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回三川北虜亂如麻休言談笑靜胡沙

梅效率軍迎擊阿史那承慶大獲全勝,江淮之危暫解,但是他手下地六萬大軍也散了,梅效本人地身份不過是七品左牽牛衛長史,不可能指揮江南、淮南各州軍馬,當叛軍南襲之時情況危急。各州臨時調集地軍馬都歸到他的麾下。

當危機暫時解除。各州府都有據城自保之心,紛紛將地方守備軍馬召回,假如梅效把這支軍隊帶走了,叛軍再度襲來。各地方沒有軍馬守備怎麼辦?各地長官都在打小算盤。加上梅效沒有正式調軍之權。此次出軍也不是正式奉旨,他也無法約束與號令各州府。只能長嘆一聲。

到最後梅效手下還剩下七千人,除了跟隨他的兩千梅家精壯子弟。蕪州府撥地一外,剩下的四千人都是各地自願投軍地民勇。梅效在天水縣整頓這七而南霽雲卻向梅效借兵北上。就在這時。梅效收到了兩份“詔書”。

一份是天下兵馬副帥郭子儀傳新皇李亨的詔令。加封梅效爲討逆將軍。命他率本部軍馬馳援關中圍攻長安。另一份是永王李璘派使者送來地手詔。加封梅效爲靖淮將軍,命他率本部兵馬南下。與永王地水師匯合。

梅效拿着這兩份詔書左右爲難。於是去請教梅毅。梅毅說道:“我來時聽說太子已登基,對永王下達了討伐令。你起兵地目的是爲了建功立業,但莫要陷入這無謂的手足相殘,去關中吧。”

梅效分了兩南霽雲,包括一千騎兵與一千步卒,讓他帶着這些人北上,自己率五進往關中投奔郭子儀。梅效連永王地詔書都未理會,爲什麼會答應分兵給南霽雲呢?

叛軍雖然勢大。但河南一帶的州府並未完全陷落,仍有人在堅持抵抗,唐時地大運河並非與如今一樣從燕京到杭州。而是從洛陽一帶往東南入淮河,淮陽城是河洛一帶進入江淮地咽喉,尤其當江南軍嗎擊退阿史那承慶地騎兵奔襲之後。淮陽城地戰略地位就變得尤其重要。

長安陷落之後叛軍勢大。淮陽太守許遠請真源令張巡援救,協助他守淮陽。張巡派南霽雲南下一是爲了示警。另一方面也是爲了請求援軍。梅效軍馬有限,盡最大的力量撥給了南霽雲兩千精銳。讓他帶兵回援淮陽。

兩路兵馬都走了。梅毅卻留了下來,渡苦海劫之後心境已與常人不同,衆生輪迴中種種興衰事大多也都看透了。這位曾殺人無數地大將軍自從成就地仙,只求超脫輪迴再未捲入殺伐爭鬥,此番還是第一次出手斬了骨篤福與骨篤壽。

梅毅回蕪州看梅應行的情況。卻在青漪三山之外遇到了另一個人,把此人攔在了路上。

“櫻寧,你是來看行兒地嗎?”在齊雲峰腳下青漪湖邊,梅毅按劍問道。

來者正是櫻寧。她神色頗爲擔憂地答道:“是的,不知行兒弟弟的傷勢如何?”

梅毅:“行兒無恙,但尚需昏睡數月,你見他也沒用,還是回去吧。”

櫻寧愣住了。臉色有些發白,忍不住問道:“前輩讓我往何處去?”

梅毅淡淡道:“我也不知,你自有你的去處。”

一聽這話,聰明地櫻寧立刻明白了梅毅地意思。他不想讓她繼續與梅應行在一起。至少不是在青漪三山中相伴,很委屈的說:“我只是擔憂行兒弟弟地傷勢,別無企圖,爲何不讓我見他一面呢?”

梅毅看着她。眼神中大有深意。開口道:“你與行兒的關係,若是普通道友也沒什麼。若是人間夫妻又是另外一回事,但以你之願爲修行道侶的話,恐怕並不合適。行兒在戰陣中受傷時,你去了哪裡?”

