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反哺的烏鴉書友的打賞……)
劉勝之現在手下人才缺口極大。 就算是得了關中,荊州和蜀地的世家和各路人才。
但是對於人才的缺口還是大的不可思議。
要知道,劉勝之所準備重建的是大漢那般,一直深入到鄉里之中的強勢政權。
而非是明清之後那種皇權不下鄉的模式……
爲什麼到了明清之後,生產力國力人口規模等等方面要遠超漢唐時代。
但是戰爭動員能力卻是越來越弱?
秦漢時代,動員數十萬大軍,進行遠征的戰役比比皆是。
而到了明清時代,前期還能馬馬虎虎的湊舉行這樣的戰役,到了後期,動員一二十萬大軍,就要拖垮整個朝廷……
究其原因,就還是在於國家對於基層的控制。
秦漢能夠把稅收徵發到每一個百姓頭上,而到了明清時候,那縣令只能夠管到縣城之中。除了縣城,卻就完全兩眼一抹黑,完全靠着鄉紳自治了……
這般所需要官吏的數量自然是極多,而在這個時代,知識和文化的普及說出來就是一個茶几,上面擺滿了悲劇。
涼州此地這麼多的讀書人,對於任何一個有志於長治久安的政權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再者,還有就是那儒道的力量……
要知道,這涼州之地可和後世不一樣,這般時代,是漢家人口絕對佔優勢的地方。單單西漢平帝時,河西四郡共有71270戶,28萬多人。
到拓跋燾的時候,猶自能夠遷徙三萬家百姓。單單如此,就能夠看出,此地漢民之多了。
在整個漢代,這涼州經濟文化都是十分發達,涼州世家以儒學見稱。
到五胡亂華之後。整個中原地區戰火瀰漫,干戈不息,而河西地區則秩序安定,經濟豐饒,既爲中州人士避難之地,復是流民移徙之區,百餘年間紛爭擾攘固所不免。但較之河北、山東屢經大亂者,略勝一籌。
自漢以來。河西地區特別是敦煌,已是文化極盛之地,文人學士早已大量涌現。而西晉王室內亂,中州雲擾,從最早的張軌出牧涼州,保境安民,興辦文教,選拔人才,就爲涼州本地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永嘉之亂時。京城士大夫就認識到,天下方亂,避難之國唯涼土耳。建興之亂後,晉王司馬保敗亡,其衆散亡涼州者萬餘人。
大量中原庶士避居涼州,就使河西文人學士大爲增加,更最終在這偏僻一方。連接西域之地,保存下來了東漢以來文化和儒家道統最爲完整的傳承。
這打天下需在馬上,但是治理天下,卻遠遠不夠。
儘管江左也保存着相對完整的文化禮儀,但是玄學大盛,儒家道統卻是幾乎不存了。
而這個時代不論是關中。還是山東,雖然不敢說是文化荒漠,但是頂多也就是少數一些世家成爲文化孤島而已……
重建一個大一統的帝國,若是沒有文化上的軟實力在其中支撐,那卻又如何可能?
更加重要的是,劉勝之需要儒學傳承的支持。
反正漢儒是最接近於宗教的儒學!絕對不會像是,明清時代一樣對於佛道格格不入。
就這麼想着的時候。已經看到一個四十多歲,面色紅潤的儒生緩步而來。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凜然莊重的氣勢,就已經撲面而來。
“好厲害!”劉勝之微微驚歎一聲,已經認出這正是儒家所謂的威儀。
但是劉勝之來到這個時空這麼久,真正能夠見到如此的儒家威儀還是第一次。這當真是一位儒家宗師級的人物!
一瞬間不用多說,劉勝之就已經知道此人是誰了,快步走前兩步,當先行禮:“後學末進劉勝之,見過玄處先生!”
如果劉勝之認得不錯,此人應該就是劉玄處了。也正是這一代的涼州儒學宗師,和其領袖人物。
劉玄處急忙閃過,不敢受劉勝之這般大禮,道:“陛下何必如此多禮,臣不敢當!”
劉勝之聽了,心中就放了下來,事情成了!
如果,這個劉玄處沒有意思合作的話,如何肯稱臣?
卻笑道:“玄處先生爲儒家大宗師,後學晚輩傾慕已久!”
這就是說,我雖然是漢家天子,道教首領,但是同樣也是儒家中人的。
那劉玄處的眼神之中,就透出光彩來。仔細看着劉勝之,年歲並不大。但是自有一直從容自若的風采。
心中一時間不由感嘆起來,這位漢家天子表現的如此從容溫和,誰又知道骨子裡卻是相當的驕傲呢?
劉勝之明明知道,只要傳一封信來,李暠就會率領大軍配合漢軍的一切行動。
但是,劉勝之卻偏偏並沒有這般做,而是用了自家的力量,輕而易舉的打下金城郡,逼降了沮渠蒙遜。
這不僅是在他們面前展示了漢軍的力量,同樣也足可見劉勝之骨子裡的驕傲……
不過,接着劉玄處就笑了起來。混一天下,一掃六合的雄圖霸業之主,若是連這點霸氣也都沒有,又如何能夠讓人信服追隨呢?
自永嘉南渡,天下喪亂已經一百多年了。
這麼漫長的時間之中,讓人懷疑這天下永遠不會再次太平。卻怎麼也不會想到,眼前這個年輕的漢家天子,再舉赤幟,又要再造炎天了!
只是那位大神土德而王的計劃,卻再失敗了!
哼,事不過三!劉玄處心中冷笑着,這位大神已經失敗了可不止是兩次了。
天下神道人道盡數遭劫,氣運反噬之間,冥府崩潰,這位大神本身也都陷入了沉睡之中。
既然沒有能力,那就只好換人了!
天下再這般動盪下去,卻是整個東土神州也都危險了!而儒道道統,更是有着斷絕之危!
想到此處,劉玄處不由低頭道:“臣爲漢家臣子,陛下想要用臣,只是一句詔令罷了!”
劉勝之哈哈大笑:“多謝玄處先生了,既然如此,我便任玄處先生爲太師,軍師將軍,跟隨在朕身邊。爲我出謀獻策,時時督導於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