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捭闔第一:談判有術, 針對遊說 (2)

這時,正好燕昭王廣招天下賢士,蘇秦便去了燕國。他在燕國受到了禮遇,並且深受燕昭王的信任。蘇秦對燕昭王坦言,燕國想要報強齊之仇,必須先向齊表示屈服順從,掩飾復仇的,讓齊國不注意燕,以使燕國贏得振興所需的時間。再者,要鼓動齊國不斷進攻其他國家,消耗齊國的國力,並且防止其攻打燕國。爲此,他去勸說齊王伐宋,合縱攻秦。公元前285年,蘇秦到達齊國,不斷地挑撥齊、趙之間的關係,取得了齊愍王的信任,官居齊相,可暗地裡他仍然在爲燕國效力。齊愍王不明真相,任命蘇秦率兵抗禦燕軍。齊、燕兩軍交戰時,燕國輕易地取得了勝利,而齊國則損失了五萬兵士。蘇秦挑撥齊國君臣的關係,使齊國君臣不和睦,百姓離心,爲樂毅聯合五國攻破齊國奠定了基礎。

隨後,蘇秦又說服趙國聯合韓、魏、齊、楚、燕一起攻打秦。趙國國君很高興,封他爲武安君,還賞給他豪華車輛、白璧百雙、黃金萬鎰跟數不清的綾羅綢緞,讓他帶着這些東西去向其他的國家宣揚“合縱術”,齊心協力抗擊秦國。蘇秦得到趙國的幫助,又往韓國而去,遊說韓宣王;往魏,遊說魏襄王;往齊,遊說齊宣王;又往楚,遊說楚威王。他馬不停蹄地到各國周遊,“以三寸之舌爲帝王師”。諸侯都贊成蘇秦的計劃,於是六國達成聯合的盟約,蘇秦爲合縱長,並任六國相。盟誓約定“秦攻一國,五國共救;一國叛盟,五國共討”。秦國知道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此後十五年,秦國不敢圖謀向函谷關內進攻。

蘇秦靠着一張嘴巴沒有耗費一兵一卒就震懾了秦國,由此可見合縱術的厲害。我們知道,春秋時期,戰亂紛紛,在那種環境下,每個人的心思都是難以揣度的。要想說動各國的君王,必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利害關係明確地說出來,有針對性地和遊說對象“談判”,不斷地探察對方的實情,運用各種說話技巧,從遊說對象的弱點下手,靜觀其變,方能找到說服對方的突破口。

上面的故事可能有點籠統,下面會舉一個詳細的例子闡述捭闔之術的厲害。

燕王晚年,讓位給大臣子之,這個做法引發了太子平和將軍市被的叛亂。齊國也來趁火打劫,藉機派兵攻燕。燕國本來就弱小,再加上內外戰亂,僅五十餘天就被齊國佔領全境。趙武靈王護送燕公子職回國,立其爲燕昭王。

燕昭王繼位之後,爲了振興燕國,廣納賢士,積極準備對齊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報復。蘇秦在這時來到燕國,燕昭王派他到齊國交涉拿回仍被齊佔領的燕國土地。蘇秦到齊,對齊宣王說:“燕昭王是秦穆公的女婿,從親戚方面來說,秦國就是燕國的後盾。齊國佔領燕國的土地,一定會讓秦國和燕國不滿。如果您將佔有的土地歸還給燕國,那麼燕國和秦國會對您非常感激。大王即可以秦、燕爲支持,號令天下。天下也莫敢不從,成就霸業指日可待。”齊宣王大喜,歸還了燕國舊地。蘇秦歸燕,燕昭王即開始重用蘇秦。在一般情況下,只有發動戰爭才能奪回舊地,而蘇秦僅僅憑几句話,就把燕國的舊地給奪了回來,這就是“三寸之舌”的威力。