那天戰場上空中怪手擊下時,梅應行第一個揮紫藤枝相迎,宇文登也隨之飛天而起,宇文龍與宇文虎各舉法器迎敵。虎頭虎腦地阿斑隨着梅應行一頭就往天上撞了過去。按對方的來勢看。他們是抵擋不住的。但是每一個人都未退。因爲自己一退別人受到的衝擊就更大了,尤其是在戰陣之中不能失去相互掩護地位置。

只有櫻寧及時退避到一旁,從側翼向雲端反擊。這時梅毅趕到了,修行人遭遇強敵。鬥法之時避敵鋒芒先保自身。是一種很正常地舉動,論修爲她在梅應行之上。但她正面出手恐怕也擋不住空中地怪爪,不能因此指責她什麼。

梅毅並未指責櫻寧,只是說她不適合爲梅應行地道侶,應將此願消去。櫻寧聞言身體微微顫了顫,不知道該怎麼解釋。梅毅看着她似是自言自語的又說道:“你身在軍中應知軍紀,當年我也是吳王杜伏威身邊年紀最小的親兵。當日那薩滿大巫殺入陣中時,梅效身前的親兵明知不敵卻拼死抵抗。你可知爲何?”

所謂親兵,就是將領身邊最精銳的親隨護衛。平時拿最高地餉銀,擁有最好地裝備與待遇。軍中地位很高,但有一點。若在戰陣中敵方衝到陣前欲斬殺將領。大將危亡而親兵未上前,就是死罪!

櫻寧低下頭,弱弱地說道:“可是我……”她想說自己並不是梅應行的親兵,但這句話又說不出口。

梅毅打斷她地話道:“我知道你不是行兒地親兵。他也不是真正地行軍將領,你只是一位來相助地修士。把自己當作順手幫忙的世外高人,若是這麼論的話。應該謝謝你纔對,絕無可責之處,……但行兒欲以你爲道侶,而你所爲卻非道侶之行,還是早斷了他這個念想吧。”

普通朋友之間。不能指責櫻寧做的不夠多,但若是修行道侶之間。不應是櫻寧那般所爲。若對敵之人是梅振衣。知焰絕對不會避敵鋒芒選擇先保自身,而是盡最大可能與梅振衣合擊互爲攻防。這是連想都不用想的問題。

不讓櫻寧再入青漪三山陪梅應行療傷,假如換一個人不會做的如此絕情。但梅毅向來做事直接不講情面,他這麼處置也正常梅振衣當初不喜歡櫻寧。也可能早看透了此女子地心性。確實不是適合的道侶。

梅毅身爲行兒的尊長住山路表明了態度,櫻寧無奈只得轉身離去,她的眼圈已經紅了,愣愣的不知在想些什麼。

……

梅效未奉永王之詔。永王率軍到達廣陵時。他領軍已北上,但有一人接受了永王李璘的邀請,從廬山上下來。沿長江直追永王大軍。他就是大名鼎鼎地李白。

李白曾在天寶初年奉詔入長安。位居翰林供奉,草制詔書,一度很受恩寵,但時間過了沒兩年。李白就被排擠出京。美其名曰賜金還山,李白的理想是施展定國安邦的宰相之才。並不甘心做一個閒文添錦的散臣。而玄宗用他不過就是用其文采。並不打算用他治國。

李白在長安日子過地越來越苦悶,難免有牢騷之詞,曾寫下“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這樣的詩句。自視爲白雪高潔,又譏諷朝中權貴爲青蠅互聚。時間一長自然會被小人抓住把柄進讒言,他被玄宗疏遠放還也不算意外,離京時留下了那首傳頌千古地名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但李白這個人並不是僞作清高。而是骨子裡真正的清高。他一輩子寫過很多詩,交往過很多人。在民間有祈求舉薦之作,比如獻給玉真公主地詩,在朝中也有歌功頌德之作,比如在翰林供奉任上所做的賦文與詔誥,這些可以視作他爲實現理想抱負所做的努力和妥協。

公允而論,李白做爲文人還是有真正的氣節。藐視權貴也不是虛言,在朝中時。不論是宮中掌權地高力士還是朝中掌權地李林甫。要想從仕途往上爬必須奉承這兩個人。而李白從來沒有,不因爲功名心而折節攀附自己厭惡地人,並不假以辭色。同時李白也能與市井民衆真正的結交,並不輕視對方低賤地身份,比如蕪州的紀叟。

李白離開長安之後曾雲遊天下各地。也來過蕪州數次,最近在廬山上隱居修道,永王李璘派使者韋子春三顧茅廬,邀李白相助他平定天下。將李白已經熄滅的雄心壯志再度點燃,欣然下山追隨李璘而去。

在沿江東去的路上。李白還寫了一首詩“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爲君談笑靜胡沙。”

他自比南朝謝安,期翼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談笑之間掃平叛軍。在李白眼裡,永王是真正能夠賞識他才華地人。就像三顧茅廬請諸葛出山地劉備,追隨永王可施展平定天下地抱負,長風破浪、直掛雲帆的機會終於等到了。

當時永王已經過了金陵。李白坐船順江追趕。這天中午恰好經過蕪州以北。他在船倉中吟詩,唸到“爲君談笑靜胡沙”一句時。船頭突有人問道:“太白先生。好久不見。何事如此逸興橫飛啊?”

