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在大姑家用完朝食之後,景恬興致勃勃地帶着三小隻,和陳良一起來到自家小院子的工地上。
院牆還在修,可幾間主屋正房,都已經蓋好了。看着面前的五間青磚大瓦房,三小隻興奮地在房屋之間跑來跑去。
這個小院雖是農家,卻修得極爲精緻。用料都是買來上好的青磚和灰瓦,木料也沒有節省,專門託李掌櫃從鄉里買來成材的好木頭。
陳良幾次偷偷夜裡上山打獵,賣了不少錢,要蓋一個舒服的小院給景恬幾個。見他這麼有心,大家自然也樂見其成。
景恬等人到的時候,院子裡已經有四個人在等着了,見她們來了,就上前打招呼。
“這是長水兄弟,給咱們壘竈搭炕的工頭。”陳良笑着給景恬介紹。
景恬這些日子裡發現,村裡燒火的爐竈燃燒效率並不高。爐口和竈膛都很大,也沒有煙囪,每次燒火的時候,都要人拿着吹火筒吹半天。若是個新手,搞不好燒着燒着就滅了。
而且村裡也沒有人用火炕,大家的炕都是直接用黃土,土磚等壘起來的,說白了就是壘了個高一些的臺子睡覺用罷了。
這一點,景恬還專門打聽了一下,這聖唐一朝的百姓,條件好些的就會打木牀榻,那可不是像她前世那樣簡單的板牀,而是有牀有榻,四角有柱還有櫃子的,一個複雜的大件兒傢俱。
女兒出嫁時陪嫁上一臺木質牀榻,多數人就要在上面睡一輩子,去世了也是一筆可以傳兒孫的遺產。
像村子裡的人,打不起牀榻,便用黃土壘一個高一些的平臺,講究些的也頂多就用土磚封個邊兒。
這會兒已經九月上了,聖唐一朝的歷法大約和景恬前世所用的農曆頗爲類似,此時已經馬上要秋收,天也有些涼了。不用火炕,僅憑着幾個火盆子過冬,這一點景恬可不敢想象。
主屋的結構,中間還是過堂屋,只是比一般的要寬出許多。因爲景恬設計的時候,就打算她們姐弟四個,一人一間正房,全部都壘上火炕。
搭竈倒還好說,只要稍微調整一下爐口和竈膛,加上竈箅和煙囪,再把吊火調低就可以了。這樣改良過之後的竈,整體結構更加合理,內部是一套完成的空氣循環系統,可以讓柴火的燃燒更加充分,燃燒效率更高。
而且,景恬直接是設計的四孔連環竈,有兩個大鍋臺和兩個小竈口,只要打開竈膛之間的隔熱層,這邊大鍋煮飯,那邊小竈煲湯,很是實用。而且小竈口上都加了鐵質的爐蓋和爐圈兒,不燒水的時候把爐蓋蓋上,還可以烤東西。
景恬設計的主竈臺在東正屋的後面,其中一個小爐竈剛好就可以做東正屋火炕的燒火口。
其實火炕的結構遠比想象中複雜,景恬也是在前世一個微信朋友圈的分享中看到大體的方法,又自己琢磨了半天才畫出了設計圖。
關鍵在於炕腔內每一塊磚的擺放都是有講究的,因房屋走向、大小、形狀不同而異,位置稍有偏差,風道可能就無法順暢。燒不熱炕倒還在其次,可能還會引起煙倒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