古代某些時期戰爭頻繁,能人謀士輩出,遊說者更是不計其數,“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表現得淋漓盡致。捭闔之術在古代得到了重視,很多人學習和使用。這種一開一合的“捭闔”之術在外交家的身上體現得尤爲明顯。而且,在歷史進程中,大開大合是經常現象。所謂“捭闔者,天地之道”,歷史的鉅變也常在開閤中。具體而言,合宜的“捭闔”之術常於應“閉”時必自守,以韜光養晦渡過難關而聞名於天下。在我國曆史上,東漢劉秀、三國劉備都曾經以“閉”爲自守之策而奪取天下。北齊開國皇帝高洋也曾經運用這樣的方法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北齊開國皇帝高洋,是東魏大丞相、齊王高歡的次子。高歡死後,長子高澄繼任大丞相,統率中外諸軍,坐鎮晉陽;高洋被封爲京畿大都督,在鄴都輔佐朝政。高澄兇橫暴烈,狂放不羈,處處鋒芒畢露,總攬朝政,不可一世。但是高洋的表現恰恰相反,溫文爾雅,愚鈍憨直,訥言少語,對國家大事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這樣對比,文武羣臣都非常看不起他,他自己在兄長高澄面前也從來都是百依百順。他曾經爲夫人購置了一些比較好的服飾,高澄看上了,非要據爲己有,高洋也不氣惱,還勸夫人不要氣惱。而且,自己的美妾多次被高澄調戲,他也佯裝不知。在這種情況下,高澄對這個弟弟更是瞧不上眼,曾經對別人說:“如果我的這個弟弟能夠富貴,那麼預言吉凶貴賤的相面書就無法解釋了。”更有甚者,高洋退朝回家,常常是閉門靜坐,對妻妾也不說幾句話,有時還脫光了鞋,光着脊樑在院子裡奔跑。

誰都想不到,就是這個高洋,在局勢突變時好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令人刮目相看。高澄對當時的皇帝元善非常不滿,就趕到鄴都與幾個心腹密謀廢立之事,不料卻被家奴蘭京聚衆刺殺身亡。

高洋得知這一消息後,並未驚慌失措,而是神色冷靜,從容率兵趕到,將蘭京等兇手一一捕殺,而且對外宣佈大丞相只是在家奴造反時受了點傷。與此同時,他又向皇帝元善請求護送高澄回晉陽去養傷。元善立即準行,心裡暗喜,認爲高澄已經受傷了,而高洋懦弱,難成大器,已經不可能威脅到自己的皇位了。

高洋回到晉陽後,當即召集羣臣佈置政事,推行新法,革除弊政。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將晉陽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官驚歎不已。此時,高洋看到國家內外安定,這才宣佈高澄去世,爲其兄發喪。同時,元善覺得他這個人絲毫沒有野心,便封他爲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襲封齊王。

幾個月後,高洋率兵抵達鄴都,逼元善禪位。元善聽到這一消息後,驚得目瞪口呆,無奈之下只好同意。高洋建立新朝,改國號爲齊。

韜光養晦,是一種隱藏才能,不露真心,收斂鋒芒,待時而動的極佳謀略。高洋正是採用了這種謀略,最後成就了帝王大業。在歷史上,與他有相同經歷的帝王還有不少。北魏的節閔帝元恭,也是憑韜晦之術登上皇位的。即位前,他爲了保命,竟然當了八年啞巴。

孝明帝時,元恭雖然擔任常侍、給事黃門侍郎,但總擔心有一天大禍臨頭,於是裝病不起。過了一段時間,又對外說得了喉疾,連話都說不出來了。就這樣,元恭裝啞巴裝了將近八年。孝莊帝永安末年,有人告發他不能說話是假,心懷叵測是真,而且,老百姓傳說他住的那個地方有天子之氣。元恭聽到這個消息,急忙逃到上洛躲起來。沒過幾天,他就被抓獲了,但由於沒有什麼證據,不得已又放了他。

永安三年(530),爾朱兆立長廣王元曄爲帝,殺了孝莊帝。那時,坐鎮洛陽的爾朱世隆打算另立元恭爲帝,但又擔心他真的是啞巴,於是便派爾朱彥伯前去見元恭,摸清他的真實情況。元恭知道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見到爾朱彥伯開口便說:“天何言哉!”“啞巴”說了話,彥伯大喜。不久,元恭即位當了皇帝。