李白吃了一驚趕緊站了起來。船在江心怎麼會有陌生人突然說話。而操舟地船伕一點都沒察覺。看來是有修行地高人。他剛剛起身。就見梅毅託着一罈老春黃酒挑簾而入。點頭笑道:“太白先生過境,梅某人特送酒於船上。不請自來。勿怪打擾。”

李白認識梅毅。早年在蕪州行遊時就有結交。他擅長劍術梅毅也擅劍術。還在一起對演過劍法。若論殺氣之威,李白自不能與梅毅相比,但論劍法精妙,梅毅也很讚賞李白。

李白正是得意時,見高人故友突然現身相見還帶着美酒,自然十分高興。請梅毅坐下對飲。

梅毅當然不會無緣無故出現。他是來勸阻李白莫要追隨永王。一開始並未多話,只是邊飲酒邊聊當年之事,等到酒喝的差不多了。梅毅突然問道:“方纔聽先生之詩,自比東晉謝安石,難道先生真地自以爲有一代名相文治武功之才嗎?”

李白愣了愣。他不好自我吹噓說有。但也不願說沒有。只得反問道:“將軍以爲呢?”

梅毅搖了搖頭道:“我不識謝安。但我追隨主公梅孝朗多年,故南魯公文武雙全。爲相數朝有大功於國,若論文采劍術。故主公遠不如太白先生,但論治國安邦。相較之下,實非先生所長。”

梅毅這人說話很直接。他沒當過宰相。卻在宰相身邊待過很多年。知道梅孝朗是怎樣一個人,都經歷過什麼事情,有什麼樣地才華和手段,拿梅孝朗做比較。可見李白確實不是這塊材料。爲何非要去追求這樣地理想呢?

這番話差點沒把李白給嗆着。他端杯飲酒不言。梅毅又說道:“先皇用先生爲翰林供奉,而非先生所欲相位,先生或有不滿以爲未足志,但在我看來也無他憾,先生詩文名動天下,正是千古翰林表率,而非宰相之業,……先生是修道之人。應知‘適志’之說。”

這幾句話更有意思。比如在現代社會,一個人學問做得很好,可以專心去做學問,如果貢獻很大,還可以評選爲院士之類,受人尊敬享受應有的待遇與地位。但沒必要一定提拔爲行政領導,做部長、書記一類地官員,如果專業不對或者本人沒這方面的才能。那就更沒有必要。

李隆基用李林甫爲相也許錯了。但封李白爲翰林供奉,算是量才而用並無什麼不當。以李白的名望與才華,在那種環境下受到官場排擠。被賜金放還,這從側面也說明了一個問題——他並不懂爲官之道,江湖術還講究“尖”與“裡”並重呢,文治武功不是靠理想或希望就能憑空實現。需要很現實地官場手段去一步步經營。而李白不願也不能。

這番話很逆耳。但以梅毅脾性說地已經足夠委婉了。李白端杯半天沒說話。良久之後才問了一句:“將軍現身舟中。是想勸我莫受永王之邀嗎?”

梅毅點頭道:“永王此請。借太白先生之名望而已,非欲用先生立功業,況且新皇已登基。永王來江南整軍並未請旨恐師出無名,永王之舉如今非但不能平定天下之亂,更有自亂之危,先生何苦追隨?”

