陰違二百八十三章 李蓮英二哭助林第164章 英王贈艦第85章 機關拼圖的秘密第167章 北海遇險二百七十六章 狐媚惑主第159章 英國人的贈禮第367章 天底下最壞的人第157章 刎頸之交第91章 排槍的正確使用第424章 赫德的注意第463章 寶廷的復仇第470章 丁日昌第29章 法蘭西之戀第4章 當“愛國”遇到“豐田”第211章 榮歸故里第359章 方寸大亂第71章 抓週第101章 彼之二等,中國巨擘第77章 葬禮上的家族會議第471章 新造艦計劃第327章 淮軍初戰第135章 洪狀元的餞行宴第26章 賊心不死第55章 中興名臣第125章 上位路線第379章 全權?!第250章 大隈重信第110章 換了腦筋的俾斯麥第342章 搶到寶了二百六十八章 李二總管的小命第342章 搶到寶了第394章 苦肉計二百八十七章 知己第390章 “請高擡貴手!”第311章 伊東少將的決斷第425章 清流毒箭第299章 西鄉隆盛第223章 毛昶熙的懊惱和柳原的陷阱第485章 譁變第381章 郭筠仙第52章 新差事第138章 互相吹捧第183章 “法援”船塢第98章 佔領基爾第426章 崇綺的仇恨值第254章 林氏恐懼症二百七十五章 當今肅順第89章 皇帝的撤退第384章 目的地!琉球第252章 緩急之爭第444章 原形畢露第345章 決戰第463章 計謀得成第358章 “綁了”第34章 仗義出手第52章 新差事第117章 讓拿三害慘了第188章 “重農抑商”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