“天何言哉”是《論語》中的一句話。元恭引用這句話就是表明:自己並不是真啞。韜光養晦的方法有很多,裝聾作啞也不失爲其中一種,這就是一種以“閉”爲術的求生之法。

從外交方略上言,“開合”有度才能獲得成功。在北宋時期,外交關係複雜,除了宋遼對峙外,西夏國也頗有實力。西夏皇帝元昊,就是用開合之術周旋於大國中間才安然生存的。

元昊建立夏國後,兵寡勢微,與其相鄰的是幅員遼闊、兵多將廣的遼宋兩國。爲了在西北佔住地盤,他採取了靈活多變的外交政策,即根據宋遼實力的強弱,不斷修正自己與兩國的親疏關係,利用大國間的矛盾,使自己始終處於安然無恙的地位。

元昊即位的時候,正是宋朝接受屈辱的城下之盟,向遼國納幣議和之時。元昊採取了“聯遼抗宋”的方針,同遼國聯姻,娶興平公主耶律氏爲妻,並且親自到邊境迎親,同時雖然也接受宋朝封號,卻受詔書不跪,對待宋朝使節也並不恭敬。當時,宋朝與西夏的邊境關係緊張,小規模衝突不斷。元昊採納了張元的建議,“據陝東爭,更結契丹”,不時出兵襲擾宋朝,使宋朝“一身二疾”,無法應對。同時,他還對遼國有時打,有時交,成功地使自己得以在各方勢力之間立足。

元昊以軍事手段輔助外交,多次在打了勝仗後議和,說明他在制定外交政策時能夠把握時機,利用矛盾,採用靈活多變的方針,這也是西夏能安處於大國之間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其中就體現了他對開合之術的靈活運用。

其實,本篇中所言的那種開合之術,也可以運用到當代經濟發展中。比如說,在耕種土地方面,爲了使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就需要使用開合之術,“開術”爲“用”,“合術”爲“養”,“養”與“用”相結合,就可以擴大生產,增加效益。

語言的魅力是無窮的,說話是有技巧的,如果能在談判中加以巧妙運用,優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若想遊說成功,就需要試探出對方的意向,然後針對其意進行遊說,事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在生活中,俗語所謂“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和“談判有術,針對遊說”,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60章 決篇十一:根據實情,速作決定第17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2)第13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2)第43章 反應第二:反覆刺探,隨機應變 (1)第31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1)第58章 謀篇第十: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1)第3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1)第46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2)第64章 附錄一上略:禮賞雙加,人道用“兵” (2)第36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2)第59章 謀篇第十: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2)第45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1)第20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5)第41章 捭闔第一:談判有術, 針對遊說 (1)第32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2)第16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1)第11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9)第60章 決篇十一:根據實情,速作決定第66章 附錄二:中略:區分德行,明察權變第9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7)第9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7)第58章 謀篇第十: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1)第46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2)第45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1)第22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7)第28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4)第61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1)第41章 捭闔第一:談判有術, 針對遊說 (1)第53章 揣篇第七:因勢利導,揣度實情 (2)第49章 飛箝第五:激勵挾制,控制言論 (1)第33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3)第64章 附錄一上略:禮賞雙加,人道用“兵” (2)第25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1)第43章 反應第二:反覆刺探,隨機應變 (1)第23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8)第24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9)第26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2)第29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5)第11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9)第4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2)第52章 揣篇第七:因勢利導,揣度實情 (1)第35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1)第26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2)第64章 附錄一上略:禮賞雙加,人道用“兵” (2)第19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4)第8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6)第52章 揣篇第七:因勢利導,揣度實情 (1)第63章 附錄一上略:禮賞雙加,人道用“兵” (1)第60章 決篇十一:根據實情,速作決定第57章 權篇第九:審度情勢,巧用語言 (2)第63章 附錄一上略:禮賞雙加,人道用“兵” (1)第4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2)第54章 摩篇第八:謀之於陰,成之於陽 (1)第12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1)第38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4)第37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3)第15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4)第30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6)第38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4)第26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2)第8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6)第11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9)第9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7)第2章 六韜第17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2)第8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6)第6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4)第26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2)第20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5)第21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6)第62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2)第25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1)第38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4)第33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3)第30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6)第2章 六韜第24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9)第32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2)第21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6)第23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8)第37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3)第58章 謀篇第十: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1)第31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1)第22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7)第9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7)第49章 飛箝第五:激勵挾制,控制言論 (1)第2章 六韜第3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1)第23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8)第21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6)第54章 摩篇第八:謀之於陰,成之於陽 (1)第21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6)第3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1)第1章 前言第61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1)第45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1)第45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