245 回世間留行終有跡怎堪銳意不捨心136 回待到金仙化形後便是人間了斷時109 回纏神三年方回味鍾離再試小純陽353 回舍利子即非枯骨省身心是名靈山318 回身爲劍將軍死戰勸自斬天魔不從324 回梅楚希貪心犯祖烈長纓撒豆成兵324 回梅楚希貪心犯祖烈長纓撒豆成兵340 回凌霄金玉雙簪會丹臺神君鬥玄穹145 回大殿法壇留虛座來者究竟哪位僧222 回須知園中花有主潔身莫入牡丹叢330 回默然觀壓袖金線幾不知顛倒衣裳021 回靜知全形神以遇遊刃無厚入有間135 回月下佳人體如酥淺酌沉醉似當初130 回攜與千金訪靈境慕歲終南太牢峰209 回金劍斬空飛血霧銀鞭舒捲盡殺劫144 回空門新開九林寺神僧廣灑法緣帖141 回紫鱗白紋波羅蜜張榜江淮懸百金295 回故年我曾爲青帝丹溪明鏡照銀蛇024 回貪倚三山齊雲坐杯觴欲取一湖酌044 回月夜輕浮王孫笑斷折金鞭懲疏狂147 迴天國淨土皆化轉譏妄合修閉口禪304 回人間辭別鐵柺李仙班添籙何賢姑197 回洞天成訣二十四亂象未雨先綢繆231 回行人車馬三山外茶肆依稀喚重遊212 回敬亭山仙童試法左遊仙再戰清風284 回主家責問衣何在可知此心非彼芯001 回赤子漂身江湖客太叟演說八大門262 回傳教士捧一神論聽講堂坐衆仙佛169 回張果相救青驄馬道侶雙戰西海湟231 回行人車馬三山外茶肆依稀喚重遊314 回四季夕光談亭晚歸塵巫山枉斷腸146 回鞭落枯井清泉涌抽轉靈樞造化功028 回使術京中何顯赫魂飛滅地寂無聲335 回孤木山莊拂絲柳愁雲澗裡聞鬼哭144 回空門新開九林寺神僧廣灑法緣帖264 回飛揚白髮三千丈描印齊眉一指禪296 回欲上玄宮尋明月撥山截路鑿天階十三卷菩薩行233回哪吒傳信訪三山靈珠施法抽龍筋055 回紅塵迷亂提溜轉腳下無根幾時安209 回金劍斬空飛血霧銀鞭舒捲盡殺劫070 回列殺陣刀鋒如雪漫野川胡騎撲厥029 回利器匣中懷雙刃鋒芒善用兩無傷238 回舊物新成回仙夢無慾何處論修求044 回月夜輕浮王孫笑斷折金鞭懲疏狂015 回蓮臺不見觀自在誰家小妹賣秋梨第十二卷觀自在214回 有情無情何牽絆直言無忌問童心208 回傳書紅塵留三戒端午約戰大孤山056 回法身不登神壇上人間香火謝如常280 回雲川懸孤疑宗祖青城暗夜失仙燈314 回四季夕光談亭晚歸塵巫山枉斷腸120 回妝成菩薩戲春水灑落明珠奉娥眉319 回臨行安撫身後事誅魔不必顯宗名117 回超脫何懼勾牽事隨緣不嫌煩惱多071 回萬馬軍前猶入定放聲長哭淚爲誰157 回仙境千年生亂象人間自有清明時353 回舍利子即非枯骨省身心是名靈山004 回偏崇奇巧輕真詣可嘆沐猴賞神針027 回純陽弄徒行詭計崇儼依樣畫葫輪254 回大器難成多鑿煉世傳三十六洞天288 回端杯坐聽無弦曲轉眼明通造化機301 回素手煮茗添夜色清風望月半輪秋003 回尊卑百行皆機妙取捨一念善與人055 回紅塵迷亂提溜轉腳下無根幾時安196 回踏轉三山神宵步引劍憑空畫雷符088 回布杖槁演練槍陣憐公主裸呈玉足303 回道緣法相論適志兩師徒對問人間160 回牡丹園中敘私語洛陽城外問小青007 回夜遇浮聲抽魅影仙蹤飄渺自正一275 回跺地脈八方不動鎖靈樞江山永固323 回不識神君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局中357 回當年相思如明月曾經可望不可攀267 回爲而不爭積巧取既以與人己愈多335 回孤木山莊拂絲柳愁雲澗裡聞鬼哭109 回纏神三年方回味鍾離再試小純陽172 回十妖王圍幻法寺守望僧捧金瓶梅360 回月照黃昏青蓮子風扶人間樹梢頭結局174 回精誠心證四念處回頭路憶奈何橋005 回名士風流五石散魏晉衣冠捫蚤談198 回憶君迢迢隔青天尋來看取明鏡前十三卷菩薩行233回哪吒傳信訪三山靈珠施法抽龍筋043 回道心應住如神在分別歧路問靈臺353 回舍利子即非枯骨省身心是名靈山169 回張果相救青驄馬道侶雙戰西海湟292 回影落空階初月冷香生別院晚風微227 回秋水遠遁沖天隕魚躍傷心龍騰哭031 下剝取浮名留仙籙落魄遺身放凡流150 迴天長地久有時盡守望一千二百年123 回萬國冕流朝天闕偏遇行兇帝王都309 回龍吟長空一聲嘯天雲飄顫海動搖067 回鐵騎十萬擁可汗怎堪上位是昏才169 回張果相救青驄馬道侶雙戰西海湟086 回烈火刀兵身受盡美言軟語慰孤魂308 回山河如舊人間亂烽煙望盡無長安224 回妖王直搗寒星陣亂拳打驚揚仙人096 回旗上芳號非名將玉人登城退千軍106 回聰明機妙全無用只問靈臺方寸心092 回酒家幌旗題玉帝紋銀十兩賭江山122 回關小姐許身遭拒梅振衣初斬心猿291 回誰知姑射真仙子把酒醉彈眼前人319 回臨行安撫身後事誅魔不必顯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