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烈陪着張國容和湯賀德離開港島的時候,港島已經連續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國際和港島內部投機分子的限制措施。
比如,特區金管局出臺了“七條措施”,港島特區政府也宣佈了加強金融市場秩序及透明度“三十條”措施。這些措施,原本是要等到港府被各路金融大鱷搞的筋疲力盡,恍然大悟的時候,纔會陸續出臺,但因爲禁止惡意做空恆指這一招最狠的手段被祭出,其他的措施反而成了輔助的手段。
這些措施裡面有提高期貨保證金的,要求今後每手期指保證金從8萬提高到15萬港幣;有限制期貨交易的;有公佈股指期貨大戶持倉量和持有者信息的,有限制股票拋空和惡意炒高的熔斷機制,還有實行T+3交收制度等措施。
總之,所有的措施,都是針對港島內外的投機分子而去,對於普通股民雖然也有所限制,可更多的是一種保護,因此儘管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的譴責和非議,但港島內部卻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擁護和支持。
中央對於港島的支持力度也超乎想象的大,不僅在各種主流媒體上爲港島鼓勁助威,而且拿出真金白銀來大量回購國際外匯市場上的港幣,然後轉手存進港島的各家銀行,保證銀行的流動性始終充足。
參與攻擊港島的幾家大型對衝基金,號稱準備動用上千億美元來繼續做空港幣,但立即被知名金融評論家戳穿了色厲內荏的本質。
評論家分析對衝基金公司根本不可能以五倍至十倍的高槓杆來籌集更多的美元貨幣來攻擊港幣,因爲港幣採取的是聯繫匯率制度,攻擊港幣就是在攻擊美元,這就像是坐在登子上的人試圖要靠雙手把凳子提起來一樣,純屬無稽之談!
國際投機公司的陰謀已經被徹底識破,他們現在不僅要擔心此前做空恆指獲利的那幾萬張單子會被罰沒收益,而且更擔心掌握的股票不能及時出貨,確保本金的安全。因爲港府出臺的禁止做空這一招,實在是找到了
他們的命門,而如果從做空轉到做多的話,似乎正中了港府的下懷?
做多需要追加資金,而這些資金的成本只會更高,關鍵是做多恆指,擺明了就是給港府送錢來了,到時候港府肯定會鼓動大公司和股民出售股票套現,那麼追加再多的錢,到最後都不可能真的把恆指推上去!你這邊剛剛把指數炒高一點,那邊海量的股票拋售出來,瞬間就能給你打回原形!
做空賺錢的路被封死了,做多無疑於是在自尋死路,剩下的只有慢慢耗着了。該死的熔斷機制,再加上單手交易上限設制,讓國際對衝基金公司控制的港股根本就沒有辦法能夠順利的甩賣!而港府似乎擺出了一起下沉的準備,壓根沒有投入一分錢到股市裡面來。
在熔斷機制的限制和保護下,港島股市儘管飛流直下,但無論大戶還是散戶,都無法順利拋售股票,只能眼睜睜的看着手中的股票縮水!這種感覺,就像是一起坐過山車,誰也別想在中途離場!
對於後續的事情,楊烈暫時不用關注了,沒有一段時間的僵持,國際熱錢是不會死心的。楊烈現在輕鬆的陪着經過易容的張國容和湯賀德飛抵申城,在申城停留了兩天後,又乘坐小型客機飛抵青河。
在申城停留的兩天,楊烈帶着張國榮和湯賀德親眼見識了高速發展的申城,重點介紹了申城尚在醞釀之中的樓市機遇。前來接機的兩輛價格超過百萬的奔馳和兩輛奧迪A8,暗暗證明了楊烈在申城的公司有多賺錢。
當然了,楊烈是不會明說這裡面有一半豪車是凌常龍從朋友的公司借來的。雖然凌陽公司現在資金充裕,但因爲公司人員較少,真正的大佬只有凌常龍和楊烈兩人,所以根本用不着添置豪車佔用流動資金。
楊烈還特意組織了一個飯局,將風頭正勁的田中祺請了出來,然後再加上凌常龍、黃鋒、童菲和李振,正好八個人,在外灘的人民飯店奢侈浪費了一把!
童菲和李振在看到張國
容時,雖然表示了足夠的吃驚,但也不像普通的腦殘粉那樣纏着張國容,反而表現的大方得體,從容淡定。至於其他人,都是胸中有丘壑的俊傑,誰會無聊到去追星?
從青河機場出來之後,楊多智帶着幾個兄弟前來迎接,他們開着四輛三十來萬的越野車,顯得霸氣十足。
這四輛車,是楊多智從錫縣招商局和鐵建48局借來的。因爲正在修路,所以開越野車要比桑塔拉安全舒適一些,而且還能充面子。
到了秦陽鎮,楊烈差點認不出來了。鎮上正在大興土木,原來只有一條街道的主幹道南面又增加了一條四車道的水泥路,鎮上的那些小商鋪都已經改頭換面,不僅統一裝修成古樸的民國風格,而且還有向道路東西兩側增加商鋪的趨勢。
來到雷嘴隘口時,已是傍晚,工地上繁忙的景象表明鐵建48局這次真的是卯足了勁在加班加點的幹活。
楊烈指着中間那處已經深入進去的隧洞,對張國容說:“如果這條隧道修通,我們進出山楊村的時間將從平時的7小時縮短爲30分鐘!”
張國容問楊烈:“修通了這條隧道,會不會影響到村裡居民原本早已習慣的生活呢?他們願意改變嗎?”
楊烈一臉堅定的說:“改變是必須的,也是肯定的,一成不變的結果就是敗落!爲了最大程度的保護村子原貌,保留好的風俗和傳統,我已經有了全盤考慮和規劃,等進了山村,我帶兩位實地遊覽一遍,你們大概就能理解我爲什麼想在這樣的地方創建一座影視城。”
湯賀德問楊烈:“楊先生,冒昧的問一句,你明明在申城有屬於自己的公司,現在的學歷也足以讓你將來走進非常重要的機構,爲何還對這裡念念不忘,甚至打定了畢業之後返鄉創業的主意呢?”
楊烈指着連綿起伏的山巒,微笑着回答:“因爲我的根在羣山之中,只有離根越近,我吸收的養分才越多,以後才能成長的更高更大!”
(本